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总论)参照模板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亲脂性有机溶剂:CHCl3、Et2O、Ben、Et2OAc
水(H2O) 甲醇(MeOH)
常用溶剂极性
乙醇(EtOH)
极性大
丙酮(Me2CO) 正丁醇(n-BuOH)
乙酸乙酯(EtOAc) 乙醚(Et2O) 氯仿(CHCl3 ) 苯(C6H6)
四氯化碳(CCl4) 正己烷≈石油醚(Pet.et)
乳化层分离出,长时 间放置
加热破坏乳化层 用滤纸自然过滤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DCCC) 液滴逆流色谱
沉淀法
有效成分 + 沉淀剂
杂质
有效成分 杂质溶解 杂质 有效成分溶解
水/醇法(除去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沉淀剂:乙醇 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水不溶性杂质)
醇/醚法(沉淀皂苷成分与脂溶性杂质分离)
100 >β>10 则10~12次分离
β≤2
100次以上分离
β≈1
KA≈ KB,两者性质及其相近无法分离
分离因子β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萃取条件选择:
在一定温度下,两种溶液 不互溶,振摇分层 若所要成分为亲水性物质
水 弱亲水性有机溶剂
若所要成分为脂溶性物质
水 有机溶剂:氯仿、乙醚
乳化现象处理方法:
N + OH OMe
MeO MeO
OMe
N OMe OMe
小檗碱
延胡索乙素
HO
O
OH OH
OH OH
(+)表儿茶素
极性分类
中性成分
强心苷、皂苷 (甾体)
酸性成分 黄酮、蒽醌、香豆素、 有机酸、鞣质
碱性成分 生物碱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特点
节省溶剂,提高提取效率
提取液始终处在溶剂沸点温度下, 不适于热不稳定组分的提取。
费时
仪器 索氏提取器
索氏提取装置
超声提取
❖ 一种较新的技术,以超声波振荡加速 组分的溶解和扩散过程,提高提取效 率和速度
❖ 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对细胞膜的破坏 ,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释放,溶 质的扩散
❖ 超声使水温在57度左右,对原料有水 浴作用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引言
1 提取:利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将所要成分尽 可能从原料中完全提出的过程。即去粗取精的 过程。
2 分离:把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开, 最后把得到的单体加以精制的过程。
一、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 方法
溶剂提取法 原理:相似相溶 水蒸气蒸馏法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 分的一般研
究方法
主要内容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苷类
糖及糖的 衍生物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中药 化学 成分 类型
萜类和 挥发油
苷元
生物碱
醌类 苯丙素类 黄酮类 甾体类
鞣质
三萜类
(一)糖类 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及其衍生物。
简便
不适宜遇热不稳定的成
特 点
分或含挥发性的成分
水回收难
回流提取法
样品置有机溶剂中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
特点
加快溶出速度,省时 不适宜热不稳定的药物 适宜较难溶出的组分
仪器 普通回流装置
溶剂回流提取装置
1-圆底烧瓶; 2-冷凝管
通过更换溶剂,使提取更完全
最新整理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总论).ppt
(五)复合途径
许多二次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 的复合途径生成。即分子中各个 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
❖ 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A环和B环分别 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A
O
查耳酮
O
二氢黄酮
乙酸-丙二酸途径
O AA-MA
COOH
酪氨酸
HO
COOH
NH2 HO
CH3
CH3O
茴香醛
CH3O CH3O
N O
(四) 氨基酸途径
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生成。有些氨基酸, 如鸟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 酸等,经脱羧成为胺类, 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 应(甲基化、氧化、还原、重排等) 生成各种 生物碱。
O
N H
石榴皮碱
COOH N H2 NH2
生物合成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等)
途径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黄酮、皂苷等)
无效成分
脂 蜡-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和酯
溶 脂肪油 性 叶绿素及胡萝卜素
水 多糖类 淀粉、纤维素、树
溶
胶、果胶、粘液质
性 多元酚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途径
生物合成
一次代谢
糖、蛋白 质、脂质、 核酸
二次代谢
醌、黄酮、 生物碱、 萜等
莽草酸 苯丙素类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 辅酶A
三羧酸循环 (TCA) 丁酮二酸
α-酮戊二酸
丁二酸
芳香族氨基酸 脂肪族氨基酸
嘌呤、嘧啶
甲戊二羟酸
δ-氨基乙酰丙酸
脂肪酸类
植物一次代谢与生物合成过程
▲二次代谢 以一次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
经不同途径进一步合成的过程叫二次代 谢
第二章__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R
(九)三萜类化合物 定义:骨架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
三萜皂苷元:不溶于水,溶于亲脂性溶剂。
苷水溶液多具有发泡性、溶血性、鱼毒性 含水正丁醇对皂苷溶解度大
三萜皂苷:可溶于水,不溶于极性小溶剂。
皂
(十)鞣质
定义: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是一类复杂的多元 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 、柔韧、不易腐败又难以透水的化合物 溶解性:可溶于水、乙醇等极性大的溶剂,不溶 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沉淀性:与重金属盐、蛋白质、生物碱沉淀试剂 生成沉淀。 小结:即溶于水又溶于醇的化学成分?
