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合集下载

湘西习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考察调研总结

湘西考察调研总结

湘西考察调研总结引言湘西地区作为湖南省的一个特殊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作为一个专业团队,我们决定对湘西地区进行考察调研,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考察目的1.了解湘西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保护情况;2.探索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3.研究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4.分析湘西地区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考察过程和结果自然资源调研湘西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和森林等。

我们深入考察了湘西地区的几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凤凰古城自然保护区等。

我们发现,这些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挑战。

历史文化调研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深厚而独特,包括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我们前往湘西地区的凤凰古城、吉首古城等地考察,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等。

我们发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调研湘西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贫困县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经济发展逐渐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调研了湘西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业、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等。

我们发现,农业仍然是湘西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旅游业和电子商务正在逐渐崛起,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问题调研湘西地区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落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我们深入调研了湘西地区的贫困村和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困境。

我们认为,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

结论与建议1.针对湘西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2.应重视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对于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支持力度;4.对于湘西地区的社会问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饮食文化

湘西饮食文化

湘西饮食文化一、概述湘西的地域文化神秘如山岚,使武陵山脉起伏连绵的山峰隐约于古老的巫傩中。

论及湘西饮食文化这一文化印象,就恰如秋天山寨木楼檐前悬挂的一串串红辣椒,它火样的鲜艳是那么醒目,深深诱惑起人们对湘西饮食大快朵颐的欲望。

走进湘西,无论在吉首,边城凤凰,还是秦汉古城王村,宾馆饭店中的菜肴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西饮食文化中主要的内核,那就是湘西的正宗味道“酸辣”。

湘西饮食的味道,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借助特有气候条件,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自成一家。

二、特点1、酸到摇头历史的湘西,传说的湘西,神话的湘西,终究在现实的湘西中体现。

湘西贫瘠的土地,南方多雨湿润的气候,山地和河流之间一步一步地的迁徙,使湘西人将湘西的饮食定格在“酸”上,因为只有“酸辣”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的贮存。

苗族传说:历代湘西因不产盐,而饱受缺盐之苦,顾而借助酸。

酸味首创者来源于无意的创造。

在湘西,不论在土家山寨,还是苗族村落,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那是腌制酸菜的工具。

湘西的酸菜,在我看来,无非两类。

一类,腌制时间比较长的,一类时间比较短。

前者如大头酸、酸辣子、酸鱼等等,短则数十日,长则数年;后者如醋萝卜、豆夹酸等等,一般一至数日而已。

聊举数例。

酸鱼一种。

这是湘西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

李渔论鱼,鲜为第一,肥次之。

这第三种嫩却未论及。

每到秋天,稻田里的稻谷熟透,乡亲将谷子收割回家。

满坝满沟的稻田里,一尾尾鱼儿经过几个月,已经长到两三把掌宽。

此时,大人、小孩用背笼、用撮箕、用罗筐,甚至放干田水,将鱼儿弄回家。

然后,剖开鱼腹,塞入小米或者糯米,当然小米较糯米为佳,再重重抹上盐,放进大大小小的坛子密封。

几个月后,待鱼变酸,取出炸食。

炸时,用清亮香纯的茶油,小火细细烹,里里外外变得金黄即可食用。

酸鱼,酸中带咸,咸中带香,风味别具一格。

苗乡有贵客登门,好客的主人肯定备上一大碗酸鱼,让你大快朵颐。

大头酸二种。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湖南湘西,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南方的湖南省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

这里的土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闻名于世。

其中,结婚风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一、湘西土家族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结婚风俗,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结婚风俗流程1. 提亲:男方会派遣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

女方家在接受礼物后,会设宴招待媒人,并请族中长辈商议婚事。

2. 定亲: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向女方家送上一份厚重的彩礼。

彩礼包括钱财、物品等,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同时,双方家庭会安排一次见面会,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3. 迎娶: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在出嫁前要举行“哭嫁”仪式,以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男方在接新娘回家时,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背着新娘跨过火盆,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三、风俗场景描述1. 男方家庭拜访: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带领家人前往女方家拜访,以示尊重。

拜访过程中,女方家会设宴招待男方家人,并安排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以增添喜庆氛围。

2. 女方家庭宴请:在婚礼前夕,女方家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宴会上,大家会共同品尝土家族特色美食,并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

3. 双方家长见面:在婚礼前,双方家长会举行一次见面会,商议婚礼的具体事宜。

见面会通常在女方家举行,双方家长会就彩礼、嫁妆等事宜进行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媒人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需要通过沟通协商来达成一致意见。

四、土家族结婚风俗的特色与价值湘西土家族的结婚风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间传统。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引言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

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

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一)优势分析1.资源丰富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2.发展迅速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

