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高二-必修5学案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学习目标 1.会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一常用角思考试画出“北偏东60°”和“南偏西45°”的示意图.梳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角的术语,请查阅资料后填空:(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________度的角.(2)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二测量方案思考如何不登月测量地月距离?梳理测量某个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实际背景下,有些方法可能没法实施,比如解决不能到达的实际测量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方案绕开障碍间接地达到目的.设计测量方案的基本任务是把目标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并尽可能提高精确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精确度越高.类型一测量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 m,∠BAC=51°,∠ACB=75°.求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 m).反思与感悟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跟踪训练1 要测量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3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 =75°,∠BCD=45°,∠ADC=30°,∠ADB=45°,则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km.类型二测量高度例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反思与感悟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所给的实际背景中,进行加工、提炼,抓住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 m.类型三航海中的测量问题例3 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 n mile)反思与感悟解决航海问题一要搞清方位角(方向角),二要弄清不动点(三角形顶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 甲船在A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处,乙船以每小时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1.一艘海轮从A处出发,以4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后到达B处,在C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C两点间的距离是( )A.10 2 n mile B.10 3 n mileC.20 2 n mile D.20 3 n mile2.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求A、B两点的距离.4.为测量某塔的高度,在A,B两点进行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塔的高度.1.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答案精析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 思考梳理 (1)90 (2)上方 下方 知识点二思考 可以在地球上选两点,与月亮构成三角形,测量地球上两点的距离和这两点看月亮的视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得地月距离. 题型探究例1 解 根据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AB =AC sin C sin B=AC sin C-A -C =55sin 75°-51°-=55sin 75°sin 54°≈65.7(m).答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 m. 跟踪训练1 5解析如图,在△ACD 中,∠ACD =120°,∠CAD =∠ADC =30°, ∴AC =CD = 3 (km).在△BCD 中,∠BCD =45°,∠BDC =75°,∠CBD =60°. ∴BC =3sin 75°sin 60°=6+22(km).△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3)2+⎝⎛⎭⎪⎫6+222-23×6+22×cos 75°=3+2+3-3=5, ∴AB = 5 (km).∴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例2 解 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BAD =α. 根据正弦定理,BCα-β=AB+β,所以AB =BC +βα-β=BC cos βα-β.解Rt△ABD ,得BD =AB sin∠BAD =BC cos βsin αα-β.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27.3cos 50°1′sin 54°40′-=27.3cos 50°1′sin 54°40′sin 4°39′≈177.4(m).CD =BD -BC ≈177.4-27.3≈150(m).答 山的高度约为150 m. 跟踪训练2 30解析 设两条船所在位置分别为A 、B 两点,炮台底部所在位置为C 点, 在△ABC 中,由题意可知AC =30tan 30°=303(m),BC =30tan 45°=30(m),C =30°,AB 2=(303)2+302-2×303×30×cos 30°=900,所以AB =30(m).例3 解 在△ABC 中,∠ABC =180°-75°+32°=137°, 根据余弦定理,AC =AB 2+BC 2-2AB ·BC ·cos∠ABC=67.52+54.02-2×67.5×54.0×cos 137° ≈113.15(n mile).根据正弦定理,BC sin∠CAB =ACsin∠ABC,sin∠CAB =BC sin∠ABC AC =54.0sin 137°113.15≈0.325 5, 所以∠CAB =19.0°,75°-∠CAB =56.0°.答 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0°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 n mile. 跟踪训练3 解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 则在△ABC 中,BC =at (海里), AC =3at (海里), B =90°+30°=120°,由BC sin∠CAB =ACsin B得:sin∠CAB =BC sin B AC =at ·sin 120°3at =323=12,∵0°<∠CAB <90°, ∴∠CAB =30°.∴∠DAC =60°-30°=30°.∴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当堂训练1.A 2.203米、4033米3.解 由题意知∠ABC =30°, 由正弦定理AC sin∠ABC =ABsin∠ACB,故AB =AC ·sin∠ACBsin∠ABC=50×2212=502(m). 4.解 在△ABT 中,∠ATB =21.4°-18.6°=2.8°, ∠ABT =90°+18.6°,AB =15(m). 根据正弦定理,15sin 2.8°=ATcos 18.6°,AT =15×cos 18.6°sin 2.8°.塔的高度为AT ×sin 21.4°=15×cos 18.6°sin 2.8°×sin 21.4°≈106.19(m).。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 2.3 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北师大)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 2.3 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北师大)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本节主要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进一步应用,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高度、距离、角度以及三角形的综合应用。

