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幼儿园教师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幼儿园教师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之间或者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幼儿园是传染病的高发区,因此教师们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的防控知识。
1.1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主要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1.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二、幼儿园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
幼儿园应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包括早期发现、及时报告、隔离病例、消毒环境等措施。
2.2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健康素养,形成良好的卫生惯。
2.3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
定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
2.4 推广手部卫生
教育师生正确的洗手方法,提倡使用洗手液,定期洗手,尤其是在吃饭前后和上厕所后。
三、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3.1 观察和发现
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不适或者病症,应及时向园方报告,避免病情的扩散。
3.2 做好自我防护
教师自身也要做好防护,避免成为传染病的传播者。
3.3 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教师应向幼儿灌输健康卫生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惯。
总之,幼儿园教师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防护,才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
学校传染病知识培训

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在校园环境中,传染病传播的风险较高,因为学生群体密集,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学校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对于保护学生健康、维护校园安全至关重要。
#2024年学校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通过媒介生物传播以及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腮腺炎、结核病、疟疾、艾滋病等。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是校园传染病防控的基础。
疫苗与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增强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学校应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并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活动。
同时,应普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消除公众对疫苗的误解。
个人卫生与疾病预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学校应教育学生经常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此外,教育学生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等,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环境清洁与消毒学校应定期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
此外,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病毒和细菌的积累。
健康监测与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
对于出现症状的人员,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通知卫生部门进行进一步处理。
同时,应加强疾病管理,确保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治疗和康复。
应急准备与响应学校应制定传染病暴发的应急预案,包括隔离措施、疫情报告流程、消毒方案等。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学校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与支持传染病暴发时,学生和教职员工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
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帮助大家保持积极的心态,共同应对挑战。
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1)

