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四才子组成人员名单
明代吴中四杰
![明代吴中四杰](https://img.taocdn.com/s3/m/269daf4526fff705cd170a56.png)
明代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这是给大家推荐的明代吴中四杰,一起来看看吧。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
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吴中四才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吴中四才子](https://img.taocdn.com/s3/m/a51ed32102d276a200292ec8.png)
可惜鸳鸯终独宿,何年合葬到横塘。
• 祝允明撰《唐子畏墓志并铭》:“放浪形迹,翩翩远 游,扁舟独迈……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其学 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 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傍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 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没。”
对于唐寅之文,允明又说:“子畏为文,或丽或淡, 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其思常多而不 尽用”。
袁袠撰《唐伯虎集序》说他“诗文甚多”,“尤工四 六,藻思丽逸,翩翩有奇气”。但又说他天官(一鹏 )书》
• 《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唐 武后 光宅 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后世亦称吏 部为天官。
• 问祝子曰:“斯何恶而去之?”祝子不应。又 问:“子亦以科第之录、场屋之业若赘疣然, 何不及之?”曰:“试录者,国家用才之阶、 彰劝之具,是王章也,非书也。科举之作, 士借以应求,今工之斧斤也,抑亦非文矣, 不足去。”又问:“所将去若是,将不有甚 于兹者乎?胡弗之睹?”曰:“下此者吾弗有 之矣。丹灶之方盗邻也,房中之猥者淫诲也, 妖谶之文吾耳目无接也,吾安得有之而安得 去之?”
祝允明
•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 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间中举人后,七次 应进士考试而不第,遂以举人身份入仕,任广 东兴定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不久辞官。 有 《怀星堂集》、《祝子罪知录》 。
《示续》
自吾以上二世单传,汝若终鲜兄弟,则三世
矣。同曾祖之族,即麟之儿有二人,麟既不肖, 二孺漂落远外,亦终当收之。此外无一人矣。 吾家以善积望乡郡,迨二百年,仕显相袭。天 之佑荫过厚,吾等侥幸逾分多矣。独惟枝叶单 薄,殊为可戚。吾既已老,所望于汝,倍于他 情,乃复弥甚,将若之何!此固自天意,人不与 力,然予年至此际,西岫高而羲轮下,曷胜惘 惘之怀也!作好官,建勋名,固是门户大佳事, 要是次义;只是不断文书种子,至要至要。苟 此业不坠,则名行自立,势必然也。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分别是谁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分别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ae61e4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a.png)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简介: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
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高启: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汉族,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友"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杨基:杨基(1326~?) 元末明初诗人。
字孟载,号眉庵。
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
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
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
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张羽: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
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https://img.taocdn.com/s3/m/47d0465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4.png)
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指的是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
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
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唐寅(1470至1523年),相传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故民间多称其为唐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祝允明(1461至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文徵明(1470至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徐祯卿(1479至1511年),字昌谷,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历史上真实的吴中四才子(完结)
![历史上真实的吴中四才子(完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9765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b.png)
历史上真实的吴中四才子(完结)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
文征明山水
世语唐寅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然余独爱文征明!
文征明像
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
文征明扇面画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草书七绝诗
归去来兮辞
行书七律诗
行书午门朝见诗
行书五律
行书雪后早朝诗
小楷老子列传
小楷醉翁亭记
浒溪草堂图
兰亭图
茅亭挥尘图
漪兰竹石图
玉兰图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庭下石榴花乱吐,满地绿阴亭午。
午睡觉来时自语,悠扬魂梦,黯然情绪,蝴蝶过墙去。
骎骎娇眼开仍,悄无人至还凝伫。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
历代书法大家——“吴中四才子”和“二沈”
![历代书法大家——“吴中四才子”和“二沈”](https://img.taocdn.com/s3/m/e61486f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a.png)
历代书法大家——“吴中四才子”和“二沈”吴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的书法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其实,唐寅的书法与绘画一样,均注意广涉诸家、融会贯通,面貌也很多样,只是享年不永,尚未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界。
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
唐伯虎《落花诗册》文征明初名壁(也作璧),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
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
中国诗歌流派(十):唐朝吴中四士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十):唐朝吴中四士及其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6746003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4.png)
中国诗歌流派(十):唐朝吴中四士及其代表作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唐初,盛唐之际,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四人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点。
一、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
初唐诗人。