通过运用正弦定、余弦定理解决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回顾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表达式及文字语言的叙述,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的内容、作用及所解三角形的类型,能够联系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定理及三角形内角和公式等有关三角形问题灵活地解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善于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先易后难、逐层推进的思想解决一些繁、难三角形问题,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分析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反射美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结合面积公式进行有关的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及正弦、余弦定理与三角形有关性质的综合应用。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一、 新课导入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余弦定理:,cos 2222A bc c b a -+=⇔bca cb A 2cos 222-+= ,cos 2222B ca a c b -+=⇔ca b a c B 2cos 222-+= C ab b a c cos 2222-+=,⇔ab c b a C 2cos 222-+=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五)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五)
A.c和α
B.c和b
C.c和β
D.b和α
【解析】由于不能过河测量,故c不能测出,排除A、B、C,在Rt△ACB中,a=btanα,故较适宜的一组数据为b与α.
【答案】D
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nmile,从A岛望C岛与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那么B岛与C岛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nmile.
隔河看两目标A、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视A、B、C、D四点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图2-3-1
【解】在△ACD中,∵∠ADC=30°,∠ACD=120°,
∴∠CAD=30°,∴AC=CD=,∴AD=3.
2.测量角度问题,要准确理解方位角、方向角的概念,准确画出示意图.
图2-3-4
如图2-3-4所示,一缉私艇在A处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距离12nmile的海面上有一走私船C正以10nmile/h的速度沿东偏南15°方向逃窜.缉私艇的速度为14nmile/h,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该走私船,缉私艇应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去追,求追及所需的时间和α角的正弦值.
图2-3-2
【解】在△BCD中,∠CBD=180°-75°-60°=45°,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BC===s.
在Rt△ABC中,
AB=BC·tan∠ACB=s·tan 30°=s.
因此塔高为s.
测量角度问题
图2-3-3
如图2-3-3所示,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三角形是我们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求解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问题,如计算三角形面积、周长、角度等。

然而,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远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以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为例,介绍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教案概述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是高中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本教材,包含了从三角函数的基础概念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入内容。

其中,“解三角形”的部分是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另外两个角度;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解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度和第三边;3.已知所有三边,求解三角形三个角度;4.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角度或边的长度;这些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将通过实例来介绍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实例介绍实例一:给火箭升空指明方向假设有一台火箭,需垂直升空,现在需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通过计算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角度,来控制火箭升空的方向。

已知火箭需要在东经90度的位置升空,假设火箭所在的位置为A点(北经30度,东经60度),目标位置为B点(北纬50度,东经90度),如图所示:B(50,90)||||A(30,60)-------------控制系统需要计算出火箭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角度,再使火箭向该方向垂直升空。

解决该问题可以使用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来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式子来计算出火箭所在位置与目标位置连线的斜率:k = tan((90-60)°) = tan(30°)其中,60度是A点所在的东经度数,90度是目标位置B点的东经度数。

那么,在A点,火箭需要垂直升空的角度即为:tan(θ) = k = tan(30°)θ = 30°所以,火箭需要向东北方向垂直升空。

实例二:计算山体高度有一个五角山,现在需要计算出山体的高度。

如图所示,A点表示测量点位置,B点表示山脚,C点表示山顶:C/ \\/ \\/ \\/ h \\/ \\B-------A---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先将三角形ABC投影到水平面,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ABC’。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3)Word版含解析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3)Word版含解析
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
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例】自动卸货汽车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顶杆BC的长度(如图所示).已知车箱最大仰角为60°(指车厢AC与水平线夹角),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数学问题?请用符号语言描述。
分析:如图,因为AB=AA1+A1B,又已知AA1=1.5m,所以只要求出A1B即可。
解:
答:烟囱的高为29.89m.
巩固练习:
如图,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
相距800m,在A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BAD=120°,
3、在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流程图可表示为: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后反思的习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
1、必做题:①教材2-3A组第3、4题
②预习教材P59-60。
2、选做题:①教材2-3B组第1题
七、板书设计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1、相关概念
2、解决实际问题过程
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②掌握运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三角形的方法。
2、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之后的一节实际应用课,可以说是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方程的思想作支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指导,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三角形作为几何图形中最基础的一类,其在各种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解三角形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可以联系到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点之一。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例和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解三角形的理解,同时也展示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回顾在开始案例介绍前,先对解三角形思路进行回顾,阐明需要进行三角函数运用的前提。

