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根据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五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五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凯恩斯本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但其后的 经济学家在其就业理论和投资乘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提出了贸易保护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马克卢普(P.Machlup)在1943年所著《国际 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理论。
最优关税图示
W
C
A
B
O
t1
t2
• 横坐标表示关税率, 纵坐标表示征收国的 福利水平,曲线AB表 示关税水平对本国福 利的影响。
A点的位置高于B点, 表明B点的福利水平 低于A点。A点对应的关税为零,即OA代表自 由贸易状态下的社会福利水平。T2表示禁止 性关税,对应于该关税水平,国内经济又回 到了封闭状态下,所以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 于T2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 福利水平。曲线AB在C点的切线斜率为零, 即在这一点,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高,对应 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1,该税率即为最优 关税。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3. 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
肯普认为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 -巴斯塔布尔标准,也不一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 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依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 利益。如果未来预期利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投资 者就会投资,而无需政府提供支持或保护。但是,在存在外在规 模经济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会导致该产 业私人投资的萎缩,这样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 况下,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才是必要的。
汉密尔 顿主张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 国家利益关系重大,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 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外贸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在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发展。

关税理论则强调了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根据关税理论,高关税限制了进口,保护了国内产业;而低关税则可以刺激进口,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考虑关税政策,合理调整关税水平,平衡国内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

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理论涉及到贸易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根据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的贸易政策可以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可以保护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不同部门的利益;可以改善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逆差;可以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根据这些理论指导,国家可以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综合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在贸易关系中保护国内产业和消费者权益。

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适应国内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同时,国家还需考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的贸易发展。

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其他理论和观点。

其中,重要的有新比较优势理论、战略贸易政策、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主义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培养和政府支持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发展。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 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 A.货币
• B.生产力
• C.消费的商品
• D.对外贸易
• 但是,货币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手段,若 各国都限制金银的外流,其结果只能是制 约了贸易,阻碍了金银的流入。重商主义 在实践中认识到货币只有在运动中、流通 中才能增值,于是重商主义的发展开始超 越其早期阶段进入晚期,货币差额论发展 成为贸易差额论。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 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 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 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 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 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 工的好处。
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 1.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
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 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 形态。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 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 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因而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 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 主义便产生了。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
• (一)早期重商主义措施 • 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 • 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
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 (二)晚期重商主义措施 • 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 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
• 3、废除航海法
• 限制外国航运业的竞争和垄断殖民地航运业的政策。到1849年和 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殖民地贸易和航运全部对外开放。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6.1 复习笔记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1.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主要有: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亚当•斯密的“剩余出路”论、因尼斯的“大宗商品”理论、马克斯•科登的“供给启动”论及罗伯特逊和纳克斯的“增长引擎”论。

(1)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①亚当·斯密的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约束。

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在斯密看来,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并无本质区别。

②大卫·李嘉图的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大卫·李嘉图认为,英国通过废除《谷物法》转向谷物的自由贸易,不仅可以获得静态比较利益,而且通过降低食品价格,制造部门可吸收更廉价的劳动力,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转移更多的利润,增加资本家的利润和投资,加快制造部门的扩展和整个经济的增长,从而获得动态贸易利益。

③约翰·穆勒的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约翰·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对于一个资源未能开发的国家来说,可以起到工业革命的作用。

他还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取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间接的效果。

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于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的思想,反映了他们已从某些角度联系经济发展来研究贸易问题。

这些思想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

(2)“剩余出路”论“剩余出路”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其论点是:通过对外贸易来扩大本国市场,刺激需求,以产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亚当·斯密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之前处于不均衡状态,存在闲置的资源或剩余产品。

当该国由封闭转向开放后,便可出口其剩余产品或由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即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知识

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知识
4、对外贸易在新的经济循环中,不仅仅对国民 经济起调剂和补充作用,还必须起强有力的杠杆 和推动作用。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从价值形态上论 证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价值的含义 国际价值,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的平均劳动时间,它 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 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理论基础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3、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 4、俄林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
尔—俄林 5、里昂惕夫之谜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 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 创始者。他处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 工业过渡时期。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 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 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 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 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 贡献。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贸 易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 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 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必要的前 提。
2、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 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世界市 场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 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 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 和互相依赖达到 空前的规模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 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 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 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 完全的自由贸易。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 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 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 好地和整体地普遍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鼓励勤 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 特殊力,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 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 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 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一)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论代表学者为李嘉图,其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提出货物自由贸易,进而提出比较成本论,而比较成本主要针对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参数后的成本进行比较,与绝对成本理论相比,比较成本理论指导意义尤为显著,该理论主要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指出各个国家并非要全面生产各种商品,而是应当汇聚各种资源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再利用国际贸易方式,基于资本及劳动力不变前提下明显增加生产总量,这样国际分工对于参与贸易相关国家均极为有利。

(二)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伯蒂尔•奥林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已不在局限于基于技术差异角度对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局限进行解释,其主要选择贴合实际的要素禀赋说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

