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教学版)1 2017.11.15

合集下载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

【笔记】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这份笔记来自于,迅雷看看的纪录片有关于佛教的视屏20141231 常平佛教中国化1.中国的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而印度的佛教就不是2.佛教的教义在中国的实现的途径和方式3.佛教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化地域化时代化4.中国的佛教为什么区别于印度的佛教,因为中国的文化迫使印度佛教,想要在中国这个地方发展的话,就必须适应中国当时的国情,而适应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国当时环境的改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改造后的佛教已经和一度佛教有了区别,所以说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而且可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

5.佛教分类汉传佛教(用汉语翻译);藏传佛教(用藏族文字);南传上座部佛教(用傣文);6.汉传佛教是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僧侣乃至侨民游僧共同创造的。

7.在中国隋唐时期佛教有八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性宗);禅宗;华严宗(贤首宗);净土宗;密宗(真言宗);律宗;法相宗(瑜伽宗);8.中国佛教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9.在中国北方佛教重在修行南方佛教重在理论10.佛教在中国包含时代化的原因1.历史上不断发展的,古代的王朝更曾给佛教带来不同的挑战或机遇,要求佛教做出适应当时王朝统治需要的回应;2.不同时代的背景与特征不同,如和平与战争时代,统一与分裂的时代,繁荣或衰落的时代,开放或封闭的时代,都给社会不同人群带来了不同的宗派需求,从而要求佛教与时代气息相应,满足该时代不同人群的具体精神需要。

3.中国思想文化的潮流是不断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佛教的影响极大。

中国化佛教11.印度佛教是脱胎于印度社会的,活动在印度社会的,是印度宗教,而中国佛教虽然来源于印度,但是活动在中国,扎根在中国,是经过改造的佛教,是创新性的佛教,所以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的宗教。

12.佛教虽然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对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并没有佛教化,中国没有整体佛教化,因为中国并没有普遍接受和认同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信仰更没有以佛教作为主要的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果当中,儒家和道家还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主流。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恶友折回。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被恶友 抢去,并刺盲双目。善友盲后做弹筝手,流落异国做看 园人,异国公主闻他弹筝而相恋,不顾父王反对,毅然 嫁给他。嫁后善友双目复明,回到祖国,使思念他的父 母双盲而复明,并宽恕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庆。
• 这个故事使典型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和 壁画艺术上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
.
12
割肉. 贸鸽
1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鹿王本生故事:
古代有一只九色鹿王(也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救起一个要溺死的人, 鹿王不图报答,只求他不要向外人泄露自己的行踪。这时一国王后 梦见了鹿王,想用它漂亮的皮毛做衣服,于是国王悬赏求鹿。被救 之人贪图赏赐,前去告密。但他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疮, 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在国王前诉说了全部经过,国 王深深感动,下令全国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 贪心的谴责。
.
6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寺,佛塔,石造像等 佛教遗迹,是佛教僧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 至一般善男信女们各种心灵和期望的物化结果,而 已经建成,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
7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中。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 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者逃避。
• 天上与人间以彼此接近为特征,奏出的是一曲梦想幸福、引人入胜的 虚幻颂歌。
.
30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浅谈佛教中国化对封建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影响佛教中国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更对中国封建时期的经济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按照汤用彤、冯友兰等人的说法,隋唐以前的佛教还只是“在中国”的佛教,而从随唐时起,则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

即是说,隋唐以前偏重于翻译理解,而自隋唐开始对外来佛教加以融化,用中国的义理加以创造,从而使佛教组织和体系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特色,具有佛、儒、道合流的趋势,并使之传入东亚各国,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

而在不断的文化冲击、融合的同时,佛教中国化对封建社会的经济也在产生着影响。

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是在隋唐时期,而恰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

从历史来看,一个繁盛的时期是在政局稳定后三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在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局之前,则有可能是一下几个情况,人民起义,推翻政权,建立新的政权;二是群雄格割据,政权分散;三是一个政权推翻一个政权,建立新的政权。