具体内容为: - 角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 - 三角函数运算基本规则二、设计案例一:测量建筑物高度针对案例一,学生需要分组来完成以下任务: - 通过实地测量手段获得建筑物周围的所有数据 - 计算并确定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度数 - 运用三角函数算出建筑物的高度注意事项: - 测量数据需要精确,建议学生在实践前进行模拟算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地测量 -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和计算,要求结果准确无误三、设计案例二:天线高度计算针对案例二,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 根据问题提供的相关信息,计算天线的高度和检测仪离天线的水平距离 - 给出计算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步骤和方法,并概括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 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计算结果以及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因素的影响注意事项: - 学生需要理解并能独立运用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确定三角形的各个角度度数 - 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实施方法一、教学方式采用讲解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小组合作演练和个人独立思考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评价方法针对不同案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例,可通过实地测量准确度进行评价;天线高度计算的实例,可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给出详细计算步骤和方法的准确度进行评价。

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学生深入理解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和三角函数运用的基本规则,同时也加深了对解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2)Word版含解析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2)Word版含解析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节教材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58页第二章《解三角形》:第3小节《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的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理念之一是让学生体验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历程。

首先,分析、探讨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如何测量,初步感受两个定理的应用;然后,分组探讨怎样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快乐。

理念之二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实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材分析】“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也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好的载体,教学中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之前,已经掌握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思想,针对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本节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的问题是,将距离测量问题合理、正确的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例的解决,能够运用两个定理等解决两种类型的距离测量问题: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距离测量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的过程,认识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方法:分析——建模——求解——检验。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之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教案(1)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之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教案(1)

第八课时§2.3.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

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

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创设情境]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探析新课[范例讲解]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 边所对的角∠ABC ,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

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 AC=ABC BC AB BC AB ∠⨯⨯-+cos 222 =︒⨯⨯⨯-+137cos 0.545.6720.545.6722 ≈113.15根据正弦定理,CAB BC ∠sin = ABCAC ∠sin sin ∠CAB = AC ABC BC ∠sin = 15.113137sin 0.54︒≈0.3255,所以 ∠CAB =19.0︒,75︒- ∠CAB=56.0︒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2章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课件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2章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课件
4
思考:(1)方位角的范围是什么? [提示] [0°,360°) (2)若点 B 在点 A 的北偏东 60°,那么点 A 在点 B 的哪个方向? [提示] 南偏西 60°.
5
1.在某测量中,设 A 在 B 的南偏东 34°27′,则 B 在 A 的( )
A.北偏西 34°27′
B.北偏东 55°33′
10
求距离问题时应注意的三点 (1)选定或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 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 算的定理. (3)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 两点 A,B 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 后在相关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其他边.
18
2.如图所示,A、B 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 800 m,在 A 点 测得山顶 C 的仰角为 45°,∠BAD=120°,又在 B 点测得∠ABD=45°,
其中 D 点是点 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 CD.
19
[解] 由于 CD⊥平面 ABD,∠CAD=45°,
所以 CD=AD.
因此只需在△ABD 中求出 AD 即可,
即sin 11200°=sin∠3-AD1 B,解得 sin∠ADB=
3-1 20
30 .
27
2.(变条件)把例 3 中条件“走私船正以 10 海里/时的速度,从 B 处向北偏东 30°方向逃窜” 改为“ 走私船正以 15 海里/时的速度,从 B 处向正北方向逃窜”,则例 3 的结果应是什么?
[解] 由例 3 的解答可知 BC= 6,设缉私船 沿 CD 方向,才能最快截获(在 D 点)走私船(如图 所示),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解三角形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赛课导学案_13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解三角形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赛课导学案_13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教材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2节的内容,是学完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对定理的应用,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不可到达桥头的桥长、不可到达底部的塔高的测量方法的探究,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解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⑴学生高一年级学生;⑵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解法;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兴趣浓厚,有多次小组合作解决实习作业的体验;⑷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②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和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②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四、教学重点1、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2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3、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五、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即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2、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3、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六、学法与教学用具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

