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除夕是中国农历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在中国,除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节日,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非常丰富,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欢度团圆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和睦,这也是除夕的核心意义之一。
每年的除夕,家人都会尽量空出手中的工作来回家,共度团圆时光。
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人们会给家人打电话或发短信,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思念。
这也是中国人心中的“欢度团圆”,意味着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守护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二、祭祖缅怀除夕也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非常注重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会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向先人祭奠,表达尊敬和感激。
这也是人们需要铭记历史和感恩前人的一种方式。
三、迎新春祈福中国人相信新年的到来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会到神庙里祈求来年平安、健康、幸福。
同时,中国人还会在家里安放各种吉祥物,如春联、窗花、年画等。
这些物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寓意着健康、福气、吉祥等美好愿景。
四、除旧迎新除夕也是一个弃旧迎新的节日。
中国人会在这一天大扫除,把旧的、脏的、破的东西扔掉或赶走,同时准备好新的、干净的、美好的东西,如新衣服、新家具等。
这也是象征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情过去了,新的一年充满了机遇和希望。
总之,除夕不仅仅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现。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非常丰富,代表了人们对家庭、传统、历史、祝福等方面的重视和承认。
对中国人来说,每一年的除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值得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回顾。
当然,我们也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欢度团圆,度过快乐、健康、幸福的时光。
除夕特点总结
除夕特点总结一、传统节日背景除夕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在中国,除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家庭团聚除夕是中国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度这个特殊的夜晚。
无论身在何处,很多人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享受难得的团圆时刻。
年迈的父母一直期盼着孩子们回家过年,这也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三、贴春联、挂灯笼除夕晚上,人们会贴春联和挂灯笼,以营造喜庆的氛围。
春联通常是一副对联,内容多与祝福和美好的愿望有关。
挂灯笼则象征光明和幸福。
人们认为,贴春联、挂灯笼可以祈求来年顺利和吉祥。
四、年夜饭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中国新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共同备办丰盛的菜肴,庆祝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等多种食物,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未来。
与亲人共同享用年夜饭,不仅能增进感情,还展现了家庭的团结和温馨。
五、除夕守夜传统上,在除夕夜晚的特殊时刻,人们会守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夜期间,人们通常会观看春晚等节目,玩传统的民间游戏,如斗牛、打牌等,以及互赠红包。
除夕守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令人充满期待和愉悦。
六、庆祝活动在除夕到初一之间,人们会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烟花、燃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贺新年的到来。
这些活动旨在祈求来年平安吉祥、疫病消散、风调雨顺等。
同时,庆祝活动也为社区带来了一种欢乐的氛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七、拜年与祝福中国人过除夕,会互相拜年和祝福。
长辈通常给晚辈送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小孩子则会给长辈敬献新年的祝福,如恭贺新禧、身体健康等。
这种互相祝福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八、寓意和传统信仰除夕承载了丰富的寓意和传统信仰。
人们相信,新年的到来将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一些地方有特殊的习俗,如打醮、祈福等,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繁荣。
通过遵循传统信仰,人们弘扬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除夕节10个传统习俗
除夕节10个传统习俗
除夕节10个传统习俗
除夕节是中国传统新年的开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
夕节有许多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团圆饭:家人们在除夕的晚上一起吃一顿大餐,这是家庭团聚的一
种传统习俗。
2. 贴门神:贴门神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习俗,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
和门神画,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
3. 放爆竹:放爆竹是除夕节最常见的习俗之一,放爆竹可以吸引好运,并带来喜庆和欢乐。
4. 拜年:拜年是一种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和祝愿的传统习俗。
5. 贴春联:贴春联是除夕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
6. 穿新衣:穿新衣是祈求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和幸福的传统习俗。
7. 送礼物:送礼物可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祝愿,以及祝福新的一年
里幸福美满。
8. 灯谜游戏:灯谜游戏是中国传统新年的一种活动形式,可以增加除
夕节的喜庆气氛。
9. 吃饺子:吃饺子是一种传统的新年习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吃饺子,以祝愿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
10. 赏灯笼:赏灯笼是一种传统的新春习俗,人们会在除夕节夜晚赏
灯笼,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幸福吉祥。
以上就是除夕节的10个传统习俗,希望它们能带给我们新的一年里平
安吉祥,欢乐美满!。
传统节日除夕的简介_除夕介绍
传统节日除夕的简介_除夕介绍除夕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等,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传统节日除夕的简介_除夕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传统节日除夕的简介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
除夕夜来历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大年三十的传统习俗
