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第一章集体备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下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火箭在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火箭运动得这么快,为什么跑不出屏幕呢?能不能根据视频估测一下火箭运动的平均速度呢?(先抛出问题不作回答,课中各环节紧紧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剖析,以串引各知识点的复习)二、讲授新课1、知识点复习加针对练习一、提问回顾三、师生互动、巩固新知市题点1、命题点1 长度、速度的估测(自治区、兵团卷5年3考)1)、古测真题组合)判断1~3题的说法是否正确.(2017 自治区、兵团5题C0.5分)中学生身高约为160mm( )2)、(2017自治区、兵团5题D0.5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 x108m/ s(2016自治区、兵团6题B0.5分)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 m/s( )3)、(2019自治区、兵团1题2分)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护旗队员每一-步行进的距离是( )A.75mm,B.75cmC.75 dmD.75m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a.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b.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3 )运动状态的判断观察所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是①的,如果没有变化,说明物体是②的.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考点3运动的快慢1.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①_(2)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②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③与④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⑤_ 表示.(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⑥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⑦(3)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⑧,符号为⑨其他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是①单位换算:1 m/s=①km/h二、强化练习真题精讲P10,备考精炼P13-15 板书设计。
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
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了解电、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及其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3.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路符号、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电压和电势差的区别,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及方式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电路的一些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理论讲解环节:介绍电路的符号、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讲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3.实验演示环节:老师现场操作电路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电路中元件的作用和账路的连通情况。
4.计算应用环节:老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的计算。
5.课堂作业环节:分发作业并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学习方法
1.给与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2.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
1.能够清晰地阐明电路基础概念和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2.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符号、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计算。
3.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和记录。
六、教学材料
1.电路实验箱。
2.电路元件。
3.计算器。
4.电学教材。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教案
区中学20 -20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备课组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得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课程讲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提出问题: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得快?如何进一步探究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回答:(1)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如果在做固体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中,固体物质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了解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P13~P15的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是J/(kg·℃)。
(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少、热量吸收或放出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多少热量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一[合集]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一[合集]第一篇: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一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内容:《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主备人:郭永红刘学飞王鹏刚王岩备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教学研讨: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
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一、教材特点分析: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1、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篇一:九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燕矶中学2016年春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第页共 5 页第页共 5 页第页共 5 页第页共 5 页第页共 5 页【篇二: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认识物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内容组成。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微观、宏观、宇宙观三个层次。
2.过程与方法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及学好物理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物理学?学习物理有什么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探究?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1)为什么说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呢?在没有建立物理学之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神秘化的,并且只停留于表面现象,把这些现象看得太神秘,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神支配着(例如:风、雨、雷、电)。
说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物理学使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
力、热、声、光、电等等运动的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二)、物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物质――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的内部结构(2)为什么说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呢?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3)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呢?物理学不仅有理论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方法,还有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获得,但是技能和方法尤其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要通过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探究活动才能的掌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单元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教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1.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
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
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活动1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章节一:力和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b.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和作用。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a.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b. 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的两种效果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示范: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二:压力和浮力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a.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教学难点:a. 压力和浮力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
c. 示范:进行压力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压力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三: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a.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难点:a. 杠杆和滑轮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的作用。
b. 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c. 示范: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四:声现象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九年级物理内能集体备课记录
九年级物理内能集体备课记录1. 引言:打破内能的神秘面纱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看似抽象但其实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内能。
别紧张,听到“内能”可能觉得像听天书一样,但其实,咱们可以把它当作是物质里隐藏的一种“潜在能量”。
就像那句话说的,“看似平淡,实则内涵深厚”。
2. 内能的基本概念2.1 内能是什么?首先,内能就是物体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
它不仅包括了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
简单来说,内能就是物体“藏起来”的能量,就像冰箱里的冷藏区,虽然看不见,但却有冷气在那儿。
2.2 为什么要了解内能?了解内能,就像开车前先检查油量一样,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如何变化。
比如,当我们把水加热,它的内能会增加,水分子运动得更快。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水会沸腾啦,或者冰块怎么慢慢融化。
3. 内能的变化3.1 内能的增加内能的增加通常和热量的输入有关。
举个例子,我们用火锅煮菜,热量从火锅传递到水里,水的内能增加了。
可以想象成是给水打了个“能量补给站”,让它变得更热。
3.2 内能的减少内能减少通常发生在热量被释放出去的时候。
比如说,你把热水倒进凉杯子里,热水的内能就会向杯子传递。
结果,热水变凉,杯子变暖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能量借给别人”一样,水的内能减少了。
4. 内能的实际应用4.1 生活中的内能我们生活中其实经常用到内能的概念。
比如冰箱和空调,它们通过降低物体的内能来实现制冷效果。
记得那句俗话,“冰火两重天”,这就是内能改变的结果。
4.2 内能在科技中的应用内能在科技里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发动机工作的原理就是通过燃料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火车、汽车、甚至飞机,都是靠这套原理在“跑”!5. 总结:内能的魔法总的来说,内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物质世界运行的“隐形动力”。
了解了它,我们就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物质的变化。
这就像是探险家的“指南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择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
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扩散现象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
【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示】参照物不能选定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比较的方法
①在相同时间比_____________②相同的路程比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____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2.雷达在海洋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海岛雷达向远处停泊的油轮发出一束电磁波,从发出到接收共用时10-4s,则该油轮距雷达_________km.