而不管以何种政权形式存在,其主要经济支持还是农业。

农业主要劳动力为农民,并且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而佛教中国化的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较高的群众基础。

以中国本土产生的净土宗而言,其教义简单,方法易行,,易入道,所以在缺少文化的下层人民中广为流行,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这就为佛教影响农民甚至农业、经济打下了先决条件。

所以佛教中国化对当时的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化农业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承担着最重要的经济任务。

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稳定。

而稳定的基本前提是政局稳定,所以,在前面提到的政局变化后者稳定与否与农业有着直接关系。

政局稳定的前提下,社会稳定也是经济生产的必要条件。

所以,才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统治者利用其理念,弱化民众势力,达到统治的目的。

而儒家思想并非“民”思想,是统治民、弱化民的思想。

对于真正的儒家思想,其进入有一定的门槛,所以在某种角度上并没有很好的民众基础。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的论证 时高僧释道安在太行恒山建寺弘法,名闻各地,他前 往参见,极为推崇,从之出家。从此,他常以立宗弘 法为己任。勤诵精思,昼夜研习,对于道安所倡弘的 般若之学特有会心,登坛讲说,听众悦服。道安也特 加器重他,认为佛法在中土,将因他而得到更好的弘 传。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游樊沔。孝武 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 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爱匡庐峰林清静,就定居下来。他初住匡山龙泉精舍, 别置禅林,带领徒众修道。
(2)与以儒家为正统的多元文化的适应和会通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组成,其中儒 家被奉为正统。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是 在不断地适应中国以汉族为主体,以儒家为正统的 社会环境当中传播和发展的。 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两家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争 论。有时,道教与儒家形成联盟,唆使朝廷发起禁 毁佛教的举措,如北魏太武帝、唐武宗时发生的灭 佛事件。而佛教则采取向儒家靠拢的方式,宣称佛 法可以“辅教”,即可以辅助朝廷和儒家进行道德 教化,以利于社会安定。
(3)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相适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 期的历史发展,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 民族。在这过程中,不仅儒家,包括佛教在 内的其它传统思想文化,在促成中华民族共 同的心理和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传统等方面 各自都起到了特定的历史作用。
二、佛经翻译、讲经过程中的“汉化”和格义佛教 在佛教向中国社会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一直是一项 重要的事业。从两汉至隋唐,约有5000多卷的佛经被 翻译为汉文。佛教初传时,人们用当时流行的儒道学 说来理解佛经,并用儒道的词汇来翻译佛经的字句。 例如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 一”;把“真如”译为“本无”;把“菩提”译为 “道”等等。 这些词语成为佛教进一步与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会通 融合的重要概念。到隋唐,一些佛教宗派的创始人常 用“心”、“理”、“道”等汉译佛经的多义词来构 建自己本派的教义体系。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住为本;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中的无奈妥协【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可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封建社会建构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一体化结构。

而佛教这一异域文化来到中国之后,与一体化结构多有矛盾,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佛教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最终臣服于一体化结构并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

【关键字】佛教,中国化,一体化结构一,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实现了大一统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

中国封建大国以其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绚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然而不论是统一或是分裂,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是中国特色的建立、维护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的一体化结构。

下文简称“一体化”。

首先分析一下一体化结构。

“统一的信仰和国家学说是意识形态结构中的组织力量,而官僚机构是政治结构中的组织力量。

”《在历史的表象中国封建社会利用儒生阶层组织官僚结构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第14页实现管理国家,这就使得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实现了一体化。

“在儒家国家学说指导下,各级官员都以‘忠君保民’为首要的政治素质,分处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上,执行统一的中央政府的号令。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其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官员也几乎由清一色的儒生所组成。