大年三十的传统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大年三十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称为除夕。
在这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光,享受美食、观赏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下文章将介绍中国大年三十的传统习俗。
一、贴春联春联是大年三十贴在门上的红色对联。
春联由对联上下两副对称的对句组成,用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般情况下春联由家里长辈或有写字技巧的人手写,也可以通过文字统一排版后,选择印制的方式制作春联。
二、扫尘扫尘是大年三十必做的传统习俗之一。
它一方面代表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意思,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清除旧年的污垢、灰尘和晦气。
在扫尘之时,家人们会特别注意不要扫带有石灰的地面,否则会带来不好的事情。
三、守岁守岁是大年三十夜晚的一项传统活动。
在这个晚上,人们一般会待到深夜,挂灯笼、放鞭炮,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有玩耍皮鞭、猜灯谜、打牌赌博等娱乐活动,人们高高兴兴地度过新年的夜晚。
四、吃年夜饭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也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一餐,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佳肴和美酒,边吃边聊,共庆新年的到来。
而每一道菜都寓意着不同的祝福,比如“年年有余”、“前程似锦”、“福禄寿喜”等等。
五、放烟火烟火也是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在12点的时候,人们会点燃各种花式烟火,以庆贺新的一年的到来。
烟火在深夜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满足感。
六、赏花灯花灯是大年三十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走街串巷,观看各种形状、大小的花灯,如灯笼、花鼓灯等。
每一盏花灯都设计精美,使人们无不感受到新一年的喜悦和美好。
总结:大年三十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欢乐的文化体验。
通过贴春联、扫尘、守岁、吃年夜饭、放烟火、赏花灯等一系列传统习俗,人们祈愿新的一年,家庭和谐、事业有成、福寿安康。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农历十二月三十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
这一天通常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庆祝除夕的传统开始于数千年前,有许多习俗与之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农历十二月三十相关的传统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中国人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的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共同准备和享用。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比如鱼代表富裕,炖肉代表团圆等。
人们相信,吃年夜饭可以象征着全家人来年幸福、健康和团圆。
2. 除夕联欢晚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人们通常会收看由中国国家电视台举办的盛大晚会。
这个晚会会有各种节目表演,包括音乐、舞蹈和相声等。
这个晚会是家人团聚的同时,也是国家共同庆祝除夕的一种方式。
3.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声可以驱走邪灵,带来好运。
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人们会点燃鞭炮,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以示热闹喜庆。
4. 守岁:农历十二月三十夜,许多人都会守夜,直到新年到来。
守岁的活动通常包括打麻将、看电视晚会、吃零食和聊天等。
人们希望守夜可以辟邪、避灾并带来好运。
5. 贴春联和挂灯笼:在农历十二月三十,人们会在家门上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是一种精美的对联,通常写有祝福和吉祥的话语。
灯笼则是用来装饰和照明的,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农历十二月三十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这些习俗代表着团圆、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除夕之夜。
农历十二月三十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带来新的希望和挑战。
这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天,它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除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重视家庭团圆、祭祖拜神、辞旧迎新、守岁迎祥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除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除夕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团圆的节日。
在中国,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聚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夕这一天,家人会陆续从外地或外国回到家中,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所有人都会努力抽出时间,回到父母的身边,共度这一特殊的时刻。
家庭成员团聚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家庭中,人们可以亲密交谈、一同品尝美食、开怀大笑,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其次,除夕也是祭祖拜神的重要日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神灵的信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除夕之夜,家人们会准备供品,摆放在家中的神桌或神龛前,以供奉祖先和神灵。
家人们会虔诚地行香拜鬼,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这一传统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也为新的一年祈求吉利和幸福。
此外,辞旧迎新是除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过去的一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辞旧意味着告别过去的不如意和困境,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充满希望和机遇。
在辞旧的同时,人们还会进行大扫除,清除家中的旧物和积尘,以象征着摒除旧疾、迎接新的开始。
辞旧迎新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主动面对过去,乐观面对未来。
最后,守岁迎祥也是除夕的重要意义之一。
守岁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代表一年辞旧迎新的习俗。
在这个晚上,人们会在家中守夜,一直到深夜敲响的钟声宣告新年的来临。
在等待新年钟声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聊天、赏花灯、看春晚等,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守岁迎祥的意义在于护佑家人平安、万象更新,为了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好运。
总之,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它是家庭团圆、祭祖拜神、辞旧迎新、守岁迎祥的象征。
这一天,人们相聚一堂,感受家的温暖;祭祖拜神,传承祖先的文化;辞旧迎新,迎接新的开始;守岁迎祥,祈求福运。
除夕的来历以及由来
除夕的来历以及由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由来与传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
