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课件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第六课](https://img.taocdn.com/s3/m/228a625931b765ce050814be.png)
课文中有四处环境及场景的描写。 默读第二段用( )标出来, 体会环境描)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连用3个感叹号情况危急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
•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 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 择? 救援人员“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 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 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 活着!” 形象永垂不朽 学生“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
正如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意思一 样,英雄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英雄 的光辉形象和精神光照千秋!
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 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一岁半的小雯欣不停地号哭:“救爸爸,救 妈妈”。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 翔”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坍塌的教学 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 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 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 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 把孩子救出。这就是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 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 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 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 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 生命,体现了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 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 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 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谭老师“张开双臂互助学生”的姿势, 已经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 忆,是他生命的最后姿势。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第六课](https://img.taocdn.com/s3/m/7f9e3e528762caaedd33d4ee.png)
•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 到了我们的身上。”
哪个字眼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
•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 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 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 生。”
• 这位老师的话里说明了什么?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这 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 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 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我们只知道这 么多:“雄鹰”名叫张米亚,29岁,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妻子邓霞和唯一的 3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其他亲人都不在本地。 中年人告诉我们,小学还有几 个幸存的老师和学生留在镇上。我们在一顶简陋的帐篷里找到了8岁的杨茜睿, 她恰好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 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 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 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 了……” 通过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张米亚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他 的几位同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 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 映秀小 学校长谭国强说:“张米亚是个男老师,照顾学生却比女老师还心细。有的学生走 读,下雨鞋子湿了,他就想法找来鞋给孩子换上。” 在震区采访,我们见到了一 群平凡而勇敢的人。映秀小学总共47名老师,生还者只有22人。尽管当地政府努 力劝大家尽快转移,还是有几位老师坚持留了下来,忍住失去亲人的悲伤,协助 救援队伍搜寻幸存者。有时,他们会突然哭起来,但是低头擦擦泪水,又继续在 废墟中跋涉。 在他们身上,分明也有张米亚的影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b216e75fbfc77da269b178.png)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https://img.taocdn.com/s3/m/7a514d0a6c85ec3a87c2c56d.png)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d7c58550e2524de4187e2d.png)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说学生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
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https://img.taocdn.com/s3/m/ef7a3930650e52ea5518986c.png)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品读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 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 爱 _的 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 责任 的姿势,是一个____ 英勇 姿势,是一个____ 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谭老师舍生忘 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精读课文
从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老师的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四字词 语来表达一下。
热爱学生 忠于职守 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大爱无疆 大公无私
想一想:
舍生忘死 无私大爱
通过以上课文,说一说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文中哪句话对全文作了概括?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 什么也不要拿 ! 快 ……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 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 去。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1、加一加标点符号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 !符号(填标点符号)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 3、连用五个感叹号,表示: 操场跑去。
精读课文
读一读
感悟谭老师舍生忘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 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 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 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 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8cfc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5.png)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bfd0a5b9f3f90f77c61b2a.png)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6 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最后的姿势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最后的姿势”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0a1d17f1922791688e8b1.png)
师 : 说 说 你 读 懂 了 一 位 怎
样 的 谭 老 师 ? ( 生 交 流 : 危 学 临 不惧 、 学生 为重 等 ) 以 ( 件 出示 :在 危 急 时 刻 , 课
谭 老 师 首 先 想 到 的是 拼 命 呼 喊 , 他 快 速 离 开 , 的 他
【 计 意 图 : 段 的 学 习是 设 这
然 段 高度 概 括 和 评 价 了谭 千 秋
评 价 , 生交 流读 后感 受 ) 学
师 :现 在 请 你 静 心 默 读 课
文 , 圈 画描 写 谭 老 师 语 言 和 动
老 师 的 事 迹 ,通 过 直 入 本 段 能
使 学 生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的 主
、
回顾 课 文 。 入 文 本 中心 直
学 习 你 能 用 一 个 词 语 说 说 谭 千
秋 老 师 “ 后 的 姿 势 ” 给 你 的 最 留
师 : 危 急 时 刻 , 老 师 首 在 谭 先 想 到 的 是 学 生 的 安 危 ,他 拼 命 呼喊 自己 的 学 生 快 速 离 开 。
感 受 吗 ?( 生 自由 说 : 私 、 学 无 临 危 不 惧 、 已救 人 、 与 责 任 、 舍 爱
价 值 ” 诠 释 着 对 学 生 的 “ 与 , 爱 责任 ” 。本 节 课 就 让 我 们 继 续 走
近谭 老师 , 读他 的师 魂 。 解
境 描 写 对 表 现 人 物 精 神 品 质 的 作 用 ;学 习 侧 面 烘 托 人 物 形 象
的方 法 。 教 学 过 程
一
【 计 意 图 :课 文 第 1 自 设 2
义 ,感 受 谭 千 秋 老 师 对 生 命 意
义 的追求 和诠 释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af4f0b27daef5ef7bb0d3c75.png)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题(每空xx 分,共xx分)一、基础题1.读拼音,写词语。
tān tā quán shì fèi xū zhèn hà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辨形组词。
诠________ 拴________ 栓________虚________ 墟________3.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坍(A.tān B.dān)塌________着(A.zhuó B.zháo)想________散(A.sàn B.sǎn)步________4.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________,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________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xū________。
