哈工程更名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工程更名之我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哈军工响应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于1960~1962年进行第一次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纷纷迁出,之后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七十年代学校被林彪集团肢解,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把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工程系组成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哈尔滨工程大学;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从哈船院到哈工程,忍辱负重二十年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成立于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后,由留驻原址的海军工程系和其它部分院系的教师(哈军工近一半的师资力量)组建,197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据我的老师回忆,当年更名期间学校还曾短暂地使用过“哈尔滨船舶大学”的名号,然而最终校方却决定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其原因一为遵从老校友根据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后的名字)而来的建议,二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铺好了路。当时的校方领导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船舶行业不景气的年代,一所名为船舶的大学很难有所发展,再加上其时正值高校改名潮和扩建潮,由船舶工程学院变为工程大学不仅让学校摆脱了学院的尾巴,更为其他非航海的院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学校成为一所既有办学特色又能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然而学校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哈工程这个名字和哈工大实在是太过于相像了,以至于二十年来造成了无数的误会,由于哈工大从未更名(南迁重庆太过短暂)并一直名声在外,加上近几年加入改名行列的高校越来越多,其中,自然会混进一些“傍名校”的弱校,或是只为招揽生源莫名其妙改名的。新更名的哈工程就这样面临了无法打开局面的窘境,莫名其妙
的活在了哈工大的阴影下。二十年来,工程学子从当初被认为是工大的莫名其妙和愤怒变成如今的无奈尴尬与窃喜,其中究竟失去了什么,不言自明。
一方面哈工程的科研成果多次被报道为哈工大所有,另一方面,哈理工的黑锅也要哈工程来一起背,是以哈工程被网友评为高校改名最sb篇之榜首多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所有人,哈工程这个名字是极为失败的。
这一点笔者是赞同的,哈工程这个名字改的确实不成功,它只考虑了学校的传承和自身因素,却忘记了环顾四周放眼中国,受制于人实乃自作自受。
哈工程应该吸取教训。
二、哈工程改名法则
虽然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名字改的不很成功,但不得不说,它确实是按照其自身的更名规则设计得来,那么哈工程的更名规则是什么呢?历史上几次更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
这一次改名实属迫于无奈,改名也并非校方决定,而是又中央军委决定,自此哈军工退出历史舞台。学校退出军队序列,“中国人民解放军”自然不能再用,“军事”也用不得了,只好在前面冠以地名哈尔滨,但是学校性质并没有变——工程大学。
2.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这一次更名的原因是学校分建,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为基础,空军系、导弹系、原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政治上不合格”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组成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组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
哈尔滨工程学院这次改名,其实质为将校名更名为其中一个系的名字,原因是学校只有海军工程系全建制的保留了下来,其他系主体全部南迁,虽有个别教职员工留任,但却可以说是名亡实也亡。换句话说,这不是更名,而是由于分建而缩名。
3.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由于这正是笔者出生的年份,相关资料又不常见(哈船院改名较之哈军工分建实在不值一提),笔者并未找到太多关于此次更名的原因,但是查询哈工程的简介我们仍不难发现当初校方领导更名的初衷。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名城哈尔滨。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段简介居然从百度百科中消失了,可惜别的网站上还是到处都是,笔者不愿妄加揣测哈工程改名是否"蓄谋已久",但这样“吃了吐”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是让时间给大家答案吧。)
随着学校新专业的纷纷成立与发展,船舶工程学院已经越来越无法代表这所学校的全部,
而当时又正值高校改名热潮,各大“学院”纷纷更名为“大学”,于是学校索性去掉船舶,改学院为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此问世。
据考证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一校名来自于军工老校友的建议,老学长认为学校既然逐步发展了其他院系而非只船舶一家,何不复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再加上时值学院变大学潮,就该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所以说这一次的更名,本质其实是复名,恢复学校当年的名称罢了。由此可见学校的更名法则是:退出军队改名、分建缩名、扩建复名,虽然相对频繁,但每一次的更名也都并非无的放矢。
然而老学长的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是显然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没有考虑到学校更名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的就是学校简称与哈工大难以区分的问题。哈尔滨工程学院时期有没有这种问题我并不清楚,但想来应该是没有的,原因如下。
其一,哈尔滨工程学院存在时间并不长,1966~1970,四五年时间而已期间还经历了高考取消;而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名至今已二十余年,该出现的问题都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问题。
其二,学校虽然当时名字也叫哈工程,但实际上它是由哈军工直接更名而来,其本质仍为哈军工,故用哈军工作为简称可谓实至名归毫无争议,没什么必要自称为哈工程,更没有可能被别人简称为哈工大;而现如今的哈工程是不敢自称为哈军工的,毕竟哈军工的院直领导机关都迁去了长沙变成了如今的国防科大,所以只好简称为哈工程,由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同带“哈”、“工”、“大”,被混淆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其三,当时中国大学才有多少所?现如今又有多少所?况且建国后虽然也经历了一场改名潮,但是却不存在谁山寨谁的情况。如今山寨学校野鸡大学遍地,哈工程被误认为哈工大的山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罢了。
其四,七十年代正值文革动荡年代,且不论工作岗位少,工作压力和竞争小这种事,高考都取消了,学校也停课了,谁会在意你叫什么呢?毕竟当时全国人民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批斗事业当中,知识分子可谓饱受迫害。而如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加剧自不必说。毕业于什么大学就成为了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个时候学校牌子、知名度与区分度也就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软实力。
结果几十年前没有出现的问题如今却变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心,搞的工程学子尴尬不已。那么是否真的到了再次改名的时候了呢?
三、哈工程应该改什么名
哈工程这个名字确实不好,这是事实。但是哈工程要改成什么名字才够好?贴吧里有一位叫“韩影宫特委”的同志,虽然他大肆鼓吹哈工程的变相抹黑行为让人不忍直视,然而在改名方面,笔者和此人还是有颇多共同见解,在此笔者就整理并分析一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呼声和思路。
第一种思路:让简称变成哈军工,这样虽然有些心虚并且貌似不够名正言顺,但哈军工的牌子的确有足够的影响力,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趁着老校友都还健在!)不过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