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以成都市太平小学为

合集下载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3篇)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3篇)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3篇)【导语】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3篇优秀的《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调查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一、问题概述:我校地处于江苏丹阳发达乡镇后巷镇,素有“中国工具之乡”的美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钢和工具麻花钻的生产基地,华东最大的接插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平安气囊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特种板材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2000年起,后巷镇经济总量跃居镇江市第一位,20xx年经济综合指标位居镇江市第一。

后巷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后巷建成镇江市首个千亿镇。

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进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我镇务工,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来我校就读。

现在来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同学总数80%以上。

(学校部)详细状况见下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和心理承受力量方面都存在肯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1、家庭教育方面外来务工子女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条件简陋的廉租房。

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因此他们的父母通常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学习,而且这些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育。

2、生活习惯方面外来务工子女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长时间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

在农村自由成习,缺少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穿拖鞋、打赤膊,长时间不洗澡等,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习习惯方面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贫困落后的安徽农村,还有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农村地区,文化基础学问较差。

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很不稳定,这就打算了这些同学必需随着父母“迁徙”,由于流淌性强,外来务工子女缺乏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家校合作的课程化探索

小学家校合作的课程化探索

小学家校合作的课程化探索作者:黄锐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7年第01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成都市太平小学地处红牌楼西部汽车城附近。

这是一处城郊结合部,大量的随迁人员及当地农转非人口在这里聚集,形成了一个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的居住区。

75%的学生是随迁人口子女,25%的学生来自当地农转非家庭。

如何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长期以来,在家长学校建设方面我们做些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分层构建家长课程——家长必修课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期、分层进行家长课程,如:一年级的“如何做一名好家长”课程,二年级的“好习惯养成”课程,三年级的“良好亲子关系建立”课程,四年级的“情绪管理”课程,五年级的“青春期课程”、六年级的“毕业指导”课程。

让每个年级的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得。

二、分项目构建项目课程—家长选修课每一学期,学校邀请根据家长的需要了儿童教育专家、生理卫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授课,或聘请“太平好家长”现生说法等等。

通过身边真实、生动的案例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好办法,让家长会受益匪浅。

学校将根据家长学习情况进行“太平好家长”评价。

三、入户家访——家长私人定制课程家访是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成长,加强家校合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我校开展“家访周”活动已经将近10年时间,十年来组织全校教师到近5000名学生家中进行入户家访,通过家访,老师们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宣传学校教育理念,传播班级育人文化,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指导。

肖容平老师在家访中成为了学生眼里的“妈妈”;谢雅芝老师带领“小老师”、“好搭档”走进学生家庭进行“集体家访”;谢雅芝老师让孩子走进她的家进行“逆向家访”。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这个课题可是我研究了十年的成果,就让我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个方案。

一、研究背景外来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探索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调查。

2.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3.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外来工子女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

3.访谈法。

与外来工子女、家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4.实证研究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探索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五、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框架。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3.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4.进行访谈,收集一手数据。

5.实证研究,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预期成果1.形成一份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报告。

2.提出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4.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外来工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水平。

随迁子女行为习惯研究

随迁子女行为习惯研究

随迁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个案研究康河小学王惠勤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康河小学处于成都市青羊区文家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流动人口来这里经商务工。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逐年递增。

2、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等诸因素影响,生活卫生意识差,如不经常洗头、洗澡,衣着不整洁,乱丢纸屑,随地吐痰等;品德行为差,如说话不文明、讲粗话、脏话、对人不礼貌等;学习习惯差,如学习活动中不认真听讲,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

为此,我校提出了《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

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小学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帮助外来民工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题的界定1、外来民工子女:从外乡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称为“外来农民工”,简称“外来民工”,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称为“外来民工子女”。

