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诗歌、音乐、悲剧
悲剧是对史诗的发展,优于史诗。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与史诗的历史意义: 1.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史诗与悲剧的历史地位; 2.它从哲学的高度上阐明了悲剧性这一重要范畴。 3.它标志了以情节为中心的创 Nhomakorabea理论的形成。
音乐-“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
操修理性和运用思想正是人生至高的目的,因此娱乐 身心和陶冶性情都必须以有益于思想为归依。 亚里士多德为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戒律就是保持高尚 春节,避免沾染工匠习气。
悲剧
什么是悲剧?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 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 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 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可以从以下 三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诗歌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
合理的美学理论,也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 据。
在以戏剧为研究主题的《论诗》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 谈论了天生的内驱力,
他指出:诗起源于两个原因: 1、模仿本能(可获得最初的经验,来自模仿的快感); 2、通过识别所见进行学习的本能(学习不止对哲学家 而言,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本质是一种文学的再现,而这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三个衡量诗的艺术标准。 第一, 认识规律的标准,即真的标准。 第二,艺术规律的标注,即美的标准。 第三,是否有善的标准,即善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诗人写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 固然犯了错误;但是如果他这样写,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能 使这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诗更为惊人,那么这个错误是有理 由可辩护的。”
1.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2.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3.悲剧“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它的 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 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 尚的人。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四、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与教育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男女 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37岁、18岁,生育年龄 的极限分别是70岁、50岁。
六、伦理思想
1、论幸福
幸福以理性为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 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 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追求幸福
2、论美德
美德分理性美德、伦理美德
伦理美德就是中道,美德是理性与非理性的 统一,凡事过犹不及。
伦理美德的获得在于实践,强调动机与效果 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并于次年客逝他乡。
2、世界观
哲学上,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 质料与形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政治上,既反对贵族专制,也反对工 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主张由中产阶 级治理国家。
二、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 人的灵魂包括三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的灵
魂、动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人的生命。 理性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追求知行合一,理论理性则指超越 实体的冥思,以追求知本身为目的。 人人都具有三种灵魂,并在其成长过程中依 次呈现 人需要三种教育:体育、德育、智育
3、中等、高等教育
14-21岁,关注理智灵魂的培养,教育以沉思 活动为主,以进行思考、理解、判断。
关注学生的兴趣,认为“人们的活动为本身 的快乐所加强、所延长、所改善,又为异己 的快乐所妨害”。
吕克昂中实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 和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并 进行了大致的分班教学。
教育哲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育哲学案例分析与讨论引言: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目标和价值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意义。
古希腊是欧洲教育哲学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教育哲学的案例,讨论其对教育的启示和价值。
案例一: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想国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使其具备理性思维和道德情操的过程。
他主张实施义务教育,通过对音乐、体育、数学、哲学等学科的全面培养,来培养具有理性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对教育的启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注重分数和考试成绩。
同时,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二: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德育的思考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育是人的核心,通过培养和强化人的品德,来实现人的完善和幸福。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和平衡的生活,以及对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对教育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习惯的养成。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德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榜样的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三:苏格拉底的探究式教育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探究式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发现真理。
他认为真理的发现是个人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从外部灌输。
