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功夫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其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
那么练习杨氏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欢迎阅读!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一)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打一遍115式太极拳约需时30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
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杨式太极拳起源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
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
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
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
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
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
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
杨式太极拳的功用和练习方法第一部分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首先,谈谈杨氏太极拳的性质、特点和前景。
杨氏太极拳代表着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在武术当中它好象先锋一样,总是走在前面。
它的适应面广,参加习练的人也很多。
杨氏太极拳总的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一般人都能接受。
太极拳过去属武术项目,在历史上主要用作攻守,它的一举拳,一武帝征,都涵盖着攻与严防。
讲究手眼身法步。
杨氏太极拳就是一项多功能的活动,它不只局限于武术,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除攻守促进作用外,还具备健身活动、食疗、医病、益智、陶冶情操、调节生活、缔造身心健康的心理、典雅的气质、高尚的崇尚等促进作用,以达至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为它的架子舒展,外形迷人,通常拎它做为美学去观赏。
所以其发展前景就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谈谈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
一太极拳存有食疗促进作用,亦称养生学。
有许多同志通过太极拳的活动锻炼,慢性疾病无形中消失了。
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
练习杨氏太极拳就象写功笔楷书一样,一笔一画的写下。
它讲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建议每式必须存有定势。
所以它的架子出比较端正,姿势舒展,再悬臂的内涵,练习出它的形象在武术项目中比较迷人。
不仅中国人嗜好,许多外国人都说道它就是“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
能够强身健体,修成心医治,就是西方体育无与伦比的。
二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极拳建议动静融合,在习练过程中,必须思想分散,处在平淡状态。
“平衡”是中国太极拳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
杨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作平稳缓和,式式均匀。
比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有肝炎,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
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
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
而练太极拳可以,它的动作缓慢、柔和、均匀。
他们都能接受。
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
杨式太极拳九节功
杨式太极拳九节功1摇膀子(一)右势动作一:下、提右膝,右腿前迈,落步弓膝成右弓步。
上、身形前送,右手从右身边右胯侧翻腕掌心朝外,摇臂向前向上递掌前送,就而抄起至提头面前于下颌相平,掌心向上,指尖斜朝前上成托掌。
动作二:下、下盘保持原有姿势基本不变,只是上体右转,并右扭头眼神随右掌动作运视。
