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意思及故事
空城计主要内容
![空城计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03db2e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7e.png)
空城计主要内容空城计主要内容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让对方撤退。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空城计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空城计主要内容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
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
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
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
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
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
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
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
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
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
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
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
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
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
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
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
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
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
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
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
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历史典故:诸葛亮的空城计_儿童故事
![历史典故:诸葛亮的空城计_儿童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d9e47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a.png)
历史典故:诸葛亮的空城计的空城计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共10篇)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b7da3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7.png)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共10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一):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二): 空城计.简要地说出空城计的主要内容.空城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出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三): 概括空城计主要内容简洁的话诸葛亮妙施空城计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四): 三顾茅庐、空城计的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空城计的主要内容】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五):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空城计》的内容!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六): 水浒传请概括一下有关水浒传中空城计的内容请概括一下有关水浒传中空城计的内容【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中确实也有个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萧让、宣赞、赦思文,大致内容是宋江平息“淮西王庆”时,王庆的舅子段二为了解山南州城的围,听信左谋的“计谋”,一边守城,一边派遣縻胜引兵马三万去袭击宋兵的后方宛州.当时宛州守将宣赞、赦思文只有一万兵马.圣手书生萧让献计:“教那些老弱军士,不必守城,都将旗幡掩倒.”縻胜到了宛州城,只见“城门大开,三个官员,一个秀才,于城楼上花堆锦簇,大吹大擂的在那里吃酒.”敌将季三思疑讶,急叫退军时,城楼上一声炮响,喊声震天,敌将不战自乱,“宣赞、郝思文杀出城来,贼兵大败,弃下金鼓、旗幡、兵戈、马匹、衣甲无数,斩首万余.”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七): 空城计的过程,简述!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运粮草时被司马懿率兵包围,于是用了空城计,令士兵装作百姓出城池,城中没有一兵一卒,自己在城池上弹琴,看到司马懿大兵压境不变声色继续弹琴,司马懿认为有诈,只好令大军撤退.确实是一险计.有点简略,别介意.望采纳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八): 请用成语概括下列课文的主要内容1.围魏救赵——2.草船借箭——3.司马光救友——4.将相和——5.空城计——1.围魏救赵——声东击西2.草船借箭——神机妙算3.司马光救友——急中生智4.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5.空城计——虚张声势空城计的主要内容(九): 空城计中的主要人物空城计中诸葛亮人物分析一、“智绝”---- 诸葛亮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为“忠武侯”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十): 有为有不为短文的主要内容应正确的为与不为,一旦为错了,要抓紧时间改正,回头.并且,还要努力改正,要认真对待!简述空城计的主要内容空城计的主要内容50字。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7篇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01532dcc7931b765ce15b1.png)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空城计的主要资料(1):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
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