北师版高中数学高二-必修5课件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北师版高中数学高二-必修5课件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大约需要15分钟.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22
规律方法 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 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 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 为三角形问题.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23
跟踪演练3 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
东西方向相距5 3 ( 3+1)海里的两个 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
∴∠DAC=60°-30°=30°.
∴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答案 30°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33
4.如图所示,在斜度一定的山坡上的 一点A测得一建筑物顶端C对于山坡 的坡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后, 又从B点测得坡度为45°,设建筑物的 高度为50 m,求此山坡相对于地平面 的倾斜角的余弦值.
第2章——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正弦、余弦定理 及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 索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 比、概括的能力.
栏目索引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14
解 由于CD⊥平面ABD,∠CAD=45°,所以CD=AD.
在△ABD中,∠BDA=180°-45°-120°=15°,
由sinAB15°=sinAD45°,

AD=ABsi·nsin154°5°=8060-×
2 2 =800( 2
3+1) (m).
4
所以 CD=AD=800( 3+1)(m). 即山的高度为 800( 3+1)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学习目标]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正弦、余弦定理及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加以解决.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知识链接]在下列各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答案:(1)如图所示,坡角是指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如图所示)(2)如上图,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即i =tan α=hl (i 为坡比,α为坡角).(3)东南方向:指经过目标的射线是正东和正南的夹角平分线.(4)方位角:从某点的北方向线起,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如方位角45°,是指北偏东45°,即东北方向. [预习导引] 1.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2.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所示)①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②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③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要点一 测量距离问题例1 某观测站C 在目标A 的南偏西25°方向,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公路,在C 处测得与C 相距31千米的公路上的B 处有一人正沿此公路向A 走去,走20千米到达D ,此时测得CD 为21千米,求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多少千米?解 如图所示,易知∠CAD =25°+35°=60°,在△BCD 中,cos B =312+202-2122×31×20=2331,所以sin B =12331.在△ABC 中,AC =BC sin Bsin ∠CAB =31×12331sin 60°=24(千米).由BC 2=AC 2+AB 2-2AC ·AB ·cos ∠CAB 得AB 2-24AB -385=0, 解得AB =35或AB =-11(舍去). ∴AD =AB -BD =15(千米), 故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15千米.规律方法 测量距离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辅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跟踪演练1 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 ) A .50 2 m B .50 3 m C .25 2 m D.2522m答案 A解析 ∵∠ACB =45°,∠CAB =105°,∴B =180°-45°-105°=30°, 由正弦定理:AC sin B =ABsin C,得AB =AC ·sin Csin B =50×2212=502(m).要点二 测量高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A 、B 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 ,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BAD =120°,又在B 点测得∠ABD =45°,其中D 是点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解 由于CD ⊥平面ABD ,∠CAD =45°,所以CD =AD . 在△ABD 中,∠BDA =180°-45°-120°=15°, 由AB sin 15°=ADsin 45°, 得AD =AB ·sin 45°sin 15°=800×226-24=800(3+1) (m).所以CD =AD =800(3+1)(m). 即山的高度为800(3+1) m.规律方法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和高度有关的问题往往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跟踪演练2 地平面上有一旗杆设为OP ,已知地平面上的一基线AB ,AB =200 m ,在A 处测得P 点的仰角为∠OAP =30°,在B 处测得P 点的仰角为∠OBP =45°,又测得∠AOB =60°,求旗杆的高h .解 如图,∠OAP =30°,∠OBP =45°,∠AOB =60°,AB =200 m ,在△OAP 中,∵OP ⊥AO ,∴∠AOP =90°,则OP OA =tan 30°,∴OA =OP tan 30°=3h (m), 同理在△BOP 中,∠BOP =90°,且∠OBP =45°, ∴OB =OP =h ,在△OAB 中,由余弦定理, 得AB 2=OA 2+OB 2-2OA ·OB ·cos ∠AOB , 即2002=3h 2+h 2-23h 2·cos 60°, 解得h =2004-3m.∴旗杆高为2004-3m.