上、左臂姿势倒背在左侧腰后,掌背贴腰,掌心朝后;右掌拇指内旋就势抡臂顺走画弧从上向下向身后展臂。
动作三:下、身形回撤,座蹲左腿,左腿实、右腿虚,右手收合在右胯侧,身体回返右转,再而弓右膝,又重成右弓步。
动作四:重复动作一右弓步以后全部动作。
动作五:重复动作二动作六:重复动作三,就此做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演练。
(二)左势左势动作过程同右势基本没大的区别,唯为左转体,左弓步,左臂左手运动。
可从左势返回右势,就这样直到自己认为适可而止。
整体动作要点提示:轻练、也可顺步,也可拗步,所谓摇膀即活肩,动作可松练,即动作豪不加力,身体各部尽在松透的情况下活动,纯属自然,没有半点吃力状态下练习,动作的源泉动力在丹田,单田是发动机,步步动作为着单田来服务。
重练,劲走四稍,往掌上足底贯力贯气,掌上有多大的力,足上要求就要同具多大的力,全身透空,鼓动丹田,身体转换起伏幅度很大,也自然相比之下显得很费劲,无形增加了一定难度。
前腿弓,后脚蹬转换成后腿坐实前脚虚,就像丫丫版一样两足轮换翘起落下,就而身体重心中线如钟摆一般前后荡悠变换重心。
腰为车轴,尾闾为身体转向的舵。
身形不偏不倚。
2磨肩3右势下、两腿成左右开步站立。
上、左臂松肩右手成掌,掌心向里顺胸体中线向下伸插至裆前;左手成掌,掌面贴左肋边屈臂弯肘上提至左臂腋窝,拇指内旋变掌心朝后舒臂后展。
(二)左势上、绕揉两肩,左掌上提到身前左臂松肩左手成掌,掌心向里顺胸体中线向下伸插至裆前;右手成掌,掌面贴右肋边屈臂弯肘上提至左臂腋窝,拇指内旋变掌心朝后舒臂后展。
下接循环右和左做连续动作,直到换势或停势为止。
杨氏太极拳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有哪些拳法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有哪些拳法杨氏太极拳的拳谱在武术中广为流传,同时杨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拳谱。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希望你们喜欢。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段1、预备式2、太极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第二段17、抱虎归山18、斜揽雀尾19、肘底看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斜飞式24、提手上式25、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扇通背29、转身撇身捶30、进步搬拦捶第三段31、上步揽雀尾32、单鞭33、云手34、云手35、云手36、单鞭37、高探马38、右分脚39、左分脚40、转身左蹬脚41、左搂膝拗步42、右搂膝拗步43、进步栽捶44、翻身撇身捶45、进步搬拦捶46、右蹬脚47、左打虎式48、右打虎式49、回身右蹬脚50、双风贯耳51、左蹬脚52、转身右蹬脚53、进步搬拦捶54、如封似闭55、十字手第四段56、抱虎归山57、斜揽雀尾58、斜单鞭59、右野马分鬃60、左野马分鬃61、右野马分鬃第五段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第六段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云手72、云手73、单鞭74、下势75、左金鸡独立76、右金鸡独立77、右倒撵猴78、左倒撵猴79、右倒撵猴80、斜飞式81、提手上势82、白鹤亮翅83、左搂膝拗步84、海底针85、扇通背86、转身白蛇吐信87、进步搬拦捶第七段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云手91、云手92、云手93、单鞭94、高探马95、左穿掌96、转身单摆莲脚97、进步指裆捶第八段98、上步揽雀尾99、单鞭100、下势101、上步七星102、退步跨虎103、转身双摆莲脚104、弯弓射虎105、进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练好太极拳的技巧1、心专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共有十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动作名称
太极十三式传承概况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简称太极十三式,系杨露禅(1800-1873)之子杨健候(1839-1917)传于赫寿岩(1877-1975),赫寿岩为满族人,其父赫德宝在皇宫当差,善骑射,武功高强,赫寿岩从小跟其父学习各种武功,清未期考中武举人,之后从事镖师,擅长八卦,少林,红拳,太极诸般武学。
尤其太极拳深得杨健候真传,1848年至解放后在北京开办武社。
1952年王殿祯老师拜赫寿岩为师,并被赫寿岩收为义子,追随赫寿岩20多年,是当今武术名家,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一生从事武术教练,桃李满天下。
