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人因工程亮点闪烁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亮点闪烁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亮点闪烁实验实验时间:2012年11月12日报告撰写人姓名:曹一然报告撰写人学号:101279002 实验小组成员:曹一然陈新实验四亮点闪烁实验(闪光融合频率计)一.【实验要求】1.分别改变闪光强度、亮黑比、色调以及背景光的强度,测试不同参数变化下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2.你认为被试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与视力好坏有无关系?为什么?二.【实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

闪光融合频率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

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概念,用于描述人类视觉系统对于连续闪烁光信号的感知阈值。

当光信号的闪烁频率低于这个阈值时,人们会感知到每个独立的闪烁,而当闪烁频率高于这个阈值时,人们则会将这些连续的光信号融合成一个连续的光信号。

这个阈值就被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视觉系统的生理结构和环境因素。

生理结构包括视网膜的结构、视神经的传导速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视觉系统对光信号的处理能力。

环境因素则包括光线的亮度、对比度、颜色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视觉系统对光信号的敏感度。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通信领域中,可以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原理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在医学领域中,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可以用于评估视觉系统的健康状况;在运动领域中,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研究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视觉系统和感知机制,同时也可以为多个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尽管目前对于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索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机制和应用,以推动人类对自身感知机制的理解和利用。

颜色和光相强度对CFF值的影响研究报告

颜色和光相强度对CFF值的影响研究报告

颜色和光相强度对CFF值的影响研究报告摘要:为了研究在不同颜色条件下和不同光相刺激条件下对CFF值测定的影响,本实验采取了3X3混合实验设计,即将被试分为三组,三组被试分别完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中一种颜色的光相刺激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实验。

每组被试在测定时,除光相颜色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完全一致,并均选择在光相刺激的相对强度分别为1、1/2、1/8的三种条件下测定CFF。

结果显示光相刺激的相对强度对CFF值的影响比较明显,而颜色的主效应不太明显。

关键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颜色光相强度引言光刺激断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

随着闪烁频率的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融合。

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的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简称为CFF。

对于C F F 的研究,从理论的意义上讲,是推断、了解、认识视觉机制及其理论的心理物理学重要探索之一。

从实践角度来说,CFF可以作为某些生理心理或神经状态的一种度量指标。

本实验就是为了研究颜色和光相刺激的相对强度对CFF值测定的影响。

方法本实验的被试为南京师范大学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52名本科生。

通过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因为实验采取了3X3混合实验设计,光相强度是一重复测量的变量,有三个水平,所以采用拉丁方设计对强度安排的顺序进行平衡。

实验在微光下进行,实验前要求被试在实验环境中暗适应5-10分钟。

三组被试分别完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中一种颜色的光相刺激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实验。

每组被试在测定时,除光相颜色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完全一致,并均选择在光相刺激的相对强度分别为1、1/2、1/8的三种条件下测定CFF。

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系列进行,并在双眼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条件下递增和递减各测四次。

结果1、对52名同学的CFF测定结果表明,在红、绿、黄三种不同的色光下,样本的差异并不显著(见表1)。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1引言1.1实验逻辑首先让我们明确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定义:“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我们在本次试验中利用对自变量亮度、光点颜色的设定以及对额外变量背景亮光的控制,采用极限法来测定引起闪光融合感觉刺激的最小频率。

1.2实验假设我们作出假设,亮度和光点颜色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1.3实验预期我们作出实验预期: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有亮度和光点颜色2方法2.1被试5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9名被试。

2.2实验材料(工具)JGW-B心理实验台中光点闪烁仪单元2.3实验设计采用两因素随机设计方法2.4实验程序1 练习测定进行两次,即运用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进行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2 正式实验(1)主试按被试学号除以九的余数来分配相应亮度和颜色的水平分组,在该水平结合下进行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的测量,每个系列做4次,按ABBA系列顺序进行平衡。