这就将儒学和官僚统治阶层捆绑在了一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自发趋势。

一种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所导致的封建主统治权力和土地所有权的日益紧密的结合,从而出现贵族化和分裂割据地方势力的猖獗;另一种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者,也会因为封建主对土地的管理权变为占有权而造成农奴化,即封建主对生产者的经济剥削和人身控制合而为一。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
25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1、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 儒道都有影响。
(1)对儒道的影响 (2)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2、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教化作用)
.
26
.
23
• d、禅宗(慧能) I、核心思想:“即心即佛”说和“顿悟” 说。
“即心即佛”说,断定“本性是佛, 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 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
.
24
II、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指在言语、经书等有形 传授之外,别有“心印”,禅宗人强调这 种非言语、非经书的心传方式。
• g、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 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 h、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 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 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
11
• 4、派别
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大乘佛教 兴起 ,佛教内部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
大乘佛教内部有包括空宗与有宗两 个派别。
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 消除欲望。
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 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 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
8
• C、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 的途径,又称八圣道。
a、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 常邪见。
b、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 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
20
• B、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 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a、三论宗(吉藏 )
“二谛”有四重,“八不”为五句, “中道”有三式 。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作者:尹德蓉 [2002-1-22 16:22:14]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

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

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

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

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

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一直很尖锐,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经常迫使人民群众铤而走险。

统治阶级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绝望的心理,向人民推销精神毒品。

东晋时期大臣庚亮认为佛教“殊俗参治,怪诞杂化”,用晋成帝的名义发布诏旨,限制佛教。

大臣何充说:“有佛无佛,固是非臣等所能定也。

然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溟溟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抱一心之清妙,……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

”〔1〕这位大臣连佛到底有没有,都断定不下来,却要鼓吹佛教,原因就是佛教禁断人们的欲念,不准百姓有生存的想法,忘却自身,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可以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

这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要极力提倡佛教。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到梁武帝萧衍时达到了顶点。

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佛教成中国人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成中国人的佛教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约500年之际,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民族化宗派,中国佛教的许多宗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这个时候中国的佛教已经被彻底改造成中国人的佛教了。

三论宗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个佛教学派,以研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得名。

传说以释迦牟尼为第一祖,马鸣为二祖,龙树为三祖,实际创始人是鸠摩罗什。

天台宗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

尊印度龙树为初祖,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慧思,实际创始人是四祖智顗。

因智顗于陈隋期间在天台山著书立说,创一家之言,故得名。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理论依据,故又名“法华宗”。

法相宗在初唐时代由玄奘和窥基于长安建立,以《成唯识论》、《瑜珈师地论》、《解深密经》等为根本经典。

该宗主张“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人的主观之识而得到的,所以又称“唯识宗”。

“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以阿赖耶识最重要,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它能变现世界,是“种子识”。

律宗唐代高僧道宣在终南山创立,又名“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因重视戒律的传讲而得名。

律宗以《四分律》为根本经典,在教义上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两种。

“化教”为三学之中的定慧二学,又进一步分成小乘的性空教、讲习大乘“浅义”般若经典的相空教和体现大乘“深义”唯识学说的唯识圆教。

“制教”是戒学,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

净土宗净土宗以信徒追求往生西方净土而得名,尊东晋庐山慧远为初祖。

慧远曾邀集僧俗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故又名“莲宗”。

实际上对后世净土信仰影响较大的是北魏的昙鸾,他著有《往生论注》宣扬净土思想。

唐代道绰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

华严宗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尊杜顺为初祖,智俨为二祖,实际创始人是三祖法藏。

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封为国师,故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四祖澄观精研《华严经》,深为在朝卿相致礼,敕为国师,奉敕著疏。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 浅析佛教中国化