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除夕的时间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夜、年三十、大年三十等,是集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等活动于一体的日子,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岁除之夜,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是新一岁的前夕。
除夕夜的风俗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贴对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前夜。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聚餐、放鞭炮和辞旧迎新等。
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伴随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寓意。
一、虞舜封禅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的除夕之夜,伟大的帝王虞舜曾向天地神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和封禅仪式。
虞舜是传说中的圣君,他继位后带领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为了表达对上天神明的感恩之情,虞舜在除夕之夜登上高山,高举虞舜山旗,向上天献祭,并传达自己治理国家的成果。
从此,虞舜的封禅仪式成为了古代除夕的重要仪式,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二、年兽与春联另一个寓意丰富的除夕传说是有关年兽的故事。
相传,从古代开始,每年的除夕之夜,一只可怕的恶兽会出现,它会吃掉人们的家禽和家畜,甚至伤害和威胁人们的安全。
为了对抗这只凶猛的年兽,人们发明了春联。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成的对联,贴在门口或者窗户上,用来辟邪驱凶,祈求平安幸福。
除夕之夜,当年兽外出时,春联能够发出噪声吓退年兽,保护人们的安全。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中,贴春联和放鞭炮都有着相同的寓意,即辟邪驱凶,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
三、敬鬼神与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除夕之夜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时鬼魂可以离开阴间到阳间来。
因此,在除夕夜,人们会设香案、祭祀祖先和各种神明,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通过祭祀祖先和神明,人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保佑和庇佑,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这个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家家户户都会认真准备香案,摆放供品,然后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四、守岁与贴门神在除夕夜,人们通宵不眠,守夜过新年,这称为守岁。
守岁是为了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也寓意为了驱逐十二个月的厄运和不吉利的事情。
另一个与守岁相关的传统是贴门神。
门神是指一对画着神明形象的剪纸,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邪,保佑家人平安。
人们相信,门神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庇佑家庭安全。
大年三十为什么被称为除夕
⼤年三⼗为什么被称为除⼣除⼣为岁末的最后⼀天,受中华⽂化的影响,除⼣也是汉字⽂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华侨的传统节⽇。
那么你知道⼤年三⼗为什么被称为除⼣吗?下⾯⼩编就来解答⼀下⼤家的疑问。
⽬录⼤年三⼗为什么被称为除⼣农历⼀年最后⼀天的晚上,即春节前⼀天晚,因常在夏历腊⽉三⼗,故⼜称该⽇为年三⼗。
除是除旧布新。
⼀年的最后⼀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
除⼣⼈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是我国传统节⽇中最重⼤的节⽇之⼀。
除⼣这⼀天,家⾥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挂门笺,⼈们则换上带喜庆⾊彩和图案的新⾐。
据《吕⽒春秋·季冬记》记载,古⼈在新年的前⼀天⽤击⿎的⽅法来驱逐“疫疠之⿁”,这就是“除⼣”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这⼀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记》等史籍。
另外,除⼣在我国台湾被称为“过年⽇”。
这⼀天的午后,⼈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
⼀家⼈围坐⼀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盆,“围炉”为除⼣带来热烈的⽓氛。
远在他乡的游⼦,除⾮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燃蜡炬来守岁。
⼉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
据说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孝⼼。
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的传统节⽇。
它标志农历新的⼀年开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初⼀被称为“元旦”。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为端⽉,其⼀⽇为元⽇,亦云正朝,亦云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天是⼀年的头⼀天,春季的头⼀天,正⽉的头⼀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它是第⼀个朔⽇,所以⼜称“元朔”。
宋代吴⾃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朔⽇,谓之元旦。
”《说⽂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见⼀上,⼀,地也。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除夕的来历和习俗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相关资料,欢迎查看。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篇11、除夕来源于先秦时期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3、除夕当晚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4、除夕当天要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5、除夕夜当晚要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传统节日——除夕
(二)七郎射夕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 专门害人,特别喜欢漂亮的女孩,并且吃了才甘心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见百姓被“夕”害苦了, 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 在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半夜后又不见了。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 腊月三十,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 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 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知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 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 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 祥瑞。