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春江花月夜唐代作者: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代答闺梦还唐代作者: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洪州客舍寄柳博士芳唐代作者:张若虚去年燕巢主人屋,今年花发路傍枝。
年年为客不到舍,旧国存亡那得知。
胡尘一起乱天下,何处春风无别离。
洪州客舍寄柳博士芳晚秋赠张折冲此公事制举唐代作者:张若虚都尉今无事,时清但闭关。
夜霜戎马瘦,秋草射堂闲。
唐代名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容四人并称为
![唐代名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容四人并称为](https://img.taocdn.com/s3/m/26ec614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8.png)
唐代名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容四人并称为
唐代名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容合称是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在唐诗中,多以诗歌内容和风格划分流派,如边塞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等;而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贺知章,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楷书四大家吴中四才子苏黄米蔡等书法大家作品
![楷书四大家吴中四才子苏黄米蔡等书法大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ca731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1.png)
楷书四大家吴中四才子苏黄米蔡等书法大家作品在书法圈里经常会提到这些人和称呼,他们是书法圈内的名家,也是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喜欢书法,这些书法大家的称谓一定要了如指掌,默然于心。
欧阳询《梦祭帖》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宋拓本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局部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魏钟繇《宣示表》魏钟繇书法欣赏王羲之《丧乱帖》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张芝《冠军帖》张旭《古诗四帖》局部赵董元代赵孟頫,明之董其昌。
赵孟頫《天冠山题咏》董其昌《濬路马湖记》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邢侗书法欣赏张瑞图《行书七言诗》米万钟书法欣赏董其昌《百羽扇赋》吴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唐伯虎《落花诗册》文徵明《琵琶行》局部徐祯卿书法欣赏祝允明小楷欣赏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
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沈度书法欣赏沈粲书法欣赏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頫、鲜于枢。
又称元“二雄”。
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鲜于枢《石鼓歌》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有《杂书卷》。
米芾《公议帖》米芾《蜀素帖》薛绍彭《云顶山诗卷》局部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苏轼《洞庭春色赋》黄庭坚《花气诗》米芾《珊瑚帖》蔡襄《万安桥记》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江南四才子,哪位更风流(一)
![江南四才子,哪位更风流(一)](https://img.taocdn.com/s3/m/844cfb6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7.png)
江南四才子,哪位更风流(一)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书画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世。
绘画方面,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
书法的意趣与绘画情趣极为相近,书风与画风的一致与和谐,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形象地表达出诗意,这种诗与画的完美结合,也是唐寅画的一大特点。
祝允明是明代书法家,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
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但四人皆学识渊博,各有千秋。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唐寅像唐寅丨(1470-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唐寅丨《落花诗册》丨行书丨纸本册页三十四开丨每开尺寸27cm x 30Cm不等苏州市博物馆藏本(选登)唐寅《落花诗册》收入律诗30首,其中13首是唐寅文集中和沈周的原作,另有补遗17首,现藏苏州市博物馆。
此幅行书俊逸挺秀,用笔圆转灵活,提按顿挫,转折分明,而且结构正奇相间,错落有致,笔断意连,尽显唐伯虎的风流倜傥之神韵。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
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
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
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3篇
![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83dc5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a.png)
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3篇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1公共基础知识:吴中四士简介江南文化的繁荣开启了中国文人的巨大贡献,而吴中四士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批人物。
他们分别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宋徽宗这四位才思敏捷的文人,他们在吴中一带以及整个中国都留下了传世的文化和艺术巨著。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对吴中四士分别进行介绍与评价。
唐伯虎: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唐伯虎,名仲裁,字伯虎,号龙门山人。
他是元末明初之际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成名后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
唐伯虎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但是以骈文和白话文为主,并且往往揉合了很多俚语和民间语言。
他的晚年主要从事画家和书法家的创作,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树一帜,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祝枝山:文学家、书法家、散文家祝枝山,字夏扇,号芋谷,出生于苏州。
其家族虽不显赫,但祝枝山却凭借着才华横溢的文学与书法作品而名噪一时。
祝枝山最突出的成就是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娓娓道来,动人心魄,曾被誉为“写实主义视角的早期代表”,为后世的散文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祝枝山的书法功力也不容小觑,他所书写的楷书、行书和书法碑刻都是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
文征明:诗人、书法家、画家文征明,字仲宣,号芸谷。
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被誉为“逸仙”。
文征明的诗歌在神韵、意境和情感上极富冲击力,他所谱写的抒情诗,如《登高》、《江南曲》、《处女》等,无不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同时,文征明也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位天才,其山水画以“墨守、自然、情趣”为特色,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宋徽宗:诗人、书法家、画家宋徽宗赵佶,字子厚,号“徽宗”。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学艺术家之一,又称“书画诗琴四绝”。
宋徽宗成名后,经常在宫中为文武百官作画、书法、诗词和唐音乐演奏等。
他的书法被誉为“真、草、隶、篆四体精通”,画作风格卓异,以“东坡、米芾、文同”并称“宋元四大家”。
总之,吴中四士的杰出文学艺术,对中国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江南四大才子,书法果然风流!
