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断案如神齐包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况钟断案如神齐包拯
————————————————————————————————作者:————————————————————————————————日期:
况钟断案如神齐名包拯-法律
况钟断案如神齐名包拯
人物简介
况钟(1383-1442),江西靖安县人,明代著名清官。

况钟是中国历史上与包拯、海瑞齐名的三大“青天”之一,也是断案能手。

著名的昆曲《十五贯》讲的就是况钟为老百姓平冤昭雪的事。

况钟一生政绩主要是在任苏州知府13年内,其惩治贪官之严酷、平冤昭雪之英明、为民谋利之热切,赢得了万民爱戴。

海瑞称况钟“胜做十年救时宰相”,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文/何集
苏州况公祠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每每读到这副对联,我都要为撰联者叫绝,短短24个字,化用的是况钟的两首诗,更是把况钟的一生特点概括得恰如其分。

说起况钟,人们自然会想到昆剧《十五贯》里的那个执法如山的清官。

其实,文艺作品中的况钟还有很多,如《警世通言》中的《况太守断死孩儿》、话本《十五贯戏言成大祸》,还有朱素臣的传奇《双熊梦》。

影响大、流传广的《十五贯》让况钟成为苏州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太守,特别是剧本被译成六国文字后,更是让清官况钟走向了世界。

知名度,说明的是况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饱含着后人对先贤的爱戴、怀念与颂扬。

没有一种爱是无缘无故的。

1430年,也就是明宣德五年,苏州虽是全国经济文化大都会,然而,由
于苏州在元末为张士诚据守,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泄其愤而将苏州租赋加重。

当时,明王朝全年税粮十分之一出自苏州一府,比浙江全省还多5%,致使百姓难以承受。

在这种危难之际,48岁的况钟因勤谨廉洁,博识干练,被特选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太守之职。

况钟上任前,宣宗皇帝朱瞻基不仅特意设宴为他饯行,而且,还特别给予敕书,扩大他的职权范围,特许他直接向皇上呈送奏章,规定他“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可立即“提人解京”法办。

当时,况钟被誉为是一位“手捧天书”的“钦差太守”。

苏州历来就繁华富庶,地方好,来的人就多。

明朝时,这苏州府里都是些什么人的天下?主办织造的太监,往来于沿江沿海的卫所军官,地方的乡宦豪富……因此这里税粮繁重,官吏奸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

所以做苏州的百姓苦,做苏州的知府难。

宣德五年,况钟来到苏州。

出身于吏员的况钟深知吏治中的积弊,认为法不立则吏奸难除;亦知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为难治。

面对现状,本着施政以吏治为先的原则,他下决心要拿老百姓最痛恨的贪官污吏开刀。

况钟一到任上,并没有立即拿出皇帝的“敕书”。

因为他知道那些贪官污吏都十分狡猾。

于是他故意装扮成一个愚蠢无知的庸碌官僚姿态。

属官和府吏报来的材料他都一切照准。

下属们都认为来了一个糊涂官,继续胡作非为。

有个时任苏州通判的官员更是玩忽职守,对况钟甚至还要欺侮。

人家况钟不计较,照样装聋作哑。

但这些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所干的坏事,况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一个月后,况钟忽然下令:府衙属官和府吏全部到大堂听审。

当人员到齐后,况钟
仪表威严,懔然升堂,当众大声宣布:某一天某官员在某一件事上受贿多少,某一天某官员在某一件事上受贿多少。

同时况钟还亮出了皇帝的“敕书”。

满堂官员都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中了况钟的欲擒故纵之计。

但事已至此,也只好一一低头认罪。

况钟当众处死了6个贪污不法的胥吏。

随后又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

郡中不寒而栗”。

经过这番整治,属下的官吏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况钟的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不决,很多囚犯都死在了监狱里。

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

苏州府管辖7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他对1120余名重囚全部审过,老百姓没有了冤屈,都说况钟是包龙图再生。

况钟在走访农户时,了解到农民因税粮负担过重的痛苦实情。

于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派专人向朝廷呈送“求减秋粮72.2万余石”的第一份奏章;八月初八日又呈上第二份奏章;十月初六日再呈上第三份奏章。

