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教案名称:《卖炭翁》教案适用年级:初中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课文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3. 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卖炭翁》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关贫富差距和人性善恶等方面的问题,为后续的讨论做一个铺垫。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课文《卖炭翁》,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
步骤三:词汇掌握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和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通过课文和词汇练习等方式巩固词汇的掌握和应用。
步骤四:人物分析和评价1.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五:写作训练1. 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和讨论的内容,写出简单的作文或意见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相互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参与相关的讨论和写作活动,扩展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了解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卖炭翁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卖炭翁》教学设计课型:诵读(诵读——鉴赏——诵读)重点:1.多种形式诵读文本2.分层次有目标诵读,感悟课文难点:引导学生品鉴文本,理解文章主旨课件:配乐FLASH教学流程:一、白居易作品引入这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河流,走进诗歌盛世——唐朝,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唐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1、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2、作者及其作品特点看来大诗人白居易真是不简单,用三个字就准确、简练地说明了要写的人物,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白居易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知晓大意《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讲给大家听。
(师配乐诵诗)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正音 (衣裳两骑翩翩口称敕叱白衫儿等)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三、品析诗句、进入诗境。
通过阅读我们初知了诗文大意,那么我请大家再来轻声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烧炭—运炭---卖炭说说看哪几句是写烧炭哪几句写卖炭1.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写烧炭的这两句。
谁来读读写烧炭的这两句(指名读)你读懂了吗说一说知道理解(“伐薪”“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1)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想看看你们通过和作者的这两句对话知道了什么1.地点---南山中(南山是指唐朝都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现在的陕西秦岭山)2.老人的外貌(2)从老人的外貌看你觉得老人烧炭的生活怎样能用一个字概括吗(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读读前两句诗来细细体会。
(3)这把年纪的老人终日在这深山老林里砍柴、烧炭,多么不容易啊!好,下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南山中的老人正在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孩子们,看到老人烧炭如此艰辛,我们内心能平静吗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全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学习卖炭翁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白居易的诗作,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并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卖炭翁的形象塑造和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特殊句式和用法,解析课文主题,剖析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了解身边的社会底层人民,并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关爱他们。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的朗读、背诵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精神的理解,以及关爱他人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卖炭翁》教案
初中《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谈论唐诗的特点和魅力。
2. 提问学生对白居易的了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卖炭翁》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理解和翻译,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 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卖炭翁》诗歌。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卖炭翁》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沪教版七上唐诗精华《卖炭翁》+《放言》
沪教版七上唐诗精华《卖炭翁》+《放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七上唐诗精华《卖炭翁》+《放言》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教版,唐诗,精华,卖炭翁,放言,放言五首其三,文学,文化,常,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放言五首其三》一、文学文化常识白居易,字,号,我们学过他的诗歌《》。
二、默写1.《放言五首》其三这首诗中,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含义相同的诗句是:。
2.运用历史典故说明人的忠诚或者虚伪,历史将会证明的句子是:。
3.诗中点明是赠送好友元稹的诗句是:。
三.内容理解1.下列说法不符合《放言五首》(其三)内容的一项是()(3分)A.用“试玉”、“辨材”来比喻,意在形象说明识别真伪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一道理。
B.“不用钻龟与祝蓍”这句话旨在强调诗人提出的“方法”是非常完美的。
c.这首说理诗主要借助历史事件来说明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道理。
D.诗人在说理的同时,也巧妙地总结自己和好友被诬害的情况。
《卖炭翁》一、默写1.诗歌中“”两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表现了他的辛劳。
2.诗歌中通过矛盾心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两句是:。
4.本首诗歌中最能展现人民“苦宫市”及其残酷掠夺本质的诗句是:。
二、解释词语1.市。
2.何所营:。
3.翩宫:3.诗歌中描写公使仗势勒索,强取豪夺,狐假虎威的丑恶行径的句子:翩:。
4.黄衣使者白衫儿:。
5.敕:。
6.驱将:。
7.直:。
三、内容理解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两句说明了卖炭翁的辛劳。
b.“卖炭得钱”两句表明了卖炭翁的贫困。
c.“一车炭”三句批评了卖炭翁的懦弱。
D.“手把文书”两句揭露了宫使的蛮横。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衣正单”与“一尺雪”构成对比。
b.“翩翩两骑”与“牛困人饥”构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c.“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构成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卖炭翁教案3篇
卖炭翁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卖炭翁教案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_aacute;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的劳动人民生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伐薪”、“烧炭”等动作描绘,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探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寓意,感受诗人的生活关怀。
(3)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解释“炭”、“薪”等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指代,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
