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
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
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
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地形地貌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
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
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1公里,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
陕西渭南的发展趋势
陕西渭南的发展趋势
陕西渭南的发展趋势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经济方面:
1. 产业升级:渭南将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区域协同发展:渭南将积极参与陕西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
3. 基础设施建设:渭南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水平,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社会方面:
1. 教育优先:渭南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医疗卫生改善:渭南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更多高水平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3. 文化旅游发展:渭南将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和保护渭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渭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环境方面:
1. 生态保护:渭南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森林防火等工作,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绿色发展:渭南将推动绿色能源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
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城市品质:渭南将注重城市的美化和改善,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总体而言,陕西渭南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结构升级、社会服务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试论陕西关中地区渭南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试论陕西关中地区渭南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渭南市是陕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关中地区,是陕西省西部重要的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
作为关中地区的重要城市,渭南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渭南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渭南市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临黄河,南濒秦岭,北靠渭河,处于西安、宝鸡、咸阳三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渭南市境内山川起伏,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宗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
渭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是陕西省特色资源大市,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渭南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渭南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兼有工业、建筑业、物流业等。
农业方面,渭南市拥有着广阔的农田和灌溉条件,粮食、棉花、水果等农产品产量较高,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
工业方面,渭南市有机械、化工、建材、轻纺等产业,并且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企业,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交通、物流业方面,渭南市交通四通八达,市内高速公路、高铁、民航等设施完备,为城市的对外交流和物流运输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经济发展方面,渭南市的GDP持续增长,2019年GDP达到541.36亿元,较上年增长8.3%,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
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规划有序推进,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根据渭南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未来渭南市将以发展农业和工业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渭南市还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渭南市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三旧”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持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概况一、市域基本概况渭南是关天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现辖1区2市8县和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总人口552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渭南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
“北京时间”由设在我市的国家授时中心蒲城天文台发出。
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密度133.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325.8公里,居全省各市之首,是我国公路铁路覆盖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渭南资源能源丰富。
探明矿藏51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3098亿元,煤、钼、金、石等资源颇具优势。
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探明储量50亿吨,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钼矿,黄金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被授予“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称号。
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占全省的40%。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渭南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之一。
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苹果产量占全省的20%。
近年来设施蔬菜和畜牧产业迅速壮大,已成为关中城市群的“菜篮子”。
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成为知名品牌。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诞生于此。
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壮丽的山河,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1200余处,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太史祠、党家村、仓颉庙、渭北帝王陵墓群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借助外力招商弓l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十三五”是中国国家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渭南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面临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渭南的实际情况,提出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环保产业发展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大环保科技和绿色生产力的投入,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发展中求稳,稳中谋进。
2. 投入更多资源,发展环保产业。
渭南地处秦岭腹地,生态环境优越,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环保行业,例如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支持当地企业发展环保科技。
给予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1. 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
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率。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
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1.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
2. 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和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发展旅游业,拓展经济增长点1. 充分利用渭南的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
渭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可以开发旅游业,增加地方经济收入。
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渭南市临渭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作者:吴亚飞孙会娟王剑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9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渭南市临渭区作为陕西省的人口大区和经济强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来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渭南市临渭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银发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渭南市临渭区拥有丰富的老年人口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当前临渭区银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人才短缺、技术含量低等,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鉴于此,本文对渭南市临渭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渭南市临渭区老年人分布总体状况临渭区是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该区总人口92万多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67万人,占比为21.38%。
该区共有养老机构20家,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20所,总床位数4335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22张。
与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2张相比,临渭区的养老床位不足,质量不高、服务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渭南市临渭区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可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强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老年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养生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银发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旅游等,为临渭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银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摘要】渭南作为陕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通过确定发展方向、重点措施的实施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为渭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渭南未来应致力于打造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城乡全面发展。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实现渭南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措施”、“未来发展”、“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渭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华北地区的门户城市之一。
作为陕西的重要地级市之一,渭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中部,黄河流经其西部,是陕西省境内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健康产业和物流、信息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渭南市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基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陕西省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
渭南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特色明显,发展速度快。
渭南市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渭南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渭南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加稳步地向前推进。
1.2 问题意义渭南是陕西省重要的地级市之一,位于黄河中游平原的中部,是连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十三五”时期,渭南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科技创新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障碍。
浅析临渭区南塬绿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园艺2015年第8期浅析临渭区南塬绿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段海莉(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林业工作站714000)渭南临渭区南塬绿化一、二、三期工程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临渭区南塬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绿化工程完成情况、取得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以后的继续发展有借鉴作用。
南塬绿化;成绩;问题4主要做法4.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顺利实施完成南塬一、二、三期绿化工程,临渭区成立了区南塬绿化工程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成员有区财政局、经发局、监察局、审计局、林业局和工程涉及的三张镇、闫村镇、丰原镇、站南办、向阳办,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局,由区林业局负责衔接指导工程建设各个具体工作,保障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4.2强化管理,严格监理工程建设期间,各个标段栽植的核桃苗木均选用陕西省优良核桃苗木基地高规格、高标准大苗,采取定点统一调运,人员驻守把关,把好了苗木数量关和质量关,确保了工程用苗如期顺利进行。