要素禀赋理论作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其指出现实生产使用的生产要素并非仅有劳动力,其具体包括多种生产要素,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基本条件。

依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来说,基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技术水平同等条件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主要产品成本不同,而这种成本区别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密切相关,其会影响该国各类生产要素实际丰裕程度。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概念内涵及外延均较为模糊,当前我国学者研究的新贸易理论基本为二战结束后针对变化的国际贸易现状形成的新式理论学说,这主要是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形势发展较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其很难全面解释新型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特点,因此要求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贸易理论逐步发展形成,其中新贸易理论主要理论贡献者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及布兰德等,该理论内容大体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贸易动因及贸易基础实施全面分析,当前各个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以及发达国家贸易快速增加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新贸易理论指出当前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均产生明显改变,贸易已不单纯为技术及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性,其基于供给、需求以及技术差距等诸多方面针对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进行全面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及对外贸易战略调整之我见摘要:对外贸易,就是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发展对外贸易有效的弥补国内某些资源短缺的缺陷,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取得比较利益;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扩大就业机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其他对外开放形式的基础,是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的中心环节,而对外贸易战略就是其指导思想。

本文从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及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战略一、对外贸易概念及中国对外贸易现状1、概念对外贸易,就是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中国对外贸易现状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3)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及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二、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对外贸易理论1)`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分工跨越国界的发展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规模、形式、内容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国际价值理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其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民族的、国家的界限,价值规律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3)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作为追加资本投入再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

其中一部分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来支付工人工资。

这样,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补偿两大部类需要的消费的资料外还会有剩余,即实现了生产的扩大。

2、西方主要国际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依据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实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基本含义是:各国应根据自己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中国对外贸易理论

中国对外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s)
• (二)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两种商品(毛 呢和葡萄酒)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假设两个 国家都生产这两种商品。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s
表2-1(a)分工前
表2-1 (b) 分工后
要素禀赋理论
Eli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基本假定
1.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至 少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 市场,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可以自由流动, 但是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3.生产要素可完全分割,不存在规模经济 4.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 同,产量只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出口进口进口出口贸易开始美国欧洲发展中国家欧洲成为净进口国美国成为发展中国家成为净进口国t1t2t3t4t5生产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发明国模仿国第三国消费消费消费生产生产出口进口出口进口产量时间中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出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s)
• (一)基本思想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 本的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 产的产品与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 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 利的。
• (二)基本假定
2*2*1,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完全 竞争市场;技术不变;规模经济不变;劳动要素在 国家间不能流动;不存在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贸 易方式是易货贸易。

专题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专题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银行对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41个发展中
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他 们的调查表明,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 实行强烈外向型的国家,1963~1973年为 9.5%,1973~1985年为7.7%,而实行强烈内向 型的国家分别为4.1%和2.5%。各种统计分析 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和总体GDP增长 明显密切相关。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则是基
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 在不断扩展中吸收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从 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基于 本国就业不足的前提,即存在劳动力以及资本 过剩,需要通过扩大出口来增加国内需求,从而 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2.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彭福伟(1999)、张小济(1999)从净出口的角度的实 证分析,得出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强度相关的结论; 赖明勇等(1998)和尹翔硕等(1997)则通过将国民生 产总值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进行简 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 乃至整个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的观点; 杨全发等(1998)采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 ~1995年)的数据进行回 归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 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对经济 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国内主要实证研究结果
1.对外贸易对经济具有明显拉动作用
董秘刚(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8年
间,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显著, 相关系数平均达到94%以上; 李文(1997)运用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的实证分 析也得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 拉动作用的结论。

威廉· 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不但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同它们自身的经 济增长密切相关,更着重强调它们的出口增长 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5_第2章_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_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1

5_第2章_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_第3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1

第5次课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三)要素禀赋理论要素比较理论赫克歇尔俄林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2、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3、信息要素理论4、技术差异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木桶理论”(短板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比喻为钢铁厂的各生产要素:技术力量、人力、水电、运输、铁矿、焦炭的齐备。

2、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上要求平衡,而且在实物上也要求平衡。

但是,由于各国的(1)生产水平、(2)经济结构、(3)科技条件、(4)自然资源这四类因素等的影响,在一国范围内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的需要。

必需通过对外贸易同别国实现实物形态的转变,把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把生活资料转换为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内部实现转换。

例如,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美国出口小麦大豆换石油,日本出口汽车等工业制成品换资源性原料,丹麦日本互购油轮、破冰船,新加坡进口重、化工业产品3、如果不发展对外贸易,社会扩大再生产客观比例关系得不到满足,就处于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人类社会古今中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三种模式: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等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建立在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超出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比例的中线产品、长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闲置。

大学二年级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大学二年级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大学二年级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以了解贸易的原理和国家间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展开讨论。

