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

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西王母,西王母国女首领的称谓西王母,也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过去一般都认为是一个神话人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西王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有关西王母的资料很容易找到,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想强调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西王母不是神,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以下简称西王母国)的女首领的称谓。
从《山海经》到《史记》这一段时间的文献记载来看,西王母从黄帝时代开始就与中原有交往,一直持续到周朝,延续了几千年,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很多人也因此以为西王母长生不老,所以是神——这是个误解。
一个人当然活不了几千年,但是一个部落是可以存在几千年的,几千年来这个部落的首领就叫西王母,看起来是一个人,实际上是几十甚至几百个人。
用现在的话来打个比方,美国人的首领叫总统,美国建国200多年了,如果把总统看成一个人,这个总统已经二百多岁了;总统不止是美国人的首领,德国,法国,俄国等等很多国家的首领都叫总统,如果把总统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不仅活动范围大,都城都有几十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都清楚。
西王母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统。
第二,说到西王母就必然要说到《穆天子传》,对穆天子传的评价大多数人会用到两个词:夸张,神话。
我看过穆天子传,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没有看到里面有夸张的地方,也没有看到里面有神话的内容。
仔细想一想,所谓夸张应该是对计量单的理解,比如里程,动不动就上千里,五百里等等,这里要明白周朝的里与现在的里不是同一个概念,比现在的里要小得多。
说《穆天子传》里的神话大概是指西王母了。
前面说过西王母不是神,因此周穆王见西王母也不是神话。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唱的歌是很容易引起误解,这里重新解释一下。
西王母唱的第一段是“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这其中的“将子无死”有人理解为她将保佑周穆王长生不老,因此说西王母是神,这未免太牵强,我认为后两句的本意是西王母希望周穆王能在有生之年还能到瑶池与西王母相会,因为这时的周穆王已经是迟暮英雄了(周穆王50岁继天子位,十七年见西王母,已经67岁左右了)。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黑金福西王母是华夏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她的神迹见载于中国古代的四部传统典籍,她的形象经过“层累”而日渐丰满。
西王母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改编和再创造,呈现出文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特点。
每个民族最初的宇宙观来自神话思维和想象思维。
在华夏文明初创期,远古居民对宇宙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山海经》中。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在《山海经》中,“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7-8)西王母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言“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不难看出其形象为半人半兽,与“人面龙颜”的神農和“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的共工颇为相似。
究其原因,李剑国认为“西王母之凶神形象是巫觋故意为之,以此来增加神的神秘性和恐吓性”。
(《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西王母半人半兽的神格反映的是原始状态下自然神的相貌特征,这种神话背后保留着华夏先民们图腾崇拜的印记。
随着华夏民族历史的演进,西王母亦人亦兽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
在先秦战国时期神仙思想的影响下,西王母形象逐渐被美化、神化。
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形象有很大改变,她自称“我惟帝女”,与周穆王瑶池唱和,形象温和。
这为穆王会女神的故事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为后世的创作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在《庄子》中,西王母“坐乎少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一改《穆天子传》中温柔多情的形象,成为一位参透生死的修道者。
经过层层改写和再创造,西王母形象逐渐丰满,寄寓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美好期盼。
随着不断被流传与改写,西王母信仰以及西王母故事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到了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西圣王母,又称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之一,她是仙界的统治者,被尊奉为女儿李玄女的母亲。
在中国人民心中,西圣王母被视为无上的神灵,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并且掌管着仙界的命运。
传说中,西圣王母居住在西王母宫,宫殿庄严华美,屋宇高耸入云。
她身着华美的仙衣,头戴凤冠,手持仙杖,容貌美丽动人。
西圣王母常年在宫中修炼,借助元气之力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西王母也是中国神话中负责管理仙丹的女神之一。
传说西圣王母每年在农历端午节那天,亲自前往仙山之巅采集灵草,炼制仙丹以赐予凡人。
凡人食用后,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祝福,获得永生的机会。
西圣王母的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鸾凤和酒。
传说西圣王母手中的美酒能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同时,她还饲养了一对鸾凤,这对神奇的鸟儿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人们常常将西圣王母和美酒、鸾凤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吉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与其他神话故事中的神灵一样,西圣王母也有自己的爱情故事。
相传古代一个名叫舜帝的君主曾迷恋上了西圣王母的美貌和神秘力量。
为了能与西圣王母相伴,舜帝痴心不已,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寿命和皇位,最终成为了西圣王母的仆人,永远守护在她的身边。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长寿健康的向往。
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神,代表着幸福、富足和长寿的象征。
人们通过祭拜西圣王母,希望能够获得她的庇佑和祝福,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圣王母的形象被广泛地融入到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她被描绘成娇美动人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和仁慈的化身。
西圣王母的形象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国文化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
