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
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产业转移的测定与机制
1.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间分工、协作及其发展的重要因 素。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转换 与升级,提高了落后区域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推动 了区域间产业分工发展和优化。因此,产业转移是落 后区域经济起步、发展的绝佳契机。它不仅能够提高 转移产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对提高整个区 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总量,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伴随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中西部各省均把承接 东部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省域经济、追赶发达地区、进 入工业化时代的契机,纷纷出台了产业承接的重要政 策,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浪潮正在兴起,同时加上经 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国际产业转移,这是中西部的一 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20498.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为8627.8 亿美元。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以鞋帽、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 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加 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 程看,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升级转型,经历了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 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从“三来一补” 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过程。 2.加快产业体系的形成。 产业转移使各区域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也使二者之间的互 动性显著增强。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发达地区获取了产业升级的动力, 落后地区则在较短时间内争取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外部帮助。
核心-边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四个阶段。
2.产业转移实践理论
中国近年来FDI迅猛增长的原因与动因分析

中国近年来FDI迅猛增长的原因与动因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增长,这不仅令世界各国瞩目,也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
为此,需要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制定这方面的科学政策提供依据关键词:中国;fdi;原因;动因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
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55.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93%;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上升到122.6亿美元、176亿美元、265.1亿美元、406.5亿美元和43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达123%、43.8%、50.6%、63.6%和65%。
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达2 200亿美元,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3万家,投资区域基本遍及全球各国,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一、中国fdi的增长态势从1979年至今,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走过了30年。
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征是增长迅速但起伏很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
在起步阶段的头几年,投资规模很小,年均投资流量不到4 000万美元。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1985―1990年的增长阶段,年均投资流量已上升到7.11亿美元,即使在1991―2003年间的调整阶段,增长速度减缓,年均投资流量也达26亿美元左右,几乎是增长阶段的4倍,而到了推进阶段,仅2004―2007年间的年均投资流量就达154.75亿美元,差不多又是调整阶段的6倍。
可见,在总体发展趋势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加速发展状态。
但如果从不同的发展阶段看,规模增长的起伏又相当大,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这从图1中可以得到清楚的反映。
二、中国近年来fdi迅猛增长的原因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的原因何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中国在短期内fdi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总体中的朝阳行业,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是手机和电视、PC方面的世界总量第一,并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上领先全世界,我国拥有最大的信息通讯网络。
我国的信息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乘数效应和增量效应,特征明显。
①资金、知识和技术密集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背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着。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排头兵,其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知识和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支撑,无论是通讯业还是软件网络业,都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息息相关。
知识资金和技术成为推动信息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电子信息的创新速度很快,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特征,其他产业望尘莫及,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密集的知识、资金、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典型的知识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传统产业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不具有知识、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而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这一复合型特点使电子信息业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成为非传统行业,它遵循报酬递增的规律。
美国的学者WB·阿瑟提出并证明了信息产业的报酬递增规律。
以一家计算机企业为例,建成一家工厂大概总投资21亿美元,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可变成本却不占不到总体成本的25%,大约75%都是固定成本。
从这一点看出,电子信息行业遵循的竞争定律和以往的传统行业不同,电子信息行业所需要的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比较低。
②产业链集群特点突出当下,“产业集群”成为了一个焦点话题,它表现出来的强大活力让人不容忽视,市场竞争可以打败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产业链,但不能打败一个高效的产业集群。
现在国内外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已经向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它的作用深远而广大,有力地推动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商品的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本现状技术业务融合和产业链分化整合的趋势日渐明显,行业界限日益模糊,需要对基于产业链的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2008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85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555亿元,同比增长15.7%。
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29亿元,同比增长31%。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利税同比增长20%。
