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讲座袁宝玉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磁共振的原理和结构PPT讲稿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页PPTT,共七十二页。
(二)外磁场对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由于有无数个质子在 进动,其磁矩在X和Y轴 方向上的分量将相互抵 消,只有沿Z轴方向的分 量叠加起来形成了纵向 磁化矢量,它不能被直接
测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一页PPTT,共七十二页。
(三〕电磁感应现象
•电流通过金属导线可以产生磁场 •金属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 •变化磁场强度在金属导线(线圈〕内 可以产生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
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三页PPTT,共七十二页。
(七〕自由感应衰减
磁共振设备中,接收信号用的线圈平面与主磁场平 行,工作频率接近拉莫频率。
当质子磁化矢量只受主磁场作用时,由于自由进动
与主磁场方向一致,所以无法测量。而当RF脉冲对组 织激励又停止后,组织出现了弛豫过程,横向磁 化矢量的变化能使位于被检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 生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其大小与横向磁化矢 量成正比,将这个电流信号放大后即为MR信号,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二页PPTT,共七十二页。
(四〕射频脉冲
电场和磁场随时间而变化称为电磁辐射。
射频(RF〕脉冲是一种无线电波,也是电磁波 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扰乱沿外加磁场方向 宁静进动的质子的进动。只有RF脉冲与自旋质 子的进动频率相同时,才能向质子传递能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三页PPTT,共七十二页。
(六〕核磁共振弛豫
在磁共振领域中,将质子周围的原子统称为晶格。 纵向弛豫就是质子自旋磁矩将能量释放传递给晶格原
子的过程,所以也叫自旋-晶格弛豫。 RF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原来的数值所
需要的时间称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实际中将纵向 磁化矢量从0恢复到最大值的63%所需的时间定义为 T1 时间。
(二)外磁场对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由于有无数个质子在 进动,其磁矩在X和Y轴 方向上的分量将相互抵 消,只有沿Z轴方向的分 量叠加起来形成了纵向 磁化矢量,它不能被直接
测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一页PPTT,共七十二页。
(三〕电磁感应现象
•电流通过金属导线可以产生磁场 •金属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 •变化磁场强度在金属导线(线圈〕内 可以产生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
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三页PPTT,共七十二页。
(七〕自由感应衰减
磁共振设备中,接收信号用的线圈平面与主磁场平 行,工作频率接近拉莫频率。
当质子磁化矢量只受主磁场作用时,由于自由进动
与主磁场方向一致,所以无法测量。而当RF脉冲对组 织激励又停止后,组织出现了弛豫过程,横向磁 化矢量的变化能使位于被检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 生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其大小与横向磁化矢 量成正比,将这个电流信号放大后即为MR信号,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二页PPTT,共七十二页。
(四〕射频脉冲
电场和磁场随时间而变化称为电磁辐射。
射频(RF〕脉冲是一种无线电波,也是电磁波 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扰乱沿外加磁场方向 宁静进动的质子的进动。只有RF脉冲与自旋质 子的进动频率相同时,才能向质子传递能量。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三页PPTT,共七十二页。
(六〕核磁共振弛豫
在磁共振领域中,将质子周围的原子统称为晶格。 纵向弛豫就是质子自旋磁矩将能量释放传递给晶格原
子的过程,所以也叫自旋-晶格弛豫。 RF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原来的数值所
需要的时间称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实际中将纵向 磁化矢量从0恢复到最大值的63%所需的时间定义为 T1 时间。