施工期间,各个标段监理业务技术精湛,全程一线跟踪指导,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监理日志细致,对各个标段存在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4.3落实政策,搞好兑现南塬一、二、三期绿化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临渭区千家万户,群众关注度高,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多次深入一线指导查看政策落实、工程建设情况及群众用地生活补偿发放等实际问题。
为搞好这项惠民工程,南塬办积极落实市区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联系衔接督促相关街镇,核实上报绿化用地补偿花名册,经区南塬办初审、公示、最终核实后由区财政局和涉及街镇向群众及时发放了430万元(500元/667m2)的绿化用地生活补偿款,得到了南塬工程区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一致拥护。
5存在问题及建议南塬绿化一、二、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南塬生态屏障和群众增收初显成效,工程建设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以后工作中予以解决完善:一是南塬绿化工程地块地形复杂、零散,个别地块因地权不能明确到户,尚未完全栽植,需进一步核实后补植到位,做到经济林带与侧柏防护林带东西全线整体贯通;二是南塬战线长,涉及村组群众面广、林木数量多,管护难度较大,管护人员组成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南塬造林成果。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2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
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
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
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地形地貌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
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
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1公里,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渭南是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应制定一系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渭南市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特别是对于污水处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投入。
渭南市还应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等工作,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渭南市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可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
渭南市还应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渭南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加大对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和供水供电能力。
渭南市还应加强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渭南市还应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可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渭南市还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让农村人民能够参与到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来。
渭南市在“十三五”期间应制定一系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渭南市将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渭南南塬北坡绿化成效显著
渭南南塬北坡绿化成效显著昔日黄土塬今日披绿装(一)“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哲理名言!这一结论,一直指导着人们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从猿到人的渐进历程,经历了漫长的1000多万年的进化过程。
期间,人类进化经过“猿人、古人、新人”三个发展阶段。
手、足功能分开,直立行走,开始直立人的生活,大致是170万年,或者150万年的事了。
我国境内,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就是云南的“元谋人”!他是175万年前的人类。
这时的人类,已能够制造出打制石器。
即:旧石器时代。
人们使用石器,从事着野果采集与动物狩猎方式生产,以谋取生存的食物来源。
北京山顶洞人。
是71万年前~23万年前的人类。
居住在山顶洞里,直立行走,手、脚分工,使用天然火,能保存天然火种。
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过着群居生活,共同抵御着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
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形态。
西安半坡人。
距今有5000~6000年前。
人类社会步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了初期的农耕文明生活。
使用磨制石器工具,陶器,骨器,捕鱼渔具。
栽种的作物有:谷子,蔬菜。
捕猎的剩余动物,开始人工饲养驯化。
能纺线制衣,制陶。
群体居于村落、共居在部落里。
人类社会,进入到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形成了早期的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村落。
陕西渭南华州泉护村古人类。
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
也是早期仰韶文化遗址部落。
生产、生活用具有:骨叉、骨针、石斧、石刀、陶器(瓶、罐、盆工艺品等)、陶轮、麻布、墙基房址。
工艺达到一定先进程度。
华州区村民,在田里耕田时,发现的巨型陶器,出土后,放在家里作喂鸡食盆用。
被具有慧眼的考古科学家意外、偶然发现——“鸮鬲鼎”,又称”鹰鼎”。
是国家级镇馆一级珍贵文物,现存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渭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市级行政区域,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食品产地和工业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渭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1.优化资源配置。
渭南市拥有较多的人才和优质的自然资源,但是,部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分配不合理。
应当采取措施,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培育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2.加强环境保护。
渭南市的环境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垃圾的集中处理、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亟需重视。
应当采取措施,逐渐建立起发达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治理,建设具有渭南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二、加强企业创新和发展1.加强科技创新。
渭南市近年来加强了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仍然存在差距。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引进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强化企业发展。
私营企业在渭南的贡献过于薄弱,而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一定限制。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1.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渭南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优化城市整体布局,推动城市的更新改造,加强交通、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等配套建设。
2.加强城市管理。
渭南市的城市管理体系亟待加强,缺乏市场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因此,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1.挖掘渭南历史文化底蕴。
渭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应当充分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渭南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迎合市场需求,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和税收收入。
2.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渭南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开展文化创意产业。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渭南市是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传统深厚。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渭南市将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为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全面的对策和建议,提出有效的措施,为渭南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渭南市传统产业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和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为主,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
渭南市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渭南市地处黄河中游,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大压力。
在“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渭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保障,渭南市在“十三五”期间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信息覆盖率,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十三五”期间渭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渭南市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城乡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渭南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19日渭南市临渭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2016年6月目录第一章建设富美临渭全面建成小康 (5)第一节发展基础 (5)第二节面临环境 (15)第三节总体要求 (17)第四节发展目标 (22)第五节空间布局 (25)第二章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协调发展 (27)第六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27)第七节做优做特两翼城镇 (29)第八节做精做细美丽乡村 (29)第九节优化城乡交通网络 (31)第十节强化水电基础保障 (31)第三章实施“三产强区”繁荣现代服务业 (32)第十一节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33)第十二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4)第十三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36)第四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38)第十四节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9)第十五节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39)第十六节打造农业特色品牌 (40)第十七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1)第五章提升质量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 (43)第十八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43)第十九节加强渭南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45)第六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46)第二十节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 (47)第二十一节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48)第二十二节强化环境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 (49)第七章健全保障体系共享美好生活 (52)第二十三节实现全面脱贫 (52)第二十四节提高教育质量 (54)第二十五节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56)第二十六节强化社会保障 (56)第二十七节优化文体服务 (57)第二十八节抓好公共安全 (58)第八章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 (60)第二十九节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60)第三十节建设创新型临渭 (61)第九章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管理效率 (63)第三十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63)第三十二节推进法治临渭建设 (64)第三十三节加强开放合作 (66)第十章强化机制保障确保规划实施 (66)附:1、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2、渭南市临渭区“十三五”项目汇总表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五年规划;也是新常态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面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脱贫攻坚决战期的五年规划;更是临渭区引领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实现“宜居宜游、富美临渭”总目标决胜期的五年规划。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渭南是一个位于陕西省中部的地级市,也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对渭南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渭南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渭南的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这些行业存在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多的问题。
渭南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
还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渭南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渭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土地退化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渭南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还需要加强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管理,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渭南应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当前,渭南的城乡发展存在着差距,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渭南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还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和人才的流动。
