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胃肠道病症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伤寒论》第194条辨: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原文解释】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

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

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

纯阳明病,是实证,胃的蠕动非常的强,胃口很大,所以,能吃很多,吃了很多还感觉没吃饱。

这个条辨说的是阳明病,但是不能食。

以为是阳明证,实际上是寒证。

胃家是寒的时候,再去攻他的热。

医生为什么要去攻他的,以为是大便不通,不能吃东西是大便堵到肠里面太多了,以为是这样,结果去攻下,这是误诊。

其实不能吃东西是胃里太寒了,误诊以后,用了攻下法,如承气汤之类,胃气就没有了。

胃太寒了,想蠕动又不能蠕动,就会影响到中膈,于是就会有打嗝的声音出来。

一般来讲,病人出现打嗝的现象,就不是很好。

所以,我们治疗肝病,如肝癌到后期,病人开始打嗝,或者是胰腺癌打嗝,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很危险的,一个礼拜就有可能走人了。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

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说推理它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做为基础方来治,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财产生寒,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是这样来的。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既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的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

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

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

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这个表反映了《伤寒论》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

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两种结果。

一个结果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

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入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有舌苔黄而腻,有这个特点。

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应在寒热病邪互结。

伤寒论治肠胃,临证善用经方

伤寒论治肠胃,临证善用经方

伤寒论治肠胃,临证善用经方慢性胃肠炎听起来不像是什么大病,但患者有着难以对人言说的痛苦,饮食稍有不慎就胃胀泛酸、腹痛腹泻,连放心大胆地享用美食都变成一种奢望。

各种抗生素和止泻药吃了一堆,但一停药就反反复复。

其中的关键,在于缓解腹泻的同时更要固护肠胃,才能“长治久安”。

01腹痛腹泻案患者:张某性别:男年龄:15岁初诊:2020年8月10日主诉: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日3-4次,口苦,纳差,心烦,头晕,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浮。

方剂:小柴胡汤剂量:3剂方组:柴胡125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45g 制半夏60g 生姜45g(切)大枣12枚(撕)煎服方法:2000ml凉水泡1小时后,水开煮30分钟,余1000ml,去药渣,再煮药液到500ml,分三次,1日服完。

禁忌:生冷、油腻、五辛、肉面、臭恶、水果、饮料、牛奶、绿豆、豆腐、猪肉等。

复诊:2020年8月13日,精神好,食欲佳,恶心呕吐,腹疼均消失,大便已正常。

02腹痛腹泻案患者:张某性别:女年龄:65岁初诊:2019年9月10日自述:于三天前,出现腹痛腹泻伴有发热症状。

随即在本村卫生室就诊口服及肌肉注射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未见好转于下午2点到本诊所就诊。

现状今天已腹泻十余次水样便伴腹痛,体温38.7℃,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处方:桂枝人参汤剂量:1剂方组:桂枝60g 炙甘草60g 党参45g 生白术45g 干姜45g 生姜45g(切)制附片15g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泡40分钟,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去渣,余下600ml,分三次一天热服。

忌:生冷水果、牛奶、饮料、绿豆及制品。

二诊:2019年9月11日,早上8点患者来自述服一次后腹痛止,服完第二次后至今早未再腹泻腹痛,体温36.6℃正常。

于今早来之前服完第三次,一剂而愈。

03胃胀满案患者:吴某性别:女年龄:43岁初诊日期:2019年9月21日主诉:胃胀满,大便粘腻,月经来时出汗,乏力,小腹痛,睡眠可,苔白厚腻,脉滑。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转载自微信号汉古经方张仲景与脾胃病【解说】脾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能正常饮食、病人身体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对此病有很多记载,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着“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的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脾胃这二者共同出于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腹部,胃属于腹,脾属于脏,这二者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胃呢它收纳水谷,脾呢主于传化精微,传化糟粕,这二者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它把营养物质传送到全身,在内可以营养脏腑经络,在外可以滋润皮毛,肌腠。

【解说】胃和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胃吸取养分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动力,脾负责排除人体中的糟粕,使人体的器官避免遭受病菌的侵害,二者功能互相协调,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传送和排泄,胃和脾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张仲景他在《伤寒论》里面,描述胃脘疼痛的症候是非常具体详细的,比如说“心下痞”,“心下痞硬”“胃中冷”“腹中痛”还有“腹中急痛”,这些个描述论疼痛的性质来说,它可以有腹中拘急而痛,胃中的隐隐作痛,还可以胀满痞痛。

【解说】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时多采用辨证方法,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他创立了许多名方用于治疗脾胃病,如采用瓜蒌、半夏、黄连、吴茱萸、人参、小陷胸汤治疗胃痛的方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如果是胃寒痛,这是寒邪胃导致的,可以用仲景的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如果是郁热痛,这是由于郁热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如果是气滞而导致的胃脘痛,这叫做气滞痛,可以应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四逆散,如果是伤食,食积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采用仲景的小承气汤来导下食积而治疗。

【解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这些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和方法,也启迪了现代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他的一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并受到重视。