[课件]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 A 磁共振成像原理PPT
磁共振成像原理
氢原子核在绕着自身轴旋转的同时,又沿主磁场Bo方向作圆周运 动,将质子磁距的这种运动,称之为进动或旋进(precession)。在 主磁场中,宏观磁矩象单个质子磁距那样作旋进运动,磁矩进动 的频率f(速度),可用Larmor公式表示: ω=γ*Bo 公式说明:原子核旋进频率与主磁场强度Bo成正比(Bo以 Tesla即T为单位,r对每种原子核是恒定的常数,称为磁旋比。主 磁场为1.0T时,氢原子核的旋进频率为42.5MHz。沿主磁场旋进 着的质子类似在重力作用下旋进进着的陀螺。 ω为共振频率。
OPER 0.2型磁共振成像系统OPER 0Fra bibliotek3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OPER 0.35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共振现象 弛豫过程 、弛豫时间 (T1和T2 )
MRI的成像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永磁、电磁和核磁
所有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磁性、铁、镍,钻、钆等都是磁性物质, 有很强的磁效应,其特点为自发地产生强磁场,这些物质均为永磁体, 指南针就是一种永磁磁体。 环形线圈如有电流(电子即负电荷流动)则在线圈周围出现类似磁铁棒的 磁场,此为电磁。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质子有沿自身轴旋转(自旋) 的固有本性,质子距原子核中心有一定距离。因此,质子自旋就相当于 正电荷在环形线圈中流动,同样地在其周围也会出现一个磁场,此即核 磁。 不仅质子自旋可产生磁场,中子、质子的自旋也可产生磁场。中子、 质子自旋也相当于电荷在线圈中流动。如原子核含有的质子和中子均为 偶数,则其自旋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为非磁性。原子核含有奇数(不 成对)的质子、中子或质子和中子者,其自旋可产生磁场。
磁共振成像原理
有磁性的元素如:1H、13C、19F、23Na、31P等约百余种,但 在现今MRI中研究和使用得最多的为1H,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 1H为磁化最高的原子核,二是因为它占活体组织原子量的2/3,形 成MR信号的1H原子大部分位于生物组织的水和脂肪中。因1H只 有一个质子,故1H的MRI图像也称质子像,MRI文献中未持别注 明者,均指的是生物组织的1H像。
核磁共振讲义核磁共振(共59张PPT)
形成的分子内氢键。
R ROHO
H OO
R
R'
H
1. 有两个电负性基团靠近形成氢键的质子,分别通过共价键和氢键产生吸电子 诱导作用,造成较大的去屏蔽效应,使共振发生在低场。
2. 分子间氢键形成的程度与样品浓度、测定时的温度以及溶剂类型等有关,因 此相应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固定。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越稀,越不利于形 成氢键。因此随着浓度逐渐减小,能形成氢键的质子共振向高场移动,但分 子内氢键的生成与浓度无关。所以可以用改变浓度的办法区分这两种氢键。
对质子的屏蔽作用较小。 • sp3、sp2和 sp杂化轨道中的 s成分依次增加,成键电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依
次减小,δ值应该依次增大。实际测得的乙烷、乙烯和乙炔的质子δ值 分别为 0.88、5.23 和 2.88。
各向异性效应
环电流效应
环外氢受到强的去屏蔽作用: 8.9 环内H 在受到高度的屏蔽作用,: -1.8
耦合种类较少。 • 在 sp3杂化体系中由于单键能自由旋转,同碳上的质子许多是磁等价的
,但是在构象固定等条件下它们不再磁等价、同碳耦合就会发生。 • 在 sp2杂化体系中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同碳质子耦合是常见的。
3J与Karplus公式
3J 是两面角的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Karplus公式表示: 3JH,H=J0cos2-C (0 90 ) 3JH,H=J180cos2-C (90 180 )
大,共振发生在较低场,值较大。
• 电负性基团越多,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越大,相应的质子化学位移 值越大
• 电负性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沿化学键延伸,相隔的化学键越多,影响 越小。
相连碳原子的杂化态
• 碳碳单键是碳原子 sp3杂化轨道重叠而成的,而碳碳双键和三键分别是 sp2和 sp杂化轨道形成的。s电子是球形对称的,离碳原子近,而离氢原子较 远。所以杂化轨道中 s成分越多,成键电子越靠近碳核,而离质子较远,
R ROHO
H OO
R
R'
H
1. 有两个电负性基团靠近形成氢键的质子,分别通过共价键和氢键产生吸电子 诱导作用,造成较大的去屏蔽效应,使共振发生在低场。