除夕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同是中国民间 传统的祭祖大节。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 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 “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除旧迎新的重 要时间交界点。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 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 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 五酒奉祀。
守岁
——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 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深山里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 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这天晚上,每家每 户早早关紧大门,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 饭”。人们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 再出来,才敢出门。后来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踩岁
踩岁就是在院子中用芝麻秆粘上黄纸卷 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因为“碎”与“岁” 同音,所以踩碎又有“踩岁”的意味。又 以“芝麻开花节节高”所带有的吉祥之意,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愿。
除夕的传统民间习俗文化
除夕的传统民间习俗文化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幸福。
除夕的传统民间习俗与独特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一、放鞭炮与驱除凶神除夕放鞭炮是中国民间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之一。
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鞭炮能够驱赶凶神和邪灵,保护家庭免受疾病、灾害和厄运的侵袭。
每年除夕夜晚,家家户户都会点燃鞭炮,使其声音如雷般响彻整个城市。
这不仅能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还能将烦恼和不祥之气随炮声一同驱逐。
二、贴春联与门神画贴春联和门神画也是除夕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剪贴而成的对联,通常写有美好的祝福和吉利的话语。
人们会将春联贴在家门上,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并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门神画则是指贴在门上的画像,通常是两位神仙,用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守岁与家庭团聚守岁是指在除夕夜过年,人们整夜不眠,一家人聚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会一起吃年夜饭,共同分享丰盛的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还有一些娱乐活动,如看晚会、打牌等,帮助家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通过守岁,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得以加强,同时也传承了家族间凝聚力的传统。
四、舞龙舞狮与舞社火舞龙舞狮和舞社火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
舞龙舞狮通常是由一群人扮演龙和狮子进行表演,并配合鼓乐和吉祥的音乐。
这种表演形式意味着驱逐恶鬼和招财进宝,是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舞社火则是在夜晚点燃的一种小型篝火,伴随着舞蹈和歌唱,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丰收。
这些表演形式更加丰富了除夕夜的活动,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化独特的魅力。
五、吃年货与拜年吃年货是中国人在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
年货通常是一些寓意吉祥、富贵和好运的食品,如糖果、糕点、水果等。
通过品尝这些特别的食物,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拥有甜蜜和好运。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夜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夜除夕夜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新年的前夜。
除夕夜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是迎接新年的开始,也是表达对辞旧迎新的祝愿和希望的重要时刻。
在除夕夜里,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和祈福。
1. 大扫除: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在除夕夜之前进行大扫除,整理家中的物品,清洁房屋。
这一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将旧年的不吉之物赶走,为新年做好准备。
2. 年夜饭:在除夕夜里,家庭成员会相聚一堂,共同享用年夜饭。
年夜饭是全年最重要的一餐,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丰富和团圆。
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鱼,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富裕和年年有余。
3. 守岁:除夕夜里,家人会守在一起,一直到子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活动包括看电视联欢晚会、打麻将、唱歌跳舞等。
同时,放鞭炮也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炮声可以驱逐邪灵,迎来好运。
4. 祭拜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除夕夜,人们会拜祭祖先,燃放香烛,向祖先祈求祝福与保佑。
这一传统体现了尊敬和感恩祖先的精神。
5. 红包:在除夕夜过后,也就是正式的春节之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
红包里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良好的祝愿。
对于小孩子来说,收到红包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除夕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习俗和风俗,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但是对于除夕夜的传统庆祝活动仍然保持着坚持和重视。
除夕夜代表着新的开始,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是亲情和友情的重要表达。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都会怀念家乡的风俗习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亲人和朋友相聚。
无论是千里之外的游子,还是繁忙的城市工作者,大家都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希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庆祝形式有所改变,但除夕夜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仍然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是中国老百姓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在这天家人团聚,亲朋见 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无比的欢欣。那么,值此佳节到来之际,我们 就来跟大家分享分享在除夕这天的传统民俗。来看看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多 少?