预计全年增速达17%,比今年年初预定的目标将下降2个-3个百分点,全行业总体规模将达6.4万亿元,利税将增长18%。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期国务院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央行出台8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同时,我国今年还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了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和减缓企业出口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各级政府、各部委为响应中央拉动内需的精神,积极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加大投资力度。
近期水利部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2009年计划投资6000亿元开展铁路基本建设,到2010年将新增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民航总局明年计划投资2000亿元开展机场新开工项目。
这些领域智能系统的建设,为我国软件产业和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2009年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产业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形势和对策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本报特摘登相关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形势

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达到5.3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额增速分别为19.7%、16.9%和17.4%,均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
2.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达到了8000亿元,同比增长11%,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3%。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大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3%、14.1%和14.6%,均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3. 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尽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加剧,技术创新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驱动因素及模式根据索罗的经济增长模型,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产业规模的增长都离不开两类主导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是代表要素使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样可以归因于上述主导因素的变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因素包括三大类:传统要素、新型要素以及要素效率。
其中,传统要素主要指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者可以说是所有产业集群形成必备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样需要传统要素的支持。
新型要素主要指数据、信息、知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信息、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生产要素,依托新型要素优势同样能够快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要素效率主要指全要素生产率,包括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管理模式创新和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结构升级等各类提升要素系统生产效率的因素。
同三类因素相对应的有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驱动模式:传统要素驱动型、新要素驱动型以及效率驱动型。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类驱动模式下,需要配置或者拥有的要素并不是互斥的,只是主导的要素有所差异。
(1)传统要素驱动型:传统要素驱动型并不意味着传统要素是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唯一要素,而是指通过本地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和区位上的先天优势,吸引创新要素入驻,或者形成自主创新体系,从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传统要素驱动型意味着重点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天然基础,依托政策优势或者要素成本优势推动构建创新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
比如,我国早期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主要依赖于国家工业布局带来的基础优势以及本地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支持;早期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则主要依赖于本地丰富的原料要素支持。
(2)效率驱动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变化,新兴产业集群的模式也发生巨大转变。
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重塑

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重塑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信息行业作为引领创新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其产业链正经历着深刻的重塑。
这一变革不仅受到技术进步的驱动,还受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曾经,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链相对较为简单和线性。
从原材料的供应,到零部件的生产,再到产品的组装和销售,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这种传统的产业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一方面,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产品功能和设计,他们渴望拥有更智能、更便捷、更具创新性的电子设备。
这就要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能够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快速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也给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5G 通信技术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如智能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
为了抓住这些新的市场机会,产业链上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在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半导体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试图在这一关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也不例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已经成为驱动电子产品创新和增值的重要力量。
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工业控制软件,各类软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的重塑还体现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
随着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的产业转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的产业转移一、典题示例2017年7月11日,我国某汽车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建设的汽车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该基地集整车设计与组装、部分核心零部件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为一体,并配套有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等其他设施,为一集群式汽车产业基地。
核心员工全部来自国内,其他员工在当地城市跨用。
其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市场。
据此完成1~2题。
1.该汽车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组装成本B.开拓国际市场C.提高研发水平D.利用便利交通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汽车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的基地集整车设计与组装、部分核心零部件及配套零部件于一体,并建设有职业技术学校,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所以该汽车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建厂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国际市场。
2.爪哇岛吸引我国汽车企业在岛上建厂的主要优势是( )A.市场B.交通C.科技D.矿产答案:B解析:爪哇岛为岛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港口,交通运输条件便利;该地市场狭小;核心员工来自国内,说明当地科技欠发达;汽车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小。
故选B项。