太极十三式仿动物十三形1、狮形:花圈手2、猴形:单鞭3 、蟾形:揽雀尾4、鹤形:白鹤亮翅5 、熊形:倒撵猴6、凤形:斜飞式7、蛇形:上上势8、猫形:撇身锤9、鹊形:下势10、虎形:打虎势11、马形:野马分鬃12、鸡形:金鸡独立13、龙形:云手视频:王殿祯老师演练:/u60/v_NTI4NDgzNjE.html/news/2009/0416/article_10940.html 完全演练:/v_show/id_XMzg5Njg0ODky.html第一段1、起式2、左右花圈手3、揽雀尾4、斜单鞭5、左白鹤亮翅6、右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右搂膝拗步9、左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白蛇吐信12、进步搬拦锤13、如封似闭第二段14、转身并步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右搂膝拗步17、手挥琵琶18、左右揽雀尾19、斜单鞭20、肘底捶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第三段23、卧腿花圈手24、斜飞式25、海底针26、闪通臂27、翻身撇身锤28、进步搬拦锤29、上上势30、揽雀尾第四段31、正单鞭32、左右小云手33、斜单鞭34、左高探马35、提膝十字手36、右蹬脚37、右高探马38、提膝十字手39、左蹬脚40、转身左蹬脚第五段41、落步搂膝42、进步指裆锤43、翻身撇身锤44、进步搬拦锤45、并步十字手46、上步拍脚47、退步打虎48、转身打虎49、左打虎势50、打虎势51、平拳52、双峰贯耳53、转身并步十字手第六段54、抱虎归山55、右搂膝拗步56、手挥琵琶57、卸步揽雀尾58、斜单鞭59、右野马分鬃60、左野马分鬃61、左右花圈手62、玉女穿梭63、摔剑诀第七段64、大云手65、穿手下式66、右金鸡独立67、左金鸡独立68、并步十字手69、阴阳混70、马步倒撵猴71、左右连环掌72、翻身撇身锤73、上步栽锤第八段74、整云手75、抹身穿掌下式76、并步十字手77、右弯弓射虎78、左弯弓射虎79、上步右扑面掌80、转身穿手下式81、弯弓推掌82、上步七星83、退步跨虎84、跟步跨上85、转身扑面掌86、十字手87、收式。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 (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 (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长拳没有固定套路,依演练者的兴趣、思路、功夫而定。
太极长拳在练法上要求松、柔,圆、活、追求胎息、内劲,所以又称先天拳。
杨氏太极拳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一段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搬拦捶9、入封似闭二段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肘13、左右穿梭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15、云手16、单鞭17、高探马18、右蹬脚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背四段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伏虎27、右下势28、金鸡独立29、指挡捶30、揽雀尾31、单鞭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37、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十字手40、收势陈氏太极拳56式拳谱一段1、起势2、右金刚捣碓3、揽扎衣4、右六封四闭5、左单鞭6、搬拦捶7、护心捶8、白鹤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蹚12、右掩手肱捶13、披身捶14、背折靠15、青龙出水16、斩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21、右单鞭二段22、右云手23、左云手24、高探马25、右连珠炮26、左连珠炮27、闪通背三段28、指挡捶29、白猿献果30、双退手31、中盘32、前招33、后招34、右野分鬃35、左野分鬃36、摆莲跌叉37、左右金鸡独立四段38、倒卷肱39、退步压肘40、擦脚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击地捶44、翻身二起45、双震脚46、蹬脚47、玉女穿梭48、顺鸾肘49、裹鞭炮50、雀地龙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转身摆莲54、当头炮55、左金刚捣碓56、收势吴氏太极拳45式拳谱一段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进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二段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22、云手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25、左分脚26、退步打虎27、右蹬脚28、双峰贯耳29、斜飞势30、右迎面掌四段31、十字拍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36、左高探马37、回射挡