(4)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节奏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操作,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朗读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阶段,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析《卖炭翁》的现实意义时,能够联系到当代社会,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第11课白居易诗二首卖炭翁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卖炭翁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宫市带给人民的弊端。
3、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重点难点1、理解卖炭翁之苦,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2、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写作目的。
3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PPT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六年级的《钱塘湖春行》吗?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写景诗,但白居易更为有名的却是反映现实的诗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卖炭翁》。
学生齐背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及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活动2【讲授】检查预习,补充背景1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2 检查预习情况。
3 介绍宫市制度。
(补充介绍宫市的小故事: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
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
"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了!")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主动学习和朗读的习惯。
补充背景知识及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整体感悟。
活动3【活动】课文讲读教师提出问题:卖炭翁生活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讨论,抓住诗歌语句回答。
(1)卖炭翁的苦体现在烧炭艰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2)卖炭翁的苦体现在生活贫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矛盾心理描写)(3)卖炭翁的苦体现在运炭辛苦: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动作描写)(4)卖炭翁的苦体现在炭被抢的悲苦:“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把握,理解文章人物的悲苦。
活动4【讲授】明确主旨教师提问:1同学们觉得这其中卖炭翁最苦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时候卖炭翁的心情会怎样?2在诗中,诗人只用了三个字“惜不得”来描写老人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1、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这诗是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四、作业
1、背诵、家默这两首诗。
2、将《卖炭翁》改写成一个500字左右的小故事。
《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
课题
一一、白居易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熟读成诵。
2、了解《放言五首》以议论为诗的表现手法及其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卖炭翁》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3、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4、研读人物刻画的关键词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揣摩作者情感
(1)、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苦”。
有哪些苦呢?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落实到具体词句: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白居易诗两首《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2
一一白居易诗二首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严峻【教学目标】l.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文句,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熟悉,必需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推断。
3.通过讨论,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说明: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关于同学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同学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因此,设定目标1,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放言五首〔其三〕》一诗,偏重于理性思索;《卖炭翁》中,作者在表达中鲜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设定目标2、3。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2.难点: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体会《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这两首诗都有比较深入的思想性,关于同学熟悉社会及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与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放言五首〔其三〕》一诗用了四个例子,来证实作者的观点,这种写作方法同学平常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将“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为难点之一。
《卖炭翁》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纳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些也应该引导同学去体会。
【思路点拨】1.教学《放言五首〔其三〕》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同学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有哪些思索。
2.可从《卖炭翁》诗原来的题注“苦宫市也〞为切入点,质疑:卖炭翁生活的苦表现在哪里?宫市又给他造成了哪些苦难?【学习举隅】1.解释加点词。
(1)决.狐疑(2)向使..当时身便死(3)伐.薪烧炭(4)何所营.(5)心忧.炭贱愿天寒(6)手把.文书口称敕.(7)回车叱.牛(8)惜不..得.(9)系向牛头充.炭直.2.《放言五首〔其三〕》一诗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理?3.《卖炭翁》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困?。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描写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现实的诗句。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十分艰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初年。
当时,唐宪宗李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就是公开掠夺。
白居易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赏析形象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诗歌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些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长期劳作,生活艰辛)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贫苦、善良)2、分析宫使的形象诗歌中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特点?(飞扬跋扈、蛮横无理)(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卖炭翁的外貌和宫使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贫苦和宫使的骄横。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全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背景和文化常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预习《卖炭翁》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文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诗文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文。