总结起来,西圣王母是中国神话中备受尊崇的女神之一。
她掌管着仙界的命运,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象征着幸福、富足和长寿。
她的神话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观念,成为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传承西圣王母的故事,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略谈道教对西王母的崇拜

略谈道教对西王母的崇拜*导读: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
西王母崇拜所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
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
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对于这一点,笔者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从西王母的形象看上古的图腾崇拜,关于西王母的形象描写,最早见于《山海经》,书云: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对于此说,人们多有不解。
其实,这正是上古图腾崇拜的一种信息透露。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那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国家、民族类等概念,种群的区分,就是以各种动物图形作氏族的标志。
《史记五帝本纪》有轩辕氏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记载。
据后世考证,上述动物的名称,就是以不同的图腾所组成的部落。
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对西王母的传奇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对西王母的形象,他取《逍遥虚经》之说,称蓬以戴胜,虎齿啸者,此乃西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但对王母的弟子九天玄女,却称其人首鸟身,助黄帝克蚩尤于中冀(《云笈七签》卷一一四)。
所谓人首鸟身也是图腾崇拜的曲折反映。
在中国的古书中,有不少关于玄鸟的记载。
殷人称其祖先是一个名叫简狄的女人,因见玄鸟生下一个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而秦人则称有一位名叫女脩的姑娘,吞巨燕卵而生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祖先。
玄鸟后来演变为几乎所有汉族人的起源,其实仍是共同祖先的图腾崇拜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完全绝迹,如畲族,关于盘瓠(龙犬)的崇拜,其他少数民族以豚或其他动物为标志的图腾崇拜至今依然保持。
由此,我们或可以这样推断:西王母应该是中国母系社会晚期,诞生于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时(距今约5000年前)以虎为其图腾的女性形象。
其次,从西王母的化生与上古女娲氏的比较,看中国先民的母亲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内容提要:研究女神崇拜对识别人种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义。
它标示着该民族对种群文化基因的亲和认同和凝聚。
关键词:母系社会女阴崇拜女神女巫王母娘娘据史学考证,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那时人们对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男性在部祖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呈现弱势,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由女始祖感生而来。
晋王嘉《拾遗记》卷1讲伏羲氏之母华胥氏,感履苍帝灵威仰之迹,有虹绕之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云黄帝母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枢星光照野,感而孕生之;《绛书》卷4引《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之母任姒(女登、安登),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曰庆都“感三河之赤龙负图而出,与之合,昏而生舜。
”其他诸如少昊氏之母娥皇(女节)感太白之精而生少昊,颛顼氏之母女枢(高阳)见瑶光之星,如虹贯日,感己于幽房,而生颛顼于若水,禹之母女狄(女嬉、女志、修己)于水中得月精,神珠如薏苡,爱而吞含之,遂生夏禹。
周始祖――弃(后稷)之母姜原践巨人足迹遂感而生之等,都是母系氏族女始祖崇拜的遗迹。
或者说历史上的著名帝王的母亲都是感生女神,她们同其它女神一样,受到朝拜,享有香火供奉。
女娲是我国史前最伟大的女神之一。
《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四根柱子废了,九州也裂开了。
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
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年和孩子为食。
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
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的注说: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又有“帝”的称号。
《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是“人面蛇身”,就是说女娲的形象(图腾)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七十种变化。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西王母的简介

西王母的简介总体简历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
全真教的祖师。
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
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但也有神话版本说,《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历史学有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西王母国的一个部落首领或图腾的称号。
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几代西王母。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
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姮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道教把王母娘娘的地位抬得很高,为道教统领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人物设定西王母“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
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总称: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
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故广受信仰。
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远古母亲西王母

远古母亲西王母远古母亲西王母(先秦史论坛)==============================================================王母是人还是神?是人又出生在哪里?这是多少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
纵览历史不难看出,西王母首先是人,她是传说中的西部女性人文始祖,后来在道教文化里才被神化的。
,《山海经》、《华夏诸神》、《竹书纪年》、《史记》等历代古籍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著述颇多。
