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冬不按跷”辨疑

《黄帝内经》“冬不按跷”辨疑

《黄帝内经》“冬不按跷”辨疑1经文:《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对于上述经文,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解释的呢?2“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汇释:《太素》注:“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

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

”[1]王冰注:“按,谓按摩。

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

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

”[2]《素问注证发微》:“冬而按跷则不能藏精,神气浮散,而春夏秋冬各有其病。

故冬不按跷,则春夏之病如上文者皆少矣。

何也?精者,身之本也,冬不按跷,以藏其精,故春不病温,不特不病鼽衄及不病颈项已也。

且精之在内者不可出,而邪之在外者不可入。

彼秋病风疟者,虽有冬不藏精而然,亦由夏时暑汗不出所致也。

”[3]《素问吴注》:“冬主闭藏,按跷则扰动阳精而失闭藏之令。

天一生水,真元之气根于肾,冬不按跷,则不扰动阳精,肾得闭藏,根本立而水生矣;水生则木生,故春不病鼽衄颈项;木生则火生,故夏不病胸胁;火生则土生,故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土生则金生,故秋不病风疟;金生则水生,故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飧泄汗出,亦失肾主闭藏之令也。

”[4]《类经》:“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

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

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按跷且不可,则冒寒妄劳益可知矣。

”[5]《素问集注》:“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

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头颈之经病矣。

春病在头,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痹者,风入于经俞也。

此复言阳气固密者,四时无经俞之病也。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讲解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讲解
《黄帝内经》原 文选读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 理论学科
纪立金 教授 李凌空 讲师 梁海凌 讲师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 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 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本单元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 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 好的指导价值。
原文906(三级)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小大不利而后生 病者治其本。
自学指导:



先治本病 急则治标 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 标本先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910(一级)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4、“客者除之”、“留者攻之”:二者相 同点是祛除邪气。不同的是,“客者除 之”,其除之邪是外来的六淫之类的邪气。 而“留者攻之”其攻的邪气,是由于机体 代谢障碍,功能低下,气化不利而形成的 蓄水、停饮、停食、瘀血等。 5、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 疗。

6、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 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7、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 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8、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 方法。 9、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 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 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10、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 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 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 治。 11、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 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 之假热证。

严蔚冰老师的易筋经十三式

严蔚冰老师的易筋经十三式

严蔚冰老师的易筋经十三式现如今,中医养生的概念传播越来越广泛,更多人开始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养生保健。

这些年,严蔚冰老师带着“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走进社区,成为日常保健养生法;走进校园,帮助孩子们强壮体格;走进企业,帮助员工及时消除疲劳,让大家学习感受中医的智慧,掌握养生技法,并逐渐将中医变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

通过伸筋拔骨、吐故纳新、守中用和,“动中取静”来达到强筋壮骨、固摄精气、濡养脏腑、涵养心性,改善人体的筋骨、气息、心性的效果。

严蔚冰老师介绍说,所谓古本是指有经典可以作为依据,易筋经有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现在传授的主要是方法,叫易筋经十二势。

“为什么是十二呢?因为它针对人体的十二条筋经,每条筋经又对应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每一条经脉运行两个小时,所以把一天的筋经都疏导了。

‘势’不是格式的式,而是气势的势,情势的势,所以在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气势和情势,经常做对人的心理也有慢慢改变的作用。

”导引法是中医的六种方法之一,除了砭、针、灸、药和按跷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导引,他需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易筋经十二势的导引之法,如想练习,请自行观看严老师网络视频,慢慢修炼,网络链接:/v/XMjE0OTU2MzQ3Ng==● 源于中医理论的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从明清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并在传承应用中不断增演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易》为哲学基础,《素问》、《灵枢》为理论指导的学术流派。

● '易' 即改变;'筋'即经筋; '经'通'径',指路径、方法。

● '十二'内应人体十二经筋。

● '势'指动态的,气势、态势、情势等。

● '导引法'中医六大技术体系之一,强调自身修证与里应外合。

● 特点:是分筋疏导,每一势导引都针对性的疏导人体一条经筋。

易筋经导引法的准备功课※ 咬牙:● 易筋导引行气前均有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的要求。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4 第161章大惑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

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

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去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用一句话陈述了我的一个初步判断:《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

因为会议给我的时间有限,加上那次会议我主要谈论的是外来医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医问题不是那次会议的主题,所以,没有把话说清楚。

