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XXX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XXX的视角看贾府,XXX的视角看XXX,再用别人视角看XXX,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XXX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XXX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XXX,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魅力。
有限视角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的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也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的我们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站在局外,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如《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出场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此就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黛玉的视角看贾府,黛玉的视角看宝玉,再用别人视角看黛玉,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鲁迅先生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林嫂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 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 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 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次仁罗布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
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确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视察点、立足点。
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
依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干脆参加事务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行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观赏第一人称时要留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务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全部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静静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似乎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视角
•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很像
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办到
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
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
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 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 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 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 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 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 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 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 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 优点。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来
小说的叙述视角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初步了解小说在叙 述视角方面的相关知识;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 被视为落伍,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托尔斯泰便在作品中以这种视角去叙述俄罗斯
当时的社会状况。无怪乎列宁称他是“俄国革
命的一面镜子”。他的《战争与和平》、《安 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 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 而莫属的。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部小 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 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 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 来。”这里所言“全知全能的作家”也就是全 知视角。
2.通过完成习题,初步了解小说在叙述视 角方面的题型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叙述视角题答题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叙述视角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针对叙述视角题的答题技巧:1. 明确题目要求:首先,学生需要明确题目问的是哪个文本的叙述视角,是小说、散文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本。
2. 了解常见视角:在小说和散文中,常见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第二人称是以“你”的视角来叙述,而第三人称则是用“他/她”的视角来叙述。
3. 定位叙述视角: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出使用了哪种叙述视角。
例如,如果文本中使用了“我”、“你”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如果文本中使用了“他”、“她”等词语,那么就是第三人称视角。
4. 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叙述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文本的意义和氛围。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通常更具有真实感,而第三人称叙述则更加客观。
学生需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出叙述视角的作用。
5.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在答题时,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
例如,如果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那么文本中的“我”就可能是作者本人或者某个具体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6. 考虑作者意图:在分析叙述视角时,还需要考虑作者的意图。
作者选择某种叙述视角可能是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或者情感,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7. 总结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学生需要先明确文本的叙述视角,然后分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以上技巧,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解答叙述视角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本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还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和方式
两重叙述
文言小序叙述的是传统、“正常人” 的世界,主人公狂人病愈成为候补官 员——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白话文日记叙述的是狂人的内心世
界,疯狂、清醒。主人狂人公拥有着 强烈的反抗性。
叙述视角归纳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 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 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 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 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 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 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祝福》——“我”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 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 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 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 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 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 上帝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 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 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 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 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 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 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 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 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 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 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 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 你如何也在这里?”
高考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方式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分析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呈现故事内容。
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和观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本文将以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为主题,探讨它对于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以小说人物自身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一种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Mark Twain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就是以主人公哈克贝里·费恩的视角来讲述的。
通过哈克贝里的叙事,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善良和对人性的反思。
二、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的一种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多线叙事结构的小说中,可以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发展。
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
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
三、多重叙事视角有些小说会选择多种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使故事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
通过不同的叙事者,读者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的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解释。
四、叙事视角对描写人物的影响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对人物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亲近主人公。
而第三人称叙事则可以从外部观察者的视角客观地描绘人物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叙事视角能够给予读者更多元化的观感和认知。
五、叙事视角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叙事视角的选择也会对故事情节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如果选择第一人称叙事,读者只能从主人公的角度来了解故事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
而第三人称叙事则可以展示多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总之,小说中的叙事视角选择是一项重要的写作决策,它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人物和故事的多个方面。
新高考小说阅读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
新高考小说阅读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一、从叙述切入1.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2.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4.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
小说之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分析
小说之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分析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
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如此说,而不那样说”。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顺序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顺叙,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如实交代。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
插叙,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一般用“原来”一词,作为标志。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而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一林中遇险记[法国]保尔·考里尔(1)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
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
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卡拉勃利亚,突出环境的凶险。
如何解答小说构思巧妙题(高考)
如何解答小说构思巧妙题(高考)
小说构思巧妙”的三个方向:
一、叙述视角
在叙述人称方面,第一人称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则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而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
二、结构安排
在结构安排方面,需要注意情节的线索清晰,匠心独运,丰富完整。
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掌握故事的主旨,进而产生共鸣。
三、选材方面
在选材方面,需要注意选取个性鲜明、入木三分、形象丰富的人物,刻画细致,正面和侧面都要有所呈现。
同时,选取匠心独运、丰富完整、线索清晰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选取适合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等,这样才能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讲分析叙事特征(一)叙述人称视角与方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2、特殊视角的好处
(1)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有趣,调皮可爱,善良纯洁,好奇心、想象力强。 采用儿童视角,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更能客观地表现世界,直抵人 心或生活的本质,而且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相对比衬托,有 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 (2)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 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 推动情节的发展。
(3)动物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 客观、冷静、真实。 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 动情节的发展。 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 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一叙述视角,用 意何在?
• 节选片段中,作者一开始用“全知视角”,后 改用“有限视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类 似中国画里的留白。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采用全知视角,故事则一 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三)叙述方式
优点是便于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 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拉 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 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 明确的倾诉对象。
叙述人称
特点
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
第三人 称
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
他、他们
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 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 重复式 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 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
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
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真题回放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
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2011年浙江高考卷)
(本文有修改)
问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叙述视角、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
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两种。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
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此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只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
此外,叙述视角的作用还可以从行文构思上考虑:让构思新颖独特,是全文的线索等。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
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