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第三章《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二节《有趣的平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平衡的概念,认识平衡的事物;2. 学习通过调整物品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的方法;3. 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衡的概念,认识平衡的事物;2. 培养学生通过调整物品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调整物品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平衡的原理,能够独立完成平衡的调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积木、卡片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相同的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平衡木,让学生尝试站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感受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平衡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平衡的概念,认识平衡的事物。

3.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积木,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通过调整积木的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

4. 展示和讲解: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本组的平衡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讲解调整平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平衡题目,题目包括图片和文字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说明,选择合适的积木,通过调整位置和重量,使图片中的物品达到平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平衡的概念、平衡的事物、平衡的调整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积木搭建一个平衡的房屋,要求房屋稳定,不会倒塌。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积木搭建一个平衡的房屋,只要房屋稳定,不会倒塌,就可以认为是完成了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平衡的事物,尝试通过调整物品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有趣的平衡》这一章节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平衡、探索平衡,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精选3篇)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精选3篇)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立齐的平衡目标: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物体的比较和平衡。

教具:天平(已正确校准)、若干物体(例如:铅笔、橡皮擦、书籍、水杯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张两侧物体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概念。

2. 引入:出示一些物体,通过让学生估计各物体的重量、使用天平进行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意识。

3. 游戏:将物体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依次选择物体放在天平的两边,并判断是否平衡,直到找到能使天平平衡的组合。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平衡的要点,以及使用天平进行比较和平衡的方法。

5. 拓展: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体,用天平进行比较、判断平衡与否,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6. 游戏:分成小组进行“平衡大挑战”,每组选出3个同学分别选择一组物体进行平衡,比较哪个组平衡最好。

教案二:物体的平衡点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平衡点与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具: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卡片、书籍、积木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一幅物体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平衡点在哪里。

2. 观察实验:给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平衡时的情况,并找出物体的平衡点。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物体,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平衡点,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分享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点。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平衡点与物体形状的联系,以及如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6. 拓展: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平衡点,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教案三:平衡游戏目标:通过游戏,使学生巩固平衡的概念和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天平(已正确校准)、若干物体(例如:球、木块、石头等)教学步骤:1. 导入:呈现一个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的概念和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方法。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衡无处不在。

你看那走钢丝的艺人,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才能在细细的钢丝上如履平地;还有那杂技演员顶起的大缸,稳稳当当,这也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平衡这个概念也同样重要且有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有趣的平衡世界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并发现平衡的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衡的原理,掌握影响平衡的因素。

2、难点: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格。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试过在跷跷板上玩耍呀?(学生们纷纷回应)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跷跷板能够保持平衡,而有时候又不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平衡的神秘面纱!(二)实验探究1、认识实验器材老师拿出杠杆尺和钩码,向同学们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实验小助手,杠杆尺就像一个小小的跷跷板,而钩码可以用来改变两边的重量。

”2、提出问题老师提问:“如果在杠杆尺的左边挂 2 个钩码,右边挂 4 个钩码,杠杆尺会平衡吗?”同学们纷纷猜测。

3、进行实验同学们分成小组,开始动手实验。

他们小心翼翼地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钩码,眼睛紧紧盯着杠杆尺的变化。

4、记录数据每个小组都认真地记录着实验的数据,比如钩码的数量、挂的位置等等。

(三)交流讨论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我们小组发现,左边挂 2 个钩码,距离支点 3 格,右边挂 4 个钩码,距离支点 15 格,杠杆尺就平衡了。

”2、分析数据,寻找规律老师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些数据,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总结平衡规律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平衡的规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五)拓展应用1、生活中的平衡老师问:“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衡的原理呢?”有的同学说:“天平!”有的说:“称东西的秤!”还有的说:“建筑工地上的塔吊!”2、解决实际问题老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有一个不均匀的木棒,如何找到它的重心呢?”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案1一. 教材分析《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他们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平衡的概念,例如杠杆平衡等。

但是,他们对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知道平衡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如何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的平衡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知识。

3.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平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衡尺、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平衡尺、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生关注平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衡的判断方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和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运用平衡尺、杠杆等教具来判断和验证一些实际的平衡现象。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平衡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教材《有趣的科学》第三章《力的奇妙世界》第二节《平衡的力量》。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了平衡的概念、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以及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平衡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衡。