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

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
文 献 标 识 码 : h 文 章 编 号 : 0 4 6 5 (0 8 0- 0 0 0 1 0- 8 22 0) 9 0 1- 2
中 图 分类 号 :2 2 2 R 2 .
脾 胃 病 是 中 医 门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主 要 表 现 有 腹 多 其 痛 、 满 、 吐 、 泻 、 疸 、 欲 不 振 、 秘 等 ,伤 寒 论》 痞 呕 腹 黄 食 便 《 有 较精 辟 的论 述 , 临床 颇 有 指 导 意 义 , 就 蚤 对 现 伤寒 论》 分论 部 述做 一简 述 : 1 腹 痛
干 姜 汤 主 之 (4 1 7条 ) 而 2 9条 虽 有 阳 明 病 潮 热 , 大 便 ; 2 但
汤 (4 2 6条) 或桂枝加大黄汤 (7 2 9条)或 治疗上热下寒的黄 , 连汤 (7 条“ 寒胸 中有热 , 13 伤 胃中有邪气 , 中痛 , 呕吐 腹 欲
者 , 连 汤 主 之 ”, 阳 虚 脾 土 受 损 者 可 补 土 建 中 以治 之 , 黄 )属
用小建中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可。
2 腹 满
溏, 小便 自可, 胸胁不去者可与小柴 胡汤 。 此类条数不多, 但
提 示 我 们 : 则补 之 , 则泻 之 是 治 疗 腹 满 的 基 本 原 则 , 虚 实 不 能一 概 从 实 证 考 虑 。
3 呕 吐
腹满是 临床常见症状。满可与痞 同时存在 ,从病名上 《 伤寒论》 提到“ 按之 自濡 , 但气痞耳 ” 即是痞满 ; 对腹满 按程 度轻者称“ 腹微满 ” 腹满而胀者称“ , 腹胀满 ”兼痛 者称“ , 腹 满痛 ” ‘ 或 腹满时痛 ”兼腹部板硬者 为“ , 腹硬满 ” 。痞满 的病 机 ,3 条“ 11 病发于 阴而反下之 , 因作痞也 ”言病者阳不盛, , 体不壮 , 内无 实邪 , 误下后, 无形之寒热之邪阻滞中焦, 气机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浙江宁波一卖淫团伙覆灭:名为SPA按摩,暗藏组织卖淫活动百汇资讯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ʌ临证验案ɔ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王㊀汉1,刘铁军2Δ(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㊀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㊀130021)㊀㊀摘要: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㊁嗳气不舒㊁胃脘疼痛㊁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 痞证 胃脘痛 胃缓 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㊂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 水痞 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㊂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㊁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 温药和之 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㊁饮消则痞除㊂㊀㊀关键词:水痞;痰饮;胃下垂;中焦脾胃;‘伤寒论“㊀㊀中图分类号:R57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505-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0)-基于 道术结合 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5)-东北部地区名老中医学术观点㊁特色诊疗方法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作者简介:王㊀汉(1988-),男,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肝胆脾胃病㊁消渴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铁军(1954-),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159****0790,E-mail :liutiejun699@ ㊂㊀㊀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1-2],多发生于瘦长体型㊁久病体弱㊁长期卧床少动者㊂凡能造成膈肌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㊁腹腔压力降低㊁腹肌收缩力减弱,与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本病㊂西医对此尚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对症状缓解和胃体复位都具有显著的疗效㊂历代医家多以 中气不足 立论胃下垂,治法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㊂但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只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虽以脾胃虚弱㊁中气下陷为本,而标实多挟水饮,每以饮邪之多寡而见病证之轻重㊂晚清医家唐宗海根据‘伤寒论“中水饮致痞论述首次提出 水痞 病名㊂临床中胃下垂有部分患者,或者在其病程当中的某一阶段,无论其病因病机或临床表现均与 水痞 相似,如按 水痞 辨治效果理想㊂本文将从‘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㊁脉症要点㊁病因病机㊁治法方药4个方面系统探讨从水痞辨治胃下垂的可行性,并附以案例说明,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㊂1㊀‘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下篇论述了痞证的概念: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㊂ 详细论述了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5个泻心汤方证,还论述了十枣汤㊁五苓散㊁桂枝人参汤㊁瓜蒂散等痞证的类似证㊂唐宗海根据火热㊁水饮㊁寒热错杂等病理因素将痞证归纳划分为3种类型,即水火交痞㊁单水痞㊁单火痞㊂他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说: 痞证有水火交痞者,又有单水痞,单火痞之异㊂[3] 唐宗海在这里提出的水痞即水饮停滞中焦脾胃所致的痞证㊂‘伤寒论“第156条云: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论述了心下痞因水蓄下焦㊁水气上逆㊁气机闭塞所致㊂然五苓散证为水蓄于下,为何见中焦痞满之证?此乃水饮致病之特点,水饮之性变动不居,始虽蓄下渐变可波及全身,若水扰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可见心下痞,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提示水痞乃有形之邪停聚,而非无形之热痞;用泻心汤痞不解,提示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治法之不同,这里张仲景明确说明水饮亦能致痞㊂‘金匮要略“又对 水痞 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㊂紧接着又对其治法进行了概括: 当以温药和之 ㊂除五苓散外,并给出治疗水痞的其他方剂,如枳术汤㊁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等㊂2㊀水痞的脉证要点水痞应具有一般 胃痞 的临床表现,如胃脘部胀闷不适㊁心下濡按之不痛㊁时有嗳气等,还应具有饮停于胃肠的症状㊂在辨别病势㊁证候虚实时,脉诊尤为重要㊂如‘景岳全书㊃脉神章“言: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㊂[4] ‘医学入门㊃诊脉“言: 弦为血弱有劳伤 中虚且寒停饮浆 [5]和‘诊家正眼“述 弦主痰饮 [6],明确指出弦脉主饮㊂水痞的病机为水饮痹阻中焦,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寒性凝敛,脉气约束显弦象,故弦脉是水痞病的主脉㊂但本病始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必将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脉道失充而表现出弦细复合脉象㊂50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3㊀水痞的病因病机水痞的病因可归纳为感受外邪㊁饮食所伤㊁误下伤中㊁七情失和㊁他病转入及脾胃虚弱6个方面㊂‘伤寒论“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㊂ 从原文来看其外邪已侵入,误汗伤及脾胃之阳,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能得到正常升运,水湿亦不能正常运化,逐渐水饮内停,寒自内生,阳虚阴盛㊂故水痞病机演变应为由脾气虚发展为脾阳虚,由痰湿转变为水饮㊂由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的病机并不相同,如火痞㊁寒热错杂痞㊁虚痞皆为无形邪气所致 气痞 ㊂正如‘伤寒论“第158条所言: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㊂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㊂ 而水痞则为有形之饮停聚,水饮形成之后阻滞中焦,使脾胃气机痹阻,胃失通降,可见病人少食转为厌食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大伤不能运化水谷而布散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故病者 素盛今瘦 ㊂与其他几种痞证相比,此则重而深,彼则轻而浅㊂4㊀水痞的治法方药水痞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协调脾胃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手段,治疗水痞也不例外㊂张仲景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之训㊂饮为阴邪,最易伤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消,其具有振奋阳气之意,是治疗饮证的根本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应以温法为主㊂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若认为水饮停滞中焦之纯实证盲目利水攻逐则犯虚虚之诫㊂如果误认为脏器下垂之纯虚证而行呆补㊁滞补㊁壅补等塞因塞用之法,更应慎用,因为 痞 本就是不通之意,先以水饮内停再加壅补必致中焦气痹矣㊂在补虚上,应考虑到实(饮)再考虑到胃,顺应 六腑以通为用 的生理特点,行通降之法助胃通降㊂治疗上应顾及 胃不虚不逆 [7],选用轻宣行气㊁温化脾胃之品使气化湿化,湿化饮消㊂另外,临床还要遵循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原则,根据证情缓急分别予以施治㊂对于水痞的治疗,‘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五苓散,由于饮邪致病 变动不居 ,‘金匮要略“痰饮篇和水气篇又给出了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㊁枳术汤3方,都可用于治疗本病㊂但临床选方上应各有侧重,如五苓散则必兼有 消渴,小便不利 ,苓桂术甘汤必兼有 胸胁支满,目眩 ,枳术汤则兼有 心下坚(胃脘部),大如盘 ;‘外台秘要“茯苓饮则适用于大病或产后,身体虚弱兼有 胃脘痞满,吐水 者㊂正如‘伤寒论“第380条所言: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㊂5㊀典型病案案1:赵某,女,56岁,农民,2018年6月3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痞胀渐及全腹2年㊂2017年经长春某三甲医院行钡餐显影诊断 胃下垂 营养不良Ⅱ度 ㊂住院治疗半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后转经中医治疗,或以 中气下陷 服补中益气丸或认为 寒热错杂 而服泻心汤均无效㊂最近1个月胀闷明显加重,每日只能在早晨吃半碗稀粥,如再进食则吐,体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劳动只能卧床,大便3d1行㊂诊见形体消瘦,身高168cm,体质量39kg,眼睑略肿,腹壁薄,似微有包块,按之濡不痛,不时闻有水液流动声,口不渴,四肢畏寒,舌淡苔白厚,脉弦细而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方药枳术散:枳壳100g,白术50g,焙干共沫,每日8g,早晚分服㊂6月17日复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量增加1kg,已能下床活动,嘱患者继续服上药1个月㊂7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症状,已能简单劳动㊂案2:狄某,女,30岁,公务员,2019年3月20日来诊:患者自述从2017年2月分娩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伴有嗳气㊁乏力,每遇情志不畅㊁感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影响正常工作㊂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 胃下垂 (轻度),曾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等西药,疏肝理气中成药,药后效果始终不显㊂症见患者体瘦,胃脘部按之柔软不痛,舌苔白滑,脉虚,略带弦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㊂方药‘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半夏:党参20g,陈皮15g,枳壳12 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半夏10g,7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㊂4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原方不变继服10剂㊂6月30日经询问良愈㊂按:以上2例都是根据‘伤寒论“中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 及‘金匮要略“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等论述及患者舌脉而辨病为水痞,都属本虚标实之证㊂案1患者消瘦明显,强食则吐,胃中闻及振水音,舌苔白厚,脉弦细而濡,辨证以标实为主,急用‘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消痞,并以汤易散,取 散者,散也 之意㊂案2考虑患者分娩后伤及元气,故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㊁乏力症状,根据苔白滑㊁脉虚㊁略弦,辨证以本虚为主,脾胃阳虚,治以补气消痞与化饮并用,故选‘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味治疗,疗效显著㊂6㊀结语水饮所致的胃下垂,其成因由外感寒湿㊁内伤七情㊁饮食不节㊁劳倦伤脾致使津液不归正化而成㊂水饮形成后阻滞中焦,痹阻中焦气机,损伤脾胃阳气,终致胃脏不安其位而下移㊂同时水饮还可影响三焦气化波及肺㊁脾㊁胃等脏腑㊂胃下垂起病隐匿,临床不易察觉,而识别水饮更难㊂名医胡希恕[8]有言: 怪病当问水㊂ 可通过望诊(素盛今瘦)㊁闻诊(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了解水饮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脉㊀㊀㊀(下转第517页)60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g,丹皮12g,郁金10g㊂2018年4月4日复诊:自述服上药后汗出㊁身热好转,但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尚少,二便正常㊂症见舌边尖红,苔薄白,左脉细数,右脉弦数㊂处方:淡竹叶6g,生石膏30g,太子参3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麦冬15g,玄参15g,浙贝12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丹皮10g,生地12g,夏枯草20g,钩藤30g,茺蔚子6g㊂2018年5月5日三诊:自述身热㊁汗出同前,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改善,二便调㊂症见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数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生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太子参6 