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

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

3.政策扶持(二)劣势分析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

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

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

旅游景区周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旅游娱乐活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品种单一,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吸引力,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链还需完善。

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

利用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利用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利用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 引言1.1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湘西红色文化是指湖南省西部一带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涵盖了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场所,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湘西的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奋斗的象征,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道德风范,能够激发人们爱国爱民的情感,提振民族精神和自信心。

湘西红色文化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通过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湘西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湘西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方面,更体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效益上。

1.2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湘西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通过挖掘、传承和利用湘西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2. 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湘西红色文化旅游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当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和生活质量。

修复红色旧址、策划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发红色旅游商品等都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湘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精神内涵。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激励人们继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

2. 正文2.1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湘西地处山区,地形多为岩石峻峰和陡壁峡谷,自然风光优美。

而湘西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

湘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多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馆,如井冈山、韶山、衡阳大型红色革命纪念馆等。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地区之一,其地理位置特殊,民族组成复杂,人文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

其中,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多元信仰、独特风俗是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中,湘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遗失和转化,如何保护与传承湘西民俗文化,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湘西民俗文化是湘西人民从古至今养育和形成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土家文化。

首先,彝族文化是湘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彝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彝族文化独特地表现在其歌舞、礼仪、习俗、信仰等方面。

例如,彝族的“诺那”节,其舞蹈婉转悠扬,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彝族的群众婚礼,强调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彝族的信仰,则包含着对山林水源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这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不仅代表着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

其次,苗族文化是湘西地区另一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苗族是湘西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悠久,充满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苗族文化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其苗族花山节,在节日中,苗族人民在追溯历史、展示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团结互助、文化自信和向上发展的精神。

此外,土家文化也是湘西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土家族是湘西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在其民俗文化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节日、习俗和信仰等。

例如,土家族的“绣球节”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与其它节日相比,绣球节更为丰富多彩,更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以上所述,湘西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不仅对湖南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二、湘西民俗文化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湘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使得湘西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
湘西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湘西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湘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湘西文化的独特特色。

三、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等多种
形式。

其中,土家族的锣鼓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等都是湘西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四、湘西文化的民俗风情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如土家族的“拜祖”、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五、湘西文化的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鼓、侗族的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湘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等特色。

湘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责任,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地区。

为了了解湘西苗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湘西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他们以苗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舞和手工艺。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努力传承和保护。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苗族的“芦笙节”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演奏芦笙等乐器。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欢乐时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不便,这里的农业和旅游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如稻谷、玉米、茶叶和猪、牛等。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他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收入不高。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湘西苗族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交通设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三、教育状况在教育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很多苗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只能在家里或者村里的小学接受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为了改善教育状况,湘西苗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提供了一些奖学金和补助金。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教育援助工作中,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

四、社会问题湘西苗族地区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和家庭分离的问题。

此外,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其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旅游开发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1. 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土家族和苗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但都以农作物为主食,饮食习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特色的土家菜、苗家美食,以及酿造的米酒、白酒,无不展现了当地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2. 独特的烹饪技艺土家族和苗族的烹饪技艺在当地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特产和调味品,采用独特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烧等,将原料制作成美味佳肴。

尤其是传统烟熏、腌制、泡制食品,以及野生菌类的烹饪技艺,更是独具特色,颇受游客喜爱。

3. 丰富的餐饮文化活动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每逢节日、婚礼、寿辰等重大活动,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活动,如酬宾宴、迎宾饭、篝火宴等,人们在共餐享乐的还能体验到传统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1. 创意美食体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饮食文化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烹饪技艺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民俗餐厅、传统烹饪工作坊等形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饮食文化,丰富他们的旅行体验。

2. 民族餐饮演艺表演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餐饮文化活动兼具美食和表演特色,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族音乐、舞蹈等元素,打造一系列民族餐饮演艺表演,为游客展示土家族和苗族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这将为当地餐饮业创造更多的商机,提升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丰富的饮食文化可以与当地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如传统手工艺、民俗工艺等,共同打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边城中湘西社 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

边城中湘西社 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

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而独特的湘西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更对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社会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

在书中,端午节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河中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岸边观者如云,欢呼雀跃。

年轻人纷纷跃入河中捉鸭,展现出他们的勇敢和矫健。

这样的节日习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力量、勇气的崇尚。

这种对节日的重视和热情,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整个社区在共同的庆祝中更加团结和谐。

婚俗也是湘西风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湘西,婚姻往往有着一定的传统和规矩。

比如,媒妁之言在一些情况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双方家庭的认可和同意是婚姻成立的重要前提。

