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怎么做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分析小说环境题及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分析小说环境题及答题模板分析小说环境及答题模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考向一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永才想给亡妻刻碑,两次去找了山王庄里叫王麻子的石匠。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那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①。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难度较高的部分,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一、阅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
在答题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要注意主线和支线,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二、注意文学手法
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影响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答题时需注意小说中的描写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方面,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否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色彩,语言运用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
三、注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分析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点之一。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变化。
四、对比全文,梳理关键信息
在答题时,需要综合利用全文的信息,梳理出各个方面的关键点。
可通过做笔记或画图等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在考试时需要将这些关键信息综合起来,构建一个有逻辑性的答案框架,便于展开论证和表述自己的思考。
五、注意选项与题意匹配
在选择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和四个选项,对比选项与题意的匹配情况。
不要只是看到一个选项表述正确而忽视了其他选项,因为有些选项可能表述得正确但与题意背道而驰。
总之,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考生们在高考小说鉴赏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版】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版】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超实用答题模板一、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一、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 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掌握大意。
通读文章时,要注意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结尾,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上下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对于后续的问题解答有很大的帮助。
2. 注意关键词和细节。
文中关键词往往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会在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和结尾等位置出现,需要认真把握。
细节则是文章中具体的地点、人物、事件等,往往是回答问题需要寻找的重要依据。
3. 精读和归纳概括。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和主题,可以进行精读,把握文章的细节,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和概括,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为回答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4. 找准问题的类型和答案的要求。
不同类型的问题答案的要求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例如,有些问题需要细节性回答,有些则需要概括性回答,还有些则需要看出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
5. 注意全文的逻辑关系。
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都有自身的逻辑关系,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二、阅读理解解题模板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各类阅读理解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模板:1. 细节性问题解题思路:找到问题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关键词,从文章中寻找明确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回答。
模板: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有关“小明”的信息有哪些?答案:从文章中可以得知,小明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年轻人,目前正在读大学。
他喜欢看故事书和科技杂志,也曾参加过学校的文艺比赛。
2. 综合概括性问题解题思路:找到问题中涉及到的主旨、观点、态度等关键词,从文章中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注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模板:综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例如:文章主要在讲什么?作者对此有什么态度?答案: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针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展开探讨,并呼吁大家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在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一、解题思路:1、寻找作者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和评论2、寻找他人对该人物的间接描写和评论3、关注人物性格的变化4、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5、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6、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分析人物间的关系二、答题模板:1、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交代2、人物性格的表现和突出3、人物形象的暗示和烘托4、人物心理的揭示和深化5、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和作者态度6、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人物间关系的分析和作用三、人物描写方法1.直接描写: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方面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该人物的印象、感受、反响等描写人物形象。
四、人物描写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b。
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a。
展示人物性格形象。
b。
深化作品主题。
c。
推动情节发展。
d。
渲染时代气氛。
e。
凸现环境特征。
f。
表达真情实感。
五、小说形象作用1.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社会意义。
2.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起衬托或线索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使情节结构更严谨。
六、确定主人公方法1.标题:有些作品标题就指明主人公。
2.主题: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情节: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形象: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篇幅: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七、探究人物性格多重性方法1.语言上分析。
2.行为上分析。
3.心理上分析。
4.神态上分析。
5.细节上分析。
八、分析小说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组成。
线索可以是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可以是单线或双线(明线、暗线)。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1)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2)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小说散文鉴赏角度及答题模板
出……感情。 ⑥对偶:先写出什么对什么,对仗工整,句式
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
对……的注意和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的思
考,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⑧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增加
文章……情感的表达。 ⑨借代:突出了XXXX的形象特征,增强语言的 形象性,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 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揭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 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 (2)作用:①塑造人物形象;②表现(突出)中心;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心情。 7、细节描写 (1)定义: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 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小说、
3、赏析表达方式 答题模板:表达方式+内容+情感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这句(段)话运用了……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表达、抒发)了……(事件、景物、人物、 观点、情感),表达了……(结合主旨分析)
一、记叙
1、定义:记叙是用来叙述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 展过程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2、作用: (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交代人物的关系; (2)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3)在议论文中,概括事实事例,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 点。 (4)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3、基本要求 (1)人物事件要交代明白; (2)叙述时要有线索,讲究条理; (3)根据文章体裁、文章中心,把握叙述的详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doc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详细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详细分析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展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构造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提醒人物内心世界。
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开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详细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衬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效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开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衬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详细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上下;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提醒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赏析类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赏析类一、找出语段特色明确鉴赏角度某一语段之所以要求考生来鉴赏。