现在,我可以说得清楚一些了。

以往我国学者进行伪书考订,多采用版本考据的方法。

从隋朝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发现,《黄帝内经》的版本非常混乱。

有10卷本的,也有18卷本的,还有13卷本的,24卷本的,30卷本的和50卷本的。

目前我国流行的《黄帝内经》,是9卷本的《素问》加上81卷本的《灵枢》。

这个版本是不是标准的《黄帝内经》,它的底本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

依据这些考据,我们可以认定,至少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是假的。

其实,要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伪造的冒牌货,还可以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去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时期的语言状况最能反映对应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和认识水平。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绝不会说出“电视机”“电脑”“高速铁路”。

即使对于相同含义的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习惯也会不一样的。

比如说“历史”这个词,春秋时期的人说“春秋”,西汉时期的人说“史”。

19世纪的中国人从日本人翻译h i s t o r y那里才学到了“历史”。

通过分析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判断说话作文的是那个时期的人了。

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分析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我们很容易看到它被多次伪造过的痕迹。

第一、《黄帝内经》的标题方式不具有秦朝以前的语言特点。

在中国,春秋以前的文献全都没有标题。

春秋末年才开始出现以作者名标题的文献。

墨子写的书叫做《墨子》;老子写的书叫做《老子》;庄子写的书叫做《庄子》;如此等等。

当然,在此之外也还有些特例。

比如,《论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写的,而是听过孔子的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分别写出来的,它不好以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取了“论语”做书名。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中医学专业知识-3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于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微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指出东方之域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南方之域治宜微针,北方之域治宜灸焫。

2.伤寒论中并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

3.三焦辩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辩证方法。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是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对立制约。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互根。

5.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精血互生互化。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肝肾同源,是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6.正邪是指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致病轻浅。

7.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内容的医家是张景岳。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原创版】目录一、《异法方宜论》概述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四、结论正文一、《异法方宜论》概述《异法方宜论》是出自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素问》的第十二篇文章。

该文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同时强调医生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到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五个方位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东方:东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万物生长。

因此,东方人的生理活动较为平衡,疾病发生相对较少。

2.南方: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适宜万物生长。

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易感受暑湿邪气,导致疾病发生。

3.西方:西方地区多山谷,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明显。

西方人因此适应能力强,但易感受风邪,导致疾病发生。

4.北方: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适宜收藏。

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易感受寒邪,导致疾病发生。

5.中央:中央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中央人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易感受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异法方宜论》指出,医生在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结论《异法方宜论》通过对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强调了医生在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

万丽玲教授治疗咽喉源性咳嗽经验浅析

万丽玲教授治疗咽喉源性咳嗽经验浅析

•118・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2月第21卷第3期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炎症、拮抗氧化等作用叫方中 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疼痛、外周神经末梢和炎性疼痛能起到很好抑制作用。

白芍中的芍药苷解痉镇痛 功效显著,白芍水煎剂能抑制急性炎症水肿,还能促 进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

此外,芍药甘草汤还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椎间盘及神经根炎性水肿,延缓病理改变吐叫旋提手法由中医正骨理筋手法(颈项旋扳法)通过不断改良而形成,符合国际手法学术界公认的HVLA (High Velocity Low Amplitude )特征。

近年来,颈椎有限元模型及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旋提手法符 合颈椎耦合运动机制,能改变颈椎曲度、椎间盘压力分布,扩大椎间孔容积,在一定程度上前移椎间盘, 松解神经根与纤维环、辐射状韧带等周围组织的粘连,从而达到治疗CSR 的作用[11~13]o综上所述,CSR 为神经根型炎症和机械压迫等多种病因共同所致,单纯应用旋提手法治疗能达到“筋舒骨合,气血以流”的筋骨平衡状态,能一定程度 改善颈椎曲度异常,解除神经根机械压迫而缓解病情。

在此基础上加用颈椎荣通方能抗炎、镇痛、解痉、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促进瘀血吸收,改善神经 根缺血、缺氧的炎症状态。