6. 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卖炭翁》全诗;(2)写一篇关于《卖炭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学会朗读、背诵,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从诗歌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学会感恩。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共鸣。
卖炭翁教案(3篇)
卖炭翁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卖炭翁教案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正音:骑j_igrave;将jing系j_igrave;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明确: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同情弱者的情感。
(2)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古代社会背景的理解。
(2)诗歌中寓意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卖炭翁形象。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卖炭翁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卖炭翁的生活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卖炭翁的艰辛与善良。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课文中的卖炭翁具有哪些品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情感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关爱。
(2)布置课后作业:以卖炭翁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卖炭翁形象的关注和关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卖炭翁的生活艰辛和善良品质。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社会贫富差距,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炭翁》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卖炭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反对浪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卖炭翁》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卖炭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词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解释生僻词语。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中对卖炭翁劳动的辛勤和生活的艰辛的描绘。
(2)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
6. 背诵与默写(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主旨和价值观。
8. 课后作业(1)让学生整理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写成学习心得。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语感和记忆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和同情。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合作探究。
3. 实践法:朗读、默写、表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卖炭翁”这个故事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2)标注不理解的词语,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实践环节:(1)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语气、节奏等。
(2)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巩固记忆。
(3)表演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相关的表演节目。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卖炭翁》的读后感。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白居易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卖炭翁》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默写课文《卖炭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卖炭翁》的字词理解与掌握。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 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妙和表达的情感。
4. 表演法: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卖炭翁》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卖炭翁》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查阅字典或参考资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朗读与表演:(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妙和表达的情感。
(2)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表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上海五四制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鄂教版【教学构想】散文重“情”,本文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这个特点,如何让学生深切领会文章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呢?最好途径当然就是读了(教师在此之前要通过引言的方式实现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体验调动),诚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但是不是真的要读上百遍,才能够理解文意?——这样的效率当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
我们就要学会高效地进行阅读。
其中的“钥匙”之一就是把握主旨来进行阅读,或者自己归纳,或者是找到中心句(“文眼”)。
显然,“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就是“文眼”——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第二个特点,并是不每篇文章都有无需读者刻意概括而直接由其自身提出的中心句。
抓住它,以此为依据来体会阅读文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介绍高效的读书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说学生的特点。
这个年龄的学生,首先是具有此阶段有的较强的感性思维能力,从而对色彩、构图往往比较敏感的特点,相对应的是,他们也有着理性抽象思维薄弱的不足,那,我们在重抽象问题的设置上,为什么不能扬长避短?——通过步骤的细化,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从而克服不足,取得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对文中“桂花雨”内涵的概括的问题设置中,我有心地对其采取了分步骤的方法。
这好比,消化力太弱的人,一口当然吃不下一整个烧饼,但你却可能把它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来吃,虽然慢点,但目的却也能达到了。
其次,他们因为是初生的牛犊,往往有着不怕虎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的东西也容易产生质疑。
你可以说他们肤浅,无知,但谁又能否定,他们因为无知而无畏的同时,容易跳出约定俗成的窠臼,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能从旧的命题中提炼出新质了?由此,我设置了从当下猜想“乡愁”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题,看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了。
事实证明,他们的表现确实让我很惊喜。
在问题的争论中,有关“乡愁”的内涵核心得以了延续甚至强化。
综上所述,本文具有的两个特点——重情感和有“文眼”——让我在教法上注重“读”,同时也介绍了联系文旨,尤其是联系“文眼”来提高阅读效率的读书方法;而学生所具有的两个特点,一是感性思维强,而理性思维弱,二是敢于质疑的精神,前者使我注意问题设置的步骤化,后者使我重视对文章的当下思考,设置了这样一道课下思考题:对未来时的“乡愁”的猜想。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并以此来带动自己的阅读,提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2.强化分析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
3.学会挖掘文章内涵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4.拓展学习和在新语境中对问题的重新思考。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并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会用圈点评注方法来阅读本文。
[教学安排]两课时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它比较其他文体(除诗歌外),更注重朗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学会抓关键句尤其是中心句(“文眼”)的重要性,并由此来确定文中的菁华部分和分析、再创造文中的人物,前者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其后创造性复述的学习板块,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后者的设置除了前者的功能外,也与琦君散文的独特风格——“散文的小说化”——密切相关。