5.近字组词。
感________ 撼________吱________ 枝________释________ 泽________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________ 地动山________ 生死________关血肉________糊7.拼音写字,我能行。
shù kǒu quán shì āo xià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8.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________夜色中,一个黑影一晃就不见了。
________9.用钢笔描红。
诠释坍塌攸撼10.根据意思写词语。
决定生存或死亡的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
________。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________。
11.按要求写句子。
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94853759eef8c75ebfb326.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1、课文主要描写了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歌颂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恪尽职守、爱生如子的崇高精神。
2、“凹”的笔顺是: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凸的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3、“天空阴沉沉的”的作用是:预示着灾情的发生,渲染悲壮的气氛。
4、第3节的上课内容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他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5、第5、7节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恐怖,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临危不惧、舍身忘我。
6、“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表现了谭千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7、书后习题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是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千秋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姝姿势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8、为谭老师拟写碑文或颁奖辞:谭老师,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您以恪尽职守、爱生如子书写无私大爱,您以舍己救人、以身殉职诠释师德灵魂。
当地震来临时,您机智果断地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您浑然不怕。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您双臂张开的瞬间,我们的心里就刻下“谭千秋”这个伟大的名字!4、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公无私视死如归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宽宏大度5、表示时间短的词:霎时间须臾间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倏忽间6、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危如累卵。
(六年级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https://img.taocdn.com/s3/m/2fb97a2769dc5022aaea00df.png)
6.最后的姿势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要求: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____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二.初读课文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一段: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平常”“早早”)2、齐读第一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a8669cbceb19e8b8f6ba9c.png)
4、文章第三部分中四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
对文章中的写作所表达内容起到 烘托作用。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 话语?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6、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位人物来写? 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二、课文理解 7、“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 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主题,突出主题。
本文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 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对人物进 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第三部分引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三个人物 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拓展提升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的诗歌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像 成为永恒 弧线
心灵感悟
当灾难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他那 张开的双臂为四名学生搭起一座通往生 还彼岸的桥梁。让我们牢记那永恒的瞬 间,牢记他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随堂练习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 废(嘘 墟) 震(撼 憾) √ √ (潭 谭)氏 情(咸 感) √ √ 解(释 择) (漱 嗽)口 √ √
随堂练习
2、解释下列词语。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2、你觉得谭千秋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3、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永生难忘--- 终生难忘
字词乐园
反义词: 摇晃--- 静止 刺耳--- 悦耳 迅速---缓慢 腾空---降落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25121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8.png)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
而在说课的最后一环——姿势展示中,教师的仪态和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最后的姿势展示。
一、准备工作1.1 着装得体: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注意着装得体,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展现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素养。
1.2 仪态端庄: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仪态端庄,站姿笔直,双脚平行,双手自然下垂,目光自然平视听课教师,展现自信和专注。
1.3 笑容自然: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自然微笑,展现友好和亲和力,以增加与听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二、教学目标2.1 清晰明确: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清晰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便听课教师能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2.2 与教学内容对应: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听课教师能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 合理分配时间: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听课教师的思考和参与,增强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3.3 情景模拟: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教学方法,使听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多样化评价: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公平公正: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个别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4.3 及时反馈: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https://img.taocdn.com/s3/m/97e179cb360cba1aa811daab.png)
6 最后的姿势(主备人:张春芳)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
预习课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课件准备课时安排坍塌震撼2.读准生字,指读,齐读。
3.出示:洗漱深凹诠释这里的漱凹释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漱(右边不是反文旁,师范写,生跟写)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师范写,生跟写)凹(注意笔顺、书写要点:左低右高有动感,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3篇。
)二、结合词义读重点句子。
(一)出示坍塌1. 理解词义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3.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环境描写)(二)震撼(结合着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朗读这些句子,初步体会谭老师的人格)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3.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https://img.taocdn.com/s3/m/c93c1415964bcf84b9d57b7a.png)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要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课件介绍:1、5.12大地震2、简介谭千秋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d2b0f2fab069dc502201c1.png)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在教学时,我首先先对上一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然后直接切入第一部分的教学,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运用自主圈画批注式的方法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此外,学习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