对教育的启示:苏格拉底的探究式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中文摘要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影响甚广是因为他们把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思索纳入哲学的范畴来理解;古希腊音乐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是因为它包括了除体育以外几乎所有的科目。
因此,通过对古希腊时期音乐教育思想与内容的思考,再来看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能获得颇多的感慨和启示。
现今我们音乐教育的两大支柱即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无论是教育制度与课程安排,还是教学方法与内容都还有待继续去完善。
虽然从建国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已取得许多傲人的成绩,但古希腊熠熠生辉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内容仍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与借鉴。
正如王之焕诗中所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在对古希腊政治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梳理的基础上,得到音乐教育自然而然呈现给我们的面貌,再通过对这些音乐教育状况的客观分析,得到启示。
“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而不是看到“彼方”的优处就不假思索的模仿。
毕竟“此方”的我们与古希腊无论在政治体制上还是在文化习俗上都大不相同,且古希腊已年代久远。
那么得到启示后,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做,即怎么办呢?孟子有句话说的很好且用在这也很贴切,即“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去研究、去思考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关键词:古希腊;教育与音乐教育思想;启示与领悟;思考与探索目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 (Ⅱ)前言 (1)第 1 章从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启示——英雄主义时代与城邦时代1.1 英雄主义时代1.2 城邦主义时代第2章从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启示——古典主义时代与希腊化时代2.1 古典主义时代2.2 希腊化时代第3章古希腊代表教育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給我们的启示3.1 亚里士多德3.2 柏拉图第4章对古希腊音乐教育思想的借鉴4.1 普通音乐教育4.2 专业音乐教育结论…………………………………………………………………………………………3 3致谢…………………………………………………………………………………………3 4注释 (35)参考文献.............................................................................................36附录 (38)前言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的革新,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他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也重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主张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体力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智育(一)母亲的职责: 1、早期教育和胎教: 2、后天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3、感官和语言刺激对儿童的影响:二、体育(一)三艺原则:(二)儿童健康的标准: 1、身体健康: 2、性格健全:(三)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智育、德育和体育之间的关系:智育是知识的传授、理解;德育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念;体育是力量和技巧。
2、心理健康的含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是协调统一的。
(四)学校教育制度:(五)古代学校的类型:古希腊的学校从年龄上分为学前、少年和青年三级,中等教育是指七年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则是指接受了十年的中等教育之后进入大学接受的三到四年的高等教育。
从形式上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六)小学教育的目的: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一般文化素养,即习惯养成和品德的形成,教给孩子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础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七)中等教育的任务: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家斯巴达认为,中等教育应当培养完美的身体,而人们要做的就是去掉自己身上那些不利于自己生存的东西,克服本性中恶的一面,使自己向善,变得更强壮。
三、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德育的含义:德育是培养人们品德的教育。
(二)德育的内容: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德育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德育内容有:1、智育:道德科学。
(哲学) 2、体育:锻炼身体和军事训练。
(体育) 3、美育:音乐和绘画。
(美术) 4、劳动:军事训练、体育和公民职业训练。
(职业训练) 5、道德教育:是通过说服、劝导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善与正义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和谐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古希腊早期许多哲学家都深刻地探讨了和谐思想,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对我们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和谐当代启示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反映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协调性、合乎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协调性。
和谐这一范畴吸引着许多哲学家对其作出阐释。
研究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充分认识自身,认清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下所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作简略梳理,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主张把和谐范畴应用到现实的一切领域。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一、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学说在《论灵魂》一书中他这样说:“尚还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它的拥护者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
因为:(1)和谐是对立物的一种融合或合成;(2)肉体是由对立物合成的。
”[1]他把和谐看成是对立面的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理论。
同时,他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论述肉体和灵魂的关系。
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
