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看花的姿态迟子建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
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
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
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xx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味道①今年冬天特别冷,李明打算把父亲从乡下接进城过冬。
父亲来了,和李明夫妻俩处得也还不错。
②有一天,媳妇杨芳偷偷地告诉李明:“你爸可能找新老伴儿了。
”李明诧异地说:“怎么可能?你看见了?”杨芳撇撇嘴,说:“你不见他最近身上总是收拾得利利索索,牙也刷得勤,动不动口里还嚼个口香糖?年轻人喜欢嚼口香糖,他们要谈恋爱、要应酬,得保持口气清新,他一个老头子嚼啥口香糖?”③听媳妇这么一说,李明觉得还真有点道理。
李明旁敲侧击地问父亲,是不是瞧上小区哪个老太太了,要不要帮忙牵个线。
父亲啐了李明一口,说:“瞎说啥?我一把年纪找什么老太太。
你妈走了十几年,要找早找了……”④父亲不承认,李明也没办法。
为了搞清楚父亲到底有没有找老太太,这天李明请了假,上班时间照常出门,下了楼,李明找了个能看到门洞的地方躲了起来。
没多大一会儿,父亲从门洞走了出来,扭头从绿化带的小道穿了过去,李明离得远,看不清,他只能跟了过去。
⑤小道那一头是一个拐角,只见父亲蹲在拐角处,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父亲刚想打开地上的布包,一个拐弯过来的中年妇女嚷了起来:“你这老头,蹲在这儿干吗呢?吓我一跳!”父亲讪讪地笑了,说:“没,没干吗……”中年妇女眼睛一翻,大声说道:“鬼鬼祟祟的,一看就没在干好事儿!”父亲站了起来,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吓唬你的。
”接着,父亲躬身收拾好布包,在小区里像没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转了半天,来到了小区垃圾存放点,李明也紧紧地跟了过去。
⑥父亲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掏出布包打开来,从布包里拿出了一张叶子。
李明差点喊了出来:“是旱烟叶子!”只见父亲两只手飞快地搓了起来,很快把烟叶搓成了烟棒,用舌头把烟叶边舔了一遍,然后又搓了搓,把两头不整齐的地方用手掐掉。
一切规整好了,他把烟棒含在嘴里,点着火,使劲地抽了起来。
父亲吸烟时的神情,就像贪吃的人在享受一顿饕餮大餐。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
史传文学的“志”体如今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个儿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阶段,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别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别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算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缘故。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别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依然历史的参与者。
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假如是秉笔直书,不过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缘故依然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个儿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并别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具点评的主体。
如此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可能混为一体,别至于妨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底所想。
如此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具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别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钞票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向来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别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具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风杨俊文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
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里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
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
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
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
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
玻璃镜片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
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
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
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
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
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
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好听的名字,被称为“凌川”“锦水”。
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章节:[1-1-1]00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黄河的重量徐勋国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
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
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
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
”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
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
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⑤这是黄河!.....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
那是壶口!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
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
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
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
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
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
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
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
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
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
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
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①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②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③祥子有些胆怯了。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
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④坐下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
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
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⑤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
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
祥子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就要来了。
⑥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⑦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郭荷香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
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
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
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
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
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⑥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
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
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
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
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
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
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
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
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
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
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
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
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1)概括加下划线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瞥了又瞥:________②磕得山响: ________(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答案】(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2)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3)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4)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解析】【分析】(1)“瞥了又瞥”是因为丈夫不懂报喜的规矩,父亲看不到是男孩还是女孩,内心是十分的茫然;“磕得山响”将父亲焦急、恼火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2)“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这里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形象生动写出了泡桐树生长的态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这是一些叠词,展现出树叶浓密的特点;这一段含义极为深刻,鲜明展示出泡桐树与日后无法展现出其功效进行对比,突出一种深切的怀念,展现出对去世姐姐的怀念。
“染上”增强树叶的静态之感;“招摇”展现出女儿树的动态感,鲜明突出女儿树的蓬勃生机的特点。
(3)解答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具体分析,文中“看‘新姑娘’”出嫁情景,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厚重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丰富,展现出文本的趣味性,“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展现出高亢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妹妹们远走他乡,姐姐英年早逝形成对比,突出传统文化习俗逝去的一种深思,同时这部分情节为下文梦幻破灭埋下伏笔。
(4)“女儿树”是做嫁妆的体现,象征着母家的荣耀与颜面,展现出对女儿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儿树”也突出的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爱,极其鲜明展现出作者对女儿树这种文化内涵的隐忧,突出民间传统习俗渐渐远去的忧虑之思。
故答案为:⑴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⑵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⑶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⑷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⑶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
答题方法:一是表面义即文中具体的人或物,也指文中具体的情节。
二是深层义即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筱敏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