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chapter61.1(5版)

合集下载

毒理

毒理
48.蓄积作用:指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质后,吸收量超过机体代谢转化量+排泄量时,则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是发生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
49.物质蓄积: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用化学分析方法在体内检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
50.功能蓄积:机体反复多毒性作用,是机体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引起损失效应累积的结果。与物质蓄积难以严格区分。
51.发育毒理学: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性动力学等。
52.畸形:指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可分严重畸形和轻微畸形,前者对外观,生理功能和寿命有明显影响,后者则只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
53.致畸作用:环境因素干扰胚胎或胎儿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正常发育,以致胎儿在出生时,具有形态结构异常的作用,有化学物引起的先天畸形称为化学致畸作用。
9..危险性管理:依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
10.致畸带:从NOAEL到胚胎死亡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致畸带越宽的致畸物,致畸危险性越大。
11.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性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实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11.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组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多试验动物是爱心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一章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6. 毒理学发展的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阈剂量到基准计量、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7. 系统毒理学的概念?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VDB6U5%v5L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 Cu*KoV2E3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3毒物(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

4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可改变,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①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②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7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8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卫生毒理学(Health /hygienic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以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3、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发现毒性、探讨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管理。

4、现代毒理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分支领域。

5、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指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

6、机制毒理学(medchanistic toxicology):是在毒性鉴定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及其他研究方法,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

7、毒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临床观察、志愿者试验)。

8、Paracelsus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9、意大利医生Pamazzini被誉为职业医学的创始人。

10、近代毒理学之父Orfila。

11、美国于1906年通过第一部《美国食品与药品法》。

12、1937年发生磺胺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

13、毒理学展望:⑴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⑵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⑶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⑷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⑸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⑹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一、毒理学基础概念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及其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

毒理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是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无法改变的,而毒效应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就可能被影响的。

毒作用的分类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超敏反应、特异质反应。

敏感人群(高危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险人群。

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暴露生物学标志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两类标志物,用以反映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相互作用产物的含量。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既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内剂量:是指已被吸收进入人体内的量。

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后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质的群体中的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s)是基础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常用参数最常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和急性毒作用带(Zac)。

Zac值的大小可反映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即表示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

zac值越大、表明化学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实验方法的要点(一)实验动物[原则]: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③品系纯化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1.实验动物的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实际工作中啮齿类多选用小鼠和大鼠,有些试验也可选用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一般选用狗或猴。

一般来说,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人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2.实验动物的年龄急性试验动物不宜过老或过幼,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实验,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由于小动物年龄与体重相关.一般用体重表示。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P120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矢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值,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P128致畸性:指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如(先天性缺陷)的特征P129致畸指数:指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试验获得。

P突变(mutation ):是一种遗传状态,是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P137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ee)指使用某药物后能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的欲望,产生钱婆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ee):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恒状态,处于适应态的病人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将出现戒断综合征。

微核(micronucleus )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为微核二、填空题沙利度胺药害事件导致胎丿L畸形属于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会判断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量,如:血压的升降。

毒理

毒理

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是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的目的。

2、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当此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积累达一定的量,能与身体内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这样的有害物质称为毒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就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真正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志。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毒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式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的科学。

毒物是指那些会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毒素等。

在毒理学中,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一份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1.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程度。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短期接触或者一次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毒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 毒理作用(Toxicokinetics):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毒物的毒理作用有助于研究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3. 毒理代谢(Toxicant metabolism):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的过程。

毒理代谢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也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代谢产物。

4. 毒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有助于揭示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5. 毒物相互作用(Toxicant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的毒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抵消的效应。

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毒物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 LD50: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动物致死的毒物剂量。

7. NOAEL:无观察不良效应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剂量或浓度下无毒性反应。

8. 毒作用靶标(Target organ):指毒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组织。

毒物可以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影响,也可以对特定器官产生选择性毒性。

9. 突变原性(Mutagenicity):指物质对DNA或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造成突变的能力。

突变原性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

10. 致癌性(Carcinogenicity):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作用的能力。