同时,彩礼和嫁妆的交换也是常见的习俗。

然而,与一些地方不同的是,湘西的婚俗中也有着对爱情的尊重和追求。

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就超越了世俗的规矩和物质的考量。

这种婚俗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年轻人追求真爱的空间,反映了湘西人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和抉择。

湘西的歌舞文化同样别具特色。

人们在劳作之余,常常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愉悦。

歌声悠扬,舞姿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歌舞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

通过歌舞,人们传递着喜怒哀乐,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这种歌舞文化培养了湘西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

饮食文化在湘西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湘西地区的特色美食,如酸鱼、腊肉等,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气候特点。

酸鱼的制作,是为了在潮湿的环境中保存食物;腊肉则是在冬季为了储备足够的营养。

这些独特的饮食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体现了湘西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张家界土家族文化为例

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张家界土家族文化为例
保 护 民俗 文化 。突 出民族特 色,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 为旅游服务是一项重要课题 。 关键 词 :旅游 ;土 家族文化 ;影响;时策 中圈分类号 :F527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5O (06 6 00 3 62 49 20 )0 —0 1 —0
张家界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据 20 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张家界市有少数民族 1 .8 00 l1 5 多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 7 . %。其 中有土家族 12 1 万人,占全市总人 口的 6 %。土家族民俗文化资 71 4 0. 2 0 源十分丰富。张家界市在以自然风光为主打旅游牌的基础上 ,也加紧了对: 上家文化的开发。其开发 内容主 要有 :土家工艺 ,以土家木雕、根雕、蜡染制品和以 “ 西朗卡普”为代表 的纺织品;土家餐馆文化和风味 特产 ,如土家人菜肴 以酸辣为主 ,土家腊 肉、血豆腐、油茶 汤、土家粑粑 等均具特色 ;风味特产有猕猴 桃、岩耳、茶叶 ;实物展览馆,以 “ 土家人家庭博物馆”——秀华山馆和 “ 中国土家族第一园”——土家 风情 园为代表 ;民俗表演类等。 旅游对旅游地 民俗 的影响是 巨大的,这种影响既有直接 的。也有潜 移默化 的。张家界旅游 的迅 速发 展 ,对开发土家民俗旅游资源起 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对土家民俗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 响。本文就旅游对 张家界土家民俗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作一探讨 ,希冀有利于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维普资讯
2O 0 6年第 6期 ( 总第 3 期) o
边疆经济与文化
T OP R C HE B , DE E ONOMY ND CUC UR A T E
N . .0 o62∞
G f 1N . 0 e 目. o3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我是旅游管理系毕业的学生,毕业的前两年一直在张家界从事着专职的地接导游工作。

在湘西生活、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让我对在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上衍生的土家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工作实践与书籍中也逐步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湘西为丘陵地带,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野兽虫蛇常隐居沟壑之中。

远古时代,渔猎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长期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

据记载,土家先民曾有过频繁的“赶山”活动,即集体打猎。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早期主要以“烧火畲”的方式种植各种杂粮。

由于山多地少,导致土家先民的居住比较分散。

后来,随着劳动对象的改变,加之互助协作的需要,土家人逐渐通行聚族而居的习惯,进而,其居住形式不断演化,由初始单家独户的家庭式,逐步扩集成村寨的聚族式,为以后湘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一、聚落的起缘与发展湘西土家族先民的劳作方式,从原始渔猎为主到以农业耕作为主的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形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从以往那种散居山谷、单门独户游离状的社会细胞进化、组合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村寨。

随着经营耕作,合作互助以及安全保卫等需要的提高,多数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

这种形式的出现,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为寨名,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作为聚居的基础。

至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领主经济的解体,大量外族“客籍”纷纷入籍,人口大量增多,农业、手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以血缘关系维护的封闭式山寨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若干同姓同宗的小村寨逐步聚集成以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村落,形成了以宗族、姓氏、亲缘关系为主要元素组成的村寨集镇。

在这些地区,大姓人口比较集中,间杂有部分他姓,如永顺石堤、王村,龙山里耶,卢溪浦市等,不胜枚举。

形成初期,这种较大村落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较为稳定的自然村落,由一个家族或几个同姓家族集合定居在一个地区,协同生活、世代相袭,人员流动稳定;另一种为不稳定村落,由若干迁出户与若干迁入户不断交替,稳定户占少数。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试析湘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试析湘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维普资讯
第l 期
N 1 O.
宜宾学院学报
Junl f bnU iesy o ra o i nvr t Yi i
Jn ay20 aur.0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9
试析湘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
刘艳 芳 , 刘於 清 , 李 平2
(. 1吉首大学 师范学院 , 湖南 吉首 4 60 1 吉首大学 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 , 100;. 湖南 吉首 46 0 ; 10 0