要点三 测量角度问题例3 如图,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应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3-1)2+22-2(3-1)·2·cos 120°=6,又∵BC sin ∠BAC =ACsin ∠ABC,∴sin ∠ABC =AC ·sin ∠BAC BC =2·sin 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 ,∴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 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 ∴D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规律方法 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跟踪演练3 如图,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1)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3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解 由题意知∠DBA =90°-60°=30°, ∠DAB =90°-45°=45°,∴∠ADB =180°-(45°+30°)=105°.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DB sin ∠DAB =ABsin ∠ADB ,∴DB =AB ·sin ∠DAB sin ∠ADB=53(3+1)·sin 45°sin 105°又∠DBC =∠DBA +∠ABC =30°+(90°-60°)=60°,BC =203(海里), 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BD 2+BC 2-2BD ·BC ·cos ∠DBC =300+1 200-2×103×203×12=900,∴CD =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 =3030=1(小时).答 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1小时.1.如图,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 、B 两点,从A 、B 两点分别测得望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 ,则树的高度为( )A .(30+303) mB .(30+153) mC .(15+303) mD .(15+33) m答案 A解析 在△P AB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60sin (45°-30°)=PB sin 30°,PB =60×12sin 15°=30sin 15°,h =PB sin 45°=(30+303) (m).2.一艘海轮从A 处出发,以40 n mile/h 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 后到达B 处,在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 ,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 .10 2 n mile B .10 3 n mile C .20 2 n mile D .20 3 n mile 答案 A解析 如图所示,由已知条件可得,∠CAB =30°,∠ABC =105°, AB =40×12=20(n mile).∴∠BCA =45°.∴由正弦定理可得AB sin 45°=BCsin 30°.∴BC =20×1222=102(n mile).3.甲船在A 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 海里,问甲船要想最快与乙船相遇应沿着北偏东 前进. 答案 30°解析 如图所示.设经过t 小时两船在C 点相遇,则在△ABC 中,BC =at (海里),AC =3at (海里), B =120°, 由BC sin ∠CAB =ACsin B得:sin ∠CAB =BC sin BAC=at ·sin 120°3at =323=12.∵0°<∠CAB <90°,∴∠CAB =30°.∴∠DAC =60°-30°=30°.∴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4.如图所示,在斜度一定的山坡上的一点A 测得一建筑物顶端C 对于山坡的坡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 后,又从B 点测得坡度为45°,设建筑物的高度为50 m ,求此山坡相对于地平面的倾斜角的余弦值.解 在△ABC 中,100sin 30°=AC sin 135°,即AC =100 2 m ,应用正弦定理得100sin 30°=BCsin 15°.即BC =50(6-2)m ,设山坡相对于地平面的倾斜角为θ, 则BC sin (90°+θ)=50sin 45°,∴cos θ=3-1.∴此山坡相对于地平面的倾斜角的余弦值为3-1.1.解生活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题意,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等.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3)将需求解的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通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正确求解.演算过程中要算法简练,计算正确,并作答. (4)检验解出的答案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对解进行取舍. 2.应用举例中常见几种题型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一、基础达标1.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A .10 3 n mile B.1063 n mileC .5 2 n mileD .5 6 n mile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在△ABC 中,AB =10,A =60°,B =75°, 则C =180°-A -B =45°.由正弦定理,得BC =AB sin A sin C =10sin 60°sin 45°=5 6 (n mile).2.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分别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 ,则电视塔在这次测量中的高度是 ( ) A .100 2 m B .400 m C .200 3 m D .500 m 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高AB =h ,在Rt △ABC 中,由已知得BC =h , 在Rt △ABD 中, 由已知得BD =3h , 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BD 2=BC 2+CD 2-2BC ·CD ·cos ∠BCD 得, 3h 2=h 2+5002+h ·500, 解之得h =500 m .故选D.3.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 到位置D ,测得∠BDC =45°,则塔AB 的高是( )A .10 mB .10 2 mC .10 3 mD .10 6 m答案 D解析 在△BCD 中,CD =10,∠BDC =45°,∠BCD =15°+90°=105°,∠DBC =30°,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45°=CD sin 30°,BC =CD sin 45°sin 30°=10 2. 在Rt △ABC 中,tan 60°=ABBC,AB =BC tan 60°=10 6. 4.