《尔雅、释名》说,“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东晋郭璞对此注曰:“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
”这应当是西王母作为远古西部部落的较早记载。
也许有人要问,说西王母是人,为什么又说是部落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西王母所处的时代是远古时期,语言很不发达,没有太多的称谓,所以部落首领的名称同时也是部落的名称,而且多少代不变,因此,西王母作为人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漫长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里那个叫作西王母的部落里多少代首领甚至包括所有部落成员的统称,站在这个角度看,西王母的形象一变再变没个固定的说法也才能讲得过去。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虽然有学者将这里提及的西王母理解成一种原始图腾,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分析,作为意识范畴的图腾无疑也是作为物质范畴的更久远历史存在的遗迹),《汉武帝内传》中的西王母则成了“年可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美女。
由半人半兽到美女的演化进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也相吻合,这个过程肯定是相当漫长久远的,由此也足以看出西王母的原始、古老。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也给西王母在远古的存在找到了许多证据。
曾珍藏于中国古人类化石研究所的“泾川人”化石证明,大约在3-5万年前左右,有着以回山王母宫为代表大量西王母文化遗存的甘肃泾川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一生致力于泾川、平凉历史考古研究的原平凉市博物馆馆长刘玉林通过对泾川太平乡梅家山大岭上等古石器器出土遗址土层的断代研究,认为在5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甘肃泾川樊晓敏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
《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现存的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说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
梁启超考证:“古代所谓獯鬻(xun yu)、猃狁(xian yun)、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王国维考证:“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
祝世林考证:“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吴晗则一语说清了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代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二、从泾川所处地域看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也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几何中心和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考古史料和现存人文遗迹显示,早在40万年前,泾川就有早期人类活动,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被确定为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泾川县泾明乡牛角沟出土的距今约4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
这为西王母部族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血脉之根和历史源头。
据史学家最新考证:平凉泾川是乌氏戎领地,庆阳是义渠戎领地,大荔(今陕西大荔)是大荔戎领地。
戎即西王母,泾川应当在西王母戎族生活过的地域之中无疑。
泾川自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唐宋建州设郡距今2100年左右,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天下名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史迹,是天下人敬仰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可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得到验证。
三、从泾川西王母祖庙的地位看1、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重修复建未曾间断。
先秦时期西王母信仰的文化内涵

先秦时期西王母信仰的文化内涵昆仑神话是世界两大神话体系之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所保存的上古资料为后世中华文明的源头。
昆仑神话中,西王母占据着重要地位。
昆仑山(资料图)保留至今的能够反映先秦时期西王母信仰的资料少之又少,仅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记年》中有所记载。
笔者主要以《山海经》的文献记载为依据,辅以其他资料,探究先秦时代西王母的形象、神格和文化内涵。
《山海经》中有三处关于西王母的段落,分别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海内北经》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资料图)此外,《大荒西经》还有几处断断续续的记载,似乎也与西王母相关,一并列出: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大荒西经》关于这三青鸟,郭璞注释曰:皆西王母所使也。
01凭几戴胜的西王母《山海经》的几处文字都提到“胜”,郭璞解释为“玉胜”,郝懿行说“郭云玉胜者,盖以玉为华胜矣”。
胜,即华胜,是古代妇女的头饰,最早源于纺织工具。
沈从文先生认为,早期的“胜”与纺轮有关,确切地说是“卷经轴”,作用是卷紧或放松经线。
后来,“胜”从卷经线引申为卷头发,就变成古人的一种发饰了。
然而,既然“戴胜”就不可能“蓬发”,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对此,陈连山先生认为,蓬发并非披头散发,而是头发浓密之意。
蓬为蓬大的意思,《山海经·海内经》说“玄狐蓬尾”,郭璞注曰“蓬,丛也”。
西王母头发茂盛,所以用玉胜簪起头发。
西王母读后感

西王母读后感《西王母》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课外读物,这本书是以西王母为主题,讲述了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她与其他神仙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西王母的形象,展现了她的神秘和神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神话的世界中,感受着西王母的无穷魅力。
在书中,西王母被描绘成一个仙女般的女子,她容貌娇美,举止优雅,身着彩云衣,头戴鸾凤冠,手持长命佛珠,神态神秘而又娴静,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她居住在瑶池之上,享受着永恒的美好与神仙般的生活,拥有着无穷的智慧和神力,是众神仙中的领袖和引领者。
在书中,西王母的人设十分立体,作者通过一系列传说和故事情节,展现了西王母的善良、慈悲和智慧。
她用她的仙术和神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解决了许多难题和困扰,让人们感受到了她的慈爱和美德。
她对人类的爱护和关怀,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崇拜,将她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明。
在书中,作者还描绘了西王母与其他神仙之间的种种恩怨和纠葛,展现了神仙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
西王母与玉帝、王大娘、观音菩萨等众神仙之间的交往,既有着友谊和合作,又有着争斗和矛盾,让人们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复杂和多姿多彩。