单萜、倍半萜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内酯 结构的可溶于稀碱溶液,加酸又析出。
O H3C OH HO OH
甲戊二羟酸(MVA)
COOCH3
HO O O
O HOH2C HO O OH OH OH O
O O O O O
HO OH
青蒿素
栀子苷
穿心莲内酯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与 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物质。 成分:萜类(单萜、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 以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
性质:透明油状液体,具芳香味,常温下挥发。 不溶于水,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七)生物碱
定义: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 碱的通性,可与酸成盐。 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尤其在氯仿中溶解度大
生物碱盐类:易溶于水和乙醇,难溶于有机溶剂
(八)甾体类化合物 定义:含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甾体皂苷元:不溶于水,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甾体皂苷:溶于水等大极性溶剂,不溶于 亲脂性有机溶剂
练习题 1、从中药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 是(B ) A.水 乙酸乙酯 乙醇 乙醚 石油醚 B.石油醚 乙醚 乙酸乙酯 乙醇 水 C.石油醚 水 乙醇 乙酸乙酯 乙醚 D.水 乙醇 石油醚 乙酸乙酯 乙醚 E.石油醚 乙醇 乙酸乙酯 乙醚 水 2、下列溶剂那个极性最低( D)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选择溶剂的要点
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 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 ③溶剂要沸点适中、易回收、经济、易得、使用安
全等。 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无水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 丁醇<丙酮<乙醇(酒精)<甲醇(木精)
提取方法
1. 浸渍法:
将中草药粉末或碎块装人适当的容器中,加 入适宜的溶剂(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渍药 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
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浸提有效成分的方 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 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剂易于渗入细 胞内,同时超声波的强烈振动能传递巨大 能量给浸提的药材和溶剂,使它们作高速 的运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 溶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浸出,极大地提高 提取效率。
优点: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 高,无需加热,能避免高温高压对 欲提取成分的破坏,既适用于遇热 不稳定成分也适用于各种溶剂的提 取。
常见的提取溶剂2-亲水性有机溶剂
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 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 乙醇:溶解性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除蛋白质、 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 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应用: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 取。 优点:
本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浸出率较差,且如 用水为溶剂,其提取液易于发霉变质,须注意 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常用吸附剂: 硅胶、氧化铝: 均为极性吸附剂 聚酰胺: 氢键吸附剂
硅胶色谱
a b
菠菜提取物
硅胶 TLC,展开剂: CHCl3-MeOH=95:5
Rf值 化合物 a、b的极性? 硅胶:极性吸附剂
硅胶色谱
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
1. 吸附剂
被认为是抗癌制剂中的
“今日之星”,被誉为
90年代国际抗肿瘤药研究一大成就。
复习思考题
1.选择合适的提取各类化学成分的溶剂。
2.用乙醇从某中药提取苷类成分,如何用溶剂萃取 法从提取物中除去脂类和水溶性杂质。 3.选择合适的TLC方法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并比 较Rf 值大小。
A β-D-glc、α-L-rha、β-D-xyl
鸦片中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吗啡 青霉菌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得到了青霉 素 解热静痛药阿司匹林首先发现于一种杨树 降压药利血平首先来自萝芙木 对牛胰腺分泌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获得了 胰岛素 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导致了一系列抗癌药物的出现
疟疾的特效药奎宁最早来源于金鸡纳树皮,其原产 于厄瓜多尔,据说有一个印第安人患有严重的疟疾, 口渴难忍,便在一池塘边喝了许多水,后感觉病情 得到好转。他发现池塘中有金鸡纳树倒在其中,接 着印第安人用该树皮治疗疟疾。
12小时后
渗漉法
旋转蒸发
旋转蒸发
薄膜蒸发
二 分离(isolation ,separation)
1.溶剂法:溶解或两相溶剂萃取 2. 酸碱法:生物碱、有机酸、
3. 沉淀法:
a、H2O + 醇:多糖、蛋白质 b、皂苷:醇溶液+ Et2O or EtOAc or Me2CO c、调pH: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 d、醋酸铅沉淀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tp:三相点, cp:临界点, G:气相, L:液相, S:固相, SF:超临界流体
温度℃
压力(ATM)
•
G
S
L
SF
t p
5.2
71.5
-57
0
31.3
cp
纯CO2热力学相图
CO2相的物理性质
相 气体 超临界流体 液体
(二)沉淀法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密度(g/ml)