g,生地12g,玄参12g,茯苓15g,代赭石30g,夏枯草20g,丹皮15g,黄连10g,苦参12g㊂2018年5月19日四诊:诉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血压131/79 mmHg,心慌㊁汗多较前减轻,纳眠可,症见舌瘦尖红,苔白腻,脉细数㊂处方:知母12g,黄柏12g,生地12g,丹皮12g,泽泻10g,山药12g,黄精12g,山萸肉10g,柴胡12g,当归12g,玄参15g,麦冬12 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黄连12g,炒栀子12g㊂2018年7月14日五诊:自述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心慌较前减轻,易汗出,无口干口苦,睡眠好,大便调,症见舌质红㊁瘦小㊁苔白有裂纹,脉弦细数,月经不规律1-2月一行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煅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党参20g,玄参15g,当归12g,茯苓15g,赤白芍各12g,夏枯草15g,郁金12g,枳壳12g㊂复查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病情稳定,定期随诊巩固疗效㊂按:患者初诊时甲亢表现较重,如颈前肿大㊁突眼㊁身热㊁汗出㊁心慌等高代谢表现㊂故在初诊时针对阴虚火旺的病机组方,应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养阴清热,加生龙牡一镇一敛,一则镇心安神㊁平肝潜阳,一则有敛汗之功;加夏枯草㊁丹皮㊁郁金以加强清热凉血疏肝之功㊂二诊患者阴虚火旺有所减轻,故身热㊁汗出好转,但仍有心悸㊁血压偏高,仍以养阴清热为主要原则,选用竹叶石膏汤加玄参㊁生地㊁丹皮以滋阴清热,浙贝㊁茯苓化痰散结,生龙牡㊁夏枯草㊁钩藤㊁茺蔚子清肝平肝以降压㊂三诊时以疏肝理气㊁调理全身气机为主要治则,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㊂柴胡与黄芩㊁龙骨㊁牡蛎相配,升降相伍,散敛相因,茯苓㊁太子参㊁生甘草健运中州,半夏辛开苦降解中焦郁结㊂配伍后则可疏郁结之肝气,恢复脾胃升降之枢机,使全身气机条畅,一气周流㊂再佐以滋阴清热凉血之药物,巩固前方之效㊂通过本方的调理,患者诸证皆大为缓解㊂四诊选用知柏地黄丸清热养阴,五诊则继续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全身气机㊂本案充分体现了罗增刚在治疗甲亢根据病程变化分期治疗的原则,前两诊以滋阴清热为主,后三诊则以调理气机㊁疏肝解郁为主要原则,佐以养阴清热㊂参考文献:[1]㊀卢秀波,田文,姜可伟,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29-1233.[2]㊀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882.[3]㊀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0-1464.[4]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9.[5]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6]㊀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07.[7]㊀夏仲元,王琦,郭琪,等.甲亢和甲减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80-282. [8]㊀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9-140.[9]㊀黄帝内经[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1.收稿日期:2020-06-21(上接第506页)诊(弦脉)作出诊断㊂水痞的治疗当以温化为主,而不是见痞治痞,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必须配合行㊁消㊁开㊁导等法㊂方剂如五苓散重于开(通阳解表),苓桂术甘汤重于导(利水),枳术汤重于行(行气),‘外台秘要“茯苓饮重于消(补气消饮)㊂另外,此类患者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饮食上不可过饥㊁过饱,可杜绝此病复发㊂参考文献:[1]㊀唐志鹏.胃下垂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5-126.[2]㊀曹方,宋柏林.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990-992.[3]㊀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M].王咪咪,李林,主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5-96.[4]㊀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8.[5]㊀李梴.医学入门[M].田代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6]㊀李中梓.诊家正眼[M].包来发,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6.[7]㊀王和安.王和安伤寒论新注[M].农汉才,黄力,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92.[8]㊀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48.收稿日期:2020-07-2671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谭欣圆(1993-),女,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级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医内科脾胃病 ;通讯作者 * :周晓虹(1971- ), 女,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 : 中医内科脾胃病。
在伤寒论论中多处提到宿食为病,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 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明确指出 其下利症是因宿食所致。论中专篇论述了“差后劳复病”。“差后 劳复”,既包括病后因劳作过度 ( 劳倦 ) 而致疾病复发,又包括病后 因饮食不节而致疾病复发,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明确提出:“若有宿 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9]。
22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5
·中医中药·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谭欣圆 1,周晓虹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摘要:目的 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 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 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 结论 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病;顾护脾胃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124 本文引用格式:谭欣圆 , 周晓虹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5):228-229.