故每个被试共进行16次试验,主张以优势眼进行实验。

(2)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被试调节的频率值。

(3)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被试调节的频率值。

2.5统计方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3结果3.1 统计结果1、不同条件下闪光临界频率如表一:条件M(SD) MIN MAX红色24.272620.88712 27.65808绿色27.051322.50761 31.59499黄色28.353024.08804 32.61796总计26.4617条件M(SD) MIN MAX1 28.113123.55165 32.674551/4 26.036922.31414 29.759661/8 24.006220.96501 27.04739总计26.4617 22.08189 30.841512、表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方差分析由以上表格可知,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A206.8792103.4398.893B355.1503118.38310.177A * B175.835629.306 2.519就颜色因素来看,P=0.001<0.01,因此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非常显著。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 -回复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 -回复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回复什么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Critical Flash Fusion Frequency Method)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是一种心理物理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测量人类感知闪光刺激的临界频率。

闪光刺激是指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且具有高强度的亮光刺激,如电光、相机闪光灯等。

临界频率则是指能够使人们感知到该刺激的最低频率或最短间隔时间。

在实施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时,实验者需要在一块黑色背景上以递增速率以一定频率闪烁光源。

参与实验的被试则需要按下按钮或者表达感知到闪光刺激的时刻。

通过记录不同被试所感知到的刺激频率,可以进一步找到人类感知闪光刺激的临界频率。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通过测量人们对闪光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可以评估人类视觉系统的灵敏度。

这对于诊断和治疗与视觉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视网膜疾病、青光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还被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在这些研究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感知和注意力机制的运作方式。

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频率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研究者可以揭示心理物理上的感知过程。

这有助于揭示人类感知的极限和限制条件,并对注意力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此外,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还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闪光和刷新频率来保证用户体验。

通过使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开发者可以找到适合人类感知的最佳频率,并进一步提升交互系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虽然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许多因素的控制。

如刺激光强度、背景亮度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对这些潜在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十分关键。

总之,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法是一种测量人们对闪光刺激的感知临界频率的方法。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以及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周小囧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南京210046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

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1前言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闪光融合现象及视觉阈限的概念。

2. 掌握闪光融合频率的测量方法。

3. 分析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闪光融合是指当闪烁的刺激物达到一定频率时,人们无法分辨出单独的闪烁,而只能看到连续的稳定光。

视觉阈限是指人眼能够感知刺激物所必需的最小刺激量。

闪光融合频率是衡量人眼对闪烁刺激物感知能力的指标,其与刺激物的亮度、颜色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好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刺激物,如不同颜色的LED灯、不同亮度的白炽灯等。

同时准备实验用的计时器、记录表等工具。

2. 实验操作:将刺激物固定在支架上,并调整其与观察者的距离,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刺激物。

观察者保持一定的头部和眼睛位置,以便观察到稳定的刺激物。

接着,实验者逐渐增加刺激物的闪烁频率,并让观察者记录下每次看到连续光的时间和频率。

观察者在每次实验前应进行适应性调节,以避免视觉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数据记录:观察者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包括刺激物的颜色、亮度、闪烁频率以及观察者的感知结果等。

实验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亮度下,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逐渐延长;在相同闪烁频率下,刺激物的亮度越高,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越长;不同颜色的刺激物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较小。

五、结论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者对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刺激物的感知结果,分析了闪光融合现象及视觉阈限的概念,并得出了闪光融合频率与刺激物亮度、颜色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亮度下,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逐渐延长;在相同闪烁频率下,刺激物的亮度越高,观察者感知到连续光的时间越长;不同颜色的刺激物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较小。

闪光融合频率在影响因素探究

闪光融合频率在影响因素探究

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探究一,闪光融合频率的定义闪光融合频率是视觉时间特性的重要参数,闪光融合频率的检测关系到了众多学科的发展,也为人眼分辨光的刺激提供了量化指标,闪光融合频率检测发展直接推动了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学科的发展。

回顾闪光融合频率的发现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人们把发光的物体绑在绳子的一边,在另一边进行观察,由于黑色的缘故,旋转速度提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观察到亮点练成一个圆圈,当时人们吧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受到光的刺激时,无论视觉效应产生是光刺激结束时视觉效应的消失都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个时间后来人们测量大概是0.05S-0.25S,这种视觉滞后的现象是人脑处理时间的需要,是一种人脑视觉系统在处理刺激过程中的一种滞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闪光融合频率解释了光源刺激我们眼睛时的闪烁感,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光的闪烁现象就会消失。

由于频率的增加,重复的刺激会引起人感觉的滞后,人眼不再能够区分,这一现象被后来人们定义为闪光融合。

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隙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二、实验原理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