扩散系数(cm2/s)
粘度(g/cm•s)
(0.6~2.0)X10-3
0.01~1.0
(0.5~3.5)X10-4
0.2~0.9
(0.5~3.3)X10-4
(2.2~9.9)X10-4
0.8~1.0
(0.5~2.0)X10-5
(0.3~2.4)X10-2
密度:气体<超临界流体≈液体 (具有液体的溶解能力)
一次代谢及二次代谢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为植物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次代谢产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进一步经过不同的代谢过程,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等)。并非植物机体中必不可少。不同的植物能产生不同的二次代谢产物。受来源、环境、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一般方法
虹吸支管
缺点:不适于提取挥发性及不稳定物质; 溶剂量大,操作繁琐
加热
烧瓶 溶剂
提取浓缩机组
结构示意图
提取
(二)水蒸气蒸馏法
挥发油多用此法,要求能挥发、 与水不混溶、遇水稳定。
提取
49
提取
(三)升华法
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提取,如某些小分子香豆素, 蒽醌,樟脑等。
50
提取
51
(四)超声波提取法
多糖
结构特点:10个以上单糖脱水缩合而成高聚物 溶 解 性:大都不溶于水,即使溶了也只能生成胶体溶
液。(一般难溶于60%以上的乙醇及其他有 机溶剂)
单 糖
5
低 聚 糖
6
多 糖
O O O O O O O O O
7
成分简介
2、苷类
苷键原子 X=O、N、S或C等
结构特征
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称为苷元 或配基)通过糖的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 合物
提取
化学成分的极性: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 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1.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由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 合因素决定。
分子较小,极性基团多的物质: 亲水性较强—易溶于亲水性溶剂
分子较大,极性基团少的物质: 亲脂性较强—易溶于亲脂性溶剂
37
提取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 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 产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 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作为前体或原料, 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 碱、黄酮、萜类、皂苷等。。
25
萜类 甾体类化合物
脂肪酸类 酚类 醌类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谱课件
所得图谱即为质谱。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24
谱
EI-MS(电子轰击电离, 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测定时先加热气化,再电离,易热分解或难气化的化合物,测不到分子 离子峰。
FD-MS(场解析电离, 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
将试样稀溶液涂在钨丝发射极上,通过真空密封系统进入离化室作为阳极, 再安装阴极,加10kV的高电压使其电离。适用于热不稳定、极性大、难挥 发的化合物。但碎片信息少。
合常数(氢与氢的关系),提供分子中氢的类型、数目及相
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中息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30
谱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δ)
1H核因周围化学环境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磁 的屏蔽效应也不同。不同类型的1H共振信号出现在不同区域,可识别。
TMS:四甲基硅烷 标准物质 ✓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δ值规定为0)绝大多数吸收 峰均出现在它的左边。 ✓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11
谱
3.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定义
分子中的电子因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 级后产生了光谱。是一种电子光谱。
其中由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引起的π-π*、n-π*跃迁产生 的光谱为紫外-可见光谱。
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
族化合物的分子有此特征光谱。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19
谱
C=O s-(-)-藏茴香酮的IR光谱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四大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模板
溶剂提取法-提取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 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 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 依据”浓度差”原理, 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 碳数多少) : 分子大、碳数多, 极性小; 分子小、碳数少, 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 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 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水蒸汽蒸馏法升华法❖固体Δ气体冷固体❖如樟木中樟脑、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优点: a、提取效率高b、成分不被破坏( 不需加热)c、无残留溶剂d、可选择性分离❖超临界流体( SF) : 处于临界温度( Tc) 和临界压力( Pc) 以上, 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
