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doc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零。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零。
远日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h)。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彗星方向:自东向西扁长轨道绕日行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超详细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地的形成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提出1. 科学家对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化石成因的研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即南美洲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相似。
2.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通过大陆漂移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1.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陆板块上的陆地漂移和地壳的变形。
2. 大陆漂移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包括地幔对岩石圈的对流、板块边沿的俯冲和剪应力,外因主要包括大气力和海洋力等。
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 20 世纪 60 年代,各国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地震活动、地壳断裂和构造变形现象,并认识到这一系列现象与大陆漂移有关。
2. 1967 年,“板块构造学说”正式提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小块组成,这些小块称为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使地幔能量得以释放,从而驱动了地球地壳的演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不仅引起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2. 地球地殊呈现出了大地构造、地震地震、地形地貌和岩浆活动等特点。
三、大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 宇宙起源自大爆炸之后,地球凝聚成为一颗星球。
2. 地球的内部物质由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粒子、行星形成时形成的物质组成。
1. 地球地壳是围绕地球质地心的一层坚硬岩石层,它上的地球岩浆能量通过热对流传导到地球地壳上。
2. 地球地壳的演化是通过岩浆活动、地外力的作用和构造的作用来完成的。
四、地球地貌和地形的形成(一)地球地形的主要类型1. 大陆地形主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2. 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洋中脊、海沟和地下岩石丘等。
(二)地球地貌的形成1. 地球地貌的形成是通过构造活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来完成的。
结语:地球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理必修一第一节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预习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系统(1)形成原因: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层次: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预习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水金球火木土天海王)2.行星绕日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3.分类:依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水、金、球、火)、巨行星(木、土)和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预习点3存在生命的行星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状态稳定,宇宙环境安全。
(2)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②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③存在液态水。
补充: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①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②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且距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③能自己发光的天体是恒星,环绕恒星运行的是行星,环绕行星运行的是卫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预习点1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概况: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
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
预习点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外光球色球日冕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风(3)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球形特征-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轴与赤道的概念- 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定位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 等高线与地形图- 地图投影与变形- 地图的阅读技巧- 制作简易地图的步骤二、自然地理要素1. 地形与地貌- 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 气候与气象-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象现象的成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区域合作与发展策略3. 文化与环境- 文化地理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可视化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与GPS的关系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填充和扩展。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在Word文档中添加详细的解释、图表、例子等,以形成一篇完整的知识点总结文档。
在编辑时,请确保使用清晰、专业的语言,并保持文档的格式规范和逻辑连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的判断:
(1)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2)在一定轨道上独立运转。
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3、天体系统的层次:
4、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八大行星: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由近及远绕日忙,火木相望防燃烧,中间隔道防火墙(小行星带)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5、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标签:教师工作总结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全)讲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中心天体:太阳 中心天体:地球 河外星系 地月系 卫星:月球 总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 银河系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他恒星系统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
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4.5.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一看位置:在地球大气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二看形态:是物质形态三看轨道:有自己的轨道并独自运行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特征 注意: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并不完全相同,最大的特点是金星逆向自转(自东向西转)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4H→He(在聚变过程中亏损了质量转变为能量)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0.4~0.76微米(um)之间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见光部分。
意义: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地球上的能源来源:太阳能是直接利用的来自太阳的能源,水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属于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能源。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 表面积:5.1亿Km2, 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
赤道周长:4万Km;平均半径:6371Km(2) 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 地轴:地球自转所绕转的假想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大圆。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1) 经线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②所有经线都相等,端点都是两极;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且任一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④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⑤所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点,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2)经度①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②东经度为0°向东至180°,用字母E表示;西经度为0°向西至180°,用字母W表示,180°经线无东西经之分;③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增大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④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⑤本初子午线(0°)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3)纬线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②所有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处纬线缩短成点;③纬度相同,纬线不同,但长度相等,如30°S=30°N;④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则东西方向不变;若经度差大于180°,则东变西,西变东;若经度差等于180°,则互为东西。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略带扁球状。
