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a+b=b+a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b+100=( )+b47+( )=126+( ) m+( )=n+( )13+24=( )+( )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规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教学难点: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带着问题听故事。

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

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生:猴子们太愚蠢,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生:3+4=7(个)4+3=7(个)3+4=4+3师: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生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生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自己尝试一下。

(学生口述汇报)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口述,师随即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师:在数学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可以怎样简洁地表示?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生1:▲+★=★+▲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3单元 教案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3单元 教案 人教版

3 运算定律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

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本单元内容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的知识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1~例4),其中包括连减的性质;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5~例8),其中包括连除的性质和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

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洁,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

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Unit3单元课时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Unit3单元课时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Unit3单元课时教案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介绍四年级数学下册 Unit 3 单元课时教案。

这个单元主要涵盖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思维训练。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课:加法的概念和运算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帮助学生加强加法概念的理解,以及加法的运算操作。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加法,我们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教学:1. 通过教学视频或是图片来展示加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 回顾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简单加法题目,让他们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3. 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加法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加法的运算技巧。

第二节课:减法的概念和运算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帮助学生加强减法概念的理解,以及减法的运算操作。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减法,我们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教学:1. 通过教学视频或是图片来展示减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 回顾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简单减法题目,让他们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3. 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减法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减法的运算技巧。

第三节课: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帮助学生应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我们将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教学:1. 通过教学视频或是图片来展示实际问题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情况。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他们通过应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问题。

3. 给学生安排一些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目,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如何应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加法和减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相信,学生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导语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

(2)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加法结合律。

理解了题意,并搞清楚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5)例4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乘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

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5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

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6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7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运算内部的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200+250
=450(千米)
教后反思
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就能领悟到“简算”的规律,就是看数据的特点,依据运算定律是计算快速。学生基本掌握了。
探究建模
1、学习例3: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A→B115千米,
第五天城市B→C B→C132千米,
第六天城市C→D C→D118千米,
第七天城市D→E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2、根据问题列式,115+132+118+85(说明:简算就是想法凑成整十、整百数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上课时间
2014年4月1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思路
铺垫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 + b) + c =a +( b + c )
3、引入新课。(应用我们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根据题目和简便算法的要求,观察数据的特点。小组合作。(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也能凑成几百几十数。)
4、利用凑整法把上面式子应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教案与反思

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10第3题,P112~115“练习二十五”第8、9、10、11、12、13、18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不同分类等知识,加深对等腰、等边三角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比较、概括、类比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2.经历由物体到对应视图,由视图想象物体形状的过程,能够灵活、正确地转换,发展推理、想象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进一步认识平移、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平移、轴对称图形,能够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利用平移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回顾和整理图形的特征,巩固视图及图形的运动等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出问题。

师: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和“图形与几何”有关的内容?在哪个单元学的呢?【学情预设】第二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学习了三角形,第七单元学习了图形的运动。

师:通过这几个单元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呢?【学情预设】预设1:我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预设2:我会给三角形分类。

预设3:我会画轴对称图形……2.师:大家说得不够完善,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将本学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引发思考,学生眼前和大脑中会出现图形,既能让学生进入复习的状态,又能引出零散的知识。

二、复习三角形1.梳理知识。

师:回忆一下,三角形这一单元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把三角形的知识整理记录下来。

教师提示:可以是表格,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画图,或者是其他能够整理出知识结构的任何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加减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利用PPT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分蛋糕,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计算分蛋糕的分数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实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可以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四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讲堂教课方案方案第 1 课时总计 7 课时主备人:张亚妮投放日期2017年3月12日课题:加法运算定律学习目标经过察看发现并理解加法互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互换律经过察看发现并理解加法联合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联合律要点难点: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 会用加法互换律、联合律解决实质问题。

教课过程(一次备课)创建情形:生活中有好多东西相互互换了,结果,你能举例吗?一、设问导读1、教课例题 1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解答,察看能够有两种解法,答案却同样。

你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你发现这些式子都有哪些共同点?(小组议论)总结:两个加数互换地点,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互换律。

你还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互换律吗?2 、教课例题 2让学生比较书上的两种计算方法,找出简易的一种。

察看它是如何运算的。

报告: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许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二、自我检测达成教材第 18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达成,教师解说。

三、稳固练习:课本19 页 1.2 题四、讲堂小结: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二次备课教课反省:第 2 课时总计 7 课时主备人:张亚妮投放日期2017年3月12日课题: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练习课学习目标经过练习,加深对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含义的理解,能应用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进行简易运算。

要点难点: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及表示的方法。

教课过程(一次备课)今日我们对“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复习” (揭露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一、设问导读1.什么是加法互换律,什么是加法联合律?2.加法互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加法联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3.用简易计算下边各题。

