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非遗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制定一份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课程目标小学非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传统手工艺:学生将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技巧,如刺绣、剪纸、编织等。
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将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培养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2. 传统音乐舞蹈:学生将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传统戏曲表演:学生将学习传统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动作等。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他们将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培养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4. 传统节日习俗:学生将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作品,从中感受到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观摩交流:组织学生观摩非遗大师的示范表演或作品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非遗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评价学习成果。
他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表演的音乐舞蹈或戏曲等,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欣赏和评价。
2. 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非遗课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笔记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收获。
非遗文化学习: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
非遗文化学习是小学三年级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的非遗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瑰宝。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一、认识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通常简称为非遗文化,是指人们口传、示范、表演、有关的社会实践、表达和信仰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遗文化不仅包括品种更加多元化、形态更加多样化,而且具有传承性和可持续性,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
二、学习非遗文化的重要性1.了解本土文化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身。
而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精髓和特点,从而对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传承优秀文化基因非遗文化以其持久流传和独特价值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
学习非遗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播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3. 开拓文化视野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开拓文化视野,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
三、非遗文化的学习方法1. 实践教学非遗文化学习应该强调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例如,在传承中华扇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跟随扇舞老师的示范和指导,学习舞蹈动作和表现技巧,深入了解扇舞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2.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学习非遗文化的必要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3. 对话互动学习非遗文化应该注重互动交流。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借鉴彼此的思考和建议。
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祖辈交流文化知识,加强家庭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支持和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种类和传承人;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3.要求学生掌握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学会识记和鉴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作品;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作业的方法;4.本课程以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美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为先行课,同时它又是文学欣赏、影视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主要范围、研究方法、山西非遗资源、分类别的非遗项目文学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民俗、节日类非遗以及非遗调查为主要内容。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注意非遗资源分布、保护发展方面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3.在讲述非遗过程中,充分注意非遗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
这一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老师课堂解答的方式。
三、先修课程民间文学、民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当代意义;教学难点:非遗鉴赏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片欣赏和田野调查(视客观条件而定)为辅,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掌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非遗文化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工具。
2. 学生准备:分组名单、考察记录表、总结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非遗文化知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三、小组合作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传承现状。
2. 小组讨论,总结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建议。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
2. 各小组展示活动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
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2总学时:32理论授课学时:16实验实训学时:16参考教材: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先修课程: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策划与创意学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文化策划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价值和保护方法以及开发与传承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保护历史回顾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日本、韩国、美国和联合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贡献和措施掌握: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3.本章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4.本章教学难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回顾(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的几个阶段(二)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挑战。
3. 探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策略。
4.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自主传承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和难题- 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成功案例3.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策略-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目标- 研究不同的传承方法和策略,如口传心授和现代科技手段等4. 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传承能力- 强调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开展实践活动,如研究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的参与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概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等。