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
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
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
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
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
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
他—定急于求成,又个性害怕失败。
()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
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
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
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貌。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
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
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
公子元闻报,明白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
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
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
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
”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
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空城计的主要资料(2):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
![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89a33e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f.png)
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2]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希望你喜欢。
29 空城计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
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
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
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
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
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49536c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5.png)
空城计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空城计
成语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典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例句:钱钟书《围城》:“鸿渐给酒摆布得失掉自制力道:‘反正你会摆空城计。
’”。
空城计故事空城计故事关于空城计的故事–手机爱问
![空城计故事空城计故事关于空城计的故事–手机爱问](https://img.taocdn.com/s3/m/d1c79d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f.png)
空城计故事空城计故事关于空城计的故事–手机爱问空城计,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所使用的一种智谋。
它指的是在敌人来袭时,将城市放弃并装作一片废墟,敌军因以为城市已被摧毁而停止进攻,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个有关空城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的国君嬴政自登基以来,一直野心勃勃,采取一系列的征服措施,将多个国家并入了秦国版图。
随着秦军的不断扩张,许多国家的国君产生了一种共识,那就是秦国是一个无法征服的强大国家。
这个时候,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智囊,便向刘备建议使用空城计来对抗秦军。
刘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
于是,刘备下令撤离了巴蜀地区的人民,将他们接往更加安全的地方,并同时将城市内的房屋全部拆除,以营造出一片破败的景象。
城内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狼藉不堪。
当时,秦国的大将白起率领大军来到了刘备的城市,这个时候的城市看起来就像一片废墟。
白起看着四周破败不堪的景象,认为这座城市已经被摧毁,城内的居民也已逃散,于是他指挥部队停止了进攻。
而在城市周边的山林中,隐藏着大量的刘备部队,他们等待着秦军的撤退。
当白起军队开始撤退时,刘备部队立即发动进攻,秦军大溃败,损失惨重。
此时刘备指挥部队出城追击秦军,并趁机夺取了秦军的粮草补给。
最终,刘备成功地击败了秦国的进攻,实现了以弱胜强的目标。
通过这个空城计的利用,刘备成功地将秦军引诱入圈套,取得了一次惊人的胜利。
空城计不仅展现出了诸葛亮智谋的非凡,也暴露了秦军将领白起的轻敌之态。
空城计的威力源自于敌人对于城市无防备的臆想,以及城市的废墟给予敌人的假象。
敌人会因为空城的不同寻常而生出畏惧心理,进而忽略实际的威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一定需要用兵力上的优势来获胜,智慧和计谋同样重要。
通过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心理漏洞,我们可以以弱胜强,获得战胜敌人的胜利。
空城计这一智谋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战略和心理效果。
它不仅仅是一种战术手段,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三国演义 空城计简介
![三国演义 空城计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bdf8ea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e.png)
三国演义空城计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空城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项经典谋略,被广泛传颂。
空城计是指在敌军进攻时,将城门敞开,城中不设防,让敌人认为城中有埋伏,从而使敌人产生畏惧,不敢轻易进攻。
这种计谋的关键在于敌人的心理,而非实际的军事力量。
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发生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和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对峙中。
当时,诸葛亮率领蜀汉军在街亭之战中战败,被迫撤退到汉中。
司马懿率领魏国军队追击蜀汉军,最终进攻到汉中城下。