有机的个体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没有形式,质料只是物成形的潜能;没有质料,形式也仅是物的潜能,并非物本身。
只有物的质料和物的形式完全结合,才能使物成为物,才能是和谐的统一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和谐,一个亘古常新的范畴,一开始就吸引许多仁人志士作探索,至今也不乏对其作研究的人。
研究古代和谐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
也就是说,每个事物本身都是构成它的部分的统一体,小到一个原子,一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宇宙。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张应林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张应林(大冶市金牛镇胜桥中心小学,湖北大冶435119)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主要是培养人的闲暇之性情,而决不是给人以娱乐或憩息。
因为闲暇是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这是自由人教育之目的。
而娱乐或憩息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会使人沉迷而失去人生最高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以适用与商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具有警醒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闲暇;德性;娱乐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1-0062-031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精神引入论题古典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总是内生的,即通过感化人之生命精神而滋生智慧,而不是传授概念以增加知识。
教育中古典精神的失落正是现代教育不及古典教育之处。
怀特海说: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52。
因为古典教育着眼于神圣的智能而不是知识,故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礼乐之教而以乐教为主,故《礼记·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为什么乐教如此之重要呢?固然乐教可以助人之德,但这尚不是中国古人对于乐教的根本认识。
在中国古人看来,之所以要重视乐教,乃因为“乐”是一种宇宙秩序。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是把“礼”与“乐”作一形而上学的说明。
所谓人之德行,不过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体现,故《礼记·乐记》又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灵魂论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其中非理性灵魂又分为营养灵魂和意志灵魂。
他按低、中、高等级来规定灵魂:最低为植物的营养灵魂,对应体育;动物的意志灵魂对应于德育;人的理性灵魂对应于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教育的重点不同:第一阶段:出生至7岁重在身体的教育;第二阶段:7岁至14岁主要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教育,辅以德、智、体、美,促进非理性灵魂的生长;第三阶段:14岁至21岁理性教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按照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符合儿童自然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后来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开放性培养学生情感意境,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予文艺复兴时保守的经院主义一定的冲击,促进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良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对于我国现今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有借鉴价值。
古希腊音乐的社会功能学说对美育的启示
古希腊音乐的社会功能学说对现代美育的启示[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而音乐艺术教育是融哲学、美学、音乐等多种学科,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我们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来更好培养对美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其实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肯定了音乐的伦理价值、教育意义等社会功能。
笔者就古希腊音乐教育的理论、方法以及功效,探讨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美育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美育古希腊音乐的社会功能启示在古代希腊时期,音乐是艺术、科学和哲学的统一体,它既可以用于消遣娱乐,同时又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宗教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希腊人心中,由于音乐与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赋予了音乐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随着文明的发展,出现了“善”的观念,音乐的巫术功效也随之演化为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能驱邪防病的原始意念变成了音乐能使人向善的道德态度。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提出了音乐美学论。
虽然,有些学者的哲学和美学的立场不同,但他们的理论也都影响了这个学说的发展。
所以说,音乐美育论贯穿了古希腊美学近十个世纪的发展过程。
音乐美育论的中心问题是也是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
在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问有很多的论述。
而今我们从古人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中获得对现代美育的一些启示。
一、古希腊音乐教育理论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它为整个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古希腊的哲人的教育思想也为整个欧洲后世的教育奠定了根基。
音乐教育理论也反映在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笔者以古希腊三位著名哲学家为例来阐述他们音乐教育理论。
1、苏格拉底音乐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贡献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贡献柏拉图承接着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中世纪、近代乃至现代所有哲学家中影响力最为持久的人物。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对柏拉图盛赞有加:“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特征就是:它由柏拉图一系列的注脚所构成。
这并不是指学者们充满疑虑地从柏拉图著作中抽引得来的系统思维图式;而是那些散见于其著作中,由一般观念所构成的思想财富。