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

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

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

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韩璐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4摘要:本实验以颜色(红,绿,黄)、亮度(1,1/4,1/8)和占空比(1︰3,1︰1,3︰1)为自变量,探究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

以本组五名组员为被试,用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进行测试,左眼右眼各做16次,共计32次,测量时,递增递减序列随机交替进。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比红色频率高(F=24.83,P<0.05),明度越高频率越高(F=23.65,P<0.05),色调和明度存在交互作用(F=4.13,P<0.05)。

关键词:闪光融合频率颜色亮度占空比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1]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1]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

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1前言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2方法2.1被试3名大学生2.2仪器设备与材料JGW-B1心理学实验台的“亮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纸2.3实验设计研究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的实验报告(一)实验报告: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研究背景闪光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核聚变过程,对于核聚变反应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而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是指使得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相等的频率,是闪光融合反应的关键参数。

因此,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闪光融合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高压电源、球形反应室、存储器等。

实验过程如下: 1. 在高压电源下,将球形反应室内充满氘气。

2. 改变输入的电场频率,记录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

3. 重复上述步骤,测定不同频率下气体发光的强度。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球形反应室内气体发光的强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频率的继续升高,气体发光的强度达到峰值,此时的频率即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同时,我们还发现反应室内压强、气体组成等因素也会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产生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出了闪光融合的临界频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核聚变反应过程,为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暂无。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实验中应仔细控制压强、温度等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3.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出现数据误差。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实验中仅考虑了频率这一因素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而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例如气体密度等。

在后续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究影响因素。

2.实验数据相对较少,需要增加实验次数以及采用更精密的实验仪器,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3.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较为繁琐,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的拓展应用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不仅在核能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

实验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实验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实验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目的要求:1、了解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因素;2、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顺序及被试的测试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实验顺序及被试的测试顺序的安排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为主,教师辅以指导教学内容与步骤: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人眼的CFF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闪光的强度、闪光的色调、闪光的正(明)负(暗)差异和它们的比例、闪光刺激视网膜部位和面积、闪光出现的背景和眼的适应情况,以及一些非视力因素,如年龄、练习、注意程度和疲劳。

一实验目的:1、了解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因素;2、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顺序及被试的测试顺序。

二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403亮点闪烁仪。

三方法与程序:(以影响因素色调为例)1.为了抵消不同色调的顺序效应,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学号为1—12号,第二3.主试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亮度(100%) →亮黑比(1:1) →背景光(关) →模式选择(三色) →次序(第一组选红绿黄,第二组选绿黄红,第三组选黄红绿)→观测(双眼)→执行轮数(1),按<确定>键,主机背面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4.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用双眼靠近闪烁仪观察口,手指分别按住<+>、<—>键,并根据闪烁情况作相应调整,原来为闪烁的向不闪临界频率调(按<+>键),原来不闪烁的向闪光临界频率调(按<—>键),每按一下改变0.1Hz,按键大于1秒将快速增减,在闪与不闪附近可反复调节直到确认最接近临界频率为止。

按<确定>键。

每一轮有4次测试,按ABBA 顺序呈现刺激,当双眼对3种色调测试均达到所设轮数后,测试结束,主机背后黄色指示灯亮。

5.记录实验数据。

四结果:主试将数据整理后填入下表中五讨论:1.闪烁亮点色调的变化对CFF是否有影响。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实验报告

2015- 2016学年第2学期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专业年级:14级应用心理学实验组别:3组实验者:余松雅王传玲其他成员:王林霞林艺洁蒋鑫娟范晓萱实验时间:2016年5月10日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摘要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和拉丁方设计确定cff值,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占空比和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

选取两名大二女学生作为被试,为消除顺序误差,采用ABBA方法对每位被试测验。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ANOV A)等运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占空比和亮度对cff值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拉丁方设计cff spss19.0 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1.引言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认识活动的开端,所以感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低位,是心理学研究最早和研究较多的领域。

感觉种类很多,按照分析器,可以分为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等,在众多的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眼睛辨别明暗,感受外界事物的各种颜色,这叫视觉(visual)。

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

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本次实验研究的是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cff)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物理刺激和生理心理机能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制约的感觉过程。