此时,诸葛亮已经预见到了敌人的攻击,他下令将城门敞开,城中不设防,自己则在城楼上坐镇。
司马懿看到汉中城门敞开,城中不设防,认为诸葛亮已经设下埋伏,于是他下令撤退。
诸葛亮成功地用空城计迷惑了司马懿,保住了汉中。
空城计的成功,不仅在于诸葛亮的智谋,更在于他对敌人心理的深刻洞察。
他知道司马懿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将领,他不会轻易进攻,更不会冒险攻城。
因此,诸葛亮故意将城门敞开,让司马懿认为城中有埋伏,从而产生畏惧,不敢轻易进攻。
空城计的成功,也是诸葛亮智谋的体现。
他在战争中不仅要考虑实际的军事力量,更要考虑敌人的心理和行为。
他通过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司马懿,保住了汉中,为蜀汉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空城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项经典谋略,被广泛传颂。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诸葛亮的智谋,更在于他对敌人心理的深刻洞察。
空城计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在战争中,不仅要考虑实际的军事力量,更要考虑敌人的心理和行为。
空城计的意思及故事
![空城计的意思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cfd5d380508763230121245.png)
【成语】:空城计【拼音】:[kōng chéng jì]【解释】: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举例造句】: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成语典故】:《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3c3604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8.png)
原文: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
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
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
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
诸葛亮则意气自信。
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
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
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
”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
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翻译及注解:诸葛亮驻扎于阳平,派遣魏延等将领率领士兵东进。
诸葛亮只留下了一万人守卫都城。
晋宣帝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抵抗诸葛亮,与魏延的军队在一条小路上交错行军,距离诸葛亮六十里之处。
侦察人员向晋宣帝报告,都城中士兵数量稀少,实力薄弱。
诸葛亮也了解到晋宣帝即将到来,形势对他构成了威胁。
他想要前往魏延的军队,但由于距离较远,若回头追赶,恐怕无法及时赶到。
将士们纷纷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而诸葛亮却信心满满。
诸葛亮下令,将所有旗帜倒在地上,停止击鼓,不得随意离开营帐。
同时,他命令打开四个城门,清扫街道,洒水降温。
晋宣帝常言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都城形势如此软弱,怀疑其中必有埋伏,于是带领士兵急速上山。
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会认为我故意装出怯弱的样子,以为我军中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撤退了。
”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报告,果如诸葛亮所言。
晋宣帝得知此事后,深感遗憾。
注解:1. 驻扎:驻军,安营扎寨。
2. 士兵:指军队中的士兵。
3. 敕:命令,下令。
4. 旗子:旗帜。
5. 息鼓:停止击鼓,表示军队停止行动。
《三十六计》第32计空城计故事:叔詹退敌
![《三十六计》第32计空城计故事:叔詹退敌](https://img.taocdn.com/s3/m/4d5e2d5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1.png)
《三十六计》第32计空城计故事:叔詹退敌空城计:明.罗贯中根据西晋郭冲《条诸葛亮五事》第三事,编撰出《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大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可挡,却大开城门,并于城楼抚琴,司马懿怀疑内有伏兵,因此退走。
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攻守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御敌策略。
故事:叔詹退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公子元,在王兄楚文王死后,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便采取多种方式去讨好她,可文夫人始终无动于衷。
于是公子元决定亲征郑国,想以打胜仗的方式,来获取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
楚军一路北上连克数城,不久先驱便直逼郑国国都城下。
郑国本来国力较弱,加上接连惨败,都城也变得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楚军的进犯,一时危在旦夕。
群臣慌乱,有人主张纳款请和,有人主张拼死一战,还有人主张固守待援。
这几种谏言一时都难解国都之危。
这时,上卿叔詹说:“求和与决战皆非上策,固守待援,或许才是可取的策略。
但空谈固守,也很难长久守住国都。
臣思有一计,足可退去楚军!首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闻讯定会出兵相助,所以臣先请大王派人赴齐国求取救兵。
另外,臣听说公子元突然伐郑,实际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因此他必定是急于求成,却又十分害怕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可以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和他打一场心理防守战,等援兵一来,公子元自然就会退走了。
”郑王听了叔詹的话,非常同意。
于是便在国都大作安排,下令所有士兵埋伏于城内重要位置,不许让敌人看见一兵—卒。
还令城中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流露丝毫慌乱神色,违令者斩!接着打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探马闻讯,报知先锋官,先锋官率部将抵达郑国都城城下,遥见这般情景,心里一时便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因此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不久,公子元亲率大军来到城下,听完汇报也觉得好生奇怪。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10907c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5.png)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东吴孙权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一次对东吴军队的作战中,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攻打了东吴的军事要塞荆州。