3.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 h到达三水,休息0.5 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 h到达肇庆,请求:(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速度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量
公式
v=s/t
单位
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交通运输中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这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 m/s=3.6 km/h
常见的速度值
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轿车的行驶速度约33 m/s
运动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_________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________,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的
测量
测量工具
刻度尺、秒表或停表
原理
v=s/t
实验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或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在这种情况下,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
集体备课通用教学案(中考复习)学科:初中物理课题:第一章《机械运动》蓝山县民族中学 20 年期年级主备人唐圣刚执教人课时总课时执教时间备课成员学案编号RJWL9Q-学习目标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学具准备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课件课型教法学法步骤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引出复习内容。
教学过程二、专题复习【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聚焦知识点一: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1μm= m、1nm= m练习题: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A.1 mm B.1 cm C.1 dm D.1 m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地球半径6.4×106m= km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
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电路图。
2.知道研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电路图。
3.在R一定,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在U一定,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6.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对电流、电阻、电压的关系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数学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欧姆定律。
2.体验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具准备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学会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今天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这组实验.[演示]小灯泡和电池、开关组成串联电路.演示一:一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演示二:两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演示三:两节干电池和6.3 V的小灯泡串联发光.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次演示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师]通过观察实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大家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一个灯泡,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时亮,说明灯(电阻)不变,电压大时,电流也大.[生]同样的两节电池,2.5 V的灯比6.3 V的灯亮.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的电流小,电阻小的电流大.[生]能不能知道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数量上的关系呢?二、进行新课[师]根据同学们对电阻、电压、电流的学习,你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生]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生]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生]也许其中的两个相除或相乘会等于第三个.[生]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电流就小.电阻小,电流就大,可能电流乘以电阻能等于电压.[生]同一个电灯泡,电压大时,电流就大,也可能电压除以电流等于电阻.[生]…[师]同学们能有根据地推测、猜想非常好,你已经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面前的仪器设备,想办法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师]我们要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必须要经历哪些过程呢?[生]首先要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一般的结论,最后进行评估和交流.[师]大家还记得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吗?[生]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并且都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师]电路中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使用吗?[生](同学讨论后)仍然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谁的电压,就将电压表并联在谁的两端.[师]同学们没有问题的话,可以开始实验.要求探究过程中首先设计好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步骤;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出完整的探究报告,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报告,并逐一讲解自己的设计思想、实验步骤,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投影]第一组探究报告[题目]探究电阻、电压、电流三者的关系[猜想和假设]1.电流和电阻成反比.2.电流和电压成正比.[设计实验](一)设计思想根据我们的猜测,现在已知道定值电阻的阻值是已知的且不改变,干电池的电压值也是已知的,每节1.5 V.把定值电阻连入电路,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值,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可以知道电阻、电压、电流的数量关系,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及改变干电池组电池的节数进行多次测量,就能得出电阻、电压、电流关系的一般规律.(二)实验电路根据实验思想,画出如下电路图:(三)实验数据表格实验次数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123456(四)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思想及所画电路图,选择如下器材:电池组、定值电阻(三个不同阻值)、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进行实验]步骤一:按设计好的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电路.步骤二:先保持电池组的电池节数不变,分别将5 Ω、10 Ω、15 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将数据依次填入第一、二、三次数据表中.步骤三:保持定值电阻不变,改变电池组电池节数(分别为1节、2节、3节),合上开关,分别读取三次电流表、电压表的数值,依次填入第四、五、六次测量数据表中.[分析和论证]分析由实验得到的数据1.第一、二、三次测量中电压基本不变,电流随着接入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但每次电流值和电阻值的乘积都近似等于电压值,甚至有一次完全相同.2.第四、五、六次测量中,电阻的阻值不变,随着电池组节数的改变,电压表指示数值几乎成倍地增加,但每次都很接近电池组的电压.电流表的指示数也几乎成倍地增大,并且和电压增大的倍数相同.每次电压除以电流的值都近似等于电阻的值.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评估]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看,尽管数据之间不是完全吻合,但基本能反映规律,所以测得的数据和结论是可靠的.实验过程中不太完美的是:操作过程中读完数做记录时没有及时打开开关,可能会浪费电;在更换变阻器和电池组电池时,也没有打开开关,这也是不允许的.[疑问]测量过程中,电压表每次测量的值和电池组电压值几乎相同,是否可以不用电压表测量,直接由电源电压读出来?[师]对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同学们对探究过程及问题进行积极交流.[生]我们设计的电路是这样的(用投影展示),也能得出和他们相同的结果.[生]我认为我们组设计的电路比他们的更好一些.(投影展示)引起学生争论.[生]我认为前面的那两种设计合理,可以不用电压表,直接由电池电压就能知道电阻两端的电压,省事.[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更好的这组同学能不能说说你们的设计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老师怎么看见前两组同学还比你们少用了器材,不好吗?[生]前面两组虽然少用了器材,但操作起来麻烦.每测一组数据,就得改变一次电源,就要重新连接一次电路,很容易出错.我们这样的连接虽然增加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多用了器材,但不用改变电源,利用滑动变阻器就可以方便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还能提高测量效率.[师]同学们认为他分析的有道理吗?谁还有补充?[生]连接滑动变阻器时要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还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的最大电流值.[生]在实验中还要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正确的接线柱,这样读出来的数才准确.我们是用“试触”的方法来选择量程的.[生]电流、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了,否则会损坏电表.