以上三份奏章,都遭到户部的批驳,也被宣德皇帝所申斥。

况钟深忧百姓的困苦,他决心为民请命,把个人的前途和生命都置之度外。

在奏章中,坚持请求朝廷开恩,为百姓减免,并大胆指出皇帝“失信于民”。

最后终于说服了宣德皇帝,最终使苏州每年减税粮70多万石。

对百姓,况钟设身处地。

除了减免税粮,况钟还制定出许多便民措施,如农民纳粮,就近入仓;多设一些“济农仓”,解除精壮劳力忙于送粮因而耽误农时的大难题;制定“纳粮勘合簿”“力役仓”及“济农仓本金”,无息贷款给贫苦农民,扶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等等。

为了方便百姓,他还重修觅渡桥、吴门桥。

时人赞颂说:“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烦。


对权贵,况钟不卑不亢。

苏州以富丽闻名,宫中宦官购买花木、禽鱼、器玩等,受工部委派,纷纷前来。

郡佐以下,稍有异词,辄遭辱骂,甚至被绑被打。

一些高官大僚,恣意需索。

而况钟对此待之以礼,从不屈膝;且戒属僚勿赂一钱。

致使往来苏州的京官宦臣,惧怕敬畏,不敢胡作非为。

对人才,况钟皆予厚待。

凡单门寒士,他多有赈济。

有一个叫邹亮的书生,曾递诗给况钟,况钟很为赏识,准备推荐为官,同时却收到诋毁邹亮的匿名信。

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即保举,上奏朝廷,授予吏、刑二部司务,担任御史后,“整饬举劾,俱得其当”,著声于朝。

对诉讼,况钟机敏善断。

他“每一日轮治一县事,未期年,勘问过轻重罪囚一千五百二十余名”。

况钟还常常“折狱明断”,遇有“奇冤”者“无不昭雪”。

当时“吏不敢作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

正因为况钟任苏州太守时,事事根据法令办事,又处处照顾到百姓的艰难困苦,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

宣德六年三月,况钟继母去世,况钟奏请朝廷回家守孝。

况钟离开苏州后,那些被打击的奸吏恶人又卷土重来,变本加厉地再度猖狂。

百姓更加思念况钟,作歌唱道:“况太守,民父母。

众怀思,因去后。

愿复来,养田叟。

”还有一歌唱道:“郡中齐说使君贤,只剪轻蒲为作鞭。

兵杖不烦森画戟,歌谣曾唱是青天。

”呼唤、怀念之声溢于衢巷。

于是,县民37580余人,奏请召况钟由家乡径回苏州知府任上。

正统五年,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循例赴部候升,走时“饯送者数百里不绝”。

就是这次,况钟写下了两首诀别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一担行李,清风两袖,何等的清廉与正气啊!!
百姓留恋况钟,苏州府士民张翰等1300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

最后皇帝下达圣旨:“既有军民人等保留,着复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

”次年正月,又降圣旨:“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这是自明王朝建国以来70余年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

况钟返苏时,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相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

正统七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年六十。

况钟在病重期间,七县百姓先后都到祭坛、寺庙为他祈祷,有许多人祈求神明,愿“以身代死”来换得他的健康长寿。

况钟去世之日,苏州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

郡民罢市,如哭私亲,苏州七县百姓俱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

第二年春天,况钟归柩之日,苏州居民空城而出,河岸上排满了白花花穿孝服的人。

人们看到,船上装载的遗物除了一些书籍和日常用品外一无所有,专任富甲天下的苏州知府十三年,竞房未置一间,于故里靖安,地未添一垄。

群众感佩铭心,哭声震动了天地。

2000多里水路“夹岸哭奠不绝于途”!数百名苏州人一直送灵柩至况钟的江西靖安老家!灵柩去后,苏州百姓为了表示纪念,还在当地造了一座衣冠冢……苏州府七县大小集镇都建有专祠,岁岁奉祀。

百姓家中也悬像祭祀。

苏州沧浪亭内,一幅况钟的砖刻画像至今犹存,下刻“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词仍清晰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