运用极限法来测定引起闪光融合感觉刺激的最小频率。

本次实验以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最小变化法(又称系列探查法和极限法)来测定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所用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每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做出报告,如察觉到光从明显闪烁变为不闪烁时,被试就报告“不闪烁”;如察觉到光从明显不闪烁变为闪烁时,被试就报告“闪烁”。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坏蛋(⼭西师范⼤学教师教育学院⼼理系11150201班,⼭西,041004 )摘要: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研究,使⽤PsyTech-EP2009⼼理实验台进⾏实验,采⽤极限法来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

通过实验分析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是否受到刺激程度(颜⾊)和性别的影响。

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光颜⾊1 前⾔: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具,它不是在⼀种闪光开始时,⽹膜反应⽴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后,反应就⽴即停⽌。

事实上⽆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时都有⽹膜时滞。

⼀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在长时间⼯作学习后,⼈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作为⼈类环境的⼀个普遍特⾊,它对视觉有很⼤影响。

我们知道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是测量对光的视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刚引起⼼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在⼼理学统计学原理上,绝对阈限被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费西纳提出了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三种经典的阈限测量法。

本实验采⽤的就是极限法让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记录下数据。

⽤spss分析判断影响确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2研究⽅法2.1被试⼭西师范⼤学⼼理系1102班42名同学其中男6名⼥36名平均年龄20岁,被试⽆⾊盲⽆类似实验经验。

2.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PsyTech-EP2009⼼理实验台亮点闪烁仪2. 3 实验程序2.3.1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2.3.2在电脑程序中输⼊相应的参数,颜⾊(红、黄、绿)间隔750毫秒2.3.3让被试阅读指导语,每个被试各做三次试验,条件分别是在红⾊、黄⾊、绿⾊的灯光下进⾏2.3.4每次都需要确定16次,直到实验结束2.3.5整理数据并分析3结果3.1描述性统计表1 描述性统计量由表可看出不同颜⾊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不同3.2⽅差分析表根据spss统计分析中球型检验 p=0.026<0.05显著,不符合球型分布因此不能使⽤标准⼀元⽅差分析结果,⽽使⽤备选⽅差分析结果表2实验数据的⽅差分析表由以上数据可看出:颜⾊对于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显著,P<0.05性别对于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性别与颜⾊的交互效应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3.3颜⾊、性别的交互效应图图1性别*颜⾊图2 颜⾊*性别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同的颜⾊的临界频率不同。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司世彩(教育学院08级应用心理班)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来测定大学生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CFF。

主试运用了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的心理物理法来确定大学生的CFF值,研究比较得出此次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绝对阈限闪光融合一、引言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FF的测定有了更完善的仪器。

因此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利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对CFF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此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最小变换法(又称极限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

最小变化法一般呈现刺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呈现,叫渐减法(↓);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呈现,叫渐增法(↑)。

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融合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

当闪光的频率不断升高,达到一定频率时,肉眼感知到的闪光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

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简称CFF)。

CFF受闪烁的色光和背景光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因素、练习次数、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态度以及疲劳等因素也影响CFF的结果。

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摘要:通过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来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闪光融合频率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存在左右眼的差异,同时也与递增递减有关,受视觉疲劳影响较明显。

关键词:闪光融合频率个体差异左右眼递增递减1.引言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使人们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电影就是这个道理。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

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

在网膜中央窝部位,临界频率最高,偏离中央窝500,临界频率明显下降。

可见,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对刺激时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方法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感受性对应的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的、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一般用RL表示。

如音高的绝对阈限是指我们刚刚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值(HZ,声音响度的绝对阈限是指在特定频率下刚刚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值(dB),等等。

差别感受阈限是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一般用DL表示。

如音高差别辨别阈限是指对声音频率变化的最小差别的知觉。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阳常要经过预实验进行测定),如果刺激强度的差异过小,会无益地增加刺激呈现的次数,如果刺激强度的差异过大,会使结果的误差增大。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

2.1材料和仪器:1、 JGW—B心理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2.2被试:1名10级心理学专业男生,视力、听觉均正常1名10级心理学专业女生,视力、听觉均正常2.3程序2.3.1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为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钮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和“不闪”现象。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2.分析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CFF的‎影响。

