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原创】2014上海高考作文(个人作品以供参考)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作文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 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权利与使命朔漠无垠。
穿越,是使命,为了求生,无可选择;方式和道路,是权利,为了求简,择之于心。
生存即如穿越沙漠的竞速——权利与使命的错杂,构建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
——权利以使命为基础,自由也证明了不自由的必然。
人曰,学者的使命即是学习。
这个看似无误的观点在一次次高科技犯罪、论文抄袭、造谣、投毒中摇摇欲坠。
不禁发人深思,何谓使命,何谓权利?孙子曰:“必以全争天下”——“全”是其法,而统治者的使命绝非仅仅“争天下” , 而是定天下乃至“垂拱而治” 。
为了这个使命,一代军神才谋定了“全”字方针——古之帝王,旌蔽日、敌若云,颦蹙间的一声令下则可致血流漂橹、地崩山摧, 仿佛是天威难犯的自由。
然则以世人的离梦踟躅换来荒城颓壁,纵然雄途既溢,只作一朝“宫车晚出” 。
王师所向,使命是力挽狂澜而救民于水火,所谓“以战止战” 。
忽略使命的权利,好比在沙漠原地逞尽英豪,满腹韬略、意气风发却愈陷愈深,无以自拔!践于个人, 权利与使命则更加明了。
修身明道是使命, 毋庸置疑也无可取代。
至于求学治经、从政经商,皆是可供自由选择的道路方式。
因而后者势必基于前者而为践行前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古人的气节和道义。
上至金石管龠之侪,下至布衣躬耕之属,明道乃根本,修身为纲要,才有了折佩表洁之高、叨陪鲤对之孝;才有了太史简、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至于王褒《僮约》、扬雄《美新》 ,其为人唾弃者,何也?未尝参透个人权利与使命,不明白自由与不自由之所以然,是以学术精而不知修身明道也!反观当下,一众学子,投身经典而不识孝悌之德、礼仪之道、仁义之心、坚贞之行。
沪上不少考生亦是招挥于内、横行于外——师道之不存、至亲之不顾,感情、友谊皆如儿戏; 抑或以“高材生”的高姿态,给他人以负担与无奈……如此实如抱薪扑火、倒行逆施,大有失其本心之嫌! 《颜氏家训》与《弟子规》不谋而合地将求知学文归于“行有余力”者。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篇二: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六月的高考是全国瞩目的一次考试,这次的高考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决定未来的一次考试,因此,在考试过后,很多考生都想核对一下答案,好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频道的小编会及时为广大考生提供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需要的考生可以在考题公布后刷新本页面(按ctrl+F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根据一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作者:马俊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5年第2期马俊强【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题】可从“认识论”层面论说“自由”与“不自由”。
考生应该以材料中“穿越沙漠时的自由与不自由”这一特定情境为论说起点并合情合理类比联想开去,进而深入思考:该如何从理论层面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种种与材料相似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从“小我”或“大我”角度切入均可。
比如,可谈“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而言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自由时会有不自由,不自由时会有自由”,“世上沒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自由源自可以自主选择,不自由源自内在的责任道德和外在的环境条件”,“自由体现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自由体现在受到客观制约”,“在被决定了起点和终点的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自由’不在‘不自由’的沙漠结束以后的地方,它就在你穿越‘不自由’的沙漠的此时此刻,就在你‘自由’选择道路和方式的刹那中”,“不自由,在天不在我;自由,则在我不在天”等。
可从“方法论”层面论说“自由”与“不自由”。
考生可以在正确认识了与材料相似的种种“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该如何从实践层面正确处理”与材料相似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关系。
当然,从“小我”或“大我”角度切入均可。
比如,可谈“要在不自由的人生际遇中自由前行”,“要在规则和限制中寻求更大的自由与突破”,“对那些暂时打不开的枷锁,我们要以乐观心态对待它,从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在枷锁中舞蹈;对那些我们可以打开的枷锁,我们当然要通过打开它获得更大自由”,“不与外在的‘不自由’对抗,也不为了外在的‘自由’而圆滑媚俗、失去自己,而要在外在的‘不自由’中永葆自己内心的真正平和与自由”等。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点评: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
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必须穿越沙漠可以视为喻体,本体可以是人生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们既可以从自由的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穿越困境来写;也可以从约束的角度来写,关注困境的存在,不要迷信道路和方法;还可以将两个角度融合在一起,即化约束为自由。
这道作文题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人生乃至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有相对的自由,又有不得以的苦衷。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攻克难关的方式方法你可以选择,是你的自由;攻克难关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于国与家于己别无选择,否则事业则无希望,这又是不可自由的,而且,只有经历这种“不自由”的必然选择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完整word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上海高考作文
2014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
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 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 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
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
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 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 一切都是阴
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D.⑤②③①④
4. 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 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 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 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3 分)
得的信息不同, 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 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
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
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 他心中是多么惬意! 然而, 为了享受宁静, 一
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 人们常说, 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 亲善友爱的标 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 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 只要兴趣相投, 品 味一致, 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 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 常常 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阅卷场档案)
【标杆作文】(01号)一类文上内容 30分表达 30分发展 9分总分 69分为了自由的束缚上海一考生“自由是什么?”我试着不断地询问自己去找寻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在成规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离开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便开始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
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或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
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
当波意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
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地束缚下多元的精彩生活。
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
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
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与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权利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
”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
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2014高考上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10
2014高考上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展示的7篇佳作中,有1篇66分,3篇是65分,1篇64分,2篇是63分。
每篇都有老师的批注。
)一、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二、题目类型:思辨型三、关键词:自由不自由四、材料侧重:材料用了穿越沙漠的比喻,对人生或社会发展困境的“这片沙漠”,人们的选择具有两重性。
从材料看:“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我们得到“选择与自由”;从“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看到“约束与不自由”。
从整则材料看:必须穿越,这个无法选择;而穿越的道路和方式,乃至时间、地点、对象等可以选择。
“你是自由的”“你又是不自由的”,可见“自由与不自由”。
材料的立意具有多元化。
但我们一般从关键词入手,“自由”与“不自由”的角度立意是最好的。
五、界定概念。
你:特指作者自己,可引申为每个人,也可扩展为集体、国家、民族,乃至于人类社会。
“你”的不同内涵,不仅决定写作的内容,且影响文章立意的高低。
必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理解为是一种责任,一种约束,一种规则沙漠:这是个比喻,沙漠的渺茫无际、鲜有人烟、环境恶劣、不宜生存等特点,隐喻一种人生或发展的困境。
“穿越沙漠”即走过人生或发展的困境。
自由:自由即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语境中自由就是具有可选择性---走出困境可选择的道路和方式,还有时间与地点、工具与对象等。
不自由:就是受约束,受限制,不具有选择性。
六、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
1.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因而人生必须有所节制,有所约束。
2.每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与世界,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