试析《伤寒论》中的脾胃证候

试析《伤寒论》中的脾胃证候

脾 胃乃后 天之 本 , 化 之源 , 人 体 受 纳 水 谷 , 生 是 运
化精 微 , 灌诸 经 的主 要 器 官 , 濡 诸类 病 证 的发 生 演变 、 治疗转 机 , 不与之 相关 。《 无 伤寒 论》 在理 法方 药 、 证 辨 论 治诸方 面 , 实为 以脾 胃为本 作 为 治疗 指 导 思 想 之楷 模 , 中涉及脾 胃证 候 之 条 文 约二 百 条 之 多 。笔 者试 论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 7年 9月 第 2 2卷 第 9期
C G T M S p m e 2 0 . o 2 . J M C et br 07 V l 2 9 e
‘1 ‘
【 术探讨 】 学
试析《 伤寒论》 中的脾 胃证候
条 :少 阴病 , “ 饮食 入 口则 吐 , 中温 温欲 吐 , 心 复不 能吐 ,
始得 之 , 手足寒 , 弦 迟者 , 脉 此胸 中实 , 可 下 也 , 不 当吐
之” 。本条 论 述 了邪 阻 胸 阳 , 机 上 逆 的 证 治 。36 气 9
条 :大病 差后 , 唾 , “ 喜 久不 了 了 , 胸上 有寒 , 当以丸药温 之 , 理 中丸” 宜 。此条 “ 唾 , 不 了了 ” 出 由于脾 胃 喜 久 指 虚寒 、 寒饮 不化 而致 涎唾在 胸脘 , 日 :胸上 有寒 ” 故 “ 。
征 。9 条 :伤 寒 五 六 1 中风 , 来 寒 热 , 胁 苦 满 , 6 “ 3, 往 胸 嘿嘿不 欲饮食 , 烦喜 呕 , 心 或胸 中烦 而不 呕 , 渴 , 或 或腹 中痛 , 胁下痞 硬 , 心 下悸 , 或 或 小便 不 利 , 不 渴 、 或 身有
微 热 , 渴者 , 或 小柴 胡 汤 主之 ” 。本 条 阐 述少 阳病轻 症 小柴胡 汤 证 的主 证 、 然症 及治 法 方药 。19条 : 何 或 2 “ 谓脏 结 ?答 日 : 结 胸 状 , 如 饮食 如故 , 时 下 利 , 脉 时 寸 浮 , 脉小 细沉 紧 , 日脏 结 ” 关 名 。该 条指 明脏 结 主证 系 “ 饮食 如故 , 时下 利 ” 10条 阳 明病 提 纲 : 阳 明之 时 。 8 “ 为病 , 胃家 实 是 也 ” 7 。23条 太 阴 病 提 纲 : 太 阴 之 为 “

大承气汤(《伤寒论》)解析

大承气汤(《伤寒论》)解析

大承气汤(《伤寒论》)解析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它这名称承顺胃气下行。

通降下行。

病机分析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幺,胃肠。

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证来概括它。

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

因为从证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

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是教材三方面主治,三段主治里最基本的。

那这部分也就成为证治要点,就是辩证的要点,最起码的第二,第三段都必须有这个基础。

都有热实互结于胃肠这个基础。

这个胃肠主要现在指肠道了。

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

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

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

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

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

这就是很具体的了。

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

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

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

这个胃就包括脾,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

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

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

《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

白如枯骨者没有胃气,象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

那这个就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

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

这是跟具体脾胃的受纳运化,消化功能这个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整个概括人体的一种生机活力。