渭南应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才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支撑。
渭南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果。
还应注重培养人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十三五”时期,渭南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渭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
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
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
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总面积约为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地形地貌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
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
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渭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黄河中游,是陕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渭南市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交通运输、水利和能源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交通和物流效率,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
2. 发展现代农业。
渭南市在农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环境保护。
渭南市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大气、水域和土壤的污染治理,推行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4.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渭南市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渭南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6.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渭南市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供创新创业支持,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 加强区域合作。
渭南市应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8. 推动科技创新。
渭南市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渭南市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区域合作和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和建议,渭南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得到有效促进。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近年来,渭南市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渭南市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致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渭南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渭南市是一个资源型经济城市,主要以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
在“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将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环保、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建议:政府部门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渭南市经济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渭南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将继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推动渭南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内部交通效率;加强对乡村公路和农村交通的改造和完善,提高农村交通的质量和便捷度,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渭南市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将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建议:政府部门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渭南市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渭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在渭南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南市概况一、市域基本概况渭南是关天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现辖1区2市8县和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总人口552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渭南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
“北京时间”由设在我市的国家授时中心蒲城天文台发出。
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密度133.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325.8公里,居全省各市之首,是我国公路铁路覆盖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渭南资源能源丰富。
探明矿藏51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3098亿元,煤、钼、金、石等资源颇具优势。
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探明储量50亿吨,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钼矿,黄金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被授予“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称号。
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占全省的40%。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渭南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之一。
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苹果产量占全省的20%。
近年来设施蔬菜和畜牧产业迅速壮大,已成为关中城市群的“菜篮子”。
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成为知名品牌。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诞生于此。
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壮丽的山河,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1200余处,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太史祠、党家村、仓颉庙、渭北帝王陵墓群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借助外力招商弓l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五年累计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7%。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2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23元和267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一是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带动,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力促工业转型升级。
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
五年时间,建成3个开发区和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总面积达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
投资14.3亿元的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工业园,投资60亿元的紫兆集团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投资198亿元拓日新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投资178亿元的蒲城180万吨甲醇、70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
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2.9倍。
二是把城镇化优先发展作为支撑。
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服务配套,产业支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发展重点镇,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
中心城市投资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主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34.1平方公里扩大到4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35.8万人增加到41万人,供水、排水、供气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90%、70%和95%,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行列。
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沋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体育中心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广场正在筹建。
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聚集功能快速提升。
特别是出台了门槛更低的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政策,扫除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壁垒。
2010年,全市就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三是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有机水果、设施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
按照“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粮食连续五年刷新增产纪录,由“十五”末的19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64.2万吨。
水果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254万吨。
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3万亩,总产192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707个。
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90万人左右,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
四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
坚持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切身利益问题。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新建改建校舍180万平方米,“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
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55.7万人实现脱贫。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
五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层面进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行政区划,理顺经开区、卤阳湖和华管委的管理体制,赋予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市一级土地、税收等职权,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撤乡并镇,乡镇总数缩减30%。
按照“分级负责、重心下移、属地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思路,把原属市级政府管理的旧城拆迁改造、城市环卫、综合执法下放给区街办。
对城市天然气股权、加气站经营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对南塬绿化公开招标,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加快发展的全过程,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点工作周协调、月讲评、半年观摩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想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发展氛围。
三、今后发展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动园区、城区、景区融合发展,大抓生态治水、环境绿化两大工程,努力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全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全省中等偏上行列。
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10000亿,消费总量达到550亿元以上。
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5:35。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三是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
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向100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秦东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
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
全市转移农村居民进城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是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建成城乡一体花社会保障体系。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常驻总人口545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
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六是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
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
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一、基本情况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
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
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
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地形地貌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
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
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