2. 分组讨论法:安排小组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挑战,并搜集相关案例。
3. 观摩法: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地项目,了解实践经验和方法。
4. 实践活动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制作、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传承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挑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传承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教材或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概念和分类的讲解2. 第二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挑战的讨论3. 第三课时:传承方法和策略的研究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和总结展示七、备注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能力。
非遗竹编工艺教学大纲
非遗竹编工艺教学大纲非遗竹编工艺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冲淡。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历史的见证。
其中,非遗竹编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非遗竹编工艺教学大纲。
一、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非遗竹编工艺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古代,竹编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建筑领域。
竹编作为一种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通过学习竹编工艺,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基础知识与工具材料在非遗竹编工艺教学大纲中,应该包含基础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介绍。
学习者需要了解竹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常见的工具和材料。
这些知识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竹编工艺的基础,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技巧与实践操作非遗竹编工艺的学习离不开基本技巧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训练。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详细介绍各种基本的编织技巧,如编织、编结、编绕等。
同时,还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操作,让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四、创新设计与艺术表达传统的非遗竹编工艺需要与时俱进,注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鼓励学习者进行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竹编作品。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习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竹编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传承与推广非遗竹编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加强对非遗竹编工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同时,还应该鼓励学习者成为非遗竹编工艺的传承者和推广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比赛和交流活动,将非遗竹编工艺传播给更多的人。
六、实践与评估非遗竹编工艺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馈。
剪纸课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
剪纸课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一、课程概述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门独特的手工艺术。
本课程旨在通过剪纸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剪纸的起源、传播和发展历史;2. 掌握剪纸的基本工具、材料和技巧;3. 研究剪纸的基本图案和设计原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耐心;5.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剪纸的定义和分类;2. 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 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4. 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操作方法;5. 剪纸的基本图案和设计原理;6. 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剪纸的相关知识;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剪纸的过程;3. 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剪纸的心得和作品;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或剪纸工坊,增加他们对剪纸的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参与情况;2. 作业评定:评估学生的剪纸作品和书面作业;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4. 考试测试:通过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剪纸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选用专业的剪纸教材,结合课堂教学;2. 多媒体资料: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3. 实践工具:提供剪刀、纸张等剪纸工具和材料;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或剪纸工坊。
七、教学时长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十二周的教学周期,每周两课时,共计二十四课时。
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作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敬请备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遗文化课程教案
非遗文化课程教案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传统、手工艺、技艺、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社会实践、庆典节日、传统医药、自然知识等为代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设计一套非遗文化课程教案,对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名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掌握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艺,提升学生的非遗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
2. 课程内容:(1)非遗文化概述: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价值和传承现状。
(2)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重点介绍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如传统手工艺、传统表演艺术等。
(3)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探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介绍相关政策和法规。
(4)非遗文化创新实践:鼓励学生结合非遗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评估:采用考试、作业、实践操作、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5. 教学资源:结合非遗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非遗文化传承项目、非遗文化传承机构等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6. 课程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名称:非遗文化传承与实践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实践,掌握非遗文化的传统技艺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非遗文化传承意识与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1)非遗文化传承实践: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实践,重点介绍非遗文化传承的案例与经验。
(2)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学习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如传统手工艺、传统表演艺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教育的综合性学科。