这 14 个除夕夜的传统习俗,我们要知道! 除夕的习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过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 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 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 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1、年夜饭 除夕夜得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 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 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 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 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 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蠔豉等,因为“发菜蠔豉”与“发财好市” 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
第 十二 页
得老人身体健健康康,现在社会,已经将它演变成了给孩子的零花钱。虽然给 的人不一样了,但是同样都是为了取保平安健康的意思。每年到了除夕夜,家 中的孩子一字排开,按年龄大小给长辈们一一磕头,然后欢欣雀跃的领到自己 的一份压岁钱。今年大家不妨寻寻老传统,给自己家中的长辈包一份红包,预 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长寿似神仙。 除夕
第七页
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 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号称“四大传统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像是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深具有意义。
除夕这个节日又称为“年节”,也叫“腊八”,历来都有欢庆活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历史久远,据说最早的除夕是在商代的《周礼》中提及的新年活动。
除夕当晚,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居家装扮,吃祭祀,放鞭炮,拜祭上辈。
清明节,也叫上先或踏青节,是中华民族年节中最古老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古时候,清明节正值春天正当盛,植物最茂盛,花木最艳鲜,深受当今人类喜爱。
清明节期间,我们有祭祖活动、踏青游玩,上坟缅怀故人,祭奠烈士等活动,以及石狮、竞技、游街等庆典,是繁华的情景一幅。
端午节也叫“龙节”,是中华民族久远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始于先秦时代,属祭拜龙精神的节日。
端午节有诸多习俗,但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由于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动物,多是凶猛威武有力量,所以中国人珍爱龙的文化正在传承着历史的洪流。
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秋佳节期间,习俗是最为流行的。
团圆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都是传统习俗,意义深远。
在中秋节期间,聚会的朋友相聚谈天说地,烛光中间默默久久,彰显着友谊的高深,代代相传,铭刻在记忆中。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无疑是我们最珍爱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内涵,被誉为“四大传统佳节”,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在中国,虽然人们过从商务化节日,但大多继承着祖辈尊崇,追忆着传统意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表达着对祖先战斗、抗压等的赞赏、敬意和怀念。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假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按照一系列传统习俗庆祝春节。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为你介绍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除夕夜之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扫尘、贴窗花、剪纸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顿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鸡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二、拜祭祖先除夕夜的重要仪式之一是拜祭祖先。
家中人们会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用于祭祀祖先。
在拜祭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灵的保佑。
此外,也有人会在门前燃放爆竹,以驱逐邪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三、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礼金。
红包通常以红色的信封装着,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求取福气和吉祥。
舞狮舞龙也是与观众互动的活动,观众可以扔糖果或红包给表演者,以示喜庆和赞赏。
五、爆竹和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声音和火光能够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受到环境和安全因素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燃放爆竹和烟花做出了限制。
六、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花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小吃摊位,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舞狮、京剧、杂耍等。
花市则是一个花卉交易的市场,人们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栽和年货。
七、贴春联和福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和福字,以寓意吉祥和祝福。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贴在门上,横批则贴在门上方。
福字则是贴在门上的,以求吉祥和好运。
总结: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多彩的,承载着家人团聚、祈福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备注: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来历: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整理于2014年8月30日夜【篇二: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