2. 分子间氢键形成的程度与样品浓度、测定时的温度以及溶剂类型等有关,因 此相应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固定。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越稀,越不利于形 成氢键。因此随着浓度逐渐减小,能形成氢键的质子共振向高场移动,但分 子内氢键的生成与浓度无关。所以可以用改变浓度的办法区分这两种氢键。
对质子的屏蔽作用较小。 • sp3、sp2和 sp杂化轨道中的 s成分依次增加,成键电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依
次减小,δ值应该依次增大。实际测得的乙烷、乙烯和乙炔的质子δ值 分别为 0.88、5.23 和 2.88。
各向异性效应
环电流效应
环外氢受到强的去屏蔽作用: 8.9 环内H 在受到高度的屏蔽作用,: -1.8
耦合种类较少。 • 在 sp3杂化体系中由于单键能自由旋转,同碳上的质子许多是磁等价的
,但是在构象固定等条件下它们不再磁等价、同碳耦合就会发生。 • 在 sp2杂化体系中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同碳质子耦合是常见的。
3J与Karplus公式
3J 是两面角的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Karplus公式表示: 3JH,H=J0cos2-C (0 90 ) 3JH,H=J180cos2-C (90 180 )
大,共振发生在较低场,值较大。
• 电负性基团越多,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越大,相应的质子化学位移 值越大
• 电负性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沿化学键延伸,相隔的化学键越多,影响 越小。
相连碳原子的杂化态
• 碳碳单键是碳原子 sp3杂化轨道重叠而成的,而碳碳双键和三键分别是 sp2和 sp杂化轨道形成的。s电子是球形对称的,离碳原子近,而离氢原子较 远。所以杂化轨道中 s成分越多,成键电子越靠近碳核,而离质子较远,
磁共振成像与应用PPT课件
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解读。
THANK YOU
发展历程
从1970年代的初期研究,到1980年代初期的初步应用,再到现在的广泛应用 ,MRI技术不断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MRI将更加快速、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并有望与其他医学 影像技术结合,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02
MRI系统构成与技术
MRI系统的硬件组成
01
02
03
04
磁体系统
产生静磁场,是MRI系统的核 心部分。
关节病变
MRI能够观察关节的结构 和病变,有助于诊断关节 炎、关节损伤等疾病。
肿瘤的诊断与分期
肿瘤定位
MRI能够准确地定位肿瘤的位置 ,有助于医生制定手术或治疗方
案。
肿瘤分期
MRI可以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分 期,为医生提供制定治疗计划的依 据。
肿瘤疗效评估
MRI可以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为 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磁共振成像与应用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磁共振成像(MRI)概述 • MRI系统构成与技术 • MRI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 MR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 MRI的安全与防护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磁共振成像(MRI)概述
MRI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 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检测人体内部 结构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梯度系统
用于空间定位,产生不同的磁 场强度。
射频系统
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实现信 号的激发和接收。
计算机系统
处理和显示图像,实现数据采 集、重建和显示等功能。
MRI的扫描序列与参数
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最常 用的序列,通过90度和180度脉冲组 合获取信号。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MRI图像荟萃与释疑课件
13
炎性假瘤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4
肺脓肿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5
肺脓肿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6
肺癌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7
肺癌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9