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武氏太极拳46式拳谱1、起势2、左右揽扎衣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进步左揽扎衣8、如封似闭9、白鹤亮翅10、抱虎推山11、左右野分鬃12、手挥琵琶13、对心掌14、右单鞭15、右云手16、玉女穿梭17、高探马18、左右分脚19、转身右蹬脚20、按势21、青龙出水22、闪通背23、左单鞭24、左云手25、左下势26、左金鸡独立27、右下势28、右金鸡独立29、践步打捶30、翻身二起脚31、左右披身伏虎32、肘底捶33、左右倒卷肱34、青龙出水35、左拍脚36、转身十字摆莲37、跳步指挡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转身摆莲42、弯弓射虎43、上步左搬揽捶44、如封似闭45、双撞捶46、收势孙氏太极拳73式拳谱一段1、起势2、揽扎衣3、开合手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开合手8、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进步搬拦捶11、如封似封12、抱虎推山13、开合手14、右搂膝拗步15、揽扎衣16、开合手17、左单鞭18、肘底看捶19、左倒卷肱20、右倒卷肱21、左搂膝拗22、左揽扎衣三段23、开合手24、右单鞭25、右云手26、高探马27、左分脚28、右分脚29、践步打捶30、翻身二起脚31、披身伏虎32、左起脚33、转身右蹬脚34、进步搬拦捶三段35、如封似闭36、抱虎推山37、开合手38、左搂膝拗步39、拦扎衣40、开合手四段41、左单鞭42、野马分鬃43、揽扎衣44、开合手45、左单鞭46、左云手47、云手下势48、金鸡独立49、闪通背50、玉女穿梭51、高探马52、十字拍脚53、上步指挡捶五段54、活步揽扎衣55、开合手56、左单鞭57、单鞭下势58、上步七星59、退步跨虎60、转身摆莲61、弯弓射虎62、双撞捶63、阴阳合一64、收势太极功夫扇一套一段1、起势2、斜飞势3、白鹤亮翅4、黄峰入洞5、哪吒探海6、金鸡独立7、力劈华山8、灵猫捕蝶9、坐马观花二段10、野马分鬃11、雏燕凌空12、黄峰入洞13、猛虎扑食14、螳螂捕蝉15、勒马回头16、燎子翻身17、坐马观花三段18、举鼎推山19、神龙回手20、挥鞭策马21、立马扬鞭22、怀中抱月23、迎风撩衣24、翻花舞袖25、霸王扬旗26、抱扇过门四段27、野马分鬃28、雏燕凌空29、黄峰入洞30、猛虎扑食31、螳螂捕蝉32、勒马回头33、撩子翻身34、坐马观花〈五段〉35、顺鸾肘36、裹鞭炮37、前招势38、双震脚39、龙虎相交40、玉女穿梭41、天女散花42、霸王扬旗43、行步过门〈六段〉44、七星手45、揽扎衣46、捋挤势47、苏秦背扇48、搂膝拗步19、单鞭下势50、挽弓射虎51、白鹤亮翅52、收势云波太极扇一段1、起势2、左弓步推3、弓步推扇4、丁步下刺5、独立上托6、歇步下刺7、弓步平展8、虚步侧推9、独立抱扇10、歇步上架11、仆步挥扇12、丁步挥扇13、虚步下截14、转身后撩二段15、弓步拦扫16、虚步亮扇17、回身后刺18、下势提扇19、歇步抱扇20、独立推扇21、并步钩扇22、仆步穿扇23、提膝点扇三段24、裆步扇崩25、独立托扇26、回身反撩27、扣腿直刺28、举腿挂架29、歇步亮扇30、虚步前点31、退步蹬腿32、提膝横刺33、弓步侧推34、提腿亮扇四段35、弓步上削36、歇步下截37、独立下势38、分脚平刺39、叉步后撩40、云扇亮掌41、转身推扇42、收势莲花太极扇1、闻鸡起舞2、凤凰展翅3、柳穗迎风4、美人照镜5、丹凤朝阳6、豹子回头7、翻身斩蟒8、坐马观花9、左右拦扫10、老鹰啄食11、哪吒探海12、神龙探爪13、迎面拦截14、左右还击15、白猿献果16、推窗望月17、拨草寻蛇18、海底捞月19、怀中抱月20、白鹤亮翅21、肘底藏花22、仙人指路23、猛虎下山24、大鹏展翅25、力劈华山26、声东击西27、独立跨虎28、转身摆莲29、顺水推舟30、犀牛望月31、风摆荷叶32、一柱擎天33、金龙吐珠34、展翅纷飞35、银龙昂首36、泰山压顶37、一字天平38、金童献宝39、白蛇吐信40、狮子摇头41、孔雀开屏42、九九归一舒怀剑第一段1、玉树林风2、仙人指路3、七步托云4、倒提金钟第二段5、仙人画图6、力劈华山7、一枝独秀8、游龙入湾第三段9、云鸿展羽10、黄龙转身11、初露神芸第四段12、长虹径天13、踏雪寻梅14、织女穿梭第五段15、顿走狂飙16、俯看人间17、指点江山18、观音踏浪第六段19、梅花二度20、云鸿展羽21、黄龙转身22、初露神芸23、长虹经天24、踏雪寻梅25、织女穿梭26、香飘万里杨氏太极剑56式套路一段1、起势2、三环套月3、大魁星4、蜻蜓点水5、燕子抄水6、左右拦扫7、小魁星二段8、燕子入巢9、虎抱头10、灵猫捕鼠11、黄峰入洞12、凤凰双展翅13、小魁星三段14、太公钓鱼15、拔草寻蛇16、哪吒探海17、怀中抱月18、缩鸟投林19、乌云摆尾20、青龙吐水四段21、风卷荷叶22、狮子摇头23、虎抱头24、野马跳见25、悬崖勒马五段26、转身指南27、迎风掸尘28、顺水推舟29、流星赶月30、天马行空31、燕子衔泥六段32、挑帘式33、左车轮剑34、右车轮剑35、大鹏展翅36、水中捞月37、怀中抱月38、夜中探海七段39、犀牛望月40、射雁式41、青龙探瓜42、凤凰双展翅43、左右跨拦44、射雁式45、白猿献果46、流水落花47、玉女穿梭八段48、斜飞式49、白虎摇头50、鱼跳龙门51、乌龙跤柱52、水中捞月53、仙人指路54、风扫梅花55、并步指南56、收势。
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
