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1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贰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我会读
jiě
解 衣欲睡
suì
遂至
lè
无与为 乐 者
zǎo xìng
藻荇
héng
交横
bǎi
竹柏
贰 理解文意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时间:夜
起因: 月色入户
地点:承天寺
经过: 至承天寺寻怀民
人物:苏轼、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是《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词、散文和书法、绘画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庭中美妙月色作生动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写作特色:
1.紧扣文眼“闲”字。
文章紧扣一个“闲”字,写与友人赏月,描述细节无不突出“闲”字。
结尾的“闲人”更是点睛之笔。
2.写景抒情,理寓其中。
生动形象的写景,巧妙而恰当地揭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鄙弃世俗,在清寂中追求心灵宁静的闲适境界。
八年级文言文精讲《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文言文精讲——记承天寺①夜游原文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③。
念④无与为乐者,遂⑤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⑥。
怀民亦未寝,相与⑦步于中庭⑧。
庭下如积水空明⑨,水中藻、荇⑩交横,盖⑪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⑫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⑬。
注释1.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7.相与:共同,一起。
8.中庭:庭院里。
9.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10.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1.盖:原来是。
12.但:只是。
13.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俩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出处《苏轼文集》文言知识人物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赏析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51张PPT)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
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
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
“《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
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
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 于中庭→绘景→抒怀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笔记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复习笔记《记承天寺夜游》一、翻译: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透过窗户进入屋内高兴地去外面散步。
②想到没有和我同游共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③怀民也没有睡觉,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④庭院中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⑤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很少罢了。
二、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乐观豁达的心胸,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贬谪后的悲凉。
三、赏析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这句话的翻译(2)作者用一种自慰、自嘲、自解的语气慨叹赏月人少(3)含蓄而深刻表达了作者贬谪后的悲凉,壮志难酬的苦闷却并不消沉,依然乐观豁达的心胸。
《小石潭记》一、翻译:①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
②砍掉一些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小潭,水非常清凉。
③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联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⑤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依托。
⑥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和游览者互相取乐。
⑦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⑧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⑨坐在岸边,四面的竹林围绕在一起,寂静冷清,没有来往的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⑩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冷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记下来离开了。
⑪和我一起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思想感情:贬官、失意的孤寂、凄苦和愤懑的感情。
《满井游记》一、翻译:①北京一带天气寒冷,花朝节之后,冬天剩下的寒流仍很厉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文版《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语文版《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版《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语文版《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精选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 寺。
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 。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 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 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 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 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 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 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 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 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 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 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 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
苏 轼
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 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 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 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 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 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 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 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 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知识清单】2021年秋季八年级第1讲《记承天寺夜游》与古文常见意象解读
第1讲【古文】《记承天寺夜游》与古文常见意象解读知识清单《记承天寺夜游》与古文常见意象解读孤独的境界(一般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重点了解)1.李白与《独坐敬亭山》2.柳宗元与《江雪》1.文学常识2.重点字词3.重点句子翻译4.特殊句式基础热身孤独的境界(一般了解)孤独的境界是指在社会上得不到理解或认可,壮志难酬。
1.李白与《独坐敬亭山》在一座高峻的大山山顶上,李白独自坐着,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天空里有几只鸟高飞着远去;在这一片静谧的山顶上,李白静默地坐着,天地间安静得仿佛凝固了,唯一流动的是李白的心绪:一种历经坎坷和挫折后重归寂静、孤独的心绪,这种心绪不能言表也无人能懂,只有在苍茫的天地间慢慢弥散、渐渐消失。
2.柳宗元与《江雪》在上下一白、冰雪覆盖的寒冬天里,千山孤立,飞鸟绝踪;万径覆没,人影不见。
在苍茫冷寂的天地间,有一个不知年龄、不知长相的老翁,披蓑戴笠,持竿垂钓,静止无声,仿佛凝固。
前人评《江雪》,称其“读之便有寒意”。
这种旷世的深邃孤独,恐怕只是日月可鉴,可意会之,不可言传之;是一个孤傲不群的刚毅者,与俗世的决绝,与天地的融汇。
知识详解《记承天寺夜游》1.文学常识(重点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可用于写景、叙事、写人、状物,用以抒发情感,表明观点。
2.《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一般了解)从文章开头的交代来看,此文大约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的冬季,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相较于刚刚遭受贬黜时的愤懑不平、焦灼压抑来,此时的苏轼心境已经较为开阔,当然有时也不免悲从中来。
3.重点字词(重点了解)要求:课本上的注释全部背下来。
4.全文翻译(重点了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研习课文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认识作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朝代 )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句型分析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 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 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三、作者在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 样的特点?并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月色 澄澈透明 竹柏 摇曳生姿
比喻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在重复的日子找寻别样的时刻,存在与感悟就在一瞬间爆发。但凡入了本心融了实意的一切都自认是绝好的。情绪间的欢喜悲廖也就甘愿受着。冬日酷寒的清晨,几声鸦叫犬吠 倒是没有了睡意。伴随刺骨的冷空气,飕飕的哆嗦着身体,聆听四周,被窝里便开始了文字的遐想。中午沿着弯曲的公路闲转,成群乌鸦旋游天际,抬头观望,倒是叫阳光刺痛了 眼睛。就由这黑物,偶尔就得怵伤几分神思。夜晚,在冷风与笑意中观览皓月繁星。仍而酷寒冷风,我自跳动身体取暖,也就延长了观望的时间,好好的美赞了一番!
自是年轻,不敢随意癫狂人生。就必须听得教诲箴言,从中自悟处事言说,也就自在戒除弊端。岁月回馈给了我们嬉、笑、怒、骂、爱、恨、别、离。怨。每一个活动的生命又用欢笑、泪水、怨恨解说着别样的人生。
每个人都沿着属于自己的轨迹生活,只是一份情感上的相像就缘结彼此,就此欢喜自在一生。岁月当真衰老了我们的容颜、也当真消磨掉了康健的身体,不也提炼了心智、丰富了 情感,也该感谢它积淀给我们的礼赞,打磨出了一个明净、独特的自我!
春季栽种的松树也没能熬过。它无力干枯的伸展着自己,已经彻头彻尾的消溺在了这个冬。几阵寒风,枝丫晃动,它也曾鲜活的站立。只有脚下的泥土依然忠诚于它,紧紧围抱着 它那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枝干。学子们还在整理、捡拾它身旁的杂草目触殇情,遗憾自责:悔不该一滴浇灌的水珠都不曾给予,偶尔的培护都不曾坚持,寒风肆掠时也无力保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