毒药

毒药

11
解密档案二: 解密档案二:
前俄罗斯特工中毒事件
时间:2006年11月 时间:2006年11月 地点:英国伦敦 地点: 受害人:利特维连科 受害人: 施毒者: 施毒者:unknown
12
Why why
13
解密利氏档案: 解密利氏档案:
1988年 加入大名鼎鼎的“克格勃” 1988年,加入大名鼎鼎的“克格勃”,从事反间谍等工作 1991年 进入联邦安全局最秘密部门, 1991年,进入联邦安全局最秘密部门,晋升为中校 2000年 2000年,偕同妻儿以申请政治庇护为由移居英国 2006年 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其间曾就车臣问题上, 2006年,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其间曾就车臣问题上,大肆批评总统普京 政权,因而被列入莫斯科当局的通缉名单中。 政权,因而被列入莫斯科当局的通缉名单中。
15
你所不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钋-210
25个同位素,都有放射性(居里夫人所发现)
Po,在元素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为84,是银白色的金属。现在知道钋有
钋-210属于极毒性核素,钋210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相当于0.1 克钋可以杀死100亿人,美国原子核管理委员会规定,钋-210最大摄入 量为一万亿分之0.8克。 它容易通过核反冲作用而形成放射性气溶胶,钋的α射线能使有机物质 分解脱水,其远期辐射效应会引起肿瘤。它在体内水解生成的胶粒极易 牢固的吸附在蛋白质上,能与血浆结合成不易扩散的化合物,对人体的 危害很大
2、医院负责人介绍:剧毒的致癌物质二恶英是从口中进入尤先科体内,这位 医院负责人介绍:剧毒的致癌物质二恶英是从口中进入尤先科体内, 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显然是在食物中遭人“蓄意下毒” 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显然是在食物中遭人“蓄意下毒”。
9

毒理学破案手册(译文纪实)

毒理学破案手册(译文纪实)
高于一般,低于推荐。
非虚构的重点还是拓展边界,虽然读起来没有那么丰满,但看完对于与毒物有关的案件和社会问题确实有了
更多的认识。
内容很有意思,但翻译的水平不敢恭维。
訂閱完沒幾天就上架了,很開心的開始看……這乾巴巴的感覺,翻譯和作者各背一半兒的鍋?。
⭐️⭐️⭐️⭐️首先提醒编辑先改一下第十章的标题,应该是“一氧化碳,第二部分”,而非并未涉及的二氧化
外,20世纪初的工业创新使得大量现代毒药涌入美国,为聪明的下毒者创造了新的机会,也为早期的法医侦探带
来了新的挑战。普通人为情为财下毒害命,更可怕的是,美国政府为了禁酒,公然在酒类饮品中下毒……
所幸,1918年,一位超凡的病理学家查尔斯·诺里斯排除万难获得聘用,成为纽约首位训练有素的药物检测者,
随之,下毒游戏永远地改变了。诺里斯甫一上任,就招募了天才的化学家亚历山大·格特勒,二人一起创建和领
导了该市首个毒理学实验室。在他们的努力下,毒理学在美国成为一门令人敬畏的科学,他们开拓性的科学侦察
工作,不仅让许许多多下毒者无所遁形,也让司法系统面目一新,而他们培养的人才也散布到美国各地成为法医
办公室的负责人和中坚力量。诺里斯和格特勒以自己的科学贡献,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编剧,拍成了同名纪录片,作为知名纪录片《美国历史》(American