该学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研究对象,关注人类文化多样性,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并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一、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2.让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3.让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二、课程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概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包括文化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等理论。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特点: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技能,包括文献整理、口述历史记录、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等。
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传统泥塑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传统泥塑技艺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泥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泥塑技艺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泥塑作品的创作。
4. 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泥塑基础知识1. 泥塑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2. 泥塑的种类及特点3. 泥塑的原材料及工具4. 泥塑的制作工艺流程第二单元:泥塑造型技巧1. 泥塑的基本造型方法2. 泥塑的装饰手法3. 泥塑的雕刻技巧4. 泥塑的彩绘技巧第三单元:泥塑实践操作1. 人物造型的实践2. 动物造型的实践3. 花鸟造型的实践4. 其他创意造型的实践第四单元:泥塑作品欣赏与评价1. 欣赏国内外优秀的泥塑作品2. 分析泥塑作品的造型、装饰、雕刻和彩绘特点3. 学会评价泥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技艺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泥塑作品的制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泥塑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比赛交流法:组织学生参加泥塑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技艺水平。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周2. 第二单元:2周3. 第三单元:4周4. 第四单元:2周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占30%2. 实践操作:占40%3. 作品评价:占30%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泥塑技艺》2. 泥塑原材料:黏土、颜料、工具等3. 教学视频:泥塑制作过程演示4. 网络资源:泥塑相关网站、论坛等八、教学评估:1. 学生对泥塑技艺的兴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创作的泥塑作品质量3. 学生对泥塑作品的评价和分析能力4.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非遗课程设计方案
非遗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非遗教育成为了重要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什么是非遗文化和为什么需要保护非遗文化2.认识几种主要的非遗文化及其代表作3.学会制作一种非遗文化代表作品,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三、课程内容第一课:非遗文化介绍1.什么是非遗文化2.为什么需要保护非遗文化第二课:中国非遗文化1.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种类2.介绍选定的非遗文化代表作第三课:非遗作品制作一1.选择一种非遗文化代表作品2.研究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技巧第四课:非遗作品制作二1.学生制作选定的非遗作品2.老师辅导和指导学生的制作过程第五课:作品总结和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2.回顾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收获四、课时安排第一课:1课时第二课:1课时第三课:2课时第四课:2课时第五课:1课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展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介绍非遗文化和非遗作品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动形象的图像,向学生介绍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代表作。
在制作非遗作品时,老师将向学生介绍非遗作品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进度,进行实时的指导和辅导。
六、评估方式1.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的专注度和理解能力2.制作的作品的完整性和创意程度3.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表现和自我评价七、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材料和工具:根据选定的非遗作品准备相关的材料和工具,如绢帕、毛笔、彩绸等。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因此非遗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非常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实践并体验手工艺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二、教学内容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两部分内容,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贯穿课程的全过程。
2、课程实践模块:本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根据理论学习内容的不同,按照实践的复杂程度,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体验、感知为主要目标。
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登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等活动为主要内容。
其成果体现为学生写作参观笔记、考察报告,采取分组作业的形式,围绕若干选题,在课堂作五分钟左右的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
(2)第二阶段: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
其成果体现为制作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介绍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等,分组完成作业,在课堂集中展示。
(3)第三阶段: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为主要目标。
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成果体现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的4000字左右的论文。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4课时第一讲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1.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第二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2.1传承性2.2社会性2.3无形性2.4多元性2.5活态性第三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3.1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3.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3.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第四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4.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意义4.2国际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4.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第五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5.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5.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第二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课时第一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1.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源第二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2.1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2.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科学创新之源2.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2.