一、国际贸易的理论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指的是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大卫·李嘉图发展而来,认为国家应专门生产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比较成本理论则是由罗伯特·托伯发展而来,强调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的机会成本差异。

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和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

国际贸易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贸易行为和贸易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国家间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际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经济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常见的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和贸易协定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主要用于保护国内产业和调节国内价格。

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关税来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以保护自己的产业。

然而,过高的关税也会使国内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和更少的选择,同时也会引发贸易战等负面影响。

非关税壁垒政策包括配额限制、进口管制和技术壁垒等,用于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

配额限制是指对某种商品进口数量实施的限制,进口管制则是指对特定商品进口实施的审核和许可制度。

技术壁垒则是通过技术要求和标准来限制进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贸易协定是各国之间签订的协议,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开放。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此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双边或区域性的贸易协定来促进贸易合作和投资便利化。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旨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但也需要考虑到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互惠原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4)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 府机构在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 国外产品歧视的做法。
其他非关税措施
国内税 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 进口押金制 海关估价制
4
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第一节 关税措施
关税含义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 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的课税对象一般是有形商品 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又称为关税领域。 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
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分类
进口税(Import Duties) 出口税(Export Duties) 过境税(Transit Duties) 进口税(Import Duties)
凯 恩 斯 主 义
新重商主义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下 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以英国最为彻底。 ②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主流是自由贸易。英国
美国、德国
③ 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前,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④ 二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⑤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管理贸易政策。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海关保税仓库
最惠国税与普通税
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以分为
财政关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保护关税:保护本国工农业发展
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
进口附加税 特惠税 普遍优惠制 差价税 (Variable Levy)
关税征收
从量税 利:手续简便,便于通关。可以避免物价变动对税 收的影响,保持税收的稳定性,防止低价行为导 致的偷逃税。 弊:累退性,税赋不合理。物价上涨时期,税收不 能和商品销售额同步增加。 被广泛适用于食品、饮料和动、植物油的进口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三)对比较利益说的评价
1.比较利益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 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 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 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因此,比较成本理论在19世纪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 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 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 谐一致的世界。他认为现存社会制度是当然的,资本主 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企图把工 业国家的理论模式扩大到所有国家、所有社会。
2020/5/2410 Nhomakorabea比较利益陷阱?
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 期化的,如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资源 和成本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结构,势 必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择其 轻
8
(二)比较利益说的数学分析
国际分工前
X产品
Y产品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国际分工后 X产品 Y产品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甲国 1 1 2 1 3 3 0 0 乙国 6 1 4 1 0 0 10 2.5 世界 7 2 6 2 3 3 10 2.5
2020/5/24
2020/5/24
12
三.要素禀赋论
1919年和1933年分别由瑞典经济学家Hechscher和其学生 Ohlin 提出.1933年,俄林发表名著[域际和国际贸易],俄林认 为就某项工作而言,有些人的能力比另一些人强,不同的天 资使一些人适合于做某项工作,另一些人适合于做他项工作。 即使每个人的天赋才能都一样,长期从事一种职业或少数几 种职业比每个人为自己生产全部产品更有利。
2020/5/24
11
3.比较利益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把多 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它 所揭示的贸易
各国 所取得的利益是短期的得益,这个静态的短 期利益往往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发生 矛盾
4.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 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 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力、 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 响。
2020/5/24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资产阶级经 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 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处在 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 过渡时期,在其代表著作 《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 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 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 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 重要贡献。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
2、非科学性 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
不能回答下述的难题: 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绝对优势, 是 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20/5/24
6
二、比较利益论
(一)比较利益说的产生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深 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是当 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国际分工前
X产品
Y产品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1
1
2
1
2
1
1
1
3
2
3
2
国际分工后
X产品
Y产品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吨)
33
0
0
00
3
3
33
3
3
亚当·斯密说过,“任何东西的真实价格是获得它 的辛劳和麻烦”。
2020/5/24
5
(五)简评
1、科学性 研究领域的扩展:从流通转到生产
历史进步作用:用自由贸易思想取代重商主 义的管制贸易思想
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绝对优势论
(一)绝对优势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自18世纪后中叶开始进入产业革命,“世界工厂”地 位已经确立并获得巩固,不怕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在这 种状况下,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便成为英国经济发展 和阻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这时英国 工业资产阶级便要求实行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 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他们要求其他国家供给英国粮食、 原料和市场,而由英国向他们提供工业制造品。因此,英 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代所制定 的一些外贸政策和措施。
2020/5/24
2
(二)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 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 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因此, 斯密这个理论也称为绝对利益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2020/5/24
7
(二)比较利益说的主要内容
2020/5/24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 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 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 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 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 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 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 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020/5/24
3
(三)绝对优势论
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 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 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 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 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俄林指出:“地区同个人一样,在生产各种物品的便利
条件方面,禀赋的差别也很大,原因之一是生产要素的供应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 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或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Obsolute Cost)。
2020/5/24
4
(四)绝对优势说的数学解释
甲国 乙国 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