❖SF密度与液体相近, 粘度与气体相近, 扩散系数比液体大100倍, ∴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SF: CO2、SF6、C2H6、NH3、CCl2F2…CO2常见CO2, Tc = 31.3 ℃、无色、无毒、无味, 不易燃, 化学惰性, 价廉。
1、选择性溶解: 超临界状态下, CO2对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差别很大。
亲脂性低沸点成分( 挥发油、烃、酯、醚…) ——低压提取( < 104KPa)强极性成分( 糖、氨基酸…) ——高压提取( > 4×104KPa)分子量越高, 越难提, 分子量200~400较易提。
2、提取压力、温度与溶解度: 在临界点附近, 温度、压力的微小变化, 都会使SF的性质产生明显改变。
3、夹带剂: 加入少量夹带剂, 可改进溶解度。
良好的夹带剂: 提高溶解度, 改进选择性, 增加得率。
eg: MeOH、EtOH、Me2CO…超声波提取在中药制剂质量检测中( 药检系统) 已广泛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萜类和挥发油
三萜
甾体
生物碱
(二)无效成分
1.脂溶性 1)蜡 高级不饱和脂肪酸(16-30碳)和高级一元醇结合
的酯。主要在植物茎、叶的表面。常温下为固体。为亲脂性 成分。 2)脂肪油 不饱和脂肪酸(链长短不一)与丙三醇形成的
甘油酯。为亲脂性成分。 3)叶绿素及胡萝卜素
二、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
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类型
按化学成分的活性可分为: 有效成分、无效成分
按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
一级、二级代谢产物 按结构母核可分为: 苷类、醌类、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甾类、 生物碱等。
一、有效成分 糖和苷 醌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
黄酮类化合物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举例: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极性大小
OH
O
OC OC H 3
A
B
C
常见提取溶剂的性质、特点
水 乙醇 亲脂性有机溶剂
极性强,穿透力 提取范围广,易于保 大,价廉、易得、 存、滤过和回收,穿 使用安全 透力强
易霉变,难以保 存,不易浓缩和 滤过 提取盐类、苷类、 溶解极性成分,某些 糖类、蛋白质 脂性成分也能溶解, 使用范围最广的溶剂
(4)优点: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5)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低,易霉变。
3、渗漉法(动态浸提方法)
(1)适用范围:遇热不稳定的成分 (2)提取温度:常温 (3)提取时间:较长 (4)优点:保持较好的浓度差 (5)缺点:操作不方便,提取溶剂用量大, 时间长。
渗漉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总论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本节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 重点: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化学成分的极性、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及提取溶剂的选择;常见的提取方法及应用范围。 常用三种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另外新方法还有超临界提取法。 提取的概念: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中药组织脱离的过程。 一 溶剂提取法 (一) 提取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 以乙酰辅酶A为起始物质,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延伸碳链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能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 酚和醌类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只发生缩合反应。乙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各种酚类化合物。 CH3-CO-S-CoA + 3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物。 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糖类:为中药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类型,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单糖是糖的基本单位;低聚糖是由2~9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多糖是由10个以上至上千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高聚物。 有机酸:广义的有机酸泛指分子中有羧基的化合物。在植物中多以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盐的形式存在。按分子大小又分为小分子有机酸和大分子有机酸。前者极性大,具亲水性;后者极性小,具亲脂性。 树脂:为植物组织中树脂道的分泌物。性脆,受热时先软化而后变为液体,燃烧时发生浓烟并有明火。树脂具亲脂性。按结构又分为树脂酸(主要为二萜酸、三萜酸及其衍生物)、树脂醇(分子中具羟基)、树脂烃(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类。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构成蛋白质的多为α-氨基酸。为亲水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医疗药品管理]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办法doc第二章中药化学成
{医疗药品管理}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办法doc第二章中药化学成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二章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一般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2.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生合成及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及生合成简介。
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波提取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3.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及各种色谱法等。