然而,就在蜀军攻城准备进攻时,却发现荆州城内空无一人,城头上只悬挂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荆州城主孙权,已归顺蜀汉”几个大字。
诸葛亮心中一惊,他意识到这是东吴孙权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让敌人产生畏惧心理的计谋。
诸葛亮深知此计的厉害,但他也深知此时已是攻城之际,无法收兵退兵。
于是,他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对策。
面对空城计,诸葛亮并没有盲目进攻,而是暂时停止了攻城行动,派出侦察兵四处打探敌情。
他派出的侦察兵很快就发现了东吴军队的埋伏,原来孙权并没有真的放弃荆州,而是在城内设下了埋伏,准备伺机反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敌情后,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他下令让士兵们不得轻举妄动,严防敌人的袭击,同时加强了对荆州城外的防守。
他还派出密探混入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混乱,让孙权的军队内部产生矛盾和不信任。
诸葛亮的这一举动,让孙权的计谋彻底失败。
孙权原本准备趁机反击蜀军,却发现蜀军并没有被他的空城计所吓倒,反而在城外做好了准备,士气高涨。
同时,城内的谣言和混乱更是让孙权的军队陷入了内乱之中,士气大减。
最终,蜀军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成功地攻占了荆州,孙权的空城计被完美地破解了。
这场战役,不仅让蜀汉取得了重大胜利,也让诸葛亮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敌人的诡计,冷静、沉着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敌人的表面所迷惑,要善于洞察敌人的用心,善于化被动为主动,善于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对策,取得最终的胜利。
空城计故事简要概括10字
![空城计故事简要概括1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1955c4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3.png)
空城计故事简要概括10字
摘要:
1.背景介绍: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
2.情节发展:司马懿率领大军逼近西城
3.空城计:诸葛亮采取措施,安定人心
4.空城计实施: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弹琴示敌
5.结果:司马懿疑虑退兵,诸葛亮成功化解危机
正文:
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错用大将马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
这一失误,引来了魏国大将司马懿的乘势进攻。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剩下一班文官和部分士兵。
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城中的蜀兵人心惶惶。
为了安定人心,诸葛亮登城楼观望敌情,并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随后,诸葛亮传令,将所有旌旗藏起来,命令士兵原地不动,如有私自外出及大声喧哗者,立即斩首。
他又命四个城门大开,每个城门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带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来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
他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此时,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
司马懿于是退兵二十里观察,待探明实情后,赵云率领的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只好撤兵。
通过空城计,诸葛亮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使得实力薄弱的蜀军避免了一场危险的战斗。
空城计故事简介
![空城计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b8713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b.png)
空城计故事简介空城计,又称空城策,是一种兵法策略,常常出现在古代战争中。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假象来迷惑敌人,以达到战略目的。
空城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三国演义》中,被誉为兵法中的经典之一。
故事背景。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中国三国时期,当时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相互对峙。
其中,曹操为了削弱刘备势力,决定率领大军攻打刘备的荆州。
刘备得知曹操的军队即将到来,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空城计的实施。
在这危急关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空城计。
他命令荆州城内的百姓全部撤离,城内的灯火也全部熄灭,城头上空无一人。
而刘备则在城外挂起大红灯笼,亲自坐在城楼上弹奏琵琶,看起来悠然自得,毫不在意。
曹操率领大军赶到荆州城下,却看到城内空无一人,更是听到城内传来琵琶声。
曹操心生疑虑,他怀疑刘备可能设下埋伏,因此不敢贸然进攻。
在诸葛亮的计策下,曹操最终放弃了攻打荆州的念头,率领大军返回。
故事结局。
空城计最终取得了成功,刘备成功化险为夷,保住了荆州。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智慧的结晶。
空城计的启示。
空城计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刘备的城池坚固或者兵力强大,而是凭借着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深远,即在面对强敌时,我们并非一定要用硬碰硬的方式去对抗,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计谋来化解危机,达到战略目的。
结语。
空城计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于武力,策略胜于军队规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空城计的思想,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个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成为了兵法策略中的经典之作。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67aa2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0b.png)
