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说课稿
大多数同学认为本单元功课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不会解题,血液循环说课稿及时整理后送给大家。
一、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血液和血型、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特点等知识作为基础。本节课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与后面的气体交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
3、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此课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1)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4)归纳总结能力另外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由于血管知识是理解血液循环必要条件,而大部分学生对血管知识又是一知半解,因此我确定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为本节的重难点。本节另有一个重点就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而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会发生变化,这个比较抽象,我把这部分视为本节难点。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自己的手上血管、脉搏的变化,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对等事物已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再盲目听从教师。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我们教学程序共五大板块,分别是听听想想、温故知新、学生活动、血液循环、知识反馈。
首先,讲述扁鹊救虢国太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讲述扁鹊路过虢国,切脉发现太子未死而救之的小故事。告诉学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家就知道脉搏与心脏跳动相通,那么现在我们也非常清楚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在跳动,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提问,我们每个人的心脏都时刻不停在跳动,那么心脏跳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播放课件中的心脏的结构小动画,并让学生回答心脏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
2、学生活动:
a、模仿哈维实验,要求学生用透明胶带把左手捆扎,感受自己的被捆扎的手的手腕处的脉搏,观察自己的左手。学生自己很容易发现脉搏逐渐消失,手背静脉鼓胀。让他们考虑这是为什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管里血流方向,从血管里的血流方向而认识动脉、静脉。
b、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这个实验是学生以前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其中有三种血管,一是动脉、一是毛细血管、一是静脉。学生容易发现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管径很小,里面的血流速度非常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动脉血管里面的血液速度非常快,如果你无法判断里面的血液是从心脏流出来或是将要流回心脏,学生可以观察到动脉血管里的血液会分支逐步流向毛细血管。静脉血管里的血流速度较动脉慢些,学生可以观察到静脉血管里的血液是从毛细血管逐步汇入。
请标出书本p49图中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及时提出问题:
如果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流动,流动方向是怎么样?
学生可以轻松地回答出:
这其实就是血液循环中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体循环。引出血液循环的另一种循环途径肺循环。这时展示课件中的血液循环小动画,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知
识轻松掌握。同时,老师要把体循环的意义,肺循环的意义表述。让同学们总结出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来用红、蓝两色笔分别标示动脉血和静脉血。
知识反馈是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层次去理解血液循环。
课件展示,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总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始终在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
以老师为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验为基础;
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
培养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它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