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拳术之一,被誉为“拳中之神”。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由杨露禅创立,并在后来的几百年中逐渐演化成了多个流派。
杨氏太极拳是其中最著名和广泛流传的流派之一,其特点在于动作柔和流畅,融合了阴阳哲学和太极思想,被广大太极爱好者所喜爱和推崇。
原理与特点杨氏太极拳的原理源于“以柔克刚”,通过阴阳的转化和相互作用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它强调身体的内外协调,注重呼吸和意念的配合,通过打破僵化的肢体动作,使身体变得柔软而有力量。
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而缓慢,没有剧烈的踢打之势,力量来自于内在的集中与发挥。
这样的特点使得杨氏太极拳适合各个年龄层次和身体状况的人练习。
手法与套路杨氏太极拳包括了许多独特的手法和套路,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十四式。
这个套路被视为初级入门级别的太极拳动作,是练习者熟悉杨氏太极拳基本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详细介绍:1.起势 - 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保持松软,准备动作;2.左右云手 - 左右搅动双手,类似云朵的流动;3.单鞭 - 以双手轻托一根想象的鞭子;4.提手上势 - 以双手慢慢提起,象征着提起对方的手腕;5.白鹤亮翅 - 以双手轻轻展开,如同白鹤展翅欲飞;6.左摆莲 - 以左手缓慢摆动,如同荷花摇曳;7.右摆莲- 以右手同样的方式摆动,形成协调的双摆;8.单鞭 - 以双手操作鞭子动作;9.上步蹬脚- 以一只脚轻轻踢出,体现出轻盈的功夫;10.左穿右蹬脚 - 左手穿过右手来进行踢腿的操作;11.按肘 - 以手臂弯曲的方式进行阻挡;12.手托莲花 - 双手托住一个想象中的莲花;13.手挥琵琶 - 双手像弹奏琵琶一样的动作;14.斜单鞭 - 偏离直线的单鞭;15.右抱虎归山 - 以双手怀抱虎回到山中的动作;16.左抱虎归山 - 以双手怀抱虎同样的动作;17.收势 - 双手收回的动作;18.合势 - 双手合在一起;19.铁板桥 - 以双手的力量支撑自己的体重;20.坐步栽锦 - 动作像栽锦花一样;21.弯弓射虎 - 以像弓箭一样的动作;22.立足如弓- 保持左脚固定,以右脚为支点进行弯曲;23.斜飞步 - 以斜向的步伐进行移动;24.收势 - 最终的收回状态。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一)手型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
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杨氏十八式太极拳
杨氏十八式太极拳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产生于王府,筑有皇家文化的痕迹。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十八式是依据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刘春保先生归纳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的特点,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要求而创编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十八式太极拳。
欢迎阅读!
杨氏十八式太极拳
拳法流畅、细腻,动作考究、舒展。
是一套养生、练功的好拳法。
杨氏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一、起势 1.屈蹲开步 2.坠骶绷臂
二、揽雀尾 1.左弓步按 2、虚步双绷 3.右弓步按4.弓虚捋挤
三、单鞭 1、转体绷臂 2、并步收掌 3.上步绷臂4.弓步推绷
四、提手上势 1.转体合臂 2.虚步合掌
五、白鹤亮翅 1.撤步採挒 2.倒桩换势 3.虚步拖按
六、手挥琵琶 1.转体摆掌2.弓步搂推3.虚步穿掌4.落座合掌
七、搂膝拗步 1.转体摆掌2.弓步搂推3.虚步摆掌4.右弓搂推
八、搬拦捶 1.跟步分掌 2.弓步冲拳
九、高探马 1.跟步冲拳2.垫步绷分 3.虚步採挒4.落座拍按
十、右左分脚1.跨步抹带2.弓步採挒3.仆步双分4.提膝分抱5、摆脚分掌(右势)左势同右
十一、倒卷肱1.落步坠肘2. 虚步採挒3.转体展臂4.落跨坠刁5. 虚步採挒
十二、斜飞势 1.并步抱球 2.撤步裹抱 3.弓步分掌
十三、海底针 1.撤步分掌2.虚步插掌
十四、闪通背 1.上步挑掌2.弓步架推
十五、抱虎归山 1.转体托掌 2.弓步推掌 3. 虚步採挒4.弓步按掌
十六、右左蹬腿 1.跟步抹带 2.弓步採挒 3. 仆步双分4.提膝合5.蹬脚分掌左势同右势
十七、十字手 1.撤步仆掌2.转体绷分 3.屈蹲落掌4.伸膝合十十八、收势 1.松沉落掌2.并步收掌。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
下面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类别,希望对您有帮助!