如图所示,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的方向上,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 海里/时. 答案 20(6-2)解析 由题意,得∠SMN =45°,∠SNM =105°,∠NSM =30°.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 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则v 货=20(6-2) (海里/时).5.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方向上,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方向上,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120°方向上.则A 与D 的距离为 n mile ;灯塔C 与D 处之间的距离为 n mile. 答案 24 83解析 (1)在△ABD 中,由已知得∠ADB =60°,B =45°. 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 sin ∠ADB=126×2232=24(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 解得:CD =83(n mile).所以A 与D 的距离为24 n mile ,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为8 3 n mile.6.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 m. 答案 30解析 设两条船所在位置分别为A 、B 两点,炮台底部所在位置为C 点,在△ABC 中,由题意可知AC =30tan 30°=303,BC =30tan 45°=30,C =30°, AB 2=(303)2+302-2×303×30×cos 30°=900,∴AB =30.7.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千米后,后右转150°,朝新方向走3千米,结果离出发是3千米,求x 的值.解 设出发点为A ,走x 千米后到B ,又走了3千米后到C 点,则∠ABC =30°,在△ABC ,根据余弦定理得3=x 2+32-2×x ×3×32, x 2-33x +6=0,x =23或 3.所以x 的值为23或 3.二、能力提升8.如图所示,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面内,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18 km ,速度为1 000 km/h ,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30°,经过1分钟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75°,则山顶的海拔高度为 km.(精确到0.1 km)( )A .11.4B .6.6C .6.5D .6.4答案 B解析 AB =1 000×1 000×160=50 0003(m), ∴BC =AB sin 45°·sin 30°=50 00032(m). ∴航线离山顶h =50 00032×sin 75°≈11.4 (km).∴山高为18-11.4=6.6(km).9.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每小时4 km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出发以每小时6 km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A.1507min B.157 h C .21.5 minD .2.15 min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h 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两船相距y km ,则∠DBC =180°-60°=120°.∴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28x 2-20x +100=28(x -514)2-257+100, ∴当x =514 h =1507min ,y 2有最小值,即两船相距最近. 10.已知A 船在灯塔C 北偏东80°处,且A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2 km ,B 船在灯塔C 北偏西40°处,A ,B 两船间的距离为3 km ,则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 km.答案 6-1 解析 由题意知,∠ACB =80°+40°=120°,AC =2,AB =3,设B 船到灯塔的距离为x ,即BC =x .由余弦定理可知AB 2=AC 2+BC 2-2AC ·BC cos 120°,即9=4+x 2-2×2x ×(-12),整理得x 2+2x -5=0, 解得x =-1-6(舍去)或x =-1+ 6.11.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为α,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h ,求出山高CD .解 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CAD =β.根据正弦定理得AC sin ∠ABC =BC sin ∠BAC,即AC sin (90°-α)=BC sin (α-β), ∴AC =BC cos αsin (α-β)=h cos αsin (α-β). 在Rt △ACD 中,CD =AC sin ∠CA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sin (α-β). 答 山的高度为h cos αsin βsin (α-β). 12.我炮兵阵地位于地面A 处,两观察所分别位于地面点C 和D 处,已知CD =6 km ,∠ACD =45°,∠ADC =75°,目标出现于地面点B处,测得∠BCD =30°,∠BDC =15°(如图),求我炮兵阵兵到目标的距离.解 在△ACD 中,∠CAD =180°-∠ACD -∠ADC =60°,∠ACD =45°,根据正弦定理,有AD =CD sin 45°sin 60°=23CD , 同理:在△BCD 中,∠CBD =180°-∠BCD -∠BDC =135°,∠BCD =30°,根据正弦定理,有BD =CD sin 30°sin 135°=22CD ,在△ABD 中,∠ADB =∠ADC +∠BDC =90°, 根据勾股定理,有AB =AD 2+BD 2= 23+12CD =426CD =42(km), 所以我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为42 km.三、探究与创新13.如图所示,A 、B 两个小岛相距21海里,B 岛在A 岛的正南方,现在甲船从A 岛出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B 岛行驶,而乙船同时以每小时6海里的速度离开B 岛向南偏东60°方向行驶,问行驶多少时间后,两船相距最近,并求出两船的最近距离.解 如图,行驶t h 后,甲船行驶了9t 海里到达C 处,乙船行驶了6t海里到达D 处.当9t<21,即t<7时,C在线段AB上,此时BC=(21-9t)海里.在△BCD中,BC=(21-39t)海里,BD=6t海里,∠CBD=180°-60°=120°,由余弦定理知CD2=BC2+BD2-2BC·BD·cos 120°=(21-9t)2+(6t)2-2×(21-9t)·6t·(-12)=63t2-252t+441=63(t-2)2+189.当t=2时,CD取得最小值189=321.时,C与B重合,当t=73此时CD=6×7=14(海里)>321(海里).3当t>7时,BC=(9t-21)(海里),3则CD2=(9t-21)2+(6t)2-2×(9t-21)×6t·cos 60°=63t2-252t+441=63(t-2)2+189>189,综上可知t=2时,CD取得最小值321.答行驶2 h后,甲、乙两船相距最近为321海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