中国文化概论 浅析佛教中国化

浅析佛教中国化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

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

”①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

”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唐诗的辉煌成就令后来人望尘莫及。而唐诗成 就的取得即是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在起着作用, 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起着直接作用。我们既然 承认魏晋南北朝诗作中的佛教影响,那么,作为 一种遗传,这一影响要在唐诗中表现出来。
同时,唐代的佛教也发展到 了盛极一时的阶段,这一社 会现象也必然要反映到唐诗 中去。所以,唐代的大诗人 几乎无人不受到佛教的影响。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从诗 中更能体会深刻。东汉时期, 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所以在汉赋中已有所反应。 张衡的《西京赋》中出现了 “桑门”一词,李善注曰: “桑门,沙门也。”魏诗中 有这样的诗句“平生发完全, 变化似浮屠。”而浮屠正式 佛陀的另一译法。到了晋代 《广弘明集》收入张翼杂诗 若干。从诗中可以看出,作 者是以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 来看待人生的。自晋代以来, 每每有僧人作诗。如“僧敲 月下门”的贾岛。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9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 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 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 轮回。
10
大足六道轮回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 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业 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 为转移
从里至外分四圈: 中心圈: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 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二圈: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 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 道”、“饿鬼道”、“地狱道” 、“畜 生道” 。
涅槃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 思,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证到的道果。
4
缘起说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 说”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 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 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均无实体,由因缘和合而生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寂静涅槃。 【三原则,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
名法印】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 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 来终归幻灭;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 处于瞬息万变的流转之中。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 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 幻象。
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僧肇《肇论》引
《中论》)(万物依因缘的聚合而成,故不能说“
有”;又依一定的缘而有生灭变化,故不能说“无
”。)
6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 ①无明 [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 ②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 ③识 [入胎、在胎、出胎后的识别] ④名色[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⑤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触[反应] ⑦受[苦乐等感受] ⑧爱 [贪爱、欲望] ⑨取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印度,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因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产生后逐渐东传,后兴盛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的传播也极为广泛,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也逐渐被中国化。

佛教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广极深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后来在中国传播甚广的佛教流派以远非印度传统的原佛教,它已深深的中国化了。

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都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紧密的融合了。

所以我们若想对佛教中国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则必须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中的独特因素进行剖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信仰不十分热忱的民族。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第六章开头的引注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国民族是世界一切古文化民族中,唯一生长于温带而非生长于热带的民族。