133+167+98212+174+188109+ 116+ 8497+103+89二、合作研究学习 20页例 3例 4小组互探(自学中碰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相互沟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本单元把相加法运算定律和相乘法运算定律放在1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相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相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简便计算这1部分教育教学教学中,相除了安排相加法、相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相减法和相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1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1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1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1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1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1、本单元教育教学教学内容:1.相加法运算定律。

2.相乘法运算定律。

2、重难点设置:重点:相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相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相减法的运算性质、相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1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1阶段的学习,对相加法和相乘法的1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育教学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育教学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相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相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相加法和相乘法运算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1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3运算定律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3运算定律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21例4,完成P21“做一做”,P22~23“练习六”第1、3、5、6、8、9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在计算和解决连减问题中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感受数学运算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1.师生玩对口令游戏。

游戏一:老师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老师说的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数。

(如:153和47)游戏二:老师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老师说的数相减能凑成整百数。

(如:234和34)2.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规则同上。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而且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合理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那减法运算中会不会也存在某些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连减的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运用已有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垫则能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这里通过“凑整”的对口令游戏和对加法的运算定律的简单回顾,引发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空间,实现高效课堂。

二、合作探究,掌握性质1.在解决问题中初步理解减法的性质。

(1)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4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看,李叔叔在查阅旅游资料。

你从图上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游戏环节要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

〖学情预设〗我了解到李叔叔看的这本书一共有234页,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要求的问题是李叔叔还剩多少页没看。

〖设计意图〗枯燥、单一的计算很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教课内容运算定律二、教材剖析1、相关运算定律的知知趣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好的认知构造。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易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巧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三、教课目的指引学生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想的灵巧性。

3、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四、教课重、难点要点: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难点:研究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五、教课策略1、充足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使学习的迁徙。

2、增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使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表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育学生灵巧、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加法运算定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联合详细的情境,指引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感觉成功的欢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踊跃感情。

(2)培育学生察看,比较,抽象,归纳的初步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难点:指引学生抽象归纳加法互换律和加法联合律。

课型新讲课教课时间: 4 课时第一课时加法互换律一、创建情境导入教师解说“反复无常”的故事师:你们为何发笑?生:猴子太愚笨,其实每日吃到的桃子是相同多的。

师:你如何证明是相同多的?生: 3+4=7 4+3=7 3+4=4+3师:吃法不一样,但每日吃到的桃子的总数目是相同多的。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互换律。

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课时教案第3课时

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课时教案第3课时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5×7×4=()×()×7
(60×25)×()=60×(25×8)
(125×())×()=125×(4×19)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
4×5=2×10
a×b×c=a×c×b
a+b=b+a
1×2+3=1×3+2
a+b+c=b+a+c
1+2×3=1+3×2
1+4+6+9=(1+9)+(4+6)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
()+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
教学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课时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3单元 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3单元 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第课时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单。

1.口算。

12×30=18×20=24×40 = 35×4=25×4=45×2=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30=()×()24=()×()【参考答案】1.360360960140100902.355646(38)方法一一、复习导入。

1.复习运算定律。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预设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口算。

师:快速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什么?6×25×4=125×7×8=41×73+41×27=预设生1:6×25×4= 600,用了乘法结合律,先计算25×4。

生2:125×7×8=7000,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125×8。

生3:41×73+41×27=4100,用了乘法分配律。

二、点明课题。

师:大家表现得真棒!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一些计算中的简便算法。

通过复习运算定律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5)他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积怎么样?(积是一样的)老师概括: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咱们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能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 ×c【课堂作业】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62+12)×3=()×()+()×()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32×48+32×52 20×17+20×1520×(17+15)(5+8)×2424×5+24×8 32×(48+52)【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识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认识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2.教学难点: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红绿灯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

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分类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分类。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三角形分类。

3.巩固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内角和。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图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梯形有一对底边平行。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物品,巩固图形的特征。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第3课时 教案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第3课时 教案

_四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3章(单元)节 3课时
在连减运算中,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小试牛刀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小题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组内讨论,代表发言,逆时针评价加分
有理有据,先评价后说理,老师指导,给个人加分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六、布置作业。

作业请完成教材第22-23页练习六第3题、第7题。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单第9页。

补充作业请完成《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和“思维拓展练”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第3课时(三) 教学设计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第3课时(三)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3课时:乘法运算定律(三)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加以表示。

2.简便计算:
25×44 125×32×8
新课讲授:
知识点学习掌握乘法分配律
1.教学教材第26页例7。

问题: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提问: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小结: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6人。

提问:一共有多少组?小结:25组。

提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该如何列式?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分组汇报。

2.小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2.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c
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第28页第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备
修改部分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授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材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a+400=400+a
3.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教学
后记
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