通过阅读《西王母》,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西王母的倾慕和赞美,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将西王母这位神秘的女神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西王母的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美好和神奇。
通过这本书,我对西王母这一神秘而又神奇的存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对她的形象和人格有了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西王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种超脱尘世的仙气和神秘的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敬仰。
通过阅读《西王母》,我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魅力和韵味,这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王母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承载了许多人们对神秘和神仙之间的幻想和憧憬,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美好。
西王母与王母娘娘

西王母与王母娘娘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与王母娘娘是两位备受尊敬的女神。
她们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美丽、智慧和永恒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两位女神的起源、形象描绘、权力与责任以及神话故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西王母和王母娘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
据传,西王母是流传于西部地区的女神,被尊奉为西部神界的女主宰。
而王母娘娘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女神,一直被认为是天界的至高无上的女神。
二、形象描绘1. 西王母:西王母常常被描绘成一位美丽动人的女神,她通常穿着华丽的衣服和头饰,手持羽扇,坐在宝座上。
她的容貌是年轻而神秘的,拥有如同玉一般细腻光滑的肌肤。
西王母长发飘逸,被誉为“九天之美”。
2.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则常被描绘为一位端庄庄重,仙气十足的女神。
她通常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头钗,坐在金色的宝座上。
王母娘娘拥有一双慧眼,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
她的形象令人敬畏,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感。
三、权力与责任作为女神,西王母和王母娘娘都担负着巨大的权力和责任。
1. 西王母:西王母作为西部神界的统治者,她掌管着自然界的秩序,如风、雨、雷电等。
西王母也被称为“不老之神”,因为她拥有永生不变的美丽和智慧。
她对于人间有着无尽的慈爱和祝福,在生活中也被视为美丽与幸福的象征。
2.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是中国神话中的至高女神,她在天界拥有无上的权力与智慧。
她被尊奉为广寒宫的主宰,拥有管理月亮和星辰的职责。
王母娘娘也是善恶的裁判者,根据人们的行为善恶,她将授予或剥夺他们生活的幸福。
四、神话故事1. 西王母:有一则关于西王母的故事是关于她赐予人间一种名为“仙果”的神秘水果。
这种水果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而只要吃一颗仙果,人们就可以永远保持年轻。
西王母借此来帮助善心的人们,让他们远离疾病和灾难。
2. 王母娘娘:关于王母娘娘的一个著名故事是《后羿射日》。
相传在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炎热异常,给人间带来巨大的困扰。
王母娘娘慈悲的心,派遣英勇的后羿凭借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的农业和生活。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角色,她被视为仙境的主宰和长寿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西王母常常与仙境、长寿和美酒等相关联。
这篇文章将探讨与西王母相关的神话故事,并深入了解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西王母的神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海经》和《神仙传》等文献。
根据这些文献,西王母是宇宙中西方之地的统治者,她生活在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仙境中,被称为西王宫。
在西王宫中,有着瑶池和琼楼玉宇,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如诗如画。
西王母本身年轻貌美,容颜绝代,在天空中穿着绚丽多彩的仙衣。
她头戴金冠,身佩玉佩,手持如意宝珠。
她的容貌和仙境一样美丽,使得任何人一见倾心。
除了美丽,西王母也被尊称为“长寿之神”。
她拥有一种神奇的仙果,被称为“仙桃”,吃了它能够延年益寿,让人不老不死。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西王母是长寿的象征,她的存在代表着无尽的年轻和寿命。
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与西王母和仙桃有关。
传说在古代,一个名叫李白的诗人闻名于世。
他非常渴望长生不老的仙草,为了寻找它,他决定前往西王母的仙境。
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到达了西王宫。
在宫中,李白见到了西王母,他被她的美丽和威严深深吸引。
他请求西王母赐予他仙草,并承诺用诗歌来回报。
西王母考验了他的才华,当他成功通过考验时,西王母赐予他一颗仙桃,告诉他这是长生不老的礼物。
迫不及待地,李白吃下了仙桃。
瞬间,他感到一股生命力注入他的身体,他的皮肤变得细腻,目光透出年轻和活力。
从此以后,李白变成了长生不老的诗仙,他的诗歌传遍了世界,被后人敬仰和传颂。
这个神话故事传承下来,让人们对于西王母和仙桃都充满了向往。
仙桃象征着无尽的年轻和生命力,而西王母则代表着宇宙中仙女的地位和力量。
除了与仙桃有关的故事,西王母在古代文化中还有着其他丰富的象征意义。
她常被描绘为玉兔和仙鹤的伴侣,这些动物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玉兔被认为是月亮中的仙兽,有着美丽的皮毛和聪明的眼睛,人们相信它能够赐予人们智慧和好运。
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

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
施传刚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别体系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以父系父权、男尊女卑为主要特征而著称于世.然而,尽管这些主要特征是准确的,它们却并不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全部内涵.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透露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终极认识.中国女神崇拜中诸女神的神格、神功、神代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另一个窗口,可以弥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本文通过对西王母、女娲、观音、妈祖等女神崇拜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中国女神崇拜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关联,并对比西方圣母崇拜的特点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的相关理论,指出中国女神崇拜这一课题的人类学意义.【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施传刚