-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42公里,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公里。
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在自西向东的轴线上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
-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呈椭圆轨道,延绕黄道平面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3. 地球的倾斜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地轴与地银道面夹角约为23.5°,称为地球的倾斜度。
- 地球的倾斜度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倾斜度越大的地方,季节变化越明显。
4. 地球的经纬度:-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东西180°,分为东经和西经。
- 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南北各90°。
5. 地球的分区:- 北半球、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线,北半球为赤道以北的区域,南半球为赤道以南的区域。
- 东半球、西半球:以本初子午线为分界线,东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东的区域,西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区域。
- 东、西、南、北方:以指北针的方向为准。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时间,全球按经线每15°度划分为24个时区。
6. 地球的地理格局:- 大洲与洋: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成大洲,水域分布成洋。
- 大陆板块: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分散着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是由地壳组成的大陆板块。
- 地壳结构:地壳由陆壳和海壳构成,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海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7. 地球上的地理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赤道附近,气温高,季节差异小,降水丰富。
- 温带气候带:赤道以外的中纬度地区,季节差异明显,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 寒带气候带:极地以及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少。
8.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呈现在平面上,以便人们观察和使用。
- 地图比例尺:反映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符号:用以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图形、颜色或字母等符号。
- 地图方向:用以表示地图上方位关系的指示箭头或指北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一(总星系)|_—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一」其他行星系1—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夭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夭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结构特征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温度:U、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 C,地球表而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貌和氧为主的大气。
③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帝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氮。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U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和耀斑(在色球层),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电磁波(耀斑)扰动电离层T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 )带电粒了流(耀斑)扰动地球电磁场T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大气层T产生极光。
(4)影响地球气候。
(5)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
3. 晨昏线1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一一从黑夜进入白天。
昏线一一从白天进入黑夜4. 地方时与区时:• 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经度差1° ,时间差4分钟。
• 时区计算:时区数=已知经度/15。
注意:余数<7. 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 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 中央经线度数计算:中央经线度数二时区数*15。
注意: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区时计算:所求地的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土时区差XI 小时 第一步,求两个时区之差:同减,异加第二步,时间“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的东边用“ + ”,在西边用“一”(东早西晚) 第三步: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 期减去1天.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示 意 图方 向 白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 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周 期(1) 自转360。
,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1) 恒星年,公转360° , 365天6时9分10秒。
(2)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速度 (1)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I57h(2) 线速度,白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o位于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 初)时速度慢。
注意:夏至U 点在远U 点附近,冬至廿点在近 日点附近。
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白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23°26T <|-月21日晨线:从“黑夜"进入“白天”昏线:从“白天”进入“黑夜J帙(7月6日)今天(7月180°-------- (向东) <_帙(7月6日)斯日明变更线 (人醐掘0的经娃(自然购注意:两条口期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廿期。
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之间的地区属于“今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
经线之 间的地区属于“昨天”的范围。
只有0时经线与180。
经线重合时,全球各地才都进入同一日 期。
6.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影响:对河流影响较为明显。
北半球向右偏,河 流向右岸冲刷,右岸冲刷侵蚀,左岸泥沙堆积。
一般北半球河流的右岸是侵蚀岸(凹岸), 为主航道,适宜建设港口 ;左岸是堆积岸(凸岸), 适宜挖沙、淘金等;南半球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同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方快雄 可用.手费・记必地#上水平蹒瞬岫(南半球) 日解球)\ 左手时 I・••♦初始*动方向一*做转后的证动方向方法:画做的碱方向,手心向上,.甫左北右七四 指惜向辟方向,H 瞬所指方向即为翊1痛岫方 向・•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经度差X 4分钟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同减,异加第二少: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东加,西减.第四步: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 LI 期加1夭,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 期减去1天.5.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新的一天)国际日界线:原则以180。
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 一纬度差= 90° 一|当地纬度土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二者在同一个半球则直接相减,在不同半球则相加。
)8.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9.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日期•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门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 H 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 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 口前后,北半球为冬至口,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10.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匠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11.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计算日出日落•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 00-X, H落为:12:00+X•春秋分L1: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 00 U出,18: 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 00日出,18: 00日落。
12.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白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rr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廿,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
26'•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 ,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孤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用昼孤夜孤所跨经度除以15° ,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 00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研究手段:地震波(1)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o(2)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血。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