2.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完成平衡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了解平衡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积木、气球、绳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邀请几名学生进行平衡木游戏,让其他学生观察平衡木上学生的动作,引导学生关注平衡现象。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平衡?教师通过讲解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含义。

(2)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图片,如跷跷板、天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3)平衡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平衡实验,如用积木搭建平衡塔,让学生感受平衡的力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气球和绳子制作一个简单的天平,进行物品的称量。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的概念2. 生活中的平衡现象1. 跷跷板2. 天平3. 其他3. 平衡实验1. 平衡木2. 平衡塔3. 气球天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学生画出生活中的一个平衡现象。

(2)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平衡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

2. 答案(1)示例:画出跷跷板的平衡现象。

(2)示例:用尺子和书制作一个平衡实验,将尺子放在书上,调整书的位置,使尺子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进行记录。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第一篇: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重点难点平衡规律的寻求和抽象。

教具学具课件、简易称、勾码、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感悟影响平衡的因素 1.初始经验调动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跷跷板、天平等图片)生:平衡。

……(教师板书课题)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

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质量)(板书)2.加深经验感悟。

师:那么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我们来看一个跷跷板游戏(出示动画课件),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轻的一端加重,轻的一端小朋友往后坐,重的一端小朋友往前坐。

师:往前坐或往后坐实际上改变了什么?(与中点的距离)由此可见平衡还与什么有关呀? 生:平衡还与距离有关。

(板书:距离)师:那么,在平衡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同学们应该在操作与实验中去寻找“平衡的规律”。

二、实验探索规律 1.实验摸索规律。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每组有一根标有刻度的铁棒,25个质量相等的勾码。

5根线圈,同学们通过悬挂勾码并通过调整刻度数和增减勾码数来寻找平衡的规律。

在实验之前,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实验要求。

开展《有趣的平衡》教案的课堂实践

开展《有趣的平衡》教案的课堂实践

《有趣的平衡》是一种寓教于乐、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协作、探究平衡原理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针对这种活动,我们在课堂上制定了一份教案,进行了课堂实践。

下面,我将对这次课堂实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1.掌握平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增强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和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平衡的种类,平衡的条件,平衡的实现方法等。

2.有趣的平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人左右,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木块和银杯,并要求小组按照要求用这些木块和银杯搭建出一个平衡的结构。

小组之间可以通过交流、观察互相考察,实现不同结构的平衡。

3.总结和分享在实践过程中,设立几个关卡,要求小组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

经过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和分享,分享成功的经验,互相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和规划在课前,老师根据课程大纲和活动要求,准备了相应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模板,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流程。

2.课堂讲解和概念解释在上课前,老师进行了一定的概念介绍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

3.平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讲解和引导了学生进行平衡结构的搭建,并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适时地给予帮助。

4.总结分享在实践过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讲评和分享,鼓励学生总结经验,分享体验,相互学习和交流。

同时,老师也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了活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过程,学生掌握了平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以《有趣的平衡》为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实践,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科学世界》第三节《有趣的平衡》。

内容主要包括:探索物体平衡的原理,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平衡木、天平等物品的平衡现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平衡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平衡的原理,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平衡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天平、积木、小球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玩平衡木游戏,让幼儿感受平衡现象。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能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而有些小朋友容易掉下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天平,讲解天平的平衡原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观察、思考:如何使天平保持平衡?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平衡木比赛,讨论如何保持平衡。

(2)组织幼儿用积木、小球等物品进行天平实验,感受平衡现象。

(2)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践体验,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平衡》2. 板书内容:(1)平衡现象(2)平衡原理(3)实践操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与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平衡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科学现象,如磁力、光的折射等。

(2)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小制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开展家庭科学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2024年《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材,主要围绕《有趣的平衡》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比较与测量》中的天平游戏,通过操作天平,让孩子们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天平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比较。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质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一台,各种质量的物品(如:积木、小球、水果等)。

2. 学具:每组一台天平,相同质量的物品若干。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台天平,展示平衡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天平的工作原理,演示如何使用天平进行比较。

3. 互动操作(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操作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比较。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练习题,幼儿独立操作天平,完成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天平的工作原理图示。

2. 比较物体质量的步骤。

3.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物品,使用天平进行比较,记录结果。

2. 答案: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记录比较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关于平衡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比较。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树立团体合作意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学习难点: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教法:归纳法总结法学法:复习法归纳法教具:课件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板书课题二、请你说说杆称与天平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2分)1、杆称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不相等。

