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824.1
809.3
876.4
1021.8
1120.0
736.8
969.4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98.3
100
98.3
96.6
86.5
88.2
73.1
88.3
91.5
91.6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563.7
665.8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探讨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以排除实验结果的主观干扰。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实验组接受特定记忆训练,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被要求记忆一组无关联的单词。
在测试阶段,实验对象需要回忆并写下他们在学习阶段中记忆的单词。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测试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记忆训练对提升记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这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锚定效应”。
记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特定记忆训练,实验组的记忆锚定效应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测试阶段中记忆表现更好。
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记忆的可塑性。
人类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进行改善。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并且记忆锚定效应在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总结: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奥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中的记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改善,这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一、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活动。
本文将从实验的设计、结果和分析三个方面来总结认知心理学实验。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时,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
2. 实验流程(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给被试呈现一段文字,要求被试读完后回答问题。
(3)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之前听到一段噪音,第二组则不听噪音。
(4)记录每位被试回答问题所用时间及正确率。
3. 实验材料(1)文字材料:共10篇文章,每篇文章300字左右。
(2)噪音:使用白噪音。
4. 实验假设假设听到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在回答问题时会花费更长时间且正确率更低。
三、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后发现,第一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30秒,正确率为70%;第二组被试平均花费时间为25秒,正确率为90%。
2. 结果分析(1)时间:第一组被试花费的时间明显比第二组被试长,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2)正确率:第一组被试的正确率低于第二组被试,说明噪音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
在面对干扰时,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并且容易出现错误。
这个结论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理论相符合。
五、实验启示本次实验启示我们,在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最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干扰因素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寻找有效方法来降低干扰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次认知心理学实验可以看出,在进行认知心理学研究时需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干扰因素会对人类信息加工能力产生影响,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完成任务。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过程和认识能力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
本报告对近期进行的一项认知心理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工作记忆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有60名参与者参与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工作记忆任务材料、动机调查表等。
•参与者:60名大学生,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动机调查问卷。
随后,实验组进行工作记忆任务,对照组进行非认知任务,任务时间均为15分钟。
最后,参与者完成学习材料的复习和测试任务。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工作记忆任务(实验组)和非认知任务(对照组)。
•因变量:学习动机得分、学习材料测试得分。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得分和学习材料测试得分上的差异。
统计显著水平为0.05。
实验结果学习动机得分比较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34, p < 0.05)。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
学习材料测试得分比较实验组在学习材料测试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 3.21, p < 0.01)。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不仅能提高学习动机,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记忆任务要求参与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操控,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也提高了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类似的工作记忆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结果的泛化能力。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1 导言(实验涉及到的理论、前人研究以及本实验的目的等)错误记忆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
广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切形式的记忆扭曲现象,是相对于精确记忆而言的。
狭义的错误记忆是指一种诱发性的错误记忆,即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并未呈现过的词或并未发生过的事出现。
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体验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
DRM范式是向被试呈现由多个关联词组成的词表,并且这些词均与一个从未呈现过的词(被称为关键诱饵)存在很高的语义相关,结果在随后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可以看到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
该范式暗含着一个前提逻辑,人对事件的记忆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会激活另一个事件,即关键诱饵与学过词之间的高语义相似性或联想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
本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被试内设计为两种呈现方式和三种再认内容,被试间设计为20ms和600ms。
因变量为再认率。
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内容呈现方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生2.2 仪器与材料:XP系统计算机、E-prime软件、错误记忆实验2.3 实验程序(操作步骤、指导语等):选取被试参加实验,向被试讲明实验的目的及流程,指导语为“本实验首先会呈现一些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再认”3 结果:4 讨论该结果表明,内容的呈现时间不同,再认率也不同,呈现时间为600ms的再认率远远高于20ms;而再认类别不同,再认率差异也很大,学过词的再认率最高,诱饵词的再认率低于学过词,但远远高于无关词,很好的验证了DRM范式,即被试对关键诱饵较高水平的错误回忆或再认;且呈现方式不同,被试的再认率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认知行为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方面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
2.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工具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用于评估大学生的焦虑程度。
2.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方案:包括认知重建、行为暴露、放松训练等。
3. 实验流程1.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试,记录初始焦虑水平。
2. 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
3. 干预后,再次对两组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试,记录干预后的焦虑水平。
4.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45.2±8.1)和(44.8±7.9),差异不显著(p>0.05)。
