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例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这段话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他深知秦王的狡诈,但仍敢于冒险前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④总结: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

(2)学习“渑池之会”①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言行。

比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毫不畏惧,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③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果断。

④小结: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为赵国挽回了面子。

(3)学习“负荆请罪”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让廉颇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听歌曲《将相和》。

2. 学习歌词。

3. 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2.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曲调给人的感觉。

Step 2:学习歌词1. 教师将歌词投影或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一起跟读。

2. 学生多次跟读歌词,模仿歌曲的语调和表情。

Step 3: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逐句解析和讨论。

Step 4: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

2. 分角色演唱歌曲,体验和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展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 学生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工具:音乐播放设备、投影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改编歌曲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版本。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儿童歌曲。

课后作业:1. 复习并默唱《将相和》的歌词。

2. 搜集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6 将相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2.体会“和"的意义,感受“和”的重要性,从而懂得珍爱“和"。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学情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把握难度不大,但真正理解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是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速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比较阅读,前后关联的方法,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

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会面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

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番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2.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3.教师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4.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态度。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将相和1. 故事背景2. 人物情感3. 友谊、合作、团队精神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2. 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与感悟。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扎实,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对友谊、合作、团队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1. 分组策略:在分组时,教师应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便于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目标课时概述这是《将相和》教学的第二课时。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 2.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学科标准本次教学设计符合以下学科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讲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 学情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 1. 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本次教学,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的图片;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评价表格;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源。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通过展示故事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3.教师提问学生对该故事的期望和感受。

学习阶段1.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的第一章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学生的答案;3.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主持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4.教师讲解故事的第二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5.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搜集答案。

拓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幅插图;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插图的设计和绘制;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品质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2)提问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初步印象。

2.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深入理解故事细节。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

(3)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感受他们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和展现优秀品质。

4.朗读指导
(1)选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

拓展环节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朗读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相和》这篇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互动探讨,增强学生的社会和文化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协力创作一首古体诗,巩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1. 学会分析《将相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运用古体诗的形式和语言写作一首古体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相和》的诗歌材料、幻灯片、小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展示《将相和》的标题,简要介绍该诗与将相才能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歌咏制度和权力运行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默读《将相和》。

2. 针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及适当的背景介绍。

Step 3:文学鉴赏(1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介绍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一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古体诗,题材可以包括对名人、名画、名景等的赞美或借景抒发情感。

2.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好进行展示。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创作的古体诗,并解释诗中所用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展开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名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名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名师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希望借助这组教材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塑造了XXX和XXX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

赞扬了XXX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XXX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独立研究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XXX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研究运用“联读”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发现相同”——“同中寻异”——“发现不同”——“异中求同”等教学环节实现对课文全方位、各层面以及课内外的联读,通过对课文内容有机地整合与比较,升华对XXX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研究运用联读法阅读经典历史故事,在联读中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引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概况及《史记》的特点。

2.教师筹办: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理清文脉同学们,从上节课的研究中你都知道了什么?1、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个故事:完璧归XXX相会负荆请罪2、课文的内涵接洽:完璧归赵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渑池相会是故事的开展,负荆请罪是故事的结果。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重点讲述了蔺相如识破秦王意图,利用和氏璧保全国家利益,以及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3. 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扩展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述的是关于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2)学生回答:廉颇和蔺相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时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互动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学生认真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第二课时板书内容: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运用“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点拨反思
教学准备:
1、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大意,巧妙设置情境
1.导入:同学们,《将相和》这篇课文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你们还记得吗?生回答并相继我们已经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
二、走进“渑池会面”,体会“机智勇敢”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是起因;席间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是事情的经过;秦王也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走赵王是结果。

) 2.抓住重点,剖析故事。

(1)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交流。

(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秦王知道
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
(2)阅读思考: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要结合与廉颇有关的历史事件下结论。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但是也不能忽视廉颇的作用。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畏惧他几分。

)(相机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
3.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三、走进“负荆请罪”,感受“知错能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

(3)学生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①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时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自然心里会不服气。

)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板书:心胸宽广、以大局为重)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板书: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
1.学生思考:
(1)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件事上立下汗马功劳。

)
(2)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于自己之上。

)
(3)将相又和好,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
(4)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
(5)分析蔺相如和廉颇在思想上的共同特征。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
(6)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说出在学习、生活中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为重更好。

2.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3.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值得同学们课后多读一读!
板书设计:将相和
蔺相如:机智勇敢、胸怀宽广
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廉颇: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