是因为它在某一点或某些方面比较有特色。
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词语运用、句式选择、手法使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等。
词语运用是指这一语段有无运用比较巧妙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妙在何处:句式选择是指这一语段在句式(整散句、长短句)选用方面有无特色,其效果如何:手法使用是指这一语段是否使用某一种或几种修辞(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写景角度是仅就写景的文字而言,它是从哪些角度(空间——远近、高低,人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色彩变化等)来写景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语言风格是就语段整体而言的,主要有平易质朴、委婉含蓄、清新雅致、形象生动、雄浑壮阔、音韵和谐、沉郁顿挫、多用口语等类型。
明确了相关鉴赏角度之后,就要在做题时针对性地阅读。
同学们在见到某一语段之后,首先应该认真思考它究竟在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特色比较突出,从而确定自己究竟应从哪些角度去鉴赏。
2010年山东卷19题的问题是“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划线部分文字如下: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
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
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又如下面一段文字: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
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精华版)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一、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语文现代文赏析题模板
语文现代文赏析题模板在语文考试中,现代文赏析题是一个重要的题型。
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以下是一个语文现代文赏析题的答题模板,供学生参考和借鉴。
一、题目解读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考察重点。
一般来说,现代文赏析题的题目会包含文本出处、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和答题都有重要帮助。
因此,在开始答题之前,一定要先认真阅读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二、文本分析1.主题思想在分析文本时,首先要明确文本的主题思想。
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找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和表达意图,进而概括出主题思想。
同时,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它们往往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线索。
1.人物形象如果文本中有人物形象,那么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赏析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要注意人物与主题思想的关系,看看人物是如何体现主题思想的。
1.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是文本表达的重要手段,也是赏析的重要内容。
可以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分析它们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
同时,要注意这些手法的效果和作用,看看它们是如何增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的。
三、观点阐述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阐述。
在阐述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点明确: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要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2.论据充分:要用具体的文本分析和理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要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文采。
四、总结归纳最后,要对整个赏析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和分析过程,看看是否有遗漏或不足之处。
同时,也可以对文本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家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实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实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是什么样人,该人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揭示了什么主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抒情、议论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四看”巧析情节结构技巧1.看结构安排。
分析文章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妙处。
2.看选材剪裁。
分析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时,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看表达方式。
分析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各种叙述人称的选择及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
4.看故事线索。
分析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多线特点,如明线、暗线、时空线、感情线等,看故事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
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答题模板步骤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步骤二:结合文章中的实例分析,表达了什么内容。
步骤三: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标★的为本考向题)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墨白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
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
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
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
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
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是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
萍突然说,让他坐吧。
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
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
盲人很感激,说,谢谢。
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
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
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
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
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
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
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
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
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
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
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
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
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
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
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
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
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
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
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
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
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
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
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
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
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
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
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A.小说中盲人上车后高大的身子像墙一样贴在“我”身边,衣襟撩着“我”的脸,“我”的心中因此生出几丝不快,后面之所以为盲人让座,是迫于萍的压力。
B.暴风雨中,萍和“我”先后向身处险境的盲人伸出援手,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萍失去生命,“我”双目失明。
C.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热恋中的年轻人助人为乐,充满明快的旋律;中间风云突起,年轻恋人舍身救助盲人,充满悲壮色彩;结局沉重忧伤,却又不乏生活的暖意。
D.小说中关于暴风雨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表现暴风雨的狂暴,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解析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于是“我”为盲人让座。
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解析小说的构思技巧,主要是结构技巧,可从小说的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探寻。
开头的技巧有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等,中间的技巧有伏笔照应、单线、双线、对比等,结尾的技巧有首尾呼应、出人意料等。
本文前半部分写“我”与萍对一位盲人的举动充满了好奇,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
结尾处写“我”变成了盲人,与开头相呼应,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
答案①巧设悬念。
前半部分写“我”和萍一次又一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
②首尾呼应。
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双目失明,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
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3.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诗意”的内涵。
“诗意”在主题上主要表现为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了萍和“我”的善良;在环境上主要是营造了宁静、温馨的氛围,自然和谐。
作答时可从小说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①内容主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但作者在叙述时重点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
②人物形象:无论是“我”、萍还是盲人,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陌生人,内心都充满善意,感受并怀念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③环境描写:小说着重营造一种宁静、温馨、明媚的氛围。
公园里处处洒满阳光,快乐布满每一个角落。
④语言:即便是写“萍”为救盲人遇难的情景,作者也是用“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这样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一种诗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