2、天平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相等。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索规律(3分)1、每组都有一根标有刻度的硬塑料管,15个质量相等的棋子,2只塑料袋,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记录单(1)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小组实验时,由一位同学负责填写记录单;两位同学分别负责操作两边的棋子数和刻度数;另一位同学负责策划、协调操作。

3、完成实验后,把实验记录单(1)填写完整。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这两种量成反比例)5、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四、课堂检测:(2分)你能利用平衡的原理,算出吗?(用反比例解答)解:设左侧物体的质量为xg.左=右2x=5×5002x=2500x=1250答:左侧物体的质量为1250g.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篇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一、活动背景平衡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平衡的原理以及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是十分重要的。

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设计一系列互动有趣的游戏,帮助孩子们理解平衡,并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发现生活中的平衡场景;3.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4.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三、教学内容1.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场景;3.平衡的不同类型和应用;4.平衡的重要性和意义;5.团队协作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设计1. 游戏1-平衡小英雄首先,我们将给孩子们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安排他们进行游戏“平衡小英雄”,游戏的规则如下:•游戏人数:6人以上;•游戏步骤:1.将平衡棍放在两个凳子之间;2.孩子们分成两组,各站在一个凳子上;3.在教师的指挥下开始行动,要求孩子们协作一起将平衡棍平稳地拿起;4.游戏失败的情况:平衡棍掉下来,或者孩子们中有任意人掉下来。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可以感性理解平衡的重要性,并且在协作中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

2. 游戏2-平衡大挑战在第一个游戏中,孩子们已经对于平衡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将引导孩子们探究不同类型的平衡。

游戏规则如下:•游戏人数:4人以上;•游戏步骤:1.将铅笔和橡皮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使之平衡;2.孩子们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置不同等级的平衡挑战任务;3.每组的孩子依次挑战不同等级的平衡任务,并记录时间;4.游戏失败的情况:铅笔和橡皮掉下来。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可以认识到不同平衡的类别,并且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理解平衡的实际应用场景。

3. 游戏3-平衡看谁快最后一个游戏,我们将引导孩子们发掘生活中的平衡场景,并且在协作和团队精神中发掘其更多的乐趣。

游戏规则如下:•游戏人数:4人以上;•游戏步骤:1.将桌子变为晃动的舞台,并将一只小球放在桌子上;2.孩子分成两个小组,各站在桌子的不同位置;3.教师会进行数秒的鼓励提醒,然后计时,看哪个小组先将球控制住;4.游戏失败的情况:球从桌子上掉下;5.接下来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球和其他难度的场景来进一步提高难度。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平衡现象,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等于=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经历探究平衡现象的过程,感悟,平衡和质量与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

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

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简易秤,棋子,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1、引入? (游戏:单脚站立保持平衡)1、如果你站在千米高空的一根细细的铁丝上会怎么样?这种惊险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你发现什么?(竹竿和手起到平衡的作用)今天我们就研究与平衡有关的数学问题,一起走进有趣的平衡。

(板书课题)2、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关杠杆平衡的现象,请你说一说。

(跷跷板,天平)天平怎么保持平衡?同学们玩跷跷板的时候你愿意和谁玩。

(体重差不多平衡等等。

)如果体重差距很大,有没有办法使跷跷板尽可能保持平衡呢?二、进行活动:其实杠杆平衡原理中隐藏着数学问题,我们一起通过实验体验它的奥秘吧,你一定会有重大的发现。

1.这是我们班几个同学准备的学具,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粗细均匀的铁棒,找到中间的位置记上记号,并拴上绳子。

然后从中间开始每隔3厘米做一个记号。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生:在相同格数上挂相同数量的棋子。

(师动手操作)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他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把相同数量的棋子挂在相同刻度上。

(找生上台展示)2.如果刻度数和棋子数不同呢,我们动手试一试吧,我们动手操作并填表格(自己动手制作,出现误差是正常现象,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探索的脚步,我们开始进行探索之旅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衡的概念,并能描述平衡的特点。

2.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感知平衡的存在,培养幼儿的平衡感。

3.提高幼儿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激发幼儿学习平衡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平衡概念的普及和理解2.平衡感的培养三、教学准备1.平衡练习器材:木板、扁木棒、球、绳子、桌子等。