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2.5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第三讲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3.1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成绩3.2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3.3国外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方法、模式3.4东、西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两种模式介绍第四讲非遗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4.1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4.2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的价值评定4.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题和保护主体4.4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实操2课时第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1.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第二讲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1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2.2普查范围和登记2.3普查原则2.4普查方法2.5工作步骤2.6各类表格第四章福建民间音乐与曲艺的概况10课时第一讲民间音乐1.1南音1.2福建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1.3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龙岩永定客家山歌)1.4泉州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1.5茶亭十番音乐1.6黄石惠洋十音1.7闽西客家十番音乐1.8南靖四平锣鼓1.9乐仙游度尾鼓吹乐1.10畲族山歌1.11禅和曲1.12莲花褒歌1.13东山南音1.14晋江深沪褒歌1.15宁化客家山歌1.16泉州笼吹第二讲民间曲艺2.1厦门答嘴鼓2.2东山歌册2.3漳州锦歌2.4南平南词曲艺2.5厦门南乐2.6福州评话2.7 福州伬唱2.8厦门方言讲古2.9厦门歌仔说唱2.10漳州南词第五章福建民间传统戏剧10课时1.1福建歌仔戏(厦门歌仔戏、漳州芗剧)1.2福建高甲戏(泉州高甲戏、厦门高甲戏)1.3闽剧1.4漳州布袋木偶戏1.5泉州梨园戏1.6泉州提线木偶戏1.7泉州南派布袋戏1.8泉州打城戏1.9永安大腔戏1.10泰宁梅林戏1.11莆仙戏1.12政和四平戏1.13闽西汉剧1.14寿宁北路戏1.15屏南四平戏1.16屏南平讲戏1.17尹派越剧艺术1.18晋江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1.19诏安铁枝戏1.20南靖竹马戏1.21沙县肩膀棚1.22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1.23南平南词戏1.24邵武三角戏1.25闽西上杭傀儡戏1.26柘荣布袋戏1.27闽南皮影戏1.28惠安南派布袋戏1.29尤溪南芹小腔戏1.30永安大腔傀儡戏1.31屏南杖头木偶戏1.32屏南乱弹戏第六章福建传统民间文学与民俗10课时第一讲传统民间文学1.1霞浦畲族小说歌1.2闽南童谣1.3陈三五娘传说第二讲福建民俗2.1惠安女服饰2.2丰泽蟳埔女服饰2.3湄洲妈祖信仰习俗2.4福建陈靖姑信仰习俗(福州陈靖姑民间信仰习俗、古田陈靖姑信仰习俗)2.5闽南大道公信仰(厦门大道公信仰习俗、漳州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2.6厦门中秋博饼2.7南安英都拔拔灯2.8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2.9闽台东石灯俗2.10宁德铁枝传统表演技艺2.11马尾、马祖元宵节俗2.12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2.13闽西客家元宵节庆2.14闽西客家农耕民俗2.15闽东畲族婚俗2.16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2.17厦门送王船习俗2.18延平蛙崇拜民俗2.19延平闽蛇崇拜民俗2.20东山关公信仰习俗2.21周宁浦源护鱼习俗2.22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2.23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2.24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2.25南安英都拔拔灯2.26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2.27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2.28畲族传统服饰2.29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2.30厦门疍民习俗2.31霍童"二月二"灯会2.32泉州祭祖民俗2.33泉州元宵节俗2.34岩溪珪塘祭祀民俗2.35大田县板灯龙2.36宁化客家石壁祖地祭典2.37邵武河坊抢酒节2.38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2.39永安安贞旌鼓2.40闽台玉二妈信仰习俗2.41屏南双溪元霄灯会第七章福建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10课时第一讲民间美术1.1漳浦剪纸1.2柘荣剪纸1.3漳州民间木版年画1.4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1.5惠安石雕工艺1.6泉州花灯1.7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1.8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1.9泉州李尧宝刻纸1.10福州软木画民间手工艺1.11永春纸织画1.12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1.13惠安木雕技艺1.14浦城剪纸技艺第二讲传统手工技艺2.1福建脱胎漆艺(福州脱胎漆器、福建漆艺)2.2厦门蔡氏漆线雕工艺2.3德化瓷工艺2.4将乐西山造纸技术2.5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2.6连城四堡雕版工艺2.7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2.8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2.9 安溪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2.10福建水密隔舱造船技艺2.11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12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2.13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2.14屏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2.15福州软木画民间手工艺2.16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2.17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2.18华安玉雕2.19惠安石雕工艺2.20泉州花灯2.21泉州李尧宝刻纸2.22安溪蓝印花布2.23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2.24建阳建本雕版印刷2.25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2.26福安银器制作工艺2.27福鼎饼花工艺2.28福州鼎鼎肉松制作技艺2.29福州金箔制作工艺2.30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2.31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2.32福州漆箸制作工艺2.33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2.34福州象园木雕工艺3.35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3.36闽侯传统竹编工艺3.37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3.38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3.39滩涂泥橇制作工艺3.40厦门珠绣手工技艺3.41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3.42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3.43泉州传统竹编工艺3.44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3.45东山黄金漆画技艺3.46东山剪瓷雕工艺3.47连城宣纸制作工艺3.48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3.49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3.50沙县小吃制作工艺3.51永安贡席制作工艺第八章福建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10课时第一讲民间舞蹈1.1泉州拍胸舞1.2荔城沟边九鲤灯舞1.3邵武傩舞1.4高山族舞蹈1.5大田板灯龙1.6浦南古傩1.7泉州踢球舞1.8龙岩采茶灯1.9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1.10泰宁大源傩舞1.11延平战胜鼓1.12福清新厝车鼓舞1.13永泰椽板龙1.14厦门同安车鼓弄1.15厦门翔安拍胸舞1.16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1.17清流李家五经魁第二讲民间杂技与竞技2.1建瓯挑幡2.2宁德霍童线狮2.3武平民俗绝技2.4自然门武术2.5长乐琴江台阁2.6新垵五祖拳2.7仁山拉线狮2.8南少林宗鹤拳2.9永泰虎尊拳2.10香店拳2.11八井拳2.12厦金宋江阵2.13泉州南少林五祖拳2.14泉州台狮(石狮台狮、鲤城台狮)2.15上杭女子五枚拳第九章福建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野调查12课时第一讲社会调查1.1社会调查研究简介1.2社会调查方法发展历程1.3调查研究的理论构建1.4社会测量基本知识1.5社会调查方法第二讲调查资料处理2.1资料整理2.2资料分析方法简介2.3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应用2.4社会调查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第三讲怎样实践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