两种治疗联合应用,相辅相成,可共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 [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2] 李亚军,李盛华,宋渊,等•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研究[J] •西 部中医药,2017,30(8):49-53.[3] 魏戌,于杰,冯敏山,等•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循证证据纵览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25(2):66-7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岀版社,2012.189-190.[5] 王涛,周理乾,孙孟锟,等.6种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4):323-327.[6] 谢辉,刘军,潘建科,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用药 规律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6):849-852.[7] 陈斌,袁普卫,康武林,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骨伤科的应用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5):71-74.[8] 杨冉冉,刘新,姬蕾,等•鸡血藤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 球中医药,2018,11(11):1833-1838.[9] 朱广伟,张贵君,汪萌,等•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及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865-2869.[10] 吴大伟,何坚•芍药甘草汤对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炎症因 子水平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 12) :9-13.[11] 黄学成,叶林强,梁德,等•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旋转手法中旋转方 向对颈椎间盘位移和椎间孔容积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3):404-408.[12] 王宇,雷建银,辛浩,等•椎间盘退变颈椎(C 2-C 7)在正常承载与推拿 下的有限元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278-4284.[13] 邢秋娟,赵东峰,戴薇薇,等•颈椎曲度异常对椎间盘应力分布影响 的有限元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1):114-117.(收稿日期:2020-12-15)万丽玲教授治疗咽喉源性咳嗽经验浅析**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应用研究培育计划(编号:20181BBG78069)# 通信作者:万丽玲,E-mail : *******************李德维1 曾德传1 黄雪梅1 丁兆辉2 万丽玲2#(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研究生 南昌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4)关键词:咽喉源性咳嗽;半夏厚朴汤;万丽玲教授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咽喉源性咳嗽是因咽喉不适而咳,其病程长、病 位固定。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养生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养生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9期总第635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养生术语英译对比研究摘 要:《黄帝内经》养生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养生术语,其英译研究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将两位译者所译的《黄帝内经》译本中养生术语采用的英译方法与特点加以对比分析,探讨形成其英译本差异的原因和内在因素;从多维转换的角度,找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中的平衡点,归纳出翻译策略与方法;并对译本的传播情况和翻译质量进行评价,一方面为中医典籍中养生术语英译的比较研究拓宽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养生术语;对比研究作者简介:汪红(1982-),女,安徽无为人,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英译、大学英语教学;苏昕(1981-),女,安徽颍上人,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英译、大学英语教学。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囊括了疾病诊疗、养生康复等多方面内容,养生术语的内涵极其丰富,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等。

因此,进行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转换,才能达到中医药养生文化得以传播的目标。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群体与其所生存环境之间关系或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进步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也逐渐交叉融合。

21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由之前的语言转向、文化转向转为了生态转向,生态学与翻译学交叉结合,形成了生态翻译学。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生态翻译学描绘和阐释了翻译的本质、标准、原则和方法。

其核心思想为生态思想,理论基础与中医理论经典的“整体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着相同的渊源,二者都表现出整体性思维,讲求“动态平衡”。

因此,用生态翻译学指导中医典籍英译,更有助于传递中医药文化内涵,促进其传播译本的选择。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新九针

新九针
2、操作规范
(1)持针 右手拇指、食指握持针柄中部, 中指、无名指轻握针柄后部,小指轻托针 柄末端,针柄垂直。 (2)手法 右肘屈曲90°,手臂悬空,以腕 部活动形成捶叩之力作为主要的扣击力量。 (3)强度 分轻、中、重三种刺激强度。
磁圆梅针
• (4)方法
• • • • • 1)经脉叩刺法 2)穴位叩刺法 3)循经取穴叩刺 4)磁梅针局部叩刺法 5)穴位按压法、磁感应法
镵针
• 3、适应症 • 治疗胃肠道疾患、面神经麻痹、黄褐斑、 痤疮、湿疹等。
磁圆梅针
• 1、针具 • 针柄部分分两节,节间由螺丝口衔接。针 体分针身与针头两部分。针身圆柱形,两 端形成锥度,针头连接于针身两端锥度, 一端状如黄豆大,球形,为“磁圆针”; 另一端形如梅花针针头,为“磁梅花针”。
针柄两部分,针柄为木材或现 代绝热材料等制成,长10cm。针体为耐高 温金属制作,长4cm 末端0.5cm 菱形锋利 针头,针头部锋刃可随时修磨,保持锋利
镵针
• 2、操作规范 • 持针:采用持钢笔式的姿势捏持针柄,针 体与皮肤呈90°角。 • 手法:在选定部位划割,以微出血为度 • 划割方法:口腔粘膜划割法:耳壳划割法, 背部俞穴划割法。
学术创新
• 古九针 新九针
学术创新
• 古九针:
• 镵针 、圆针、鍉针 、锋针、铍针 、圆利针、 毫针、长针、大针
• 新九针:
• 镵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三棱针、 铍针、员利针、毫针、火针、梅花针、刀 钩针
新九针的特点
• 一、有效性 许多目前尚不明了发病机制的治疗乏 术的疾病, • 二、安全性 它几乎没有副作用,治疗过程安全, 针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 • 三、广泛性 新九针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 疾病具有广泛治疗作用。 • 四、适应性 新九针疗法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 性,几乎在任何日常环境条件下就可以进行治疗 活动。 • 五、易行性 新九针疗法操作较为简便,易为一般 针灸工作者掌握。 • 六、经济性 新九针针具价格低廉,并且施治费用 低廉,广大患者乐于接受。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2023年最新的《黄帝内经》概述9篇

2023年最新的《黄帝内经》概述9篇

2023年最新的《黄帝内经》概述9篇《黄帝内经》概述(1)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

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

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

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

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