![江南四大才子,书法果然风流!](https://img.taocdn.com/s3/m/12c3f4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6.png)
江南四大才子,书法果然风流!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
“吴门四才子”画像一唐伯虎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
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唐伯虎书法作品欣赏《自书联句诗》纸本《行书七律卷》(局部)《书札》《漫兴墨迹》二文征明文征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
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他是文徵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
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徵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生。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征明书法作品欣赏《小楷草堂十志》三祝枝山祝枝山,名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
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https://img.taocdn.com/s3/m/b4ce212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3.png)
吴中四才子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中徐祯卿于弘治末进士及第后,在北京加入李、何为首的文学群体,成为“前七子”之一。
但吴中这一文学群体在弘治初形成时,与李、何在北方崛起的时间相近,两方起初并无联系。
他们的基本方向——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极其一致,正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出现了一种整体性的骚动。
而徐祯卿加盟李、何的群体,恰好体现了南北文学潮流汇合的趋势。
万历间袁宏道说:“苏郡文物,甲于一时。
至弘、正间,才艺代出,斌斌称极盛,词林当天下之五。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指出当时吴中诸子在文学上与李、何等人旗鼓相当。
然而吴中文学对后来文学进程的影响却远逊于前七子,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他们大多科场中蹭蹬,名位不显;其次,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不像李、何那样激烈而鲜明,有“危言耸听”、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再有,他们的创作也取径较宽,像祝允明追慕秦汉,唐寅偏向六朝而兼有白居易的浅俗率易,文征明虽然在理论上对宋诗表示不满,却承认自己受宋诗影响很大。
也许我们可以说,吴中诸子的态度比李、何等人更为合理,但这种“合理”,却减弱了作为一个群体对当时文坛的冲击力。
但是,吴中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自明中期始城市经济又特别发达的地区,它所孕育的文学自有一种地域和时代的特征。
一般说来,吴中诸子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关怀不像李、何那样热切,而对于个人在社会中遭到压抑的感受却特别敏锐;他们同商业社会、市民阶层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而也更敢于肯定物质享乐的要求。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少年时已“漫负独名”(《国宝新编·唐寅传》。
其家世代为商人,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
弘治年间中乡试第一名。
正当他于功名踌躇满志时,却因会试中被牵连进一桩科场舞弊案,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
传说中的吴中四子
![传说中的吴中四子](https://img.taocdn.com/s3/m/1f1ef32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9.png)
传说中的吴中四子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附近)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
张旭被誉为我国古代八圣之一。
八圣为: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兵圣孙武、谋圣张良、木圣(科圣)张衡、药圣孙思邈。
张旭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
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
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
唐文宗时,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称为“三绝“。
张旭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他的七绝《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许多学子也能背诵。
他的《桃花溪》诗也备受推崇。
张旭嗜酒成性,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
而且往往在醉后书写,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
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
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后也大为惊奇,这似有夸张之嫌。
诗人高适在《醉中赠张旭》说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人们也就称他为“张颠”。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师法予他。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我国古代书法评论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都有微词,只有张旭,无人道其短,这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
唐代韩愈赞张旭书法为:“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https://img.taocdn.com/s3/m/93fce9acf705cc1755270985.png)
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姑苏四才子、苏州四才子,民间戏曲讹称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吴中(今江苏苏州)地区才华出众的四大杰出人物,即唐寅(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祯卿。
唐寅(唐伯虎)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绘画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伯虎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
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徵明同师沈周。
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