正常胸部图像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0
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1
肺尖结核球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2
下 肺 基 底 段 结 核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43
甲状腺瘤伴出血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44
乳腺癌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45
乳腺小叶增生症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46
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
E
胸部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1
胸 部 MRI 诊 断
1 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肿瘤、 气管病变的诊断有特别的价值
2 肺部、支气管、胸膜病变在MRI上均能显示, 但其价值不如CT扫描
3 肺内钙化及肺结节的检出MRI不如螺旋CT
工学]磁共振成像培训讲座E胸部 MRI图像荟萃与释疑
磁共振 ppt课件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通过测量化学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磁共振 信号来反映组织内的特定代谢物浓度,常用于神经退行性疾 病和肿瘤的研究。
05 磁共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而 不是X射线,因此没有电离辐射,对病人
磁场均匀度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磁体 系统需要提供高均匀度的磁场环境 。
射频系统
发射器
射频系统中的发射器负责 产生高频电磁波,用于激 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接收器
接收器负责接收氢原子核 返回的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供计算机系统处理的 电信号。
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是发射和接收电 磁波的重要部件,其设计 和性能对信号质量和成像 质量有重要影响。
研究和发展分子成像技术,实现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和疗效评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1946年,美国科学家Bloch和Purcell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 们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nsfield和 Maudsley开发出了基于快速扫描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大大缩短了成像时 间。
1971年,美国科学家Damadian发明 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并获得了 专利。
无害。
高软组织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 对于脑、关节、肌肉等部位的病变诊断具
有优势。
多参数成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获取多种参数,如T1、T2 、质子密度等,从而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
功能成像
除了结构成像外,磁共振还可以进行功能 成像,如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有助于疾 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05 磁共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而 不是X射线,因此没有电离辐射,对病人
磁场均匀度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磁体 系统需要提供高均匀度的磁场环境 。
射频系统
发射器
射频系统中的发射器负责 产生高频电磁波,用于激 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接收器
接收器负责接收氢原子核 返回的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供计算机系统处理的 电信号。
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是发射和接收电 磁波的重要部件,其设计 和性能对信号质量和成像 质量有重要影响。