中国文化不起源于肥饶的扬子江流域或主将流域,而起源比较贫瘠的黄河平原。

原始的中国人,无论是西方入侵,或是土著开化而来,总之有史之初他们所处自然环境,是比较清苦的。

这里没有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定期泛滥,亦没有像恒河流域那样丰富的物产。

黄河大约在古代已经不断的给予两岸居民以洪水的灾害。

西北方山脉高度,挡不住沙漠吹来的冷风。

人类在洪水期间,就只好躲到山西西南部的高原里去,和毒蛇猛兽争山林之利。

黄河既然不好行船,因此交通比较困难,知识交换的机会较少。

人们需要终日胼手砥足,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因此没有余暇以骋身外之思。

像埃及和印度那样宏大的宗教组织和哲理,以及由宗教所发生想象丰富的神话文学,不能产于中国。

中国原始的宗教,大抵是于人事有关的神砥崇拜及巫术之类。

这样,使中国老早已接受了现代中国“人”的观念。

中国民族是第一个生在地上的民族;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眼光,从未超过地上的现实生活,而梦想什么未来的天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佛陀说法
婆罗门教在印度远古社 会是神权统治的代表。 进入农奴社会后,其 地位开始动摇。自由 思想家中出现了反传 统信仰的沙门(梵语 音译,表示勤修善法, 息灭恶法)思潮。佛 教即沙门思潮之一。
2、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乔达摩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 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 子悉达多·乔达摩。
•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派人去印 度求法。
• 在范晔的《后汉书》和晋代袁宗的《后汉 纪》中有以下记载汉明帝夜梦天降金人, 遂遣使西域,抄回佛经42章,名《四十二 章经》。
• 汉明帝延请西僧到洛阳, 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
• 佛教在东汉明帝的倡导下, 开始在中国传播,相传公 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 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 的出现。
3、释伽牟尼
•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 他的尊称,即释迦族 的圣人 。
• 意即“能仁”、“能 儒”、“能忍”、 “能寂”的圣人。
• 中国农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日 • 十二月初八为佛之成道日 • 二月十五日为佛之涅般日。 • 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
4、佛、佛陀、佛教
• 佛(Buddha)的本义是悟、觉、知。 • 佛陀(简称佛),意思是“觉者”, “觉悟了真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 • 经过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合,
南北朝开始迅猛传播与发展, • 到隋唐时期我国内地佛教进入极盛时期, • 印度佛教于公元十三世纪时绝灭,而中国
佛教则如日中天,辉煌一时。
一、佛教的产生
1、佛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佛教的产生与公元前6 世纪,与印度社会的 文化状况是分不开的。
• 传入中国内地的为大乘佛教,传入西藏的是密教, 称藏密。
7世纪后印度密教 流行,8世纪后与 印度教接近。波 罗王朝在那烂陀 寺以外为密教另 建超戒寺。
大昭寺(西藏拉萨)
• 11世纪伊斯兰教逐渐进入东印度。
• 至十三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突厥人) 的侵入和密教自身的粗浅,佛教在印度基 本上绝灭了。
汉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9 前126),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见到印 度贩运去的中国货物,说明当时中印已有民间来 往,佛教可能此时传入中国。
唐朝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甘肃敦煌)
• 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 入中国。
• 据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佛教经典 传入中原。
佛教传播简示图:
东传:印度 中国
南传:印度
汉传佛教
日本 朝鲜 越南
大乘 佛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 泰国 缅甸 斯里兰卡 柬埔寨
小乘 佛教
1、佛教的东传
•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一直没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
• 比较可信的是在两汉之间,即是公元前后, 随着汉代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佛教沿着商道 开始传入中国。
理的智者”,即真理的觉悟者。 • 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
(Sakya-muni)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信徒们称他为世尊、佛祖。 • 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者” • 佛教亦即修行成佛的宗教。
据佛教教义,佛非造 物主,他虽有超人智慧 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 吉凶祸福。
释迦牟尼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
• 大乘佛教思潮形成于1世纪左右, 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与 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徒 中流行对佛塔(即浮 图,藏舍利和经卷建 筑)的崇拜,形成大 乘佛教最初的教团—— 菩萨众。
金山寺(江苏镇江)
佛在沙罗树下涅槃
大乘佛教流行后,才开 始雕塑佛像,一表示纪 念,二表示教义。早期 佛像多是佛在菩提树下 成道说法,或佛在沙罗 树下涅槃。前者表示佛 是由人修成的,后者表 示生必有灭的无常意义。 这种使教义形象化的方 法称为表法。
• “小乘”就是指只能运载一人的车辆或仅能容许一人通过 的羊肠小道。
• 佛教原先比较重视个人的解脱,后随着时 间的发展,逐渐由注重个人修行发展为强 调“慈悲普度”。故后来的佛教称大乘。
• 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 •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
解脱,贬抑地称是小乘佛教。
• 大乘、小乘的区别反映在教义教理和持戒修行上。 • 教义教理:在对待佛陀上,小乘虽有神化倾向,但保留了
东汉末年,来自外 国或西域的僧人增 多,译出不少佛经,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 教同时介绍到中国。
宝生佛像 (西藏唐卡)
• 至于中国人正式皈 依佛教,则始于东吴孙 权时代。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两个 重要的中心。
• 第一个中心位于北方的曹魏,这里的佛教 是由西域传入中国。
• 另一个中心则位于江东的孙吴,其佛教是 来自中原或由南方的交州传入。
• 佛之三宝