象《伤寒论》概括阳明病,胃肠它用胃家,胃那一家,胃家实是也。

这个胃概括了肠。

有时候一词多义了。

所以有些到西学中班上课的学生们,西医主治医师们,开始他们很有意思说,中医很奇怪,他念书念不懂。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多为“食火”而发,表现为消化不良,大便臭如 败卵。
用黄连解毒汤加焦三仙、炒莱菔子。 舌苔厚腻者,合平胃散。
大便秘结难下,或有如球状,2-7天一次不等, 一般无腹胀、腹痛,不影响食欲。各年龄段均 可见到,以老人稍多。
用自拟舟行煎(麻子仁丸合济川煎加减)
大便并不干燥,或多不成形,但粘滞不爽,下坠, 蹲大便时间长,大便挂池。舌有齿痕,或胖大。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
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 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或肝郁化火犯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
舌红苔黄。 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歌诀: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拟清阳,倦怠懒食身 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 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谢谢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名丁 萸理中汤;加砂仁、草豆蔻,名砂蔻理中汤。
三方合用,适于阳虚寒滞气逆,可见腹胀、呃逆、 纳呆、不食、便溏、苔白腻等。(此为“三环 套月”法)
多为脾虚湿热壅滞所致。 表现为腹胀、溲黄或便干、舌苔黄腻。 宜用(《医宗金鉴》)之热胀中满分消汤。
腹胀夜晚为重,常伴有口苦,便溏。或长期腹 胀久久不除,往往为寒热错杂之候。
用自拟加味枳术煎。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不仅表 现在脾胃本身,还可表现在全 身各个系统,如乏力、口腔溃 疡、发热、失眠等等,临床从 脾胃论治,当获良效。
乏力,伴不食、口苦、大便不调、舌淡、脉弱。
用《医宗金鉴》“升阳益胃汤”:党参15克,茯苓15-30 克,炒白术10-15克,炙甘草6-10克,陈皮10克,法 半夏10克,白芍10克,黄连6-10克,泽泻15克,羌活 6-10克,独活6-10克,生黄芪15克,柴胡6克,防风 6-10克,生姜3克,大枣5克。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

书中如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所包含的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阐述的中医临证思维,尤其是对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及其中所包含的外感兼夹脾胃病时的辨证论治方法,更为后世医家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外感病的一个重要法则。

现试就书中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

1 重视脾胃与外感发病的关系1.1 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然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

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伤寒论》第100 条曰: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是外感疾病,而“阳脉涩,阴脉弦”反映出脾土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土虚木乘的“腹中急痛”,因中虚为本,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故治疗“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说明张仲景在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中,对于脾胃之气的重视是放在首位的,脾胃功能正常则不易受邪致病,邪正斗争的胜败关键决定于脾胃的盛衰,并依此判断预后。

又如《伤寒论》第 177 条曰: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是说因为气血阴阳不足,导致外感病兼夹心阴阳两亏,治疗亦当先补气血阴阳之不足。

体现出脾胃是维持生命、元气的根本的思想。

受其影响,李东垣在《脾胃论》曰: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营气不能滋之。

天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

谷气上升,胃气之异名。

其实一也。

”其意谓谷气是产生人体诸气之根本,脾胃之气无所伤方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之所由生。

”此即脾胃为元气之根,元气为健康之本,如果脾胃内伤,就会百病由生。

1.2 重视脾胃气机升降运化《伤寒论》虽没有明言脾升胃降之说,但将脾胃之升降理论运用于临床,并创制了一系列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治法和方剂。

张仲景实际上通过条文和方证论述了六经病变皆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和。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呕就是进入少阳了,用小柴胡汤来解,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看错了被攻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攻下之后,如果还是柴胡汤证,就再给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下并没有把内脏功能下坏掉。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汤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脾胃功能恢复一定会流汗,流出来的汗是本身正常的汗,这汗本来在太阳应该要解掉,结果在太阳没有解掉进入少阳了,进入少阳后用柴胡汤来去解,排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硬痛往下走是大陷胸汤,硬痛往上走的是大陷胸丸。

不单单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被攻下会结胸,柴胡汤证被攻下也会结胸。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张仲景讲的「痞」是一种症状:现在进入五个泻心汤证。

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又不会痛,可是胃又有胀胀闷闷的感觉,这原因就是表证没有好,进入到胃里面,只有水停在胃的周围,胃的周围并没有热,也没有湿,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如果只是水而已,半夏就可以了,但是病人常常有吃食物下去,因为肠胃的蠕动不好,有水饮,食物堵在里面,有一部份的食物被吸收了,有一部份的食物坏掉了,所以「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半夏泻心汤」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掉了,所以用干姜,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干姜是温中的药。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1对脾胃生理的认识1.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命门真阳虽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是人由胚胎生长发育成人的原动力,但既生之后,人体的生长发育,一切生理活动,全靠脾胃水谷精气的维持,故《内经》有“人受气于谷”和“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定论。