研究和发展分子成像技术,实现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和疗效评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1946年,美国科学家Bloch和Purcell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 们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nsfield和 Maudsley开发出了基于快速扫描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大大缩短了成像时 间。
1971年,美国科学家Damadian发明 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并获得了 专利。
无害。
高软组织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 对于脑、关节、肌肉等部位的病变诊断具
有优势。
多参数成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获取多种参数,如T1、T2 、质子密度等,从而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
功能成像
除了结构成像外,磁共振还可以进行功能 成像,如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有助于疾 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病例分享袁宝玉shangchuanPPT.pptx
物; ❖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26
入院查体
❖ 神志清,精神可,声音嘶哑,双侧软腭萎缩,发 音时双腭上抬无力,悬雍垂偏右,右侧咽反射 (+),左侧咽反射(-),双侧舌肌明显萎缩, 伴肌束颤动,舌不能伸到门齿外,向右转颈力量 较向左侧稍差。左侧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 左上肢肌力4+-4-4-4,右上肢肌力5-5-5-5,双下 肢肌力5级,双上肢腱反射(++),双膝反射 (++),双踝反射(+),双病理征阴性。
37
总结
❖ ALS起病隐匿,往往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其他部位,早期诊 断困难
❖ 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是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证据,要求: ▪ 广泛性 ▪ 进行性失神经表现 ▪ 慢性神经再生现象
❖ 有条件要做到病理诊断及基因诊断 ❖ 要排除可治疗的“类ALS综合征”,即使ALS已经确诊,也
要努力改善患者预后
❖ 目前半年随访一次,患者病情有加重,主要表 现为双手远端肌肉萎缩更加明显,握力逐渐减 退,另外表现为抬头困难,但无饮水呛咳及言 语不清,行走基本正常。
21
病例二
22
病情介绍
❖ 男,75岁,农民 ❖ 主诉:进行性言语不清11月 ❖ 病史:患者11月前自感舌头僵硬、言语欠清,同
时伴咽部异物感,无明显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肢体活动正常 ❖ 7月前出现明显声音嘶哑 ❖ 4月前出现饮水呛咳。
❖ 节段神经传导检查未发现传导阻滞; ❖ 双侧伸指总肌和第一骨间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小力收缩时限增宽,
大力收缩募集明显减少,提示存在快速失神经和慢性神经再生,右下 肢存在少量失神经电位,时限增宽,而胸椎旁肌尚未发现失神经证据。
肌电图报告:双上肢、右下肢、右侧胸锁乳突肌神经源 性损害,建议三个月复查
26
入院查体
❖ 神志清,精神可,声音嘶哑,双侧软腭萎缩,发 音时双腭上抬无力,悬雍垂偏右,右侧咽反射 (+),左侧咽反射(-),双侧舌肌明显萎缩, 伴肌束颤动,舌不能伸到门齿外,向右转颈力量 较向左侧稍差。左侧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 左上肢肌力4+-4-4-4,右上肢肌力5-5-5-5,双下 肢肌力5级,双上肢腱反射(++),双膝反射 (++),双踝反射(+),双病理征阴性。
37
总结
❖ ALS起病隐匿,往往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其他部位,早期诊 断困难
❖ 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是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证据,要求: ▪ 广泛性 ▪ 进行性失神经表现 ▪ 慢性神经再生现象
❖ 有条件要做到病理诊断及基因诊断 ❖ 要排除可治疗的“类ALS综合征”,即使ALS已经确诊,也
要努力改善患者预后
❖ 目前半年随访一次,患者病情有加重,主要表 现为双手远端肌肉萎缩更加明显,握力逐渐减 退,另外表现为抬头困难,但无饮水呛咳及言 语不清,行走基本正常。
21
病例二
22
病情介绍
❖ 男,75岁,农民 ❖ 主诉:进行性言语不清11月 ❖ 病史:患者11月前自感舌头僵硬、言语欠清,同
时伴咽部异物感,无明显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肢体活动正常 ❖ 7月前出现明显声音嘶哑 ❖ 4月前出现饮水呛咳。
❖ 节段神经传导检查未发现传导阻滞; ❖ 双侧伸指总肌和第一骨间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小力收缩时限增宽,