2.具有探究精神的、能引导幼儿进行思考的教师。

3.希望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歌曲、诗歌等形式引入本次教学,让幼儿了解平衡是什么。

第二步:探究平衡(2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平衡练习器材,带领幼儿感受平衡的存在,并询问幼儿对平衡的认识。

例如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衡吗?”2.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衡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来帮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

3.教师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平衡练习器材进行平衡练习,引导幼儿体验平衡感。

第三步:合作游戏(25分钟)1.选择适当的合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如“魔术圆圈”、“魔方拼图”等游戏。

2.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平衡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第四步:小结(5分钟)教师收集幼儿的感受和思考,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并促进幼儿的成长。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认识平衡的概念,感受平衡的存在并培养平衡感,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幼儿参与积极,表现活跃。

需要改进的是,在某些游戏中教师指导不充分,导致幼儿理解不正确。

在下次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意提高教师指导的质量。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9篇)《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篇1活动目标: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平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

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

(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有时候表达得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内容逻辑关系
重点知识点: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条件、平衡的种类、平衡的判定、平衡的原理、平衡的应用、平衡的实验、平衡的计算、平衡的维护、平衡与力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环节,虽然学生们能够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但是在分析案例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运用平衡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还显得有些迷茫。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将平衡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够深入,学生们似乎更多地是在表面上发表意见,而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给出更具体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3. 平衡的种类: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平衡的判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进行判断。
5. 平衡的原理:平衡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或者受到的外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解决平衡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示范。
(3)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在理解图形的平衡性质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图形的观察,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4)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学生可能不清楚如何将平衡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建模方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平衡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衡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衡的规律和原理,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引导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理解平衡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理解平衡的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平衡的规律。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衡尺、砝码、物品等。

2.学具:每人一套平衡尺、砝码、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天平、翘板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物品,让学生尝试用平衡尺和砝码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关于平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如:如何使一个不平衡的物体达到平衡?如何改变物体的平衡状态?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衡的规律,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平衡状态下,物体两边的力矩相等。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平衡规律来解决。

如:如何设计一个平衡的桥梁?如何使一个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衡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步配套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同步配套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静止常生活和工程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天平称重的例子,展示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解释力臂与杠杆长度的区别。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不同的力臂上放置重量使杠杆平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杠杆,演示平衡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同步配套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活动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索平衡的奥秘,结合课本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杠杆平衡原理。
2.探索并掌握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3.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天平称重、找次品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趣的平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天平称重或玩跷跷板时的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衡的奥秘。

《有趣的平衡》教案4

《有趣的平衡》教案4

《有趣的平衡》教案活动目标:1、亲自走平衡木,观察平衡现象,提出平衡猜想,思考平衡原理,参与验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耐心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进而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合作探究,不断创新的能力。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平衡木、杠杆尺、钩码、陀螺玩具。

活动过程:一、小平衡、大体验师生在音乐声中共同走过平衡木,要求提醒学生走的时候注意安全。

二、小欣赏、大感悟1、师生共同欣赏高空王子阿迪力走钢丝视频。

2、师生共同探讨阿迪力走钢丝平衡原理。

三、小探索、大实验(体会杠杆原理)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1)课件出示探索的问题:①如果在杠杆尺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挂钩码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左右挂上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杠杆尺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1)课件出示探索的问题:①如果左边刻度3上,挂4个钩码,右边刻度4上,挂几个才能平衡?②如果左边刻度2上,挂6个钩码,右边刻度3上,挂几个呢?在刻度1上呢?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杠杆尺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钩码数=右边刻度数×钩码数”。

(板书)3、活动三:小应用。

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钩码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四、小游戏、大寻找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我们见过那些有趣的平衡现象?2、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陀螺玩一玩,观察它是怎样平衡的?五、扩展性思维:自己学会制作关于平衡的小玩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什么问题?
结合前面的实验,猜一猜表格中的棋子数分别填多少呢?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1)提问:用我们学过的比例知识,你能解释这个数学活动现象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小结: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多。

因此,当左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2页“生活中的数学”。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综合与实践”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来提出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平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

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竹竿用杠杆尺代替,棋子用钩码代替)【复习讲授】
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

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

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它分为以下4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欣赏型,数学素养型。

解决综合应用问题的步骤大致为:
(1)确定课题。

(2)商定活动方案。

(3)论证活动方案。

(4)总结评价。

总之,“实践与综合应用”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来提出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