柏拉图运用个人天赋在自己所处的伟大文明时代广泛体验着各种可能,他那些尚未过分系统化、僵化的智慧遗产,使其著作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奠基人,综合了苏格拉底以及自然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
其学说最重要的内容大概分五块:理想国、理念论、灵魂说、宇宙论、知识论,其中“理念论”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把复杂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述并非易事;但这难不倒柏拉图,他以对话录形式,用隐喻的修辞方式表达着思想,为其远播找到了路径。
柏拉图的重要思想几乎都是用隐喻说出的,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四大隐喻,即“线喻”、“洞喻”、“日喻”和“床喻”。
在这四大隐喻中,“线喻”是理念论的关键之匙。
肖像摹仿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也译成《国家篇》)中用几条线段勾勒出了理念论基本学说。
《理想国》中只是用文字对“线喻”进行了描述,现在的“线喻”图都是后人绘制的。
柏拉图用线段把世界一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人的认识也被线段一分为二——意见和知识。
可见世界里,人的认识只有意见;可知世界里,人的认识是知识;意见是特殊的,知识却是普遍的;可见世界中太阳是最大的事物;可知世界中好(善)是最高的追求。
“太阳不仅使可见事物可以被看见,而且也使其出生、成长,并且得到营养,尽管太阳本身不是被产生的”,“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好(善)那里得到可知性,而且从好(善)那里得到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但是好(善)不是本质,而是比本质更加有尊严、有权威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面给大家介绍。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
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
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
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
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
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
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
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
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
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
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
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
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
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pt课件【可修改文字】
(二)自然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并要求教育顺应人的本身自然发展原则的人。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程序,并提出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0—7岁 教育要顺应自然,引导儿童进行游戏和活动 7—14岁 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接受和谐教育 14—21岁 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想灵魂 0-7岁最好由父亲承担儿童教育。父亲“负责其子女的生存,这被看成是最大的善事,他还负责孩子的哺育和教养。” 教育应当依照人的天性分阶段进行。构成人大天性的是身体、心灵和理性。“在照管好心灵之前,应首先关心其身体,然后立即进行各种欲望的训练。不过这种训练都应有益于心灵,而照管身体也应有利于对心灵的关心。”教育应当从体育开始,继之音乐,最后是哲学。
(三)四因说
构成事物的基本原则,四因说就是要把在事物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那些东西区别开来。 质料因——事物的“最初本质” 大理石 形式因——事物的“模型” 雕像形状 动力因——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锤子凿子 目的因——事物变化所追求的目标 和运动发展的终点 火、原子;火,爱憎因;数,理念;存在 一个物体的真正本质不是构成它的物质,而是它具有的功能。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三)自由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论的核心,是强调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他认为,自由教育的实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闲暇和自由 人的行为目标是余暇;而且“人们认为幸福在于悠闲自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恰恰就是获得余暇。余暇不同于怠惰,不同于“慵懒的休息”,它是能够并且懂得怎样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时间的那种才能。自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因为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幸福。
四、教育理论 (一)和谐教育论 –“中道”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其和谐教育论的理论基础,他第一次确立了人类教育的四个基本范畴,并强调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和美育紧密联系起来。 体育:分为实用和理智训练(身体技能-勇敢和荣誉感) 智育:重视感官作用及经验,同时重视理性的作用。 美育: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理性的培养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德育: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道” 浪费——慷慨——吝啬 无耻——谦恭——害羞 鲁莽——勇敢——懦弱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作者:蔡泽慧来源:《大观》2020年第02期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柏拉图的理念,并且在音乐的美学观念上也有诸多见解,例如“美善合一”的思想。
他在《诗学》这一著作中提出对音乐的看法,可归纳为两大点,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
而音乐教育的功能正是艺术社会功能中的一项。
關键词: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古希腊一、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雏形实际上,整个古希腊的音乐的科学精神,起源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理论。
在形式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种基于数的科学音乐观,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观念;在内容上,亚里士多德提倡以模仿为中心的社会科学音乐观。
亚里士多德十分肯定模仿,认为模仿也是一种技术,是所有诗意化的存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根本所在,并且音乐模仿和其他艺术模仿一样,都是人类的本性,也就是对人的情感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思想,也认可毕达哥拉斯的理论,音乐是一种和谐和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对人心灵、内在精神的模仿,因此音乐是一种最真实的模仿。