4
六一氧化碳
(CO),第一部
分一九二六
5
七甲醇(CH3OH)
一九二七
八镭(Ra)一九
二八至一九二

1
九乙醇
(C2H5OH)一九
三〇至一九三

2
3
十二氧化碳
(CO2),第二
部分一九三三
至一九三四
4
十一铊(TI)一

毒理

毒理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 U 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 LD50 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解释:
经口、注射器染毒,瞬间给予;
❖ 一次:
经呼吸道、皮肤染毒,一段时间。 ❖ 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毒性很低。 ❖ 短期内:最长的观察期限为14天。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LD100、LD0等; 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 险性;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
掌握: 基本概念、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设计、LD50的
计算方法及急性毒性分级; 熟悉: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的方法、局部刺激试验的方法、
蓄积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了解: 化学毒物所致的病理学改变及其评价。
2
3
一般毒性作用:
也称为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
谢试验
殖试验,代谢试验
慢性代谢试验,致癌 慢性毒性试验,致癌
试验
试验
《化妆品安全性评 价程序和方法》 GB7919-87
急性毒性试验,皮 肤与眼粘膜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致突变,致癌短期 生物筛选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致 癌试验
人体试验(激发斑 贴、试用试验)8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 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 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小鼠一次灌胃体积0.21.0ml/只; 大鼠一次灌胃体积1.04.0ml/只; 豚鼠一次灌胃体积1.0~5.0ml/只;
28
染毒剂量及分组
了解理、化性质 查阅文献 预实验 正式试验
29
1.查阅文献
有相关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 没有相关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
30
(1)有相关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
18
实验动物的选择 2.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豚鼠——200~250g
家兔——2~2.5kg 狗——10~15kg
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 动物平均体重的20%。
19
实验动物的选择
3.实验动物的性别:
雌雄各半; 化学毒物对雌、雄动物的毒效应有明显差异时; 致畸试验,可仅作雌性动物的LD50测试; 实验动物必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的毒作用反应。
急性毒性作试用验 重复剂量毒性作试用 验 亚慢性毒性作试用验 慢性毒性作试用验
4
特殊毒性作用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5
为什么要研究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6
Section 1
急性毒性作用
(acute toxicity)
7
健康相关产品毒理学评价阶段与试验项目
农药
食品
化妆品
32
2.预试验
找出10%~90%或0%~100%致死剂量的范 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以合适的间距 设几个剂量组,作为正式试验的剂量。
33
3.正式试验
20
实验动物的选择
4.动物数量与分组
大、小鼠等小动物---每组10只 狗等大动物---每组6只
几组?
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动物分组: 改进寇氏法至少设5个剂量组; 概率单位图解法一般设6~10组; 霍恩法设4个剂量组; 分组方法: 随机分组。
22
实验动物的选择
5.实验动物的预检:
通常情况下观察5~7天,剔除异常的动物, 选择健康动物;
染毒剂量与分组
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14
实验动物的选择
选择的原则:
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 应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动物;
品系纯化; 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和获得。
15
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实验动物的性别; 动物数量; 实验动物的预检; 禁食。
16
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 的毒性资料 ,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 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 期毒性中值。 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并 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1~2个剂量作为预试验剂量。
31
(2)无相关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
以最大耐受量作为实验的最高剂量 ; 以1mg/kg为最低剂量组 ,组距为4,进行预实验。
25
染毒途径的选择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
经口; 经呼吸道; 经皮肤; 注射途径。
26
染毒途径的选择
经口染毒: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经呼吸道:吸入染毒、气管内注入; 经皮肤染毒:动物背部皮肤、小鼠浸尾法; 注射途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
下注射。
27
染毒途径的选择
各种染毒途径都有一个最大染毒容量的问题:
法规名称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程序》
评价程序和方法》
GB15670-1995
GB15193.1-1994
急性毒性试验,皮肤 与眼粘膜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致突 遗传毒性试验,致畸
变试验
试验,短期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代 亚慢性毒性试验,繁
检疫期与实验期雌雄动物分笼饲养,防止交 配及受孕。
23
实验动物的选择
6.禁食:
大鼠应隔夜禁食; 小鼠应禁食4h; 大动物可在染毒前不喂食,染毒后继续禁食
3~4h; 要保障饮水的供应。
24
染毒途径的选择
选择的原则:
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 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实验动物的选择
1.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种属: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或家兔; 非啮齿类:狗或猴。 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
17
实验动物的选择
品系: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
依据遗传学背景分类: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杂交群 (Hybrid strain) 封闭群(Closed colony),如:昆明种小鼠、 Wistar大鼠、SD大鼠等。
为重复剂量、亚慢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 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的线索。
12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LD50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一)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