大力收缩募集明显减少,提示存在快速失神经和慢性神经再生,右下 肢存在少量失神经电位,时限增宽,而胸椎旁肌尚未发现失神经证据。
肌电图报告:双上肢、右下肢、右侧胸锁乳突肌神经源 性损害,建议三个月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形成信号对比
弛豫:Relaxation;
自然界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任何系统都有在外 界激励撤销后回到原本(原始、平衡)状态的 性质;这种从激励状态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就 是弛豫过程
如果此时去掉RF脉冲,质子将会恢复到 原来状态,当然恢复有一个时间过程, 这个过程就叫弛豫过程。
弛豫快慢:用弛豫时间T来进行度量;
肿
疾 脑肿瘤、出血、 急性期的缺血性脑 脑积水 病 创伤或炎症等。 血管病
机 制
当毛细血管内皮细 胞受损,血脑屏障 发生障碍时,或新
缺血数分钟后,神经细 胞的ATP生成明显减少, 细胞膜的ATP依赖性钠-
脑积水造成脑室内压 力升高,形成压力梯 度,脑脊液透过室管
生毛细血管未建立 钾泵异常,钠在细胞内 膜进入脑室周围的白
管困难
神经系统疾病基本病变MRI特点
基本病变:出血
出血的MRI影像特点较为复杂,不同时期 MRI信号有不同的特点,对判断出血原因、 出血时间估计有独特的作用。
脑出血MR信号演变
超急性期(<24小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等T1、等 T2(T等信号,T2等信号)
急性期(1-3天):红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略长T1、短T2 (T1略低信号,T2低信号)
小脑出血(亚急性期)
男性,58岁,右小脑半球信号异常。T1WI(A)为不规则高信号, T2WI(B)及FLAIR(C)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
脑出血 (慢性期)
a. 左侧基底节区 T2WI高信号影, 边界清楚,无灶 周水肿,无占位 效应;
b,c. T1WI表现 为边界清楚的低 信号灶,邻近脑 沟增宽,脑回变 窄;
背侧丘脑
上丘
小脑蚓
MRI解剖--经下丘和前连合层面
内囊前肢 颞上回
下丘
小脑半球
壳核 前连合 颞中回
颞下回
小脑蚓部
MRI解剖--经小脑上脚层面
额内侧回 额下回
视束 海马
额上回 额中回
嗅束沟 杏仁核
脑桥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MRI解剖--经垂体层面
嗅束沟 垂体
面神经和 前庭蜗神经
小脑半球
眶回
直回
钩回
(3)-(5)该过程称
Z
弛 豫 (relaxation) , 即
Z
将能量 (MR 信号 )释
放 出 来 。 整个弛豫过程
实际上是磁化矢量在横
轴上缩短( 横 向 或 T2弛
Y
Y
豫),和纵轴上延长( 纵 向 或 T1弛豫)。而人
X
X
体各类组织均有特定T1 、
(4)停止后一定时间 (5)恢复到平衡状态 T2值,这些值之间的差
正常脑压性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非交通性脑积水):四脑室出口以
前任何部位发生阻I
三脑室、双侧侧 脑室明显积水扩 张
基本病变:强化
病灶的强化类型
均一强化:脑膜瘤、生殖细胞瘤 et al. 环状强化:脑脓肿、转移瘤 et al. 不均匀强化:血管畸形、恶性胶质瘤、炎症 et al. 脑回状强化:脑梗死 et al.
CT 表现
脑白质密度降低, 脑回增宽,脑沟变窄, 侧脑室周围条形、
常呈“手指状” 脑实质密度无明显变 边缘光滑的低密度
分布。
化或轻度降低。
影。
MRI 表现
DWI
在 T1WI 上 呈低 信 号 , 在 T2WI上 呈 高信号。
不呈高信号, ADC 值 常 高 于 正 常脑组织
脑沟变窄、脑回肿胀 T1WI 呈 略 低 信 号 , 模糊,在FLAIR的T2WI 但略高于脑脊液信 上可见皮质异常信号。 号 , 在 T2WI 呈 较
高信号。
呈 高 信 号 , ADC 值 明 不表现为高信号,
显降低
ADC值常轻度升高
血管源性水肿
T1WI T2WI DWI ADC map
细胞毒性水肿
T2WI
DWI ADC map
基本病变:脑积水
机制:
脑脊液的分泌、循环和吸收任一环节障碍
分类:
交通性脑积水:四脑室出口以后通路受阻,脑膜病 变常见
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
自然状态下, H核进动 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 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
z M
x
按照单一核子 进动原理,质子 群在静磁场中 y 形成的宏观磁 化矢量M
Z
B0
Z
MZ
病灶的强化程度
明显强化、中等强化、轻度强化、不强化
脑膜瘤
梗塞灶增强---脑回样增强
多发转移瘤
环
状
增
不
强
均
匀
增
强
基本病变:脱髓鞘
病因和分类:
原发性
正常髓鞘的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等 髓鞘形成不良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等
继发性:
轴突变性
影像表现:
病变常位于侧脑室旁、皮层下及脑干 CT:低密度区 MRI: 在T1WI上等或稍长信号;T2WI 上高信号
d. 水抑制像呈低 信号,周边更低 信号影环绕。本 例为陈旧性脑出 血后遗改变,形 成软化灶