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27.6±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5±7.8)(p<0.01)。
2.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而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干预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原因可能如下: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使个体对焦虑情绪产生新的认知,从而降低焦虑水平。
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1)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实验一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目的】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
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实验说明】Posner等(1969,1970)用实验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等不单单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还可以有视觉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两个字母如果相继呈现,其时间间隔为0.5s和1s,或1s和2s等。
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对AA 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也逐渐缩小,当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达到2s,这个差别就很小了。
这意味着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至少部分如此,而Aa对必须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匹配,需要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因此用时也较多。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Posner等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t=0s t=0s图1 图2实验二因素相加法实验【实验目的】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Sternberg(1966,1967,1969)发展出来的。
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心理学课件《认知心理学》(完整)
《认知心理学》课件第一部分:引言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感知、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试图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实验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记录被试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从而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教育、医疗、工业、军事等。
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医疗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部分: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几个方面。
1. 感知: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认知三个阶段。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认知是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的过程。
3.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它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情景记忆三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长期记忆是指个体在长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记忆。
4. 思维:思维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几个方面。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决策制定是指个体在多个选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5. 语言:语言是指个体通过符号系统(如文字、语音等)进行交流的过程。
它包括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阶段。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在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参与实验是深入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我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实验一:注意力分配实验在注意力分配实验中,我们被要求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例如一边听一段复杂的音频内容,一边在纸上记录特定的数字序列。
这个实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
当我们试图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两个任务上时,完成质量往往不尽人意。
要么是在听力任务中遗漏了关键信息,要么是在记录数字时出现错误。
这使我明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面临多项任务时,需要有策略地分配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以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
实验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忆一系列无规律的单词或图像,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进行回忆。
我发现,采用有效的编码方式,如将单词与个人的经历或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能够显著提高记忆的效果。
而在提取记忆时,线索的作用不可小觑。
适当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回想起遗忘的内容。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合适的记忆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在复习备考时,给自己提供一些线索,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实验三: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在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里,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谜题和逻辑难题。
有些问题看似棘手,但通过转换思维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或者分解问题等策略,往往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让我认识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和冷静,逐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四:知觉与错觉实验知觉与错觉实验则让我对我们的感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觉。
比如,在某些图形中,由于线条的长短、角度的差异,会让我们产生物体大小、形状的错误判断。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可编辑实验名称:注意力分配对记忆力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注意力分配条件下的记忆力变化,探究注意力对记忆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1.计算机程序,用于呈现实验刺激和记录实验数据。
2.记忆测试材料,包括一系列单词列表。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大学生参与,他们均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分两个条件进行测试。
条件一:注意力分散条件。
参与者需要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连续出现的图像中,按规定的顺序点击指定图像。
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参与者的注意力。
条件二:注意力集中条件。
参与者需要在计算机显示屏上连续出现的图像中,按规定的顺序点击指定图像。
与条件一相比,条件二要求参与者更集中注意力。
实验过程:1.参与者完成一次简单的练习,以熟悉实验程序。
2.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并进行实验。
3.实验开始时,参与者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单词列表,其中包含20个单词。
每个单词呈现的时间为1秒,之后立即消失。
4.接下来,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一系列的图片,其中包含10个目标图片和10个干扰图片。
目标图片是之前列表中出现的单词的一部分,而干扰图片则与列表中的单词无关。
5.在条件一中,参与者需要在图片序列中按顺序点击目标图片,不论是否出现干扰图片。
6.在条件二中,参与者同样需要按照顺序点击目标图片,但在出现干扰图片时,需要忽略干扰图片,继续寻找目标图片。
7.实验结束后,参与者需要根据记忆回忆之前列表中出现的单词,并将回忆的单词写在纸上。
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将分析参与者在两个条件下的记忆准确率和反应时间。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将计算两种条件下的平均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在注意力分散条件下,参与者的记忆准确率较低,平均反应时间较长。
而在注意力集中条件下,参与者的记忆准确率较高,平均反应时间较短。