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伯虎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
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唐伯虎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
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
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
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
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
唐伯虎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江南四大才子(准确的说是吴中四大才子)挺有意思(1)祝枝山:1
![江南四大才子(准确的说是吴中四大才子)挺有意思(1)祝枝山:1](https://img.taocdn.com/s3/m/9ff53c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f.png)
江南四大才子(准确的说是吴中四大才子)挺有意思(1)祝枝
山:1
江南四大才子(准确的说是吴中四大才子)挺有意思。
(1)祝枝山:1461年生,享年66岁,聪明,神童
(2)唐伯虎:1470年生,享年54岁,聪明,神童,解元。
(3)文徵明:1470年生,笨,2岁不会说话不会走路,8岁口齿不清,享年89岁。
(4)徐祯卿:1479年生,聪明,神童,26岁中进士,享年32岁。
(唐伯虎点秋香电影里面的周文宾是虚构的)
相同点:
(1)仕途都不咋地(其实都不喜欢当官),唐伯虎甚至没步入官场;
(2)都非常有才华;
(3)都很穷很清贫,有的是被迫穷(唐伯虎),有的是主动穷(文徵明)。
不同点:
(1)性格:文徵明老实本分,比较严肃,其他人都有着才子的风流洒脱、轻狂张扬;
(2)成就:出乎意料,成就最高的是文徵明(诗文书画成就都非常高);
(3)结局:三个憋屈不甘郁闷,一个平静(文徵明,给人写完墓志铭,搁笔,端坐逝去)
名气最大的唐伯虎也是因为影视作品,实际上的成就应该是远不如文徵明的,文徵明在当时是活着的一代宗师,泰山北斗,被西方认为是和米开朗琪罗相当。
没想到最笨的一个,最后成就最高,也是人品最好的一个,活的也最长寿,也许是平静淡然、坦坦荡荡所致吧。
“吴中四才子”定名考论
![“吴中四才子”定名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7a54a1336c1eb91a375de9.png)
“吴中四才子”定名考论作者:霍美丽,朱曙辉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5期摘要:明万历中期陆应阳第一次明确记录了“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此后经由明末钱谦益的引用而广为人知,最终在清初官修国史中完成定型过程。
“吴中四才子”名号背后所体现的是明代以来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吴中文化的本土特征。
关键词:吴中四才子;王世贞;陆应阳;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包括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在内的“吴中四才子”一向被视作明代中期吴中文坛的代表人物,这个小群体和同时期北方文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一道在南北双方共同推进了明中叶文学风尚的变革,使得明代正统文学彻底摆脱此前“台阁体”风气的影响,并奠定了之后近百年诗文发展的基本态势。
然而在这一影响深远的文学转型过程中,有一细节问题即“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的由来在很长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视,。
须知当时吴中文坛名家众多,祝﹑文﹑唐﹑徐几人生前也并无类似称号,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体系中这四人能够超越侪辈脱颖而出?在这一名号的流传、定型过程中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态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李双华曾有《吴中四才子名目考》[1]52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但李文遗漏了一些重要文献,也忽略了几个关键人物在“吴中四才子”这一群体的人物选择、名号定型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故而对“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的形成过程未能做出细致、准确梳理,同时李文还忽略了这一名号定型过程背后所潜藏的文学动向与文化意义。
本文拟在李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致钩沉出“吴中四才子”这一名号的形成过程,考察这一历程背后所潜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吴中四才子”名号定型历程钩沉从存世文献来看,从嘉靖年间到明末清初,“吴中四才子”这一群体的人物选择与名号定型经历了一个具有清晰阶段性的发展历程。
1.嘉靖之前——初步酝酿期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同为吴郡文士,其中文、唐两人生同岁,居同里,祝允明则年长于文、唐两人十岁,三人早年订交,终生交谊甚笃。
关于吴中四杰介绍
![关于吴中四杰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a07653d866fb84ae45c8d98.png)
关于吴中四杰介绍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启(一)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未能镕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得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亦失之过贬。
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鸣集》等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另有文集《凫藻集》等,今人整理合编为《高青丘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门四才子组成人员名单:
吴门四才子:吴俊彬,刘思清,江善明,张培河
吴门神笔20人名单
吴门神笔20人名单:王富生(书法),廖琪(书法),王占和(毛体书法),夏云功(书画),母志华(书法),周开畅(书画),吴晗玥(书画),郑志强(国画),李江海(书画),陈耀(书法),张凯(国画),吴起健(书法),战中平(书法),吕青春(书法),郑迎嘉(书画),王东升(书画),刘木彬(书法),郭世昌(书法),贝品伦(国画),姜海良(国画)
以上人员网上公布,网上可以搜到
吴门八雅书画派代表人物100人名单吴门八雅书画派代表人物100人名单:姜连鑫,周开畅,王占和,李江海,陈耀,宋仁君,王富生,于社会,王晓华,曲大鹏,赵伟,秦承勇,王兰州,曾祥能,刘思清,依兰,战中平,姜海良,程静冬,孙行开,杨诚,唐琦,刘士君,张兆铼,李新贵,杨永全,李中廷,王君浩,陈少敏,刘敬花,魏保庆,白文斌,宋仁君,莫葵,张凯,夏云功,贝品伦,王东升,张正中,高天明,张明贵,吴起健,郑迎嘉,丁云峰,王克正,刘木彬,江善明,张玉峰,陶红,廖琪,吴晗玥,郑志强,雷金乔,
王功成,吕青春,郭世昌,高涛,胡博春,徐晓晶,花金苓,朱克俊,朱德华,吴振海,张培河,吴培成,姬保国,冯成仙,何善国,王福山,徐福灵,王晓华,赵桂娥,武占秀,陈照帅,黄晃,王克春,胡和初,钱荣军,韦天卫,曾燕斌,钱强,王开勇,史洪河,郑耀禄,王钧一,于嘉慧,曾丽瑾,江里强,陈庆军,张平安,王星燃,陈同聚,谢立湘,马茂虎,母志华,胡乐根,自胜氢,郑高军,李纪成。
以上人员网上公布,网上可以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