诸葛亮居南阳,知蜀中兵力单薄,乃设谋以退司马懿。
于是,亮筑空城,令百姓闭门不出,城中寂寥无人。
司马懿领兵至,望见城门大开,军士皆疑,不敢入。
亮于城楼上抚琴而歌,旁若无人。
司马懿见状,以为城中有伏兵,遂引兵退去。
译文如下:诸葛亮居于南阳,深知蜀地兵力薄弱,于是设下计谋以退司马懿。
于是,诸葛亮建造了一座空城,令百姓闭门不出,城中寂静无声。
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只见城门大开,军士们心生疑虑,不敢进城。
诸葛亮则在城楼上抚琴高歌,旁若无人。
司马懿见到这一幕,以为城中有伏兵,于是率领军队撤退。
此计之所以称为“空城计”,是因为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心理,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威胁,使得司马懿不敢贸然进攻。
以下是《空城计》的具体内容:昔者诸葛亮居南阳,虑蜀中兵力不足,故设此计以退司马懿。
诸葛亮乃筑空城一座,令百姓闭门不出,城中寂静无人。
司马懿领兵至,望见城门大开,心中疑虑,遂令军士不得入城。
司马懿登城楼,见诸葛亮抚琴而歌,旁若无人。
司马懿心中愈发疑惑,以为城中有伏兵,不敢轻易进攻。
诸葛亮见司马懿犹豫不决,遂命军士于城楼上摇旗呐喊,以助声势。
司马懿闻声,心中更加恐惧,遂下令撤退。
诸葛亮此计,可谓智勇双全。
一方面,他以抚琴高歌,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和平氛围,使得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伏兵;另一方面,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心理,使其不敢轻易进攻。
最终,诸葛亮成功地退去了司马懿的大军,保全了蜀国的安宁。
空城计之妙,在于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诸葛亮以空城为诱饵,令司马懿陷入疑虑之中,不敢轻易进攻。
此计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更体现了其勇敢无畏的精神。
后世之人,常以空城计比喻虚张声势、以假乱真的计谋,用以警示他人。
诸葛亮居南阳,以空城计退司马懿,实乃我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绝。
此计虽已流传千年,但其智慧与勇气仍为后人所称颂。
诸葛亮空城计之成功,不仅在于其智谋,更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担当。
正是这种信念与担当,使得诸葛亮成为千古传颂的智勇双全之将。
空城计故事
![空城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5749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b.png)
空城计故事引言空城计,又称空城计策,是一种古代兵法中的计谋之一。
它通过制造虚假的战略态势,诱使敌人犹豫不决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下面将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故事背景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兵法高手,名叫李云。
李云是国家的宰相,也是一位极为聪明和精明的人。
这个国家的领土辽阔,拥有大量的资源和人口,但却受到了邻国无尽的威胁。
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李云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采取空城计来保护国家。
空城计的实施当邻国的军队渐渐接近国境线时,李云开始执行他的计划。
他下令将国境线上的守军全部撤离,只留下一座看似空城的城池。
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士兵们被撤下,城门敞开。
李云亲自站在城楼上,迎接敌人的到来。
敌人的反应当敌人的大军接近城墙时,立即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他们原本以为会遭遇激烈的战斗,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们心生疑惑。
他们仔细观察城池,却看不到任何可疑之处。
这座城池完全开放,没有任何人防守。
敌人开始讨论这是否是个陷阱,是否应该继续前进。
他们犹豫不决,不敢轻举妄动。
李云的智慧面对敌人的犹豫,李云派出使者出城。
这位使者告诉敌人,国家的国王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邀请敌人一同前往,享受美酒和美食。
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分为两派,一派希望前往享受,另一派则怀疑这是否是一个诱饵。
在纷纷扰扰的讨论中,敌人开始产生矛盾和分歧。
敌人的失败最终,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敌人的大军并没有攻打这座空城,而是退去了。
李云利用空城计成功地骗过了敌人,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在之后的战斗中,李云还采取了其他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结语空城计作为一种古代兵法中的智慧策略,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创造力。
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手段来战胜敌人,保护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在军事战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借鉴空城计的思想,运用智慧化解困难和威胁。
希望这个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让我们在面临困境时,保持头脑冷静,用智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8e2066102d276a201292eb4.png)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翻译: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空城计的故事空城计讲的是《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乘胜连夺三城,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
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一些老弱残兵。
万分焦急时,诸葛亮忙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
知道消息后的司马懿便令三军原地停下,自己带一对人马前去观看。
看到此景后,司马懿十分疑惑,便令全军急忙撤退。
但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曹魏诸将无人敢迎战。
在危亡之际,曹睿不得已重新启用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此次得到重用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
所以司马懿害怕此战取得胜利后,魏明帝曹睿卸磨杀驴,所以才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事实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与诸葛亮在街亭对战的是张郃,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也迅速撤回了汉中,所以此空城计是虚构的。