冷烟火熏烤透了 腊肉, 的 即便起了 绿霉, 只要洗干 净仍香味如 初, 宽厚的肥肉油而不腻 , 黑紫的精肉愈嚼愈香。湘西少数民族几乎 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 , 统称为酸坛。 J 另外, ¨【 油炸小吃以 油渣粑粑、 油炸麻圆最为常见, 调味品以辣椒、 生姜、 葱蒜、 山花椒 等等, 湘西菌油更是美妙绝伦, 为湘西特产, 是采集长在湘西山区 的新鲜枞菌, 加上食用的菜油或茶油熬制而成, 是上等的调味品, 价格昂贵。 ( 饮食风味特色鲜明 三) 湘西菜肴以酸辣为主, 酸食文化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饮 食文化, 湘西多山, 武陵山脉贯穿全境, 山峦叠翠, 交通极为不便。 历史上, 湘西不产盐 , 饱受缺盐之苦, 加上“ 苗不出疆, 汉不入峒” 的禁律封锁住苗汉之间的商贸往来。食盐不足, 于是人们以酸食 求生存, 以酸食代盐, 以酸代昧, 酸食逐渐成为该地区的独特习 俗。湘西苗族有民谣日:苗家不吃酸, “ 走路打弄穿” 。足见, 酸 食在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湘西酸菜通常有: 酸鱼、 酸肉、 酸菜、 酸汤等系列, 家家户户都设有酸坛, 可制作酸鱼、 酸 肉、 酸菜及其他的酸食。过去, 苗寨最常用和盛行的待客佳品是 腌坛酸肉鱼, 他们把新鲜的猪牛肉或鱼剖开洗净, 切成小块, 用盐 粉腌之, 配以辣椒粉、 米粉、 装入坛中, 密封其口, 倒扑于浅水坛 中, 使之不通空气, 经过两周后 , 略变酸性, 取出食之, 味道鲜美, 是极好的下饭菜。除酸食品之外 , 湘西人还好辣椒, 把辣椒加工 成各种产品, 有泡辣椒、 酸辣子、 包谷辣椒、 剁辣子、 酱辣子等等。 同时, 地方小吃风味 独特, 在湘西, 人们随处可吃到 具有浓郁地方 风味的各种小吃, 有爽口的 米豆腐, 有营养丰富的 糯米甜酒, 有米 粉、 红薯粉为主原料, 各种油炸食品而食的 辅以 麻辣汤等等。总 之, 湘西菜肴很有特色, 讲究酸、 辣。湘 香、 西妇女多 为酸、 辣 香、 的制作能手, 诸如将四季鲜菜、 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 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摘要:湘西地区风景秀丽,人文灿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发挥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对发展湘西旅游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湘西民族文化资源情况、目前湘西旅游业的现状和民族文化的缺失着手,力求探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意义,途径和前景。

关键词:xx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与积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位于湖南省西北边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

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xx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

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居住文化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服饰文化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饮食文化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

家里来了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4民间艺术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

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xx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1xx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80年代以来,国内外游客才开始走进湘西,观赏奇山异水,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却一直默默的掩盖在土家苗寨的歌谣和吊脚楼之中。

人们向往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朦胧与神秘,却因为历史的偏见和迷雾以及交通等客观原因放弃了湘西之旅,慕名而来的游客朋友们也往往匆匆游览完一些自然景观后离去,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是一片空白。

从经济角度来看,湘西的旅游现状与其他知名旅游景点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张家界相比,经济收益悬殊,1997年起,接待入境湘西的旅游者不过几万人次,外国客人不过几百人,2004年,张家界接待游客过千万人次,直接创收过亿元,湖南省旅游收入排名第2,而湘西仅接待游客两百万人,经济收益近千万,相差悬殊。

绝大多数游客之间绕过湘西直接奔赴张家界,或取道吉首经过猛洞河再奔张家界,湘西旅游就相对处于一个门庭冷落的境况。

近几年来,游客人数有所增长,但相比其他知名景点,仍然相对落后。

2xx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

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

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

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

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

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

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

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意义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

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

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民俗学家巫瑞书指出的:“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经验丰富的旅游人士,往往不满足于显性的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孜孜不倦的探寻隐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尤其是对一些奇特的民族古风奇俗梦寐以求。

”可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民族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

充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要使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

比如土家族的制锦工艺,流传至今只有少数土家族人民掌握,如果织锦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那么更多的人会去学习这中工艺,这样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形式得以保留。

蜡染,银器制作等工艺也同样如此。

传统的歌舞等其他风土人情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到重视和重现,唤醒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重视,从而自觉、主动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途径2.1全面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

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

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

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

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

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3.1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