二、知识讲解1. 中国的产业转移路线2.主要驱动因素3.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三、跟踪训练江苏是我国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
近年来,江苏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
下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南京Ⅰ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升高B.能源资源短缺C.消费市场萎缩D.环境污染加剧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I类产业为皮革制鞋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南京等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而苏北的徐州经济欠发达,工人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
2.与连云港相比,南通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优势是( )A.位置优越B.土地廉价C.交通便利D.市场广阔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与连云港相比,南通距苏州近,位置较优越。
3.推测下列四地中工业基础最好的是 ( )A.盐城B.淮安C.连云港D.徐州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Ⅰ类产业和Ⅲ类产业均由苏南转入徐州,说明徐州的工业基础比苏北地区其他城市好。
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

小组观点: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渗透,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大,交通出行不便,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一些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利用零散时间在电商购物,而不是零售商业。传统企业迫于顾客大量流失,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借助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自身发展。现在,很多宣称自己不做电子商务的公司,已经90%都和电子商务有关系。此外,由于电子商务是GDP的重要来源,因此政府为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价值链伸缩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京东模式”。这种企业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延伸其企业价值链,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外部的价值活动纳入本企业的价值活动范围内,从而使得本企业的价值活动得到扩充。
价值活动创新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聚美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自身价值链上进行价值活动的创新,而形成的外部企业无法模仿和学习的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因素
1.是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日渐增多,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消费者行为发生重要变化,消费升级、需求驱动、巨国效应培育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沃土;
2.是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3.是新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投入电子商务行业,提供技术保障;
4.是大量资本和从业人员持续投入到行业之中,有资金保障;
5.是制造业产能富余,庞大、丰富的中国制造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上所述,我们小组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脚步锐不可挡,未来将朝着便捷化、智能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前进发展。
我国电脑行业的竞争特点及趋势

我国电脑行业的竞争特点及趋势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经营管理必须受客观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判断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把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这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电脑市场背景及竞争状况分析我国电脑市场竞争环境,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电脑行业的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脑市场特点趋势经过1995-1997年和1999-2000年两个高速增长阶段后,我国电脑市场的增长日趋缓慢。
电脑产业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以及激烈的竞争,本文从电脑市场背景以及竞争状况两方面分析了电脑行业的竞争状况并预测出电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电脑行业发展的市场背景(一)电脑市场的概况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电脑市场达到了49.7%的增长,这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值。
在1995~2000年间,增长率超过30%的竟然有五年。
现在,电脑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2006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增长率由2005年的15.3%下降到12.6%。
2007年上半年,在家用市场和中小企业用户的带动下,中国台式PC在上半年的销量增长达到13.6%,比去年同期的增速仅有小幅提升。
以最近六年中国的电脑市场为例,可以看出:我国电脑市场销售量呈上升趋势,但销售增长率逐年下降,如表1和图1所示。
本文的电脑产品,是指台式机、笔记本和IA服务器。
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电脑市场呈现总量增加,但增长率下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级城市的电脑市场开始饱和,而二、三级城市的需求开始逐步上升;国内外厂商纷纷加大了城市巡展、新品推出、产品促销等市场活动力度,使竞争进一步加剧;台式机和IA 服务器市场受传统重点行业用户需求低迷和教育、中小企业等用户采购价格偏低的影响,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但笔记本市场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电脑市场的整体增长。
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垄断租金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来源。当今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竞争一个重要走势就是,随着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国际市场垄断也得到进一步强化,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等行业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如英特尔、微软、思科、GOOGLE在微处理器、操作系统软件、高端路由器和搜索引擎领域占有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为了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内部扩张、横向并购、强强联合等形式,以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很多国家政府也相继放松垄断政策的执行,支持本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
我国巨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丰富价廉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日益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在华建立事业基地的重要因素。进入2002年后,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外商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日、韩、台湾地区的半导体、计算机配件企业也不断向大陆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在华研发的力量,形成研发力量转移的新一轮热潮。外资转移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带的形成,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地位愈加突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良好,行业配套能力强,加上政府服务意识强,吸引外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各自特色愈加明显,像广东东莞的台式电脑、上海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笔记本和液晶显示器等都呈现新的产业聚集态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07底,我国本土电子企业共有27家走出国门,在国外设厂或跨国并购其它国家的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全行业海外业务收入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6.4%。华为、中兴通讯、TCL等企业相继获得国家政策性金融信贷,跨国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2003年,中兴通讯主营业务收入160.36亿元,其中海外收入19.6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2 %,2007年,其营业收入约为510亿元,海外市场份额达53%;2003年,华为销售额317亿元,其中海外市场销售额为10.5亿美元,占总收入27%,到2007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45%,同时海外销售额超过70%。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的产业转移