据《三国志》记载,豫州刺使孙坚驻军鲁阳,准备讨伐董卓,在东门外为部将饯行时,董卓派骑兵前来迎战。
孙坚临危不惊,依旧行酒说笑,严令其部下不得妄动。
敌兵逐渐变多后,孙坚方才离座指挥部队有序撤入城中,董兵见孙坚军队临危不乱,不敢贸然进攻而被迫撤退。
孙坚这场战役也是一场著名的空城计。
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
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上卿叔詹建议让士兵全部埋伏,并大开城门,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公子元赶到城下后认为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救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公子元闻报后急忙撤退。
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fb255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b.png)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队与曹魏的军队对峙时期,故事如下:
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队攻打曹魏时,曹魏将军夏侯惇率领一支大军分散攻击蜀汉军队。
诸葛亮派遣的统领马谡,意图迎击夏侯惇的军队,但未能阻止其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决定使用一种特别的计策:空城计。
他命令所有的士兵都撤离城池,将城门敞开,然后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
夏侯惇看到城门大开、城墙上无人守卫,以及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弹琴,非常惊奇。
他怀疑有伏兵,于是派人侦查城内。
但是,曹魏的侦查队一无所获,城内也没有一人露面。
夏侯惇认为一切安全,于是率领军队进入城中。
正当曹魏军队进入城中时,城门突然关闭,炮声大作。
此时,蜀汉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发起突袭,全军覆灭。
夏侯惇脱险,但丧失了大批士兵。
这一计策被后人称为“空城计”,表明了智者用无力来制胜的精髓。
空城计的故事内容
![空城计的故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d0240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9.png)
空城计的故事内容“空城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策略,讲述的是在虚张声势的条件下,用少量兵力制敌人于死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广泛应用在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明朝的“嘉靖南征”等等。
下面,我们来讲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空城计”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曹操领兵攻打新野时,崔州平向新野太守刘备告急,于是刘备带兵前来相助。
曹操听到刘备带兵来了,跑的比兔子还快,怕刘备会给他夹克,连忙撤回兵马。
于是,刘备派关羽等将领追击,曹操忽然想到了关羽是“美髯公”,非常英勇,但也有胡子女人之说(当时胡须被认为是女人气的象征),如果让他知道自己的底细,他必然会怒火中烧,于是主动营造一副“无法战胜”的姿态,让关羽失去战意。
曹操一边打退刘备军,一边在新野城内好好装点,挂上黄旗,放上鼓乐,让士兵都藏到城墙下面,不出声,恐吓敌人。
刘备追到新野城下,一看曹操这么严实居然没有围墙,还走路走得不走咯,万一出现敌人只需要一声轻响就可以搞定他了,疑军胆怯,立刻收兵。
这时曹操放出大喊,又敲鼓,武器铿锵,有模有样,仿佛已经准备好了万用密码。
刘备疑惑不解,凭着他的实力和经验来看这是一片虚张声势,很可能是个空城计,但他没有强势突进,反而招集军士静待机会。
曹操并没有给刘备机会,他离开新野,得意洋洋地告诉部下:“刘备的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他,他不蠢不傻,岂能轻易相信我的表演吗?”“空城计”的成功对于曹操而言不是第一次,他早在汉末就用过类似的计策,以假乱真,大赢非常。
而且,他的空城计还铸就了一句:“关怀险过虚张声势,善勇觉察无中计!”可见,这个故事的背后有很深的兵法学问。
“空城计”并不是一味虚张声势,而是充分考虑到对手的智慧、情感和判断力,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情感元素,以虚泄实,以实度虚,以假乱真,创造出虚实互为其用的局面。
不仅如此,故事背后有很深的人性思考。
相信大家都知道“落叶归根”这个成语,它比喻物归原主,人归故里,深刻阐述了人们对于故土乡情的眷恋和向往。
空城计的故事200字左右
![空城计的故事2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7651f3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c.png)
空城计的故事200字左右空城计,又称为“假门楼计”,是一种古人常用的军事策略。
这个计策的核心是:敌人袭来时,先将城门关闭,故意让城内看起来无人居住,迷惑敌人,让其感到恐惧和猜疑,随后再利用敌军的恐惧心理,以相对较少的兵力,来取得胜利。
空城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运用空城计,成功地对抗曹操所领导的大军。
当时曹操部队在进攻益州的过程中,由于失误将其主帅夏侯渊归天,引起了曹操的极大愤怒。
曹操堵塞江河阻断了益州的水源,意图借此让益州军队投降。
此时,益州军队实力薄弱,无法与曹操的大军正面交锋。
为了打破僵局,诸葛亮提出了空城计的方案。
诸葛亮命令士兵在城中张灯结彩,敲击鼓乐,同时关闭城门,让城中显得人声鼎沸,阵容大放光彩。
曹操大军一看,心中顿时生出疑虑,难道益州军队是故意将城门关闭,借此包围曹操大军?曹操军队感到迷惑和恐慌,豪气善胜的曹操更是心灰意冷,决定放弃进攻,撤退回去。
这样,益州军队便成功了运用空城计,将曹操大军击败。
空城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让敌方相信空城中有强大的士兵防守。
这需要在城中刻意制造嘈杂的声音,燃起大火,让敌方从城外看到烈火熊熊、气势惊人的场面。
而在实际上,城中并没有多少士兵,而这些嘈杂的声音和大火,只不过是用来迷惑敌人的而已。
空城计不仅仅是战争时期的一种策略,同时也常常被运用到政治斗争中。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投降、投靠或背叛的头领,都被所谓“信奸”的言辞所蒙蔽,而信仰本身就是“空城计”的一种形式。
这表明空城计的核心就是利用心理技巧去迷惑敌人,在敌人的心中产生一种自己不占优势的错觉,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空城计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军事策略,不仅要把握战争时机和谋略,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去迷惑和欺骗敌人,从而争取自己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空城计
【拼音】:
[kōngchéngjì]
【解释】:
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
【举例造句】: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
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