基于此,他非常重视儿童和少年的音乐教育,因为这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未来,音乐恰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塑造。
他反对成为专业演奏者,认为这样会在追名逐利中变得庸俗。
对于如何进行音乐教育,他认为有两条准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规范的优良公民。
音乐与思想可以达到和谐,这能促进人们明辨是非、知晓节制、具有美德,也就是说,音乐促使人们品行端正、积极向上。
据此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训心灵中的道德感和供人消遣与娱乐。
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此娱乐与普通的娱乐有区别,他承认音乐会让人产生快感,这也是音乐艺术的核心魅力,但这种在音乐中获得的快感要完全发自于个人内心,并且这种快感与纯粹享乐的、以求刺激为目的的快乐有所区别。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研究广泛影响了现代的思想,其中包括对音乐教育的研究。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陶冶情操和养成崇高精神,因此他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文化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可以表达安详、愉悦和感伤等情绪,他将情绪表达称为激情,这种情绪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的文化,促进对艺术的探索。
而且,每一种激情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掌握音乐,将能够唤醒激情,帮助人们理解其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乐教育有利于社会和心理发展,他提出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潜能,增强研究技能,丰富学术思维,并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倡导文明和友善的道德观念。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强调音乐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结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开发长处和提升能力,激发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非常重视音乐,认为它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性,可以增进文明而和谐的社会氛围。
因此,音乐教育是当今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倡导和维护。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灵魂和教育方面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植物性的。
这三种灵魂让人分别具备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方面的情感。
这些情感的具备让人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就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发展人应该具备的兴趣爱好。
第二部分指的是儿童的年龄分期方面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对教育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每隔七岁的年龄阶段分为一个阶段,并且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观察和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孩子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范围。
这样才能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第三部分指的是艺术方面的思想。
艺术就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他包括音乐和文艺等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教育。
但这方面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将它分为实用和文雅两方面。
亚里士多德著作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等等都是亚里士多德著作。
亚里士多德著作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心理学、美学、哲学、科学等等。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编著的一部书籍,《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世人不但能从该部书籍中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对希腊的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
对后来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学者来说,《政治学》是必读之物。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奴隶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从奴隶制的形成过程中探讨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政治学》中,也可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另一部代表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音乐论文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张应林(大冶市金牛镇胜桥中心小学,湖北大冶435119)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主要是培养人的闲暇之性情,而决不是给人以娱乐或憩息。
因为闲暇是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这是自由人教育之目的。
而娱乐或憩息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会使人沉迷而失去人生最高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以适用与商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具有警醒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闲暇;德性;娱乐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1-0062-031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精神引入论题古典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总是内生的,即通过感化人之生命精神而滋生智慧,而不是传授概念以增加知识。
教育中古典精神的失落正是现代教育不及古典教育之处。
怀特海说: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52。
因为古典教育着眼于神圣的智能而不是知识,故特别重视音乐教育。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礼乐之教而以乐教为主,故《礼记·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为什么乐教如此之重要呢?固然乐教可以助人之德,但这尚不是中国古人对于乐教的根本认识。
在中国古人看来,之所以要重视乐教,乃因为“乐”是一种宇宙秩序。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这是把“礼”与“乐”作一形而上学的说明。
所谓人之德行,不过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体现,故《礼记·乐记》又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春作夏长,仁也。