最后,尝试从当代人的角度来重新来审视传统的“乡愁”主题,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思考的现实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乡愁”,顾名思义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带来的忧愁,它是人类生活、文学永久性题之一。
你们有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吗?2.解题:乡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出差、异地求学或者工作、旅游,也有政治因素,如政权的更替,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大陆人迁徙到台湾省,他们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留在了祖国大陆,与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一般的离别不同,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骨肉分离,隔海相望,这种“乡愁”该有多么的强烈呀!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来感受台湾作家琦君的乡愁吧!思考一: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需要的,但这篇与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课文,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虽然学生的经历和所属的时代与当时大不一样,但如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回忆或者是特定的历史语境的设置——对于进入课文的诗意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从教学设置上来看,对学生体验的两次调动会多少显得重复拖沓,但我以为,在两次体验调动中,学生的体验绝非机械重复,而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只是,在时间上,教师要懂得控制得当。
3.指导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并以此作为阅读好文章的钥匙,揣摩人物的语气和阅读情感的流变。
明确: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来阅读本文,较满无目的的朗读,其差别好比拿一件大衣,前者是从衣领抓起,“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后者却是从袖子抓起,拖泥带水。
这样的浓郁“乡愁”,使得文章中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和文章最后的那句“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都奠定了深情的基调,语速自然都会放慢了。
当然,在总的情感格调中,不同人物的言语语气也会有差异,大人小孩都喜欢“摇花乐”,但前者更多是从物质的收成方面出发,难免语气中会有担忧;后者却更多地是从孩子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天性出发,在孩子极度快乐的叫喊声中,语气要略有些夸张。
4.探寻文章中优美之处,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明确:父亲是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养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母亲是敦厚慈祥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合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思考二: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一种别样风格,本文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点——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再创造,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化理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立足课文来回答问题,忌讳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
6.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1.全班交流各自的圈点批注内容,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桂花雨”的深刻内涵:①勾划出文中两处有关“桂花雨”的语句。
体会这种环境中人物的情感。
②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的这两处内容。
明确: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外,更深化了他们对于人物心情的体认。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第一处“摇花乐”的复述中,一个学生想象童年时候的“我”立足在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时,“四周都是金灿灿的颜色”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课文中已经说明摇桂花时‘天空阴云密布,云脚张毛’,那怎么会是‘金灿灿的颜色’呢?”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认为“即使当时的天气阴霾,但由于孩子内心极度的开心,于是‘金灿灿的颜色’不仅仅可以指桂花的颜色,表现了‘桂花雨’的铺天盖地的壮观场面,更暗示了童年的‘我’如阳光般快乐的心情。
”还有的孩子在复述中,加入了父母在一旁会心的笑容,“因为他们也被这美好的景色和孩子的天真所感染了。
”在这一个学习板块中,学生们体现出来的丰富想像力和敏捷的思维,让我很是惊喜。
也正是在孩子们不断丰富的复述中,两幅色彩明丽饱和,引人入胜的“桂花雨”图景慢慢浮出水面。
这也为下面问题的提出作好了铺垫。
③作者花费了心思为我们设置的两幅“桂花雨”图无疑也是文章的精髓之处。
结合课文主旨,你认为它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明确:这里我们可以准备好一些可以先拟的答案,如“与题目的‘桂花雨’摇相呼应,点明了‘乡愁’的主题”,“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美好图景”,“父母的温情如‘桂花雨’般滋润着童年的‘我’的情感世界”等等,而对于超出我们预设答案范畴,只要是能做到言之有理并符合作者文章意图的答案,均可以算正确答案。
教师的灵活指导,此时非常重要。
思考三:笔者开始是直接设置了“请说出‘桂花雨’的深刻内涵”的题目,但由于题目太大,缺少明显的切入点,学生思维一时难以将其咀嚼消化,教学进展一下子出现了停滞状态。
于是我将自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步骤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起来。
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解决难题的思维方法,可谓是一石两鸟。
在这里,我想起了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对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定位的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反思者是新课标的众多角色定位中最核心、最集中的一点……‘反思型教师’要时时回顾,对异位处调整。
”诚然,自己离这样的境界还有太大差距,而在上述的这个教学步骤中,反思所带来的意外收获,更坚定了我将这一方向的发展确定为我教学上追求的目标之一。
3.小组讨论杭州并不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里的赏花、吃花、摇花,从表面上看,与故乡并无直接联系,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用俗语或成语怎么说呢?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热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一个成语来涵盖之不正是“爱屋及乌”吗?4.本课是用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古今诗歌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象常用来表达思乡情感的?请背诵给大家听。
除了让学生介绍惯用的表达思乡之情的物象如明月、丁香结、红豆等外,还可以介绍若干有关“乡愁”的优秀之作,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5.思考题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便捷和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似乎已经越来越淡了,有人说,在不远的未来,“乡愁”作为一种交通落后时代的情感,将逃脱不了消失的命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说一说。
思考四:这道题的设置完全出于偶然,在上课时,有一个孩子说,古人因为交通的不便和科技的落后,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家乡,拟或是与乡亲家人的联系,其成本都大得惊人,所以他们的“乡愁”比今天的人要浓烈得多。
这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听过一堂关于中秋节的综合性学习的公开课中,一位教师谈到目前科学高度发达,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想像力的问题。
我设置这个问题,并非持类似卢梭的反科学的观点,而是想让学生立足当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传统的文学命题做出自己的反思。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的争论,体现出他们特有的热忱和思辨性。
我也并未规定正确的答案,只是在急诊的末尾,我把自己在课下就这个问题的思考所写成的短文,做了一番展示,算得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