【作者单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4
【相关文献】
1.回访的非人类学视角和人类学传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 [J], 庄孔韶
2.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J], 王梨
3.论中国古代史的课程群建设—兼论“文化人类学”对“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意义[J], 王小健
4.中西女神信仰的文化人类学解读--中西至尊女神西王母与赫拉之比较 [J], 付艳芳;杨浩
5.新疆阜康地区西王母文化活动的人类学研究 [J], 梁淑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摘要】西王母作为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热爱和崇拜。
尤其是在汉代,西王母被认为是赐予不死药的神灵,这让人对她更加崇拜。
本文从汉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切入,探讨汉代西王母崇拜的成因,以及西王母与不死药的关系。
【关键词】西王母;不死药;汉代;崇拜一、西王母及不死药的传说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女神之一。
传说西王母是天上之神,居住在青霄宫中。
在汉代,西王母被誉为赐予不死药的神灵。
二、汉代崇拜西王母的社会背景1. 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2. 道家、医家流派的兴起3. 谶纬学的盛行三、西王母崇拜流派的兴起1. 以道家密教为主的西王母崇拜2. 具有谶纬色彩的西王母崇拜3. 以世俗利益为导向的西王母崇拜四、西王母与不死药的关系1. 不死药的传说及其渊源2. 西王母与不死药的关系3. 不死药的药材及制作方法五、西王母崇拜的祭祀仪式1. 普通百姓的祭祀方式2. 皇家及上流社会的祭祀方式六、西王母对医学的影响1. 西王母传奇对医学疗效的影响2. 西王母传奇对医学发展的启示七、西王母崇拜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文学作品中的西王母崇拜形象2. 艺术作品中的西王母与不死药的主题八、西王母崇拜对后世文化的影响1. 西王母崇拜对道教的影响2. 西王母崇拜对后世文化的传承九、结语西王母崇拜渊源于古代神话,受到汉代思想、文化和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与不死药的传说不仅是汉代文化的浓郁体现,也激发了后世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
1. 西王母及不死药的传说这个提纲介绍了西王母和不死药的传说,是整篇文章的开场白,为后续的探讨提供了起点。
2. 汉代崇拜西王母的社会背景这个提纲分析了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说明了西王母崇拜流派的兴起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为后续的探讨提供了背景信息。
3. 西王母崇拜流派的兴起这个提纲探讨了不同的西王母崇拜流派,说明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西王母的热爱和祭祀方式的差异性。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西王母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道教中的主要神祇之一。
她被称为“仙后”、“玉女”、“天仙”、“天帝”等,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在汉代,西王母的崇拜热达到顶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就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进行探讨,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西王母的起源和形象西王母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一位女神,有着独特的形象和传说。
她被描述为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有两只凤凰站在她的两侧。
她持有一种长生不老的神药,拥有着超凡脱俗的力量,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二、汉代西王母崇拜的背景和历史西王母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对西王母崇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它成为了一种时代现象。
三、西王母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汉代的养生保健文化非常发达,西王母的形象和神话故事与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她成为了一种养生和长寿的象征。
四、西王母与道教的归属西王母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汉代,她被道教吸纳,成为道教的一种重要信仰对象。
这种转化与宗教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西王母与文学艺术的表现西王母在汉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被描述为一个高贵神秘的女神,这种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精美的表现。
六、西王母的崇拜仪式和活动西王母的崇拜在汉代有着自己的仪式和活动,这些仪式和活动是一种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的表现。
七、西王母的影响和传承西王母崇拜的影响在汉代不仅局限于宗教信仰领域,而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
这种影响和传承一直持续到今天。
八、西王母在现代文化中的再现西王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女神,一直在现代文化中得到再现和重新诠释。
如在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作品中,她的形象和故事被重新塑造和重构。
九、西王母在当代价值观的思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西王母在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其进行思考,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汉代典籍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崇拜的遗存,而尤以民间观念形态中的有关内容更为引人注目。
在汉代社会,西王母崇拜体现出民间礼俗的若干特征,也体现出时代风尚的某些倾向。
西汉末年,以民间西王母崇拜为背景,甚至演生出一次席卷26郡国,又直至京师的声势浩大的流民运动。
西王母在汉代人的意识中,其实又可以看作西方神秘世界的一种典型象征。
而当佛教在中土逐渐普及之后,西王母神话的影响终于削弱了。
通过史籍记载和文物资料,都可以看到汉代民间影响相当广泛的西王母崇拜。
分析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新的角度探察汉代民间的观念形态以及汉代社会的礼俗风尚,也可以发现当时处于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外来文化影响的微妙态度。
一汉代画象中多见表现西王母的画面。
正如陈直先生曾经指出的:“汉代每以西王母事为镜铭及图画题材,于西王母之外,又增加东王公以为配。
”四川彭县出土以西王母为画面主体的汉画象砖,西王母正面端坐,四周围侍九尾狐、青鸟、玉兔、蟾蜍、神虎等。
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象砖,有西王母侧坐的画面,前有玉兔捣药,凤鸟舞蹈。
河南南阳神话题材的汉代画象中,西王母的形象最为多见。
山东嘉祥宋山汉画象石的画面上,西王母正坐于灵芝状云座上,周围除青鸟、玉兔、蟾蜍外,又多有羽人飞舞。
汉代铜镜纹饰也多见西王母画面,又往往明确题铭“西王母”。
汉镜以祈祝内容为主的吉语铭文中,也多见“西王母”字样。
例如,河南南阳市博物馆藏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镜铭文: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三商,上有东王公、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太吉羊,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长乐央□。