这表明,注意力的分配对记忆力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注意力对记忆力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1( 前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3) 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
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
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心理学教学实践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心理学教育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心理学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
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心理学教学实践,现将本次实践总结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心理学教育的普及,心理学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我于2018年参加了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心理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于2019年9月应聘成为该校的一名心理学教师,开始了心理学教学实践。
三、实践过程1.课程准备在课程准备阶段,我认真研究了心理学教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同时,我还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学知识。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辅导在课后辅导阶段,我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心理学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实践成果1.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部分学生的成绩甚至达到了优秀水平。
2.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认知心理学实验讲义实验1 减法反应时实验1 实验目的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2 实验仪器EP2004心理实验台和EPT801速示仪、卡片16张、注视卡片一张3实验程序1)主试先将16张卡片随机排列顺序并将卡号记入表中(记录表附后)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速示仪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句子图形匹配---学号---姓名---A视场(6秒)---间隔(5秒)---测试次数(16)。
主试将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根据记录表顺序把第一张卡片插入A视场,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后,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开始测试。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辨别反应时地典型实验,实验时你会看到有一个星形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另有一句描述它的相对位置的话,图形呈现时,你要判断该句话是不是符合图形,如符合按〈是(+)〉,不符合按〈否(—)〉,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按了〈确定〉键后,实验开始。
5)被试见绿灯指示灯亮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看注视卡片,并按〈确定〉键,测试开始,对卡片做是与否反应,直至做满16次,鸣响,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6)主试打印或查看数据,填入到记录表中,或者进入测试,换被试测试,待做完5名再一并打印或查看。
注:A、B视场呈现时间可随意设置,结果数据中“是”表示相符合4结果与分析(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5讨论(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附:记录表实验顺序(卡号)1,2,5,……..,16图形语句情况(符合/不符合)被试反应反应时【附录:实验说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些心理学家Clark和Chase(1972)所做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韶关学院《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信息加工模式:串行-并行加工实验简介:心理学中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人脑的语言加工有串行和并行两种加工方式。
串行加工指操作程序一个接一个先后进行,并行加工指操作程序同时进行。
复杂刺激是指包括几种特征的刺激。
判断两个复杂刺激的异同,是用串行加工还是用并行加工呢?对这个问题曾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方面是观察反应时间是否随刺激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如果用串行加工,也就是一个特征一个特征的挨次比较,判断两个刺激异同所需要的时间,就会随刺激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延长;如果用平行加工,也就是两个刺激—呈现就对所有特征同时进行比较,判断两个刺激异同所用的时间就不受特征数目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比较判断两个复杂刺激异同的反应时间,要判断两个刺激“相同”,需要对每个特征都加以比较才能判断;要判断二者“不同”,只要找到一个特征不同就可以下判断。
所以,在用串行加工的条件下,只要检查出一个特征不同,即可停止并做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判断“不同”比判断“相同”的反应时就要短些。
用并行加工时,做出这两种判断的反应时可能没有多大差别。
目的:检验在辨别复杂刺激时信息加工是串行方式还是并行方式。
器材: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卡片两套,第一套为白背景上有左右两个相同图形的卡片,图形为正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3种,每种图形分别有红、绿、蓝3种颜色,共有9种不同的色形组合,每种5张,共45张。
正方形边长=正三角形的高=圆的直径=2cm,两图形之间的水平距离2cm。
第二套为白背景上有两个特征不同的图形卡片,其中形不同色同的、色不同形同的和色形均不同的各15张,共45张。
图形的大小和两图形间的距离与第一套卡片相同,注视点卡片一张。
步骤:1.将两套卡片混合,按随机原则排成顺序并列表,其中前45张为第一组,后45张为第二组,表中列出每次应作的正确反应。
2.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的被试侧“手键”插口上。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R的旋转角度和平均正确率
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做出解释。
如下图1: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正确百分比。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他的正确百分比最低。
下图2:蓝线为正向R的平均反应时,粉线为反向R的平均反应时。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向R还是反向R,当R的旋转角度达到180度时,所需的平均反应时最长。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度、60度、120度、
180度、240度、300度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
2.3、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三、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563.7
665.8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象心里旋转
实验时间:2015年12月6日
姓名
班级:
学号: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试验采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0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里旋转是存在的,支持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图2:R的旋转角度与平均反应时
3.分别以性别和正反R为因素,对实验结果做2×2的方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与讨论。
经计算:男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699.0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68.2毫秒。女生的正R平均反应时是739.2毫秒;反R平均反应时是854.8毫秒。
由计算得出p<语是: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正R和反R(镜像),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R做出反应。如果认为是正R按“+”号键,认为是反R则按“-”号键,反应越快越好。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请你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做出正
4、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和 Cooper 和Shepard(1973)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对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释:镜像的时间比正像的高出不少,或许是由于正像要比镜像的熟悉度高。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五、结论:
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5~148
2.王苏.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646.5
824.1
809.3
876.4
1021.8
1120.0
736.8
969.4
629.0
764.7
注:单位毫秒
平均正确百分比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向R
反向R
98.3
100
98.3
96.6
86.5
88.2
73.1
88.3
91.5
91.6
100
94.9
注:以上均为正确率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