先天禀赋再足,若没有后天脾胃的充养,就难以维持生命。

因此,在既生之后的生命活动中,脾胃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2.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在这个“小宇宙”中,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生生不息的升降浮沉运动。

而在人体内的升降浮沉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

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万氏指出,脾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

认为前人所谓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胃气,就是指脾的升发之气。

如果脾气不能升发,反而下陷,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五脏六腑失养,元气就会匮乏和消沉,生机也就不能活跃如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这就是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依据,而升发脾胃阳气,也就成为李氏《脾胃论》的理论核心。

但是,万氏对李氏独重脾升之论,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在人体升降浮沉的生理活动中,脾升和胃降相辅相成,是必须并重而未可偏执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脾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

2对脾胃病理的认识1.气火关系失调: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来维持,气足则健康,气虚则病作,故《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而气虚病作的关键则在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

李东垣创立阴火说,其基本论点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首次把《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的理论引申到脾胃气虚与阴火产生的关系中来。

但是,李氏却未能把脾胃气虚与阴火随生的机理阐述明白,而只是一再强调“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等等。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一、组成半夏半升,洗(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炙,各三两(6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三、歌括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2.生姜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3.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加重草,主治气痞腹中鸣。

4.黄连汤黄连汤证上焦热,中寒腹痛欲呕哕;半夏泻心加桂枝,减去黄芩散寒邪。

四、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五、主治胃气不和。

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所谓心下,便是胃院。

痞,即气不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干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而下利。

如此者,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法。

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更名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可知本方着重在调和肠胃。

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七、附方及方论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12克)。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

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证。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一两(共四两(9克),一方无人参)。

胃病当从厥阴论治。《伤寒论》中阳明病和我...

胃病当从厥阴论治。《伤寒论》中阳明病和我...

胃病当从厥阴论治。

《伤寒论》中阳明病和我...
胃病当从厥阴论治。

《伤寒论》中阳明病和我们平常说的胃病不是一回事。

阳明病主要是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主要是热邪耗气伤津,对胃的实体影响不大。

但现在说的各种胃病,多有黏膜的损失,这和阳明病截然不同。

胃肠黏膜属于三焦膜系,在六经讲当属厥阴,在脏腑当属肝胆。

所谓肝木克土,就是厥阴病影响到胃肠黏膜了。

当用李东垣的清胃散合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加减治疗,乌梅也是治胃病要药。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六: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六: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六: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
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有表证的时候要发汗,开桂枝汤、葛根汤下去的时候,会出表汗,这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所以肠胃的津液是汗的源头,肠胃的津液应该是走皮肤出来。

结果反攻里的话,肠胃的津液就往下走了,往下走的时候,本应在表的免疫系统就跑进肠胃里面来,所以肠胃里面的津液,可以从肠胃达到表,表的津液也可以顺着同样的管道进入肠胃。

肠胃科的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按之自濡,连张仲景都要去按他,就是要你作腹诊,就是要确定一下,肚子有没有长了硬块在里面?
如果有硬块可能是硬大便,如果压下去软绵绵的,代表里面没有堵到东西,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只是气堵到了,为什么?
因为胃里面有热度有动能,热气应该是往上走的,走到头上、走到四肢表面的,结果被攻下的时候,热就往下走,堵塞在下面,所以这气体是热气,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寒热胶结的情形。

人体内从胃一直摸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的下方就是胰脏,中医叫做膵肉,旁边是脾脏,中间有脾之大络(大血管),脾脏有血管通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动就是靠下面的血管充血帮忙它蠕动的。

「中脘穴」正好在胃的上方,肚脐的两边就是「天枢」,刚好就是在大肠的两个上头,小肠的正中心就是「关元穴」,如果按下去胃里面软绵绵的就是没有东西堵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对胃肠道病症的辨证论治作者: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里部病证,包括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胃肠道中两种性质不同的症候群。

阳明机能亢奋,太阴机能衰减,故阳明为实为热,太阴为虚为寒。

第一节阳明病类证一、阳明病[主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肠胃而言。

“实”指病体为实,实有其物,并有一系列之实热症状,故“胃家实”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发潮热”是实有其物(包括食、水、痰、血)积而不去,其中会有热源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引起刺激性发热。

“自汗出”,是内部郁热,热蒸皮肤,腠理开泄,津液外泄的表现。

汗出伤津,致使大便干结不下,而出现“大便难”。

这些症状,均导源于“胃家实”,是胃家实的必然结果。

故将“胃家实”列为核心症。

[治疗原则]急下存阴。

[主方及主药]主方:大承气汤阳明病是内热致实,实则气机不畅,故有热,有食,有气相互掺杂,治疗则必须针锋相对:一要凉药清热;二是排除蓄积之物;三要照顾机体健康。

此作用只有大承气汤担之得当,故以大承气汤做主方。

大黄性寒味苦,苦寒可以泄热,它具有较强的攻下作用,可以“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实,泻热。

所以它可以担当起阳明病必须排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大黄是苦寒药,它又能担负起阳明病必须泻热的作用。