太极拳的类别
1、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2、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
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3、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4、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5、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
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6、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7、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8、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杨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
同时杨氏太极拳也具备有很多的特点。
下面是由分享的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风格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杨氏府内太极介绍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介绍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来源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是杨露禅先生寓居端王府时,入皇宫教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一套拳法。
这套拳法由杨露禅先生之府内高足富周先生家传其子富英(字桀臣),又传河北保定萧功卓先生等人。
现任河北保定萧氏内家拳研究会会长的萧铁僧先生即萧功卓先生之子。
府内派太极拳不只在保定地区甚是兴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深受人们喜爱。
这套太极老架作为府内派太极拳体系中的基本功法,集技击与健身于一体,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拳法。
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的特点府内太极拳是露禅公在王府内传王公贵胄的一只。
基本战略思想是以柔克刚,是道与术,练与用,养生与搏击相结合的东方传统文化结晶。
有着独到的训练方法,用人体语言表达对生命,对运动的理解与掌控能力,是内涵哲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综合素质的体现。
表现内功修养程度,技击方法的运用理解程度,和技术水平方面。
以意为主导,内劲运行,以武术为本体,而达身心健康。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没有与之相似的功法。
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奇葩。
练者要用心领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继承发扬光大。
承前启后,无愧于先人。
萧铁僧老师的先父(萧功卓师承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在继承杨氏府内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革,使之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和技击的力学原理:(1)把太极治架在原来弓蹬步的基础上改为更切合技击实战的三体势步,形成了萧式特有的风格,在行功走架中,除大架子如打虎势之类的式子之外,中心基本都在后退上。
这样练习,易长腿上功夫,在技击时亦可守可攻。
(2)将原来的向上提肛动作改为向前收臀抱胯,这样更易于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身体的上下相合和内气运行。
经师爷的改进后的太极拳使得对内功的修炼更有助益,使修炼者更便于掌握,易上功夫。
杨氏府内太极拳直系传人(教练)萧铁僧(萧功卓之子),武当功夫传人。
萧铁僧幼承家学,深受熏陶,曾随其父习练传统杨氏太极,八卦,形意,通背拳等各种拳术和器械,并传承有序独门器械鸡爪鸳鸯钰。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杨式太极拳史杨露禅偷师陈家沟赴京授拳发扬光大拳法传承太极拳创始人之争张三丰陈卜陈王廷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杨式太极拳发源地古城文化古城美誉杨式太极拳风格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套路二十四式拳谱杨式四十式拳谱练习太极拳中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快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四路炮捶太极拳小架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要领与准则总论手眼身法步太极拳说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传人杨振基简介少年苦学光大太极重要事件拳不自秘高风亮节展开杨式太极拳史杨露禅偷师陈家沟赴京授拳发扬光大拳法传承太极拳创始人之争张三丰陈卜陈王廷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杨式太极拳发源地古城美誉杨式太极拳风格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套路二十四式拳谱杨式四十式拳谱练习太极拳中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快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四路炮捶太极拳小架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要领与准则总论手眼身法步太极拳说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传人杨振基简介少年苦学光大太极重要事件拳不自秘高风亮节展开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史杨露禅偷师陈家沟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杨氏太极拳的眼法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
中国的功夫文化
中国的功夫文化中国的功夫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本文中,将探讨功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展示中国功夫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功夫的起源与发展功夫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和家园的技能。
因此,一些具有军事技能的人开始研究、总结并传承一些实用的战斗技巧,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功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技法和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人们对功夫进行研究和创新。
宋朝时期,武将岳飞以其卓越的武艺和忠诚的精神成为中国功夫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明代时期,杨洪基创立了杨氏太极拳,将功夫与哲学思想相结合,给功夫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二、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中国的功夫文化涵盖了众多的流派和人物,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之处和代表性人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
1.咏春拳咏春拳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功夫流派,被誉为“一代宗师”叶问所创立。
咏春拳注重用技巧性和实用性来应对敌人的攻击,通过身法变化和内力运用,有效地将敌人的力量逆转回去。
2.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内功为基础的内家拳术,它以慢而柔的动作和圆满轻巧的体态为特点。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充分利用对手的力量来达到制敌的目的。
太极拳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
3.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功夫流派,以其快速、爆发力强和高度的技巧性而闻名。
少林功夫融合了中国佛教文化和武术技巧,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
少林功夫的代表性人物是少林寺的僧侣们,他们以其卓越的武术技艺和虔诚的佛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三、中国功夫文化的精髓中国功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髓和独特的内涵。
在中国的功夫文化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
首先,功夫注重修身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功夫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沈丹田等。
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
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沈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
然而太极之气沈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
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沈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
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
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沈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沈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
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
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
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
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
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
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
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
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
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
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
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
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沈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
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
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
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
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沈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
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
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
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
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
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
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
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
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
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
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
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
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杨氏太极拳技术要领一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
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
再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
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
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二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
杨式太极拳在理论、要领方面与陈式太极拳是一致的,是共同的。
《杨禄禅太极拳谱》中说:“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
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
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
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
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
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
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
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
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
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
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
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
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
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
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