3.掌握不同光‎强度或背景‎光对CFF‎的变化规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

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

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

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

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测定‎了左眼和右‎眼的CFF‎值,并将之进行‎比较。

递增↑:被试开始观‎察时看到亮‎点在闪烁,通过增加闪‎烁频率,使刚刚看起‎来不闪烁时‎停止,并记录。

递减↓:被试开始观‎察时看不到‎亮点在闪烁‎,通过降低闪‎烁频率,使刚刚见到‎闪烁时立即‎停止,并记录。

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实验仪器:BD-II-118型闪‎光融合台频‎率计主要技术指‎标:1、亮点闪烁频‎率:4.0---60.0 Hz,0.1Hz分档‎可调,三位数字显‎示,误差小于0‎.1Hz;2、亮点颜色:红、黄、绿、蓝、白 5种可选;亮点直径:φ2mm;3、亮点观察距‎离:约500m‎m;4、背景光:白色,强度分四档‎可调1、1/4、1/16与全黑‎;5、亮点闪烁亮‎黑比:1:3 、1:1、3:1 三档;6、亮点光强度‎七档:1、1/2、1/4、1/8、1/16、1/32、1/64。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亮点闪烁实验摘要: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亮点闪烁仪的测试,熟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方法,并确定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点。

本实验通过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发现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结论为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点不同,红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最低,黄光最高。

关键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色光最小变化法1.前言: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剌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叫光的闪烁。

随着闪光的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呈现出稳定的光感,这叫闪光融合,感到光闪烁时最高频率和感到光不闪烁时的最低频率的平均值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简称CFF。

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红光和黄光的CFF存在显著差异。

本实验目的旨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2.实验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班14150201全体学生,其中男8人,女38人,年龄为17~22岁,平均年龄19.818,标准差1.330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以色光为自变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为因变量,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2.3实验仪器本实验采用上海心仪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及亮点闪烁仪进行实验。

2.4实验程序:2.4.1实验前将实验所需仪器等通好电源,随机将被试分为三组,被试阅读指导语,准备开始实验。

2.4.2第一组被试按照红、绿、黄顺序进行亮点闪光融合频率的鉴定;第二组根据绿、黄、红进行测试;第三组按照红、黄、绿的顺序进行试验,排除不同色光相互干扰的影响。

2.4.3被试了解实验程序后,设置参数,按照不同颜色顺序进行实验。

当被试点击开始试验后,将眼睛放入观察眼罩内,看到一个闪烁的亮点,通过按“+”“-”对闪光进行调节,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到被试感觉亮点处于闪烁与不闪烁之间的临界点时按“确认”。

闪光强度与闪光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闪光强度与闪光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闪光强度与闪光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影响的研究摘要:实验运用3×3的混合试验设计和极限法,以5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对被试进行不同光强和不同光色下闪光融合频率测定的教学实验。

这些被试中有女生46名,男生8名,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红、绿、黄单色多种光强的CFF测定,其中红色组18人,黄色组17人,绿色组19人。

分析后结果表明,闪光强度对cff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闪光强度;闪光颜色;3×3的混合实验方法1前言本实验是教学实验,旨在锻炼同学们运用JGW-B1型实验台的光电闪烁仪部分结合极限法测量闪光融合频率(CFF)的能力和将心理统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结合《实验心理学》中的知识,如果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时,人眼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但刺激的间歇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闪光融合频率是测定时间视敏度水平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时间视敏度是指人眼分辨事物运动变化的时间特性的能力。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刺激的光相强度、刺激的光点颜色、刺激的时间特性、刺激的空间特性和刺激的网膜位置等等。

此外,有机体的身心状态如年龄、疲劳、缺氧、药物和酒精等作用,以及双眼间的迁移等因素都会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此实验是针对闪光颜色和闪光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的,根据该领域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假设:刺激光点的颜色不同,CFF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红光的CFF较高;刺激光点的强度越强,CFF越小。

2实验2.1 被试本研究所用被试均从南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专业2009级学生中选取,其中包括8名男生和46名女生,其视力均正常或矫正正常,无色盲,但是不排除裸视具有“散光”特征的被试。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实验报告韩璐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4摘要:本实验以颜色(红,绿,黄)、亮度(1,1/4,1/8)和占空比(1︰3,1︰1,3︰1)为自变量,探究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

以本组五名组员为被试,用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进行测试,左眼右眼各做16次,共计32次,测量时,递增递减序列随机交替进。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比红色频率高(F=24.83,P<0.05),明度越高频率越高(F=23.65,P<0.05),色调和明度存在交互作用(F=4.13,P<0.05)。