2、小学良好学习习惯:是指符合小学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总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分析外来民工子女学习习惯的状况及成因,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这群候鸟孩子的人生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期目标:1、纠正外来民工子女的不良学习习惯;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外来民工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找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办法,探索出一套适合外来民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师道教研
年第 期
德 育 广 场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文 梅州市梅江区化育小学 杨雪萍
习惯决定命运 良好的学习习 惯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的发 挥 而且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学生长久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众所周知 随着外来务工 人员的增多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成为了当前的教育难题之一 尤其 是随迁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直接影 响着这些学生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 到新的学习环境之中 也影响着学 生是否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 中 所以 作为小学班主任 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外 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习惯 进 而 在 落 实 教 育 大 计 德 育 为 本 这一理念的基础上确保每个学 生都能良好的习惯面对学习 面对 生活 一 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 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有 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 疑问 其实在笔者看来 兴趣是良 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 只有学生 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能在积 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再加上 这些外来务工 随迁子女因长期缺少正规的教育管 教 对学习的态度 兴趣不一 所 以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 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有 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 和开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 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而为学生 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的学习之中 同时 学生也能在这 种有方向的复习 有目的的预习中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 因材施教寻找闪光点 因材施教 寻找每个学生身上 的闪光点是保护学生学习信心 端 正学生学习态度的有效活动之一 所以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过程中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要 帮助学生将自身的闪光点发扬下 去 并在扬长避短中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例如小刘字写的很漂亮 据说 是和村里一个老爷爷学的 所以 我们就可以抓住小刘这一特点 鼓 励他要保持 要坚持锻炼等等 这 样他就会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中慢 慢的养成了练字的好习惯 当然 在对小刘进行肯定时 还要指出他 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因材施 教 引导学生在改掉自身问题 发 扬长处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并以积极地学习态度走进 课堂 花开须有时 唯有静待之 作 为一名班主任 我们要相信学生 要用耐心 爱心 责任心来帮助每 一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都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 总之 我们要耐心的 等待每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 并在 静静欣赏花开的过程中让每一朵小 花都能摇曳生姿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张长栋2014.03.1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我校2012年4月申报,被《中国教师报》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反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探求养成教育培养的德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内容与活动的更新,能力的迁移和品质的形成,积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实验及推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所有农村完全小学。

具体研究对象为马埠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2、良好的做事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3、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4、良好的集体行为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5、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外地工作和生活,这使得来穗人员逐渐增多。

随迁子女是来穗人员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涉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让随迁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制定具体的规则和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要求。

在过程中,家长应该坦诚、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规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孩子了解落实规定是为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利益。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普遍规律(如不撒谎、不吃零食、不打扰家人),需要家长按照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特殊的规定,如规定孩子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参加规定的活动等等。

这些规定和要求应尽量量化明确,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遵守。

二、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频率在现代社会,孩子们接触各种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他们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有可能沉迷其中。

因此,家长们必须合理地控制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频率,以避免孩子受到过度干扰和影响。

家长可以制定时间限制规则,每天按时限制孩子的用电时间,同时也可以规定孩子在完成作业和其他任务后方可使用特定的电子产品。

三、及时表扬和激励鼓励和肯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孩子们做对了一些事情时,家长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了认可,进而使他们更具有动力、意愿和信心保持这种行为。

家长应该根据众所周知的“奖励原则”,为孩子设置可行的鼓励措施(如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以此来激励孩子的行为。

但是,家长不可注意到鼓励和制度规矩的执行,避免自己的肯定成为不起决定作用的附属品。

四、建立家庭和谐氛围家庭和谐氛围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培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家长应该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家庭主人的作用,包括制定家庭共同的规定、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带领孩子共度家庭时光等等。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案例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案例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运用案例案例背景:教育是21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议题,教育水平的发展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建设与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明确指出: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保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阳光健康心态,合理表达、控制调节自我情绪;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具备应对学习压力、生活困难和寻求帮助的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坚持因材施教、教好每名学生,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

《2020年青白江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显示,我年级学生在“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劳动教育”五项评价中各项指标良好,仅“行为习惯”、“学习潜能”两项指标达标率低于青白江区平均水平。

这样的结果给我们明示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教育工作改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在工作中针对这样的不足,有意识地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进行了研究。

案例描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效果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巧用笔墨”这一策略。

这种方式实施起来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写。

但是要把握好时机,有一个原则,就是“及时”。

关于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教育管理

关于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教育管理

关于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教育管理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教育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其中,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的入学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对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管理措施。

首先,我们对成都市的流动儿童入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流动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