见于著录的汉镜铭文更多有说到西王母的。
例如:明镜造,亲见宜,赤□师□白牙,西母东父侯□众日(《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西母东父”,即通常所谓“西王母东王父”、“西王母东王公”。
又如:金西母来始有其滓宜葆利众典祀(《啸堂集古录》)这里所谓“西母”,也是指“西王母”。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

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论文报告:西王母与不死药——论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摘要:西王母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在汉代受到了广泛的崇拜。
西王母与不死药也有紧密的联系,许多人认为西王母是掌管不死药的存在。
本文将从汉代社会背景、人们对于不死药的渴望、西王母神话传说等方面探讨汉代西王母崇拜热的成因。
提纲:一、背景介绍汉代社会背景的概述,人们对于神话传说的崇拜和信仰与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何联系二、不死药的渴望汉代人们渴望长生不老的心理原因和改变,不死药在这种背景下的意义所在三、西王母的神话传说西王母是如何在汉代成为神话中的女神,西王母与不死药的紧密联系四、《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西王母在《山海经》中的描述和形象,在汉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五、西王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汉代文学作品中西王母的形象、角色及其意义六、汉武帝的西王母崇拜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关系描述,汉武帝对于不死药和长生不老的执念七、西王母教的兴起西王母教的起源、发展,以及西王母教对于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八、西王母和女性崇拜西王母与女性崇拜、女性成长的关系,汉代女性对于西王母的崇拜和追求九、西王母崇拜的意义总结西王母崇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以及西王母神话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在汉代,人们渴望长生不老、追求永生,西王母成为了这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和代表。
西王母神话和西王母崇拜热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思想上的一种需要和追求。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西王母神话中找到一些有启示性的东西和精神财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追求。
1. 背景介绍:在该提纲中,论文将从汉代社会背景、人们对于神话传说的崇拜和信仰等方面进行探讨。
这部分内容是引出整篇论文的背景和原因,需要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概括和介绍。
2. 不死药的渴望: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之一,讨论人们追求不死药的原因和意义。
需要从汉代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人们追求永生不老的心理因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导读:第2、3张图片拍摄:laoguo泾川,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向往迷恋的西王母发祥圣地。
生活在这块……第2、3张图片拍摄:laoguo泾川,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向往迷恋的西王母发祥圣地。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泾川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
尤其在雄汉盛唐时期,曾出现过不少震动世界的圣贤大哲和彪炳史册的人物,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之地。
而有着内涵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信俗,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长期生活在泾川大地上的先民们聪明智慧和文化艺术才能的结晶;是泾川先民们为中华灿烂文化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
最近,西王母信俗已被国务院公布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这是泾川34万人民之荣誉,也是泾川人民的骄傲!西王母信俗是泾川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西王母信俗(典礼)自宋开宝元年(968)农历3月20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1040届。
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民俗活动。
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民俗活动,在国内十分罕见,它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
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大规模民俗活动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信众将密藏于家中的西王母牌位悬于密室之中,虔诚祭拜、祈祷。
每逢农历3月20日西王母典礼之日,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好些信众在凌晨3时许就去宫山祖庙抢烧头香。
上午8时整,在那口高悬于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苍劲、浑厚、悠远的钟声中,西王母典礼拉开了帷幕。
典礼按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4个固定程序进行。
西王母形象演变动因探析

西王母形象演变动因探析西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著名神祇之一,在道教中被尊为上清派的主要神祇之一。
她的形象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尊崇,也因此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和改变。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王母形象演变的原因,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西王母形象的历史演变背景西王母的形象,最初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西王母主要被视为一位神乐女神,她的形象与音乐、歌唱、跳舞等方面有关。
她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人们对音乐、歌唱与舞蹈的崇拜与推崇对象。
尤其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汉代以后,西王母的形象逐渐转化为一个重要的道教神祇,被视为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神祇之一。
文化的演变带来了社会变革和思想的逐渐更新,西王母的形象也随着这些变革而不断发展和改变。
二、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因素探析1、文化意义的变革文化意义的变革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改变。
在古代,西王母的形象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信仰等。
随着时代发展,不同文化意义下,西王母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影响她形象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会发展的变革社会是文化的实践场所,也是表现文化演变的重要因素。