[生]我认为也可以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师]同学们认为可以吗?[生]可以测滑动变阻器电压.不过实验探究的是定值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后,还得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求出定值电阻的电压.这样的话,电源电压必须先知道.[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实验时电压表是必须并联在电阻两端,电流表一定要串联在电路中.但是有的是先用电流表和电阻串联,电压表接在电阻和电流表两端,有的是电压表先并联在电阻两端,电流表再串联.(教师可让学生画图说明)这样测出的结果没有差别吗?[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对于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测,在下节内容的探究实验中验证你的猜测.[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同学注意过自己的测量方法和其他组同学的完全一样吗?[生](同学们经过相互交流)有的组先固定电压测电流,比较电流和电阻关系;有的组先固定电阻,测电压和电流,比较电流和电压关系…[师]在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中,我们先限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来讨论余下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再限制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这就叫“控制变量”法.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即使遇到更多的物理量,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样处理可以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一个单因素的问题来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问题带来许多的方便.课后,同学们可以进行更充分的探讨、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五、例题讲解例1、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例2、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320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三、小结四、作业。
教科版初三物理教案全册第一章
教科版初三物理教案全册第一章教案标题:初三物理教案全册第一章《力的概念和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性质。
2. 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公式。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力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学生实际操作中的误差控制。
教学准备:1. 教科版初三物理教材第一章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各种物体和重物、尺子、计时器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对象和力的性质有哪些?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出力的大小。
3.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受到的力大小不同?四、力的测量方法(10分钟)1. 介绍其他测量力的方法:滑轮组、平衡杆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3. 学生讨论并总结力的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五、力的计算公式(15分钟)1.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力的计算公式。
2. 解释公式中的符号含义,并进行实例演练。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何测量无法直接测得的力?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习题。
2. 鼓励学生进行力的实际测量和计算练习,加深对力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并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3篇)
第1篇一、备课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物理教研组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集体备课旨在通过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备课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难点: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3.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案例教学:结合实际生活,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趣味实验、生活实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备课实施1. 教研组长组织全体物理教师召开集体备课会议,明确备课目标、内容和方法。
2. 教师根据备课内容,提前备课,准备好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3. 教师分组进行实验,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5. 教研组长对备课过程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备课质量。
四、备课效果评价1.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集体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 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合作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智慧,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二、活动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 探讨并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3.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式。
4. 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探讨并确定了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4. 教学计划与评价方式的制定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还设计了合理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5.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讨论,我们达成共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集体备课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与成长。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规章制度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初中物理集体备课工作,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增强备课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特制订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初中物理备课团队,负责组织和指导备课活动的老师需严格依照执行。
第三条初中物理备课团队成员应积极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备课团队的权益和形象。
第四条初中物理备课团队负责人应做好备课组织工作,保障备课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备课团队成员管理第五条备课团队成员应按照备课计划和安排积极参与备课活动。
第六条备课团队成员需具备相关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胜任各项备课工作。
第七条备课团队成员应相互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第八条备课团队成员应保持备课资料的保密性,不得私自传播或泄露备课内容。
第九条备课团队成员应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促进备课工作的质量提升。
第十条备课团队成员需遵守备课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不得影响备课团队的正常运转。
第三章备课计划与安排第十一条备课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备课计划和安排。
第十二条备课计划应包括备课内容、备课目标、备课方法、备课时间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第十三条备课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备课计划和安排,合理分配备课任务给备课团队成员。
第十四条备课团队成员应按照备课计划和安排,认真完成各自的备课任务,确保备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备课方式与方法第十五条备课团队成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第十六条备课团队成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研讨会、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备课。
第十七条备课团队成员应积极借鉴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备课内容,提高备课水平。
第十八条备课团队成员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课堂应用与教学实效。
第五章备课成果与评价第十九条备课团队成员应根据备课计划和安排,完成备课任务,做好备课记录。
第二十条备课团队负责人应对备课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向备课团队成员反馈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参照物及物体运动的判断方法,物体运动的速度及其计算,长度时间及测量
突破重难点措施: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讲解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归纳组织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
进度安排:
每节一课时,其中2、3节跟上一节习题课 共8课时
滕家学校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初三
学科
物理
时间
9月
地点
实验室
参加人员
理化组全体教师
中心发言人
张长庚
: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