关键词:闪光融合频率颜色亮度占空比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

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

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

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

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

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

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周小囧
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南京210046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

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
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1前言
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2方法
2.1研究被试
2.1.1被试信息
本次实验共采用被试37名,均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其中男生7名,女生30名。

被试中无色盲,且视力均为正常或矫正后正常。

2.1.2抽样和分组
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在红光、黄光、绿光条件下接受实验。


光组有17人,黄光组有7人,绿光组有13人。

2.2仪器设备与材料
JGW-B1心理学实验台的“亮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纸
2.3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闪光刺激强度和颜色。

其中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种水平,为被试间变量;闪光刺激强度分为强度为1、1/2、1/8三种水平,是被试内变量。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为因变量,即被试感闪光刺激介于闪与不闪之间的临界频率。

实验时,占空比控制在1:1,背景亮度控制在1/4。

本实验采取重复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

2.4实验操作程序与主要步骤
2.4.1
将37名被试随机分成3组,17名在红光条件下接受实验,7名在黄光条件下接受实验,13名在绿光条件下接受实验。

所有被试都分别接受频率为1、1/2、1/8条件下的实验。

研究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

对于自变量“频率”来说,实验设计是组内设计;对于自变量“颜色”来说,三组被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属于组间设计。

所以光相亮度是一重复测量的变量,有六个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亮度安排的顺序进行平衡。

平衡的方法是采用拉丁方设计:
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系列进行,各做4次,可按照↑↓↓↑↑↓↓↑或↓↑↑↓↓↑↑↓的顺序进行。

2.4.2指导语
“请你注意看闪光灯,当闪光灯闪动时你就报告‘闪’,当你感觉到闪光灯不闪时你就报告‘不闪’,请你在判断过程中,报告‘闪’与‘不闪’的前后标准要一致。


2.4.3正式实验
实验正式开始前被试要在实验环境中暗适应5-10分钟。

实验开始时,被试以最适宜的姿势坐在实验台前,并注视着出现闪光刺激的屏幕。

A、递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告诉被试(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转动旋钮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到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B、递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告诉被试(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转动旋钮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到您确定闪烁为
止,然后向主试报告。

”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4.3实验注意事项
A、实验在微光下进行,实验前要求被试在实验环境中暗适应5-10分钟;
B、每测量4次渐增和渐减系列后,关机休息2分钟;
C、主试每次调节呈现刺激的初始频率时,被试可以闭目休息,当主试报告开始时,被试再注视闪光灯;
D、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被试知道结果,主试也不能给被试任何暗示(如反馈“对”或“错”等),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时,主试可适当提醒被试“前后的判断标准要一致”。

3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
表1 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强度颜色平均数标准差数量
1 红色25.9150 4.15619 17
黄色29.8264 4.28288 7
绿色30.4400 5.17631 13
1/2 红色24.3624 4.14300 17
黄色28.8643 3.20624 7
绿色30.5254 3.73507 13
1/8 红色21.6341 3.70798 17
黄色24.3936 3.50109 7
绿色24.9631 4.17356 13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强度条件下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不同,且按红、黄、绿的颜色变化递增。

3.2方差分析表
本实验采用重复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

表2 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自由度平方和均方F p
强度477.990 2 238.995 14.222 0.000
颜色531.592 2 265.796 15.817 0.000
强度*颜色31.114 4 7.778 0.463 0.763
误差1714.011 102 16.804
总计2787.039 110
由以上数据得:频率对于CFF值的影响显著,P<0.01
颜色对于CFF值的影响显著,P<0.01
频率与颜色的交互效应对CFF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
3.3光强度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函数关系
由该图可以看出,在一定光相强度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之增大。

4讨论
本次试验表明:
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着光强程度的增加,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也随之增加。

这和前人所做的结果相同。

光点刺激的颜色会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红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最低,绿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最高。

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
(1)、被试都是心理系的学生,既是主试又是被试,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期待以及影响。

(2)、被试人数比较少,且分配不平衡,实验前没有完全的暗环境,
这些都能产生实验没有控制好的额外变量。

5结论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红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最低,绿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最高。

且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着光强程度的提高,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也随之上升。

但光强和颜色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6参考文献和附录
6.1附录
被试的总体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表
6.2参考文献
邓铸.应用实验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1~224
郑红.心理学实验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