从古代到现代,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和演变的状态。
古代时期随着阶级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西王母的形象也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神祇。
社会因素对于形象演变的影响,不容小视。
3、信仰心理的变化西王母的形象与大众信仰心理的变化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西王母是民间普及的神仙之一,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求助于她鬼斧神工一样的超能力,来解决各种人生困境。
信仰心理的变化不仅仅是人们视角的变化,更是构建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西王母形象演变的五个例子1、周代——舞蹈表演者在周朝时期,西王母主要和音乐、歌唱、舞蹈等方面有关。
此时的西王母被视为一位重要的神乐女神,而舞蹈表演则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形式。
西王母的神格定位:西戎部落的始母神

西王母的神格定位:西戎部落的始母神
邢莉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从古代文献《山海经》等记载看,神话西王母具有多重神格。
古今学者也做了各种考证。
剥去多种说法的扑朔迷离,西王母的神格应该定位于大母神,也可为女性的祖母神和祖先神。
西王母的神话符号与昆仑山结为一体,属于女性符号的表征。
学术界有西王母为月神之说,实际上,月亮的圆形和不断圆缺周而复始的表象与原始神话中崇拜的祖先神是同位的。
西王母神话的产生与历史上商周时期活跃的部族西戎有密切的关系。
戎族崇拜的女性祖先就是西王母。
按其祖先原始宗教产生的崇拜偶像尊为化生天地的西方至高神。
【总页数】5页(P178-182)
【作者】邢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西王母的始祖母神格考论
2.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
3.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
4.女娲与伊邪那美命——中日始母神形象比较
5.始母神·廪君船——古代三峡巴人神话透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甘肃泾川樊晓敏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
《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现存的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说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
梁启超考证:“古代所谓獯鬻(xun yu)、猃狁(xian yun)、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王国维考证:“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
祝世林考证:“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吴晗则一语说清了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代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二、从泾川所处地域看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也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几何中心和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考古史料和现存人文遗迹显示,早在40万年前,泾川就有早期人类活动,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被确定为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泾川县泾明乡牛角沟出土的距今约4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
这为西王母部族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血脉之根和历史源头。
据史学家最新考证:平凉泾川是乌氏戎领地,庆阳是义渠戎领地,大荔(今陕西大荔)是大荔戎领地。
戎即西王母,泾川应当在西王母戎族生活过的地域之中无疑。
泾川自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唐宋建州设郡距今2100年左右,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天下名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史迹,是天下人敬仰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可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得到验证。
三、从泾川西王母祖庙的地位看1、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重修复建未曾间断。
据《四库全书》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甘肃泾川回山上就建有西王母祖祠,这说明西王母已经完全被当时的华夏民族所承认并接受人们的祭祀。
《汉书·本纪》载,汉武帝先后11次亲临泾川朝拜西王母。
《全唐诗》收录的胡曾《回中》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则进一步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朝拜西王母的史实。
至迟在唐代,泾川回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祭祀圣地。
民国年间编录的《陇右金石录》收录了汉唐宋元明各代关于名人游历王母宫的题名碑或重修西王母祖庙的碑记。
其中北宋天宝元年(公元968年)的修缮活动影响最为深远。
在竣工之日举行了盛大庙会,由此开回山王母宫三月二十庙会活动之始,且由北宋四朝元老、翰林学士承旨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撰文、大书法家上官佖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立碑著述,这是国内现存记载西王母史迹、祖庙最早的碑刻。
2、西王母信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泾川西王母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地方民俗学者的整理发掘,泾川西王母文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的关注和肯定。
1999年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领导考察泾川遗产和保护情况后,授予泾川县“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泾川王母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天下王母第一宫”等称号,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2008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泾川回山王母宫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从西王母发展衍变的历史看1、《山海经》记载了最早的西王母形象。
《山海经》对于西王母的记述充满想象和夸张,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世人多认为这是神话西王母的形象,实际这是戴着虎面具的西王母,因西王母部族图腾是虎。
西王母时代,首领借巫术治世,行大巫师之职。
每当上朝时,穿戴其民族图腾动物皮毛和面具的衣冠,以增神圣和威严。
虎齿蓬发是面具,豹尾是皮衣,也叫章服,这与中原历代皇帝多以动物皮毛、羽毛或图案作衣冠之饰,或把中原民族图腾龙绣于蟒袍之上的礼制是一致的。
2、西王母作为氏族部落首领。
西王母的影响,遍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和上、下层文化。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代有其人。
西王母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西王母”既是对一个女王的敬称,又是对一个古国、地域和民族的总称,她代代相传,从轩辕、尧舜到周穆王等中原帝王都曾有幸与西王母会面,这是史实。