4.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程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一维谱:1H-NMR谱、13C-NMR谱、INEPT谱、DEPT 谱;二维谱:1H-1HCOSY谱、HMQC谱、HMBC谱应用简介)、质谱(EI-MS、FD-MS、FAB-MS、MS/MS等)、旋光谱、圆二色谱等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及晶体X射线衍射法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10学时)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1学时)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6学时)第三节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3学时)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一)糖类分为单糖类、低聚糖和多聚糖类及其衍生物。
低聚糖通常是由2~9个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多糖通常是由10个以上至上千个单糖脱水而形成的高聚物,水解后能生成相应数目的单糖。
(二)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三)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包括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类化合物。
(四)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以苯丙基为基本骨架单位(C6-C3)构成的化合物。
其中香豆素和木脂素为其典型化合物。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总论)37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总论)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提取温度:一般热提效率高,但要考虑有些成分温度高易 破坏,应选择适宜温度。
• 3 提取时间:一般提取时间长提出量大。但被提成分在细胞 内外溶解一旦平衡,时间长即无意义。一般热水提以1/2~1hr 为宜,乙醇提1hr为宜。
•
•
• 二 水蒸气蒸馏法:适于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不被 破坏,与水不反应、且与水分层的成分的提取。中药中主要 用于挥发油、某些挥发性生物碱、少数挥发性蒽醌苷元、香 豆素苷元的提取。
•
• 成分类型
水 醇类 亲脂性有机溶剂
• 游离生物碱
-
+
+
• 生物碱盐
+
+
-
• 苷类
+
+
-
• 苷元
-
+
+
• 挥发油
-
+
+
• 糖类(单糖低聚糖) +
±
-
•
(多糖)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有机酸(大分子) -
+
+
•
(小分子) +
+
-
• 树脂
-
+
+
• 氨基酸
+
+
-
• 蛋白质、酶
±±
-
• 鞣质
+
+
-
• 色素(亲水性)
+
优点:应用范围广,易过滤,不霉变,易浓缩回收。
缺点:价高、不安全,需回流设备。
•
•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用于亲脂 性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等。
•
优点:提取专属性强,易回收浓缩。
•
缺点:价高、易燃、有毒,穿透性差;对设备要求高。
• (四)提取方法:
• 提取工艺流程图:提取和分离工艺多用此图表示。
•
(2) 蛋白质、多肽:蛋白质为二十多种α-氨基酸通过肽键首 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肽亦为。但二者分子量不同,一 般将分子量在5×103以下称为多肽,而介于5×103~1×107之间称 为蛋白质。蛋白质在冷水中溶解且成胶体,在热水、60%以上乙 醇及其它有机溶剂中变性沉淀。
(3) 酶:是有机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具 有专属性,如特定的酶可催化水解特定的苷。酶的性质和蛋白质 相同。
• 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装置有两种,一是水蒸气蒸馏装置,二是 共水蒸馏装置。
• 三 升华法:中药中的某些固体成分在受热低于其熔点的温 度下,不经液态直接成为气态,经冷却后又成为固态,从而 与中药组织分离这种性质称为升华,这种提取方法称为升华 法。中药成分有少量具有升华性,如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 一些小分子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等。
• 1 浸渍法:也叫冷浸法。将药材粗粉以适当溶剂在常温下浸 泡。多以水类或稀醇为溶剂。适于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多糖较多
的中药的提取。缺点为浸出效果较差,水提取液易发霉,提取液 体积大,浸出时间长。
• 2 渗泸法:将中药粗粉装于渗泸筒中,不断添加溶剂渗过药 粉,从渗泸筒下端不断流出渗泸液。各类溶剂均可。此法由于溶
• (三)莽草酸途径
• 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由这一途径衍化生成。 如由此途径生成的苯丙氨酸,经脱氨及氧化反应等分别生成桂 皮酸,再由桂皮酸、苯甲酸生物合成各种含C6-C3及C6-C1结构 的天然化合物如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等。
• 此途径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生成桂皮酸,再由桂皮酸 生成各种苯丙素类化合物。现也• 被称为桂皮酸途径 。
1 生物碱:为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
合物的总称;一般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游离生物碱具亲脂性; 生物碱盐具亲水性。
2 苷类:为一类经水解后可产生糖和非糖两部分的化合物。非 糖部分叫苷元。苷具亲水性,苷元具亲脂性。
3 挥发油:为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
液体的总称。具有香味或特殊气味的中药往往都含有挥发油。挥 发油具亲脂性。
率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不宜用此法。缺点为溶剂消耗量大,
需回流设备,需几次提取方可提取完全。
•
5 连续回流法:以索氏提取器(亦称脂肪抽出器)回流提
取。克服了回流法溶剂需要量大、需几次提取的缺点。缺点为
提取时间长,受热破坏成分不能用此法。
• (五)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
• 1 药材粉碎度:药粉越细、表面积越大,提取效率越高。但 太细,药粉对成分的吸附也越强。因此水提取宜用粗粉;用有 机溶剂可细些,以20目为好。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 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总论)