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考核试题1、按传染病防治法霍乱为:() [单选题]A、甲类传染病(正确答案)B、乙类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未被列入分类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霍乱确诊病例后,()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
[单选题]A、1B、2(正确答案)C、3D、43、霍乱的传染源哪项不正确:() [单选题]A、轻型患者B、隐性感染者C、带菌者D、来自流行区的人(正确答案)4、霍乱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单选题]A、严格隔离B、预防治疗(正确答案)C、及时补液D、抗菌治疗5、肠道门诊开设时间为每年() [单选题]A、3月-10月B、3月-10月C、4月-9月D、4月-10月(正确答案)6、手足口病发病多长时间内传染性最强。
() [单选题]A、1周(正确答案)B、2周C、3周D、4周7、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 [单选题]A、粪-口传播B、呼吸道飞沫传播C、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8、肠道传染病预防的“三管一灭”是指:() [单选题]A、管理边境、管理水源、管理饮食,消灭害虫B、管理水源、管理食堂、管理医院肠道门诊,消灭害虫C、管理水源、管理食堂、管理医院肠道门诊,消灭苍蝇D、管理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消灭苍蝇(正确答案)9、手足口病是按()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
[单选题]A、甲B、乙C、丙(正确答案)D、未被列入分类10、对于霍乱患者密切接触者判断界定依据主要为病人发病前()天及其病后或带菌者发现前()天内,与病人或带菌者有共同饮食暴露史、共同居住生活史。
[单选题]A、3 3B、4 4C、5 5(正确答案)D、7 711、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单选题]A、老鼠B、蟑螂C、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花斑蚊)(正确答案)D、苍蝇1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A、与病人直接接触传播B、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正确答案)C、饮食传播D、空气传播13、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天?() [单选题]A、4-7B、3-15(正确答案)C、9-10D、10-1514、预防登革热,方式()?() [单选题]A、避免蚊虫叮咬B、杀灭成蚊C、消除蚊孽孳生地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5、登革热的临床分型有() [单选题]A、典型登革热B、轻型跟重型登革热C、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6、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国内哪些地方? [单选题]A、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B、河北省、山东省、甘肃省C、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正确答案)D、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17、关于登革热,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单选题]A、登革热属于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总结示例第一篇:在校园里呀,传染病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时不时就想出来捣乱一下。
那咱们可得好好了解一下怎么防控,把这个小怪兽给牢牢抓住!咱先来说说这常见的传染病都有啥。
就像流感,那家伙,一旦来了,能让好多同学都打喷嚏、流鼻涕,可难受啦!还有手足口病,小朋友们可得注意,要是不注意卫生,它就容易找上门来。
再就是水痘,长了一身红疙瘩,痒痒得很呢!那怎么预防这些传染病呢?嘿,这就好比咱们要给校园穿上一层坚固的铠甲。
首先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学们,你们想想,每天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就像给小手洗了个舒服的澡,那些病菌不就不容易沾到手上了吗?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洗手可不能马虎呀!还有啊,打喷嚏、咳嗽的时候,要用纸巾捂住口鼻,这就像给病菌搭了个“小监狱”,不让它们到处乱跑。
环境卫生也很重要哇!想象一下,校园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病菌还能藏在哪里呢?教室要经常通风,让新鲜的空气跑进来,把那些坏家伙都赶出去。
咱们的桌椅、地面也要经常打扫,可不能让病菌在那里安营扎寨。
再说说个人的生活习惯。
同学们要按时睡觉,吃有营养的食物,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就像给身体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病菌来了也不怕!要是天天熬夜,不好好吃饭,那身体不就弱了吗,病菌不就容易趁虚而入了吗?要是有同学不小心生病了,那可怎么办呢?这时候可不能隐瞒呀,要赶紧告诉老师。
就像发现了小怪兽的踪迹,得赶紧报告给“大英雄”一样。
老师会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而且生病的同学也要好好休息,等身体好了再回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这些防控措施,那校园不就变成了一个健康的乐园吗?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成长,不用担心传染病这个小怪兽来捣乱啦!所以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和传染病说拜拜!让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和欢笑,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健康地度过每一天!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吗?让我们一起加油吧!示例第二篇: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这档子事儿。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记录1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5月6日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4月13日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4月7日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5月15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4月23日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5月3日
中心小学关于新冠状肺炎防治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5月7 日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5月15日
培训记录表
记录人(签字):填表时间:2020年4月7日。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在学校里,传染病防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学校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疾病的传播风险相对较高。
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科学有效地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在学校里,通过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
学生应定期洗手,切忌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面部部位。
咳嗽和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鞋袜,保持室内环境的通风,避免积聚杂物和垃圾。
二、室内环境的消毒和通风学校的室内环境必须经常消毒和通风,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除了日常的清洁工作外,学校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对教室、食堂以及公共场所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同时,学校应确保教室和宿舍的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动,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三、饮食卫生的重视饮食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食堂和餐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防止食物污染。
学校应加强食品流通管理,选用新鲜、健康的食材,并定期抽检,确保学生食品安全。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健康教育,提倡多吃蔬菜水果、合理搭配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病情监测和报告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隔离患者,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理。
同时,学校还应主动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和传达重要的防疫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反馈。
五、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防止病情扩散。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个人健康状况和接种情况,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接种预防疫苗。
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预防接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起来,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需要掌握和实施的。
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抽查或全面检查,了解他们 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以及运用传染病防控知识 的程度和效果。
问题与挑战分析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01
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参
加培训人员的实际需求。
培训形式单一
02
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过于单调,导致参加培训人员失去兴趣
02
传染病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防疫机制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 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病 的传播。
定期进行疫情风险评估:针对 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风险进行评 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医疗物资储备:确保有足 够的医疗资源来应对疫情。
公众防疫措施
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防控的认识。
肠道传染病
总结词
肠道传染病是一类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详细描述
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泻 、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引起脱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 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呼吸道传染病
总结词
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由病毒、细菌等病原 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2023-11-06
目 录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预防措施 •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 •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 • 防疫物资储备与调配 • 防疫工作评估与改进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 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可分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 。
学校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资料

学校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资料一、培训目的为了有效防控新冠疫情,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学校的防疫能力,我们特举办此次疫情防控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使全体师生了解新冠病毒的基本知识、防控知识及应急处置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培训内容1. 新冠病毒基本知识- 病毒特点: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冠状病毒。
- 感染症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呼吸急促、肌肉或关节痛、咽喉痛、失去嗅觉或味觉等。
-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平均约5天。
2. 防控知识- 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免洗手消毒液;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 社交距离: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减少聚集活动。
- 佩戴口罩:正确佩戴口罩,一般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 健康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 环境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
3. 应急处置方法-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病例,报告学校防控领导小组,做好个人防护,将病例送往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实行居家隔离观察,每日监测健康状况。
- 疫点消毒: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喷洒。
三、培训对象全体教职工、学生及后勤人员四、培训时间2023年4月10日(周日)上午9:00-11:30五、培训方式六、培训师资邀请市疾控中心专家进行授课。
七、考核评估培训结束后,将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线上考核,考核合格者将发放培训证书。
希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此次培训,共同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cont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
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不发病)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肠道传染病:甲肝、手足口病等。
(一)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
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辅助检查:1.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可靠依据。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
(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
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
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
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
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弥漫性充血并散布着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皮疹。
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
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
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
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