历史学家吴晗明确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或西戎的别名”。
3、助黄帝战蚩尤,促进中华民族史实看。
西王母威震羌戎,实力强大,相传曾对黄帝在统一华夏各个部族战争中鼎力相助,最终大战蚩尤,使黄帝在逐鹿中原中取得最后胜利。
因而,黄帝文化之根和发展之路与西王母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所以说,西王母和轩辕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她既是一位女王,又是一个部落、国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传。
从轩辕、尧舜到周穆王等中原帝王,都曾与西王母有过或政治或军事等多次会面,是为史实。
因而西王母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上不可获取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4、从周穆王、汉武帝与西王母交往的神话传说看。
虽然说西王母与周穆王和汉武帝交往的故事均为传说故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这其中看到觉察到一些意义非凡的历史人文信息。
西王母与周穆王交往的实质是:灭战争,求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以传说形式存在的两国君主,两个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个性别(父系氏族社会代表和母系氏族社会代表)友好相往,建立和平之盟的伟大事件。
西王母是人类理想中的和平使者,和平之神,是人类和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西王母与周穆王唱和的《白云谣》、《黄竹歌》,就是人类远古时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唱和。
《武帝内传》中记述的西王母降临汉宫为武帝传授治国之道、长寿养生之术的故事,反映了到汉代时,即使是贵为天子的汉武帝也已经形成了对西王母的忠实信仰,她的神格能力已经基本形成。
5、从《西游记》王母娘娘到民间作为女神至高无上的崇拜看,已深入人心。
《西游记》中的王母娘娘形象可以说是对西王母的一个最为通俗的大众普及,并进一步加深了民间对于西王母的信仰。
西王母民间信仰是西王母民俗的核心体现,它是民间因西王母的曾经存在而形成的相关记忆和纪念意识,通过文学形式把民族、神话、宗教、文艺、历史的西王母的各种信息、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打乱学科,错落时空而形成的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大传。
西王母民俗最基本的载体有祖祠、宫庙、庙会、祭祀、朝拜、朝觐、纪念、祈求、寄托、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心理崇拜等程式性、俗成性的民众活动。
民间西王母信仰主旨是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同时对西王母又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
比如西王母蟠桃诗会,在明代就有碑刻记载,以西王母为题当地文人墨客相邀吟诗聚会,留下诗歌作品以及艺术水准很高的书法作品,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中秋赏月祈福游等民俗活动,沿袭至今。
所以我们县文艺界今年决定从今年农历3月20起每年举办了蟠桃诗会,用诗歌的形式传承西王母文化,带动泾川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从当前道德缺失,信仰崇拜的缺失看当前社会拜金主义严重,道德水准下滑,信仰缺少,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恢复认祖归宗、寻根谒祖的传统美德,对于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不失一个和举措。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家园。
只有确立中华母亲神的地位,才能从精神层面和形式表象上为重拾渐行渐远的尊老敬先、慎终追远等传统美德,重树中华文化的高大形象。
把西王母文化发扬光大,把泾川王母宫打造成女性文化、母亲文化的中心区,带动泾川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从任何角度讲,西王母都是华夏母亲最终体现和文化承载。
六、从台湾的西王母朝圣之旅,海峡两岸共同认可的母娘崇拜看1改革开放之后,台湾众多西王母道教团体的寻根谒祖是对西王母祖庙和西王母文化的认可。
台湾有数千家大大小小的王母宫庙,甚至发展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尊西王母为母亲神,并亲切的称之为“母娘”。
在地震、海啸、火山、车祸频发的生存环境中,台胞拜王母莫不是为亲朋好友祈福求安。
1990年12月7日,240多人的台湾西王母寻根团寻至甘肃泾川回山,当看见宋、明碑刻和清代《共成善果册·108庙王母宫全图》时,泣不成声,感恩终于找到了西王母祖庙。
二十多年间,成千上万的台湾女子相望于道,手拉手连成了台湾——泾川西王母万里朝圣之旅,泾川成了她们心中的圣地、娘家。
他们唱着“母娘慈悲”的道歌,拜谒西王母,其情景使人感动。
朝圣主体多为女性,由家人呵护相伴,已与“台湾湄洲妈祖庙朝圣之旅”相提并论。
西王母蟠桃会的核心寓意是母爱、团圆,西王母因此紧紧地系着全球华人、台湾同胞的心。
台胞、海外华人寻根到泾川朝西王母祠,正是让团圆的文化典故变成团圆的真实。
西王母文化,已成为促进两岸统一,凝聚华夏儿女血肉之脉的重要载体。
2、海峡两岸轮流举办的西王母文化论坛,获得了学术认可。
1999年,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与泾川县在泾川共同举办了“1999年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确立了泾川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降生地、泾川王母宫是全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由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机构联合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泾川王母宫景区为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等称号。
2005年,在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指导下,泾川县举办了首届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台湾10多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30多名代表和大陆的30多名学者应邀参加,形成了泾川与台北两地轮流举办论坛的运作机制。
2006年、2009年、2011年,每两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在台北和泾川轮流如期举办,对传承华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当地泾川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西王母定为华夏母亲崇拜祭祀的现实意义是:1、解决了学术、历史、宗教史上的共同认可;2、确立西王母的历史地位,对于传承崇尚祖先,明礼尚德的民族精神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解决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同祖同源同根的现实性,和提升民族的向心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对于丰富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女性优秀道德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对于开发利用泾川民俗资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Power综上我的结论是:泾川应作为西王母祖庙所在地,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纳入国家祭祀。
每年农历7月18日应定为华夏母亲节,进行纪念。
这一愿望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认同,并期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