佛为教主, 法为教义, 僧为教徒。
三宝歌
佛教认为一切人都有觉 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 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木雕释迦牟尼 (浙江杭州灵隐寺)
二、佛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派别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二)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教
• 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佛教为原始佛教, 后来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 个发展阶段。
13 世 纪 初 超 戒 寺 等寺院被毁,僧 徒星散,佛教终 于在南亚次大陆 消失。
大昭寺(西藏拉Βιβλιοθήκη )三、佛教的传播佛教传播路线与分布
佛教传播路线图
• 佛教的传播有两条路线,小乘佛教南传南 亚、东南亚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柬埔寨、老挝等。
• 大乘佛教往北和东传,即从帕米尔高原传 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 等国。
1、原始佛教
• 原始佛教(根本佛教): • 原始佛教是指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释迦
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重心 是四圣谛说。 • 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 教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 一致。 • 释迦牟尼及直传弟子所传佛教,称根本佛教。
2、部派佛教
西南大学文学院
第一讲 中国化佛教
一、教学目的: 了解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国化佛教的教
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
• 二、教学重点: • 1、佛教的产生及发展 • 2、原始佛教基本教义 • 3、佛教的中国化
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2017年11月15日
•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自从传入中土以后, 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最终与中 国传统相融合而成为中国化的宗教。
释迦牟尼说法图
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 百年,根本佛教分裂 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 大派,称为根本二部。 此后一百多年间,佛 教先后分裂成十八部 或二十部。
印度佛教胜地菩提迦耶纪念塔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治时期,佛教 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还传入亚洲、欧洲和北非。
印度阿育王石柱
说一切有部承认声闻、缘觉、 菩萨修行的根性和道路有别, 却认为佛陀与声闻、缘觉所得 到的解脱无异。
观音菩萨像(普陀山)
声闻指佛陀在世时的弟 子;(十大声闻弟子) 缘觉指佛陀去世后修行 的人; 菩萨指运用佛道成就众 生的修行者。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3、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是指公元1世纪左右,至 公元7世纪时期的佛教。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 他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 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们对世 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都无所 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 域中部宣传自己证悟的 真理,拥有众多信徒, 遂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在拘尸那迦逝世。
“初转法轮”
“双林入灭”
二人弘扬万法唯识、三界 (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界)唯心的唯识 论,故瑜伽行派也称唯识 学派。
4、密教
• 公元7世纪至12世纪是密教时期。由于大乘佛教 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佛教为了争取更大影响,便采用了印度教的方法, 使佛教和印度教以及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结合起 来,形成为密教。
• 部派佛教时期是指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 至公元1世纪时期的佛教。
• 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 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于 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 渐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释迦牟尼生前在不同场合里,对不同对象 有不同说法,因此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 对他的说法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 根据三国时代《魏略.西戎传》的记载,西汉哀 帝元寿元年(2B.C.)博士弟子景卢得中亚大月氏国 王的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中国最 早的确切文献记载。
• 大月氏在公元前二世纪己接触佛教,而她和汉朝的交往频 繁,所以在西汉哀帝时由使者把佛教传入中国是有可能之 事。
• 当时佛经没有成文经书,只凭口传,与此记载吻合。
文殊菩萨像(五台山)
(2)大众部认为生灭在人间的佛 陀只是化身,其实身具有无 限的寿命和威力,一切言语 都是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 一切法。
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 是化身,认为佛陀言语不都 是经教,非一音说一切法。
普贤菩萨像(峨眉山)
(3)大众部强调菩萨具有广度众 生的慈悲愿力,轻视声闻,重 视菩萨。
瑜伽行派也就是大乘有 宗。瑜伽是相应的意思, 行是修持,特指禅定。 有就是存在。与空相对, 认为有独立实体的存在。
阿弥陀佛铜像(南宋)
释迦牟尼逝世后约九百年,无著和世亲共同创瑜 伽行派。
阿育王时代的桑志大佛塔
恒山悬空寺(山西)
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 因感教理不足而阐发大乘 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 切有部学者,也改变信仰。
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 北至喜马拉雅山麓, 南至基斯那特河(克 里希那河)。上座部 分化出最大一部是说 一切有部,成为上座 部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