其三,本品经抗菌试验证明,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肠道病则多由致病菌引起,故用之更妥。

大黄泻下之力虽大,然对于阳明病来说,泻下不仅需要肠管收缩之力,而且又需要大量的液体稀释蓄积物,此则大黄就嫌不足,必须有芒硝来帮助。

芒硝含有硫酸钠、钙、钾等成分,它们是不易肠壁吸收的物质,在肠内可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以软坚排便,助大黄泻热。

枳实,厚朴为佐药,肠内容物蓄积,易发酵产气,故用其消胀除满。

枳实主要成分是橙叶香油等,能增强肠胃节律蠕动,平痉挛健胃,厚朴含厚朴酚,挥发油等,可以排气消胀。

[鉴别证治]阳明病为里热实证。

它是由于消化道内有四种异源同性的有形物质障碍,而发热致实的,那么里热实证是其共性,而异源同性的水、血、痰、食则是个性。

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必须在注意共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每个有形物质致病的个性,只有掌握了共性,又细察了个性,治疗才能单刀直入,针锋相对,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承气汤证1、大承气汤主证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08)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2、大承气汤重证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诠释:“潮热”是阳明病的热型,“手足澉然汗出”是大便硬的外证。

“汗出不恶寒”是太阳病表解入里的指征。

“脉迟”为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之脉。

吴人驹说:“一腹之中,上中下邪气皆盛,证之全实者,其脉单沉伏,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

(《医宗金鉴》)3、大承气汤适应证(1)潮热,谵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

原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诠释: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四证是大承气汤四大适应证,标志着燥屎已经形成。

只要胃家有燥屎则可使用大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215)诠释:“胃中”只是体表定位,燥屎不在胃而在横结肠。

阳明病只要燥屎不升至模结肠,不影响饮食,同时也不会出现腹胀痛。

(2)汗出,潮热,谵语,大便难原文:汗出谵语,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17)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0)诠释:大承气汤证的“汗出,日晡所发热”与54条“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之桂枝汤证有相似之处,故仲景特以“脉实”“脉浮虚”以资鉴别。

同时汗出特点也不相同,参182条,阳明病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3)心中懊恼而烦,腹满而痛,不大便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而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也。

(241)正误补缺:阳明病,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心中懊恼而烦,腹满而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以新病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而成宿食故也,可攻,宜大承气汤,损谷则愈。

若下后,腹微满,初头碍,后必溏,不可攻之,宜栀子厚朴汤。

诠释: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203)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新病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解,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398)上述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的形成为伤寒下后胃气尚弱,食谷不化,形成燥屎。

故民俗有“饿死的伤寒,撑死的痢疾”之说。

(4)小便不利,大便难,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原文: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1)诠释:参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讲述了小便与大便的关系。

《内经·经脉别论》说:“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

”再看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由此可知,阳明病的形成与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小便不利,水走胃肠燥屎不能形成。

小便自利,水走膀胱,不能回流胃肠,大便则硬。

(5)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承气汤。

(252)诠释:“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为里实影响神经系统后引起的病证,为越部证,只要攻除里实,病变即可自解,故曰:“无表里证”即非半表半里证。

(6)发热,汗多,不大便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者,宜大承气汤。

(253)诠释:本证为大汗伤阴,燥屎内结之证,须急下之,否则很快形成212条大承气汤重证。

(7)腹满痛,不大便原文: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诠解:“腹满痛”是燥屎升至模结肠的标志,为阳明病急证,故须急下之,否则形成肠梗阻。

(8)口燥咽干,脉沉迟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正误补缺:阳明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脉沉迟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脉沉迟”为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常脉,为燥屎内结,邪伏于里之象,如不识此,误以为少阴病,则大错特错。

(9)自利清水,色纯青,口干燥,脉沉迟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正误补缺: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脉沉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本证为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之证,多为伤寒四五十天,不吃饭,只饮水,水伴胆汁沿燥屎间隙而下,故而形成自利清水,色纯青。

内结之势更盛,故须急下之。

(10)腹胀,不大便,脉沉迟原文: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正误补缺: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脉沉迟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病情危急,故宜急下之。

4、大承气汤禁忌证(1)表未解,不可攻下,先解表,后攻里。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44)……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208)……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

(106)诠释:表证未解,攻下则引邪入里。

(2)太阴虚寒,胃中冷者,不可攻下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194)正误补缺:太阴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4)……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8)诠释:呕,腹大满皆为太阴虚证,治疗必须兼顾虚实两个面,方不至误。

“满”与“胀”的区别在于满为患者自觉症状,腹部柔软,喜按。

胀为他觉症状,腹部硬而拒按。

二、调胃承气汤证1、调胃承气汤主证原文: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以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之,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213)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9)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正误补缺:阳明病,谵语,汗出,蒸蒸发热,大便硬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诠释:213条“小承气汤主之”为错简,参29条“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改为调胃承气汤)和之。

(250)诠释:阳性病,汗清不解,燥屎还未完全形成,表现为胃气不和时,使用调胃承气汤。

三、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