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的产业转移一、典题示例台湾某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大陆的总部和生产基地首选深圳,后来生产基地逐步扩展到郑州和成都等地。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科技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包括iPhone在内的一系列苹果产品是其重点目标。
据此回答1~3题。
1.该企业进入大陆投资,首选深圳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力丰富B.改革开放政策C.原料丰富D.交通便利2.影响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工资B.技术C.地价D.环境3.该企业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短期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B.产品质量明显提高C.企业生产值明显提升D.企业大量裁员解析:1.B 2.A 3.D第1题,该企业在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所以该企业进入大陆投资时首选了深圳,故选B。
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工资水平不断提升,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为了降低工资成本的支出,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河南(郑州)和四川(成都)等地区转移,故选A。
第3题,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大量机器人的使用,会减少工人使用量,所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大量裁员。
机器人组装电子产品,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对产品质量提高影响不大;由于购买机器人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生产成本不会大幅度降低;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生产值的大小取决于代工合同的大小,与是否使用机器人没有联系,故选D。
(2019·合肥模拟)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如图)。
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
据此完成4~5题。
4.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5.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解析:4.D 5.B第4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原动 力。为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优质产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广
到新兴经济体中,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六廊六路”建设为中国高铁技术 “走出去”赢得商机,区域交通立体化建设为我国航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我国轨道运输产业“走出去”带来广阔前景。中国政 府推动“一带一路”技术交流,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了交流平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日趋成熟,未来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商投资规模增速有所下降,部分日韩企业转至 东南亚。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总体放缓(图 1)。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余家,同比下 降32.6%。受制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相对上 升等因素,部分日韩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将部分生产制 造环节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外资企业选择将终端加工 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而将上游研发、设计等核心环 节保留在国内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对深圳8000家规模 以上外资企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仅有奥林帕斯、三星 等三家日韩企业将全部业务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这说明 我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仍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7 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现已借助“一带一路”桥梁走 进欧洲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高新技术 日趋成熟,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
表1 中国企业海外炼油厂分布情况(单位:万吨/年)
[分享]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
![[分享]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53dd1d6bd97f192279e964.png)
尊重作者成果[企业外部分析]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行业环境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力量在推动行业的竞争者(竞争厂商、顾客或其他购买者)改变他们的行动;一个行业中的驱动因素是指那些改变行业和环境的主要基本因素。
驱动因素分析分为两步:辨认各种驱动因素,估量出驱动因素将会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行业中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会对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看作驱动因素,其中由一些只是属于某一类因素,但是绝大多数同时属于好几类因素。
下面谈谈驱动行业变革的一些因素:1. 行业长期增长率的变化--行业增长率的上身或下降是行业变革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会影响行业供应和购买需求方面的平衡,进入和退出方面的平衡,影响竞争厂商增加销售量的难度。
长期需求的攀升会吸引新进入者进入市场,鼓励既有厂商增加生产能力。
市场的收缩则会导致行业的某些公司退出该行业,诱使剩下的厂商关闭最低的生产工厂收缩业务量。
2. 产品买主以及买主的产品使用方式的变化--购买者人口群及产品使用方式的变化可能改变竞争的态势:迫使行业钟的竞争厂商改变客户服务(信用、技术支持、维护或修理)的方式、改变行业产品销售的特约经销商和零售商结构、迫使生产商扩大或缩小产品线、带来不同的销售及促销途径。
如今,互联网在家庭和工作的普及中正创造着种种机会:电子购物、在线经纪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简报服务、数据服务、互联网供应商服务。
同时,寿命预期的提高带来的人口特征的变化正导致下列各类市场的增长:公寓、退休计划服务、互助基金、健康服务。
3. 产品革新--产品革新往往会扩大行业的客户群、重新实现行业的增长、扩大竞争厂商之间产品差别化的宽度,从而动摇已有的竞争结构。
新产品的成功导入往往会加强革新公司的市场地位,而对于那些固守老产品或不善于退出新产品的公司来说,则会使其利益受损,产品革新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的行业有:复印设备、相机和照相器材、高尔夫球棍、电子游戏、玩具、药方药品、冷冻食品、个人计算机以及个人计算机软件。
电子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有哪些

电子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电子产业作为科技驱动型产业,其转移趋势备受关注。
电子产业转移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趋势。
一、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劳动力成本一直是电子产业布局的重要考虑因素。
随着一些传统电子产业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例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等,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产业投资。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年轻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较为显著的成本优势。
二、靠近原材料供应地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对于电子产业至关重要。
为了减少原材料运输成本和保障供应的及时性与稳定性,电子产业有向原材料产地靠近的趋势。
比如,在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电子企业会选择在附近建厂,以获取关键的原材料,如稀有金属等。
这样不仅降低了运输风险,还有利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三、向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的地区转移市场需求是驱动电子产业转移的关键力量之一。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其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为了更贴近市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电子产业逐渐向这些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的地区转移。