基本病变:脑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vasogenic edema 细胞毒性水肿 cytotoxic edema 间质性水肿 interstitial edema
各型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血管源性水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脱髓鞘性疾病
男性,9岁,双侧颞、顶、枕叶可见大片状对称性异常信号。T1WI(A)为不均 匀低信号,T2WI(B)及FLAIR(C)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D-F)病变呈
不均匀条状及片状强化。(肾上腺脑白质质营养不良)
基本病变:钙化
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比较难以鉴 别,需要SWI帮助
弛豫过程是激励过程的反过程,因此也包括2个 分过程:
1、放出能量,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纵向 磁化逐渐增加;纵向弛豫过程,T1弛豫过程
2、相位分散,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横向 弛豫过程,T2弛豫过程
纵 向 弛 豫 过 程
a、射频结束瞬间,纵向磁化为零,横向磁化最大 b、反平行质子释放能量跃迁回平衡态,纵向磁化逐渐增大 c、最后回归原始状态,纵向磁化恢复到最大
亚急性期早期(3-7天):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短T1、 短T2(T1高信号,T2低信号)
亚急性期晚期(7-14天):红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短T1、 长T2(T1高信号,T2高信号)
慢性期(>14天):氧化铁和含铁血黄素 - -中心等T1、长T2, 周边略长T1、短T2
脑出血(急性)
女性,48岁,右侧基底节区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A)呈不均匀低信号,内可见散在片状高 信号影,T2WI(B)及FLAIR(C)呈不均匀低信号,边缘可见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前角受压闭 塞。
钙化性疾病
肿瘤钙化斑
钙化性疾病
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斑
基本病变:铁沉积
基本病变:脑萎缩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 织缩小,并继发脑室 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影像表现:
脑沟宽度大于5mm, 脑池增宽,脑室扩大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特点
脑梗塞
脑干梗塞软化灶
桥脑出血(亚急性期)
MRI平扫示桥脑内卵圆形病变,T1WI(A)为均匀高信号,T2WI (B)为环状高信号,中央信号与脑实质相同,边缘可见环状薄层 低信号(‡),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周围脑质轻度水肿
血脑屏障时,血管 潴留,细胞内渗透压升 质内。
通透性增加,血液 高,细胞外间隙的水分
中富含蛋白质的血 子进入细胞内,从而造
浆大量渗入细胞外 成细胞肿胀,细胞外间
间隙。
隙狭窄。
各型脑水肿的影像表现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分布 白 质 常较 灰质 更 累及灰质和白质 明显
间质性水肿
侧脑室周围的脑白 质,或三脑室周围。
三叉神经 脑桥
小脑 扁桃体
MRI解剖--经海绵窦层面
眶回
蝶窦
延髓 小脑扁桃体
直回 颞叶 小脑半球
额叶
胼胝体膝 丘脑 中脑 垂体
矢状位
颞叶
顶叶
胼胝体体部
胼胝体压 枕叶 小脑幕 四脑室 小脑 延髓 桥脑
中央沟
外侧裂 垂体
颈内动脉
冠状位
额叶
胼胝体体 尾状核 内囊 丘脑
颞叶
MRA
流动血液的不同磁化性质 检查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程度、不同角度呈现 缺点:对狭窄估计过高,区分狭窄与闭塞困难;呈现小血
病毒性脑炎
MRI平扫示双 侧丘脑区片状 异常信号 (↑),T1WI (A)呈稍低信 号,T2WI(B) 及水抑制序列 (C)呈高信号, 占位效应不明 显,增强后 (D)病变区 呈轻度不均匀 强化
病毒性脑炎
结核性脑膜炎
男性,42岁, 鞍上池信号 异常。T1WI (A)呈等低 信号,T2WI (B)及 FLAIR(C) 呈等信号, 病变沿脑沟 分布;增强 扫描(D-F) 鞍上池及脊 髓、小脑表 面脑沟强化 明显。
横 向 弛 豫 过 程
a、射频结束瞬间,横向磁化达到最大,进动相位一致 b、c、内部小磁场的不均匀性使得进动相位分散,横向磁化矢 量逐渐减小 d 、最终相位完全分散,横向磁化矢量为零
弛豫时间T
纵向恢复时间T1是由于被激发的反平行于静磁场 的质子恢复到平行状态,所以纵向磁化增大。弛豫快慢 遵循指数递增规律,把从0增大到最大值的63%的所需 时间称定义为纵向驰豫时间(T1)。
额上回 中央前回
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内沟
MRI解剖--经半卵圆中心层面
额上回 扣带沟
顶枕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