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流动儿童的户籍问题成为了他们入学的最大障碍。

由于流动儿童常常随父母迁居,其户籍常常无法与所在地的学校对应,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入学。

此外,一些流动儿童的父母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也无法提供稳定的居住证明和户口迁移手续,增加了他们入学的困难。

第二,流动儿童的学校选择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调查发现,一些流动儿童只能选择就近的农村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与此同时,一些优质的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招生政策存在限制,导致他们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教育管理措施,以改善成都市流动儿童的入学情况。

首先,应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流动儿童专门的教育登记制度,使其户籍与所在地学校对应,确保他们能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

其次,应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提高其教育质量。

可以通过增加教师编制、改善学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教师和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应加强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招生政策,确保他们能够平等接受教育。

可以考虑放宽对流动儿童的户籍要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此外,也可以加大对城市学校的监管力度,防止其歧视流动儿童的现象发生。

最后,应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

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供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帮助流动儿童的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他们的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研究

研究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与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作者:成都市温江区课题组张含萍来源:发表时间:2006-02-28 浏览次数:6769 字号:大中小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社会变革引起的社会规范的重构、职业竞争的加剧,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国外和境外文化和各种思潮的进入、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等种种因素,必然对本来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中小学生造成新的适应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是解决中小学生问题的关键,已刻不容缓。

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生存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心理特点。

而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少年儿童处于交流文化逐渐扩大,多种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这些问题,并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探索。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

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的,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能力。

此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占90%左右。

这些少年儿童,大多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例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懂得迁让,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关心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总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自我管理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自我管理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自我管理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状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漳平市铁路小学技能学科开展课题研究综述傅许章我校是漳平市定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之一。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学校有近600名学生,其中,近80%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他们大部分来自本市农村乡镇,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偏远外省、外乡。

虽然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非常向往与憧憬,但相对较差的家庭环境与较低的文化素质,往往让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厌学情绪。

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且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水平与质量。

2016年9月,我校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状况研究及解决策略”为主题申请龙岩级课题。

在申报还未批准前,先把它做为校级课题开展相应研究。

从9月起,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初步展开调查、探究与实践活动,大家力图在各自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发现并总结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体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让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既能分享到教育公平性带来的良好成果,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由于这个课题较新,而且以前从未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活动,因此,这个学期的活动我们主要以调查与尝试为主,以“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重点,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责任与分工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以王义东校长为负责人,傅许章为组长,游小美、叶淑萍为副组长,黄玉丽、徐淑蓉、赵凤琴、李晓娟、张晓芳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分学科教学研究与共同研讨。

我们以以校园论坛、QQ群、校讯通等多种媒体为依托,总结在活动中的体会与感悟,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一、从家庭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的第一课堂,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1.培养规律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制定一份日常生活的计划表,让孩子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如起床、吃饭、做作业、睡觉等。

激励孩子坚持执行计划,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睡前刷牙、保持环境整洁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家长可以给予正面激励和表扬,同时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3.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小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阶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与感受。

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日常任务和学习。

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份时间表,让他们自主管理时间,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二、学校教育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的作用学校是小学生第二个重要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以下是几点学校教育的策略:1.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班级会议等形式,培养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守纪律等行为习惯,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为他人付出的乐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建立奖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如表扬信、奖状等,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奖励应该及时、具体,体现出家长和学校的肯定,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开展品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通过讲授案例、分析道德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教育者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角色与责任教育者包括家长和学校教师,他们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流动人口子女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东街小学

流动人口子女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东街小学

流动人口子女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作者姓名:孙丽萍郭海维严小红李海霞杜江权云燕殷晓亮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东街小学 736200 389610925@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我校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逐年递增,但这些学生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学校、社会的热点问题。

我们以东街小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小组全体教师按照实验预期目标,以培养流动人口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己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一、研究的基本观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我校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逐年递增,但这些学生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学校、社会的热点问题。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与方法(一)启动准备阶段1.调研摸底,成立东街小学流动人口子女习惯养成教育调查小组。

摸清流动学生数量,建立流动人口学生数据库,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确定研究方向。

为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共育”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2.制定《东街小学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评价细则》。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实施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