以中国为例,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使得国内电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吸引了众多国际电子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
四、追求技术创新和人才聚集的地区技术创新是电子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些拥有丰富科研资源、高水平教育体系和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成为电子产业转移的热门选择。
例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等地,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电子企业在此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与前沿的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
五、受政策环境和产业配套影响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对电子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都能影响企业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
作者:贺生龙
来源:《工业设计》2016年第04期
摘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规模大、增量快、外向度高的显著特征,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本文试图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对影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驱动;影响;因素
自20世纪末全球电子产业的兴起以来,其产业的区域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转移,其第一次转移区域为美国到日本和韩国的跨国转移,第二次转移则是从日本和韩国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的跨国转移,第三次转移则是中国国内的区域转移,也就是从台湾地区像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横向转移。
当前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价值链结构也呈现了垂直一体化的趋势,其转型趋势十分显著。
特别是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更加明显,例如电子制造业逐步呈现向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转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在信息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和转移趋势
根据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体的投入产出报告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的转移特征比较明显。
(主要参考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5》、《中国2015年30省市区30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其产业布局和转移趋势几种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多点开花”的区域发展局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集群效应,最初电子产品产业成块出现在环渤海地区,自信息技术集成后,珠三角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了更加集群化的电子信息产业。
目前来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已经广泛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地,其中西部地区以军工电子、通信软件为主要产业内容,而中部地区这多以显示设备、光电子设备为主。
其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向国外“双转移”趋势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中国经济环境中人力成本增加、供应链过长等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子信息产业考虑将中
国的生产基地迁移回本土。
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鼓励具有一定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大力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研发中心,提倡与国外友人的技术交流合作与深层次研究,以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推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海尔、中兴、联想、华为等一批优秀的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表现十分突出。
这些企业通过施展战略合作,进一步的扩大了企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海外经营为企业带来了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电子信息产业内形成了“榜样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发展上“向外转移”的趋势。
2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由此根据驱动力不同,可将产业转移的动因归纳为消费驱动、投资驱动及出口驱动三种类型。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局势,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驱动因素在同一地区的作用力也存在差异。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沿海地区主要受出口驱动效应影响,而多数消费驱动的产业转移现象发生在传统优势地区之间。
无论是何种驱动因素,它都受到一些客观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将影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归纳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国际经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之21世纪爆发的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本土电子制造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其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为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状态下,我国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
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将会是技术层面的纵向整合转移,例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会逐步减少基础制造业,而实现高阶化的转移。
第三,地区产业扶持措施,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驱动力来说,地区产业扶持措施将会有效的提升投资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许多地区为了在新时期利用这种助力达到地区经济的快速转变,当地政府实施了一些列促进投资、企业落户的政策文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起发展趋势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产业链方向上,更偏重于科技研发和创新,注重对高端人才对引进和培养,采用集中建立高新技术园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大规模经营方向的转变。
而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型地区,则主要以鼓励发展为主,实现产业的集群,推动产业链的完整。
3结语
电子信息产业是现阶段中国许多地区着力发展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内则呈现“多处开花”的转移趋势,驱动转移的因素包含有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因素,而这些驱动因素的形成又往往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相关政府政策的影响。
想要进一步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序转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相关的转移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中伟.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竞合模式与转移路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4):63-68.
[2] 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
理.2013(09):115-119.
[3] 李冰.京津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构建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1(04):66-68.
[4] 李变花.新形势下闽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问题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55-56.
[5] 孙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竞合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