•
•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 一、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 本小节主要介绍各类成分的基本概念,了解中药中一般都有 那些类型的化学成分。重点掌握各类成分的一般溶解性,为理解
提取、分离一般方法打基础。各类成分的详细内容在各论中具体 学习。
各类成分的性质在概念中只介绍极性,溶解性在后面以列表形 式介绍。
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 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比如,有的苷 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 性很大。
(三) 提取溶剂及溶剂的选择:
1. 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 1)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 机溶剂。
2)极性大小:水(H2O)>甲醇(MeOH)>乙醇(EtOH)>丙酮 (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醚 (Et2O)>氯仿(CHCl3 ) >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 ≈石油醚(Pet.et)。
麻黄碱
O
OH
蝙蝠葛碱
中药化学成分不但数量繁多,而且结构千差万别。所以
极性问题很复杂。但依据以上两点,一般可以判定。需要
大家判断的大多数是母核相同或相近的化合物,此时主要 依据取代基极性大小。
2 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
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 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
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这三类溶剂间互溶情况: 水和亲水性有机溶剂可互溶,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间不互溶, 有机溶剂间除甲醇和石油醚不互溶外,其它均互溶。
3)溶剂极性大小的实质:介电常数不同,介电常数大的溶 剂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溶剂极性小。如,己烷为1.9,氯仿 为5.2,水为80。
• (二) 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 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
•
甲戊二羟酸( MVA) HOOC HO
O
OH
2ATP
O P2O5H2
•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ADP ATP
2ADP HO
O P2O5H2
焦磷酸异戊烯酯
HOOC
O
CO2
P2O5H2
甲戊二羟酸5-焦磷酸
• 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这一途径生成。
• 1 酚和醌类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只发生缩合反应。乙 酰辅酶A直线聚合后再进行环合生成各种酚类化合物。
•
CH3-CO-S-CoA + 3 COOH
•
CH2-CO-S-CoA
•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
CH3-CO-CH2-CO-CH2-CO-CH2-CO-------Enz
•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物。
• 一 溶剂提取法
• (一) 提取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 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 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 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
(二)化学成分的极性: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 最重要的依据。
1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 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物碱。
• (五)复合途径
• 许多二级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途径生成。即分子 中各个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如查耳酮类、二氢黄 酮类化合物的A环和B环分别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 成,再在各种酶作用下生成黄酮。一些萜类生物碱分别来自甲 戊二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或乙酸-丙二酸途径。
•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 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 >醚>烯>烷。
举例: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极性大小。
A
B
C
•
OMe MeO
CH CH CH3 OH NHCH3
H3C N H
OMe MeO
N CH3 H
6 树脂:为植物组织中树脂道的分泌物。性脆,受热时先软化 而后变为液体,燃烧时发生浓烟并有明火。树脂具亲脂性。按结 构又分为树脂酸(主要为二萜酸、三萜酸及其衍生物)、树脂醇 (分子中具羟基)、树脂烃(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 类。
7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1)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的羧酸。构成蛋白质的多为α氨基酸。为亲水性。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以上三类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类• 型。
4 糖类:为中药中普遍存在的成分类型,包括单糖、低聚糖、 多糖。单糖是糖的基本单位;低聚糖是由2~9个单糖脱水缩合而 成的化合物。多糖是由10个以上至上千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高 聚物。
5 有机酸:广义的有机酸泛指分子中有羧基的化合物。在植物 中多以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盐的形式存在。按分子大小又分为小分 子有机酸和大分子有机酸。前者极性大,具亲水性;后者极性小, 具亲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