因此,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养成教育中一定要力争做到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入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培养作者:朱红来源:《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7年第7期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朱红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语道破了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学校就读的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由此也不断增加,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因此,抓好外来务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长于农村,耳濡目染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到城市后,接触了城镇的信息、规范的生活方式,两种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学习、心理上也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的表现上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学生有理想有积极进取的信念,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缺乏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到位,导致他们不良习惯较多,缺乏规范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以爱感人,以情动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一)尊重信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学生成长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教师只有用爱来引导感化学生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让孩子“亲其师,则信其道”。

首先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系统的学习指导计划。

在对“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教育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他,尊重他,只有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才会信服你,亲近你。

老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尽力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优势,找到自信。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更要有耐心。

养成教育应“男女有别”

养成教育应“男女有别”

【专题名称】中小学教育【专题号】G3【复印期号】2012年01期【原文出处】《中国教育报》(京)2011年92期第⑧页【英文标题】Cultivation Education Must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Genders【作者简介】彭显宏,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寺西区小学校长。

成都市太平寺西区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小学,约九成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由于家长普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和教育不足,习惯养成较差。

我们还发现,由于农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进城务工人员总是先把男孩带进城里读书,因此造成我校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有些班的男女比例甚至达到4:1。

在学校里,男孩在行为管理和学习习惯方面往往存在更多问题。

男孩多的班级其纪律状况、学业成绩令班主任叫苦不迭,男孩在习惯养成上难以接受教育、改正错误:——为什么我们班的那几个男孩总是在课上东看一下、西摸一下,从不消停;总是在临睡之前,才想到还有作业没有完成;总是在承认错误之后,转身就忘?——班上的后进生,男孩占了绝大多数。

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听课效果差,怎么提醒都无法改变。

——男孩之间更容易发生正面冲突。

当冲突发生时,他们本能地选择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互不认输,连老师的呵斥也难以制止他们。

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我校因此提出了实施“呵护女孩、欣赏男孩、因性施教”的养成教育方案,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何谓“男女有别”养成教育要做到“男女有别”,要让教师、家长认识男孩、女孩到底有何差异。

首先,学校向教师推荐阅读《拯救男孩》等书目及研究论文,引导大家了解男孩、女孩各自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智能优势,要求教师结合自己任教的班级和学科实际思考,如何根据性别差异调整教学行为及学生评价方式。

经过多次对话、交流、研讨和反思,教师对“男女有别”有了较清晰的认知:——以前总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坚强,更能承受压力。

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们:我校《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课题,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调查后提出,经镇教办教研机构审核,被确立为镇立项课题。

现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流动队伍——打工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打工族”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每年在外的打工者有数千万之多。

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走南闯北寻找“钱图”,却把未成年的需要呵护的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处,成了留守孩子。

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需双赢的大趋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

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经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课题的提出(一)、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

简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

简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

简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
杨晓霞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C)》》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外来务工子女伴随着父母的流动,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有着诸多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工作中努力探求有效策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杨晓霞
【作者单位】如皋市经济开发区何庄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1
【相关文献】
1.简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 [J], 杨晓霞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 [J], 廖维容;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 [J], 汤小祥;
4.简析家校合作如何促进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J], 王坤
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 [J], 蒋玉娥[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流动人口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以成都市太平小学为例》姓名肖玲学号J200704016
学科专业教育管理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李盛聪职称教授
2008年10月6日
填表须知
(1)开题报告审核由各硕士点组建专家组具体实施。

专家组成员3—5人,由副高以上人员担任,组长必须具有正高职称。

研究生本人的指导教师应进入专家组,但不担任组长。

(2)专家组的作用是对研究生的选题论证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以“通过”、“不通过”为结论。

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重新开题。

(3)选题来源指国家、省、市、校项目或自选项目;论文类型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其它类型。

(4)本表要求双面打印,保持格式和开本不变。

(5)表中内容可打印,也可手写,但应字迹清晰,排版工整,且签名处必须为亲笔书写。

(6)以下两种情况不能顺利通过开题报告审核:a、题目过大;b、与本专业方向不符。

(7)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还需符合下列要求:a、选题为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b、紧扣实践问题,忌纯理论研究。

(8)对已达到“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科学硕士研究生,请专家组按相关文件要求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