秋敛冬藏,义也。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礼乐之所以能翼教成德,乃是基于一种宇宙存在论,而不是一种所谓伦理学的选择。
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之教,真正的智慧一定来自于天人合一之教,非此,则是知识。
2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亦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多次谈到音乐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最后一章即第八章专门谈论音乐之教。
尽管古希腊这些哲学家对音乐在教育上的价值与意义之看法不及中国传统上的论述那么具有形而上学之内涵,然而仍然不失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情怀。
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教育或艺术之问题与失败何在。
在古希腊,对于儿童的教育一般有四门功课:一曰读写;二曰绘画;三曰体操;四曰音乐。
前两者为人生之实用之学,第三者养成勇德,第四者则在于操持闲暇。
一般人可能把闲暇等同于娱乐,实则决非如此简单。
亚里士多德之重视音乐教育,有大义存焉。
闲暇在亚氏的哲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
在亚氏看来,人之德行可分为行德与知德。
行德使人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这是对一般人的要求,都应该做到。
知德却是对真理的静观,这是人的自由的完美实现与人的最大幸福。
一个人只有至此才算是一个完全意义的人。
而闲暇是获得此种幸福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真正可能过此种生活。
他说:运用自己的理性并培养自己的理性的人,似乎是心灵既处于最美好的状态,而且也是最与神亲近。
……而这一切属性都属于有智能的人,这一点也是明显不过的。
因此智慧的人就是最与神亲近的人。
因而智慧的人也比任何人都更幸福[2]231-232。
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科目,其“价值就只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
当初音乐被列入教育课目,显然由于这个原因:这的确是自由人所持操修于安闲的一种本事”[3]417。
但在他那个时代,音乐已经沦落为一种娱乐的工具。
“现在,人们研习音乐,目的大都在于娱乐,但是在从前,音乐所以列为教育的一门是基于比较高尚的意义的。
”[3]416在亚氏看来,如果把音乐只是作为娱乐,那么音乐的目的就是一种劳动后的嬉戏与休息,这就不是自由人的教育。
他说: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收获闲暇。
那么,试问,在闲暇的时刻,我们将何所作为?总不宜以游嬉消遣我们的闲暇。
如果这样,则“游嬉”将成为人生的目的(宗旨)。
这是不可能的。
游嬉,在人生中的作用实际上都同勤劳相关联。
———人们从事工作,在紧张而又辛苦以后,就需要(弛懈)憩息;游嬉恰正使勤劳的人们获得了憩息。
所以在我们的城邦中,游嬉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
游嬉使紧张的(生命)身心得到弛懈之感;由此引起轻舒愉悦的情绪,这就导致了憩息。
闲暇却是另一回事:闲暇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
如果一生勤劳,他就永远不能领会这样的快乐。
人当繁忙时,老在追逐某些未完成的事业。
但幸福实为人生的止境(终极);惟有安闲的快乐(出于自得,不靠外求)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3]416。
在亚氏看来,如果音乐的作用在于游嬉进而弛懈疲乏而使人获得憩息,则这种音乐就是实用性,而“事事必求实用是不合于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3]419。
亚氏认为,任何职业或学课,只要是影响了自由人对于善德的修持,都是卑陋的。
这样,亚氏是很看不起把音乐用于游嬉这种实用性的行当中的。
尽管亚氏不否认游嬉的作用,但这很容易使人沉迷而失却人生更高的目的。
他说:人生固然不易证受成果,但大家即使不深求终身的幸福,其乐于憩息,抒情自娱,总是日常可有的暂欢;所以,让年幼的人们安静起来,由音乐激起娱乐,使有片刻的弛懈,自是有益的。
的确,人们有时游戏人间,完全以娱乐为他们一生的目的。
人生的终极应该有某些怡悦的作用;可是,这种怡悦并非偶尔的欢娱;但他们在追求终身的幸福时却误以寻常的欢娱当作心灵的怡悦。
人类寻常的种种活动都但求达到一时的目的,并不计及人生久远的成果。
寻常偶尔的欢娱与之相似,且尽今朝的快乐,无须考虑明天的后事,实际上毋宁是在回顾过去,这恰正弛懈了由于先前的勤奋所遗留的疲乏。
这就是迷惑了追求幸福的人使他们追逐寻常欢娱的原因[3]425。
对于音乐,固然可以用于游嬉与解倦,但音乐还有更为高尚的本性。
如果不能对音乐的认识更进一步,则不能算是音乐教育。
真正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奏或音乐比赛是不同的。
音乐教育不能只是止于音乐的场面、效果、节奏、旋律等物理性因素,一定要深入到其精神因素中,直入人之灵魂。
所以,在亚氏看来,音乐之所以能操持闲暇,乃因为“音乐的曲调和韵律令人怡悦,而且渗透灵魂”,甚至可以说“灵魂本是一只乐调”,或“灵魂内含有乐调的质素”[3]430。
正是因为看到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技艺的区别,亚氏才认为,音乐教育一定得有一个限度与范围。
亚氏认为,人们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凡希望成为良好公民而具备自由品德的少年,他们在受训时期参加的演奏应该限于怎样的程度?第二,教他们演奏时应该授以哪些乐器———因为乐器也是有高卑之分的?第三,他们所须熟习的应该是哪些歌词和韵律?对于第一个问题。
亚氏认为,音乐教育决不能使受教育者养成匠工的习性,因为这直接阻碍了人的自由与闲暇,从而使人失却最高幸福的机会。
基于此,亚氏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做到:其一,不要教学生们学习在职业性竞赛中所演奏的那些节目。
其二,更不要教学生尝试近世竞赛中以怪异相炫耀的种种表演,这类表演竟被引入现行的教育课程,实属失当。
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所订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使少年粗识某些动物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乐音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止[3]432-433。
对于第二个问题。
乐器应当以能够助长聪明,增进学术理解为主。
这样,在音乐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那些需要高度技巧的乐器。
高度技巧的乐器使人过于专注于技巧本身,且有以技巧迎合俗众之嫌,而不能操持闲暇了。
所以,亚氏认为,音乐教育中的乐器应该摒弃任何专业的训练。
而职业训练与音乐教育中的操持闲暇的精神是相背驰的。
所谓职业训练,其本意就在使学徒们可以参加演奏竞赛。
在公开演奏中,乐人的操作并不着意在自己身心的修养,而专心取悦于他们面前庸俗的听众,这些听众实际上追逐着一些鄙俗的欢娱。
所以我们认为登场演奏,总是佣工(乐工)的能事,不是自由人的本分。
而且演奏者自身也会在剧场中渐渐趋于俚俗。
他们(为取悦听众而)从事乐艺的宗旨原来已经卑下,而听众的俚俗又往往使乐艺降格;于是艺人们为投听众的所好,就不仅淹没了自己的心志,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得不按照时尚的兴趣而忸怩作态了[3]435。
显然,在亚氏那里,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职业音乐才人,反倒是培养灵魂的道德家,一切不利于这种目的的乐器都应该废弃。
正因为如此,亚氏认为笛子不应该在音乐教育中使用。
因为“吹笛的技艺日见进步,对于乐声的审听渐精,终究能够明辨乐器的有益或无益于德性”[3]434,另外,吹笛时面颊鼓胀,没有应有的雅致,这些原因使得笛子不适合作为音乐教育的工具。
对于第三个问题。
亚氏认为,旋律可以区分为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三种,而这三种旋律又适合于各别的乐调,二者的配合,就是音乐。
一般来说,音乐的作用不外是教育、拔除情感、操修心灵。
亚氏虽然认为各种乐曲基于不同的用途本质上都可以教授,但他很快地回到了音乐在于培养品德的主题之中。
故他以为“轻舒柔靡的软调使人如入醉乡,不宜用作教育”,而“对于儿童们,凡内含有益的教训并可培养秩序的曲调就应该一律教授”[3]440。
3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总的来说,亚氏对音乐教育的论述,虽不及中国传统《乐记》那么具形而上学之意味,然而毕竟是一个宁静的哲学家智慧的洞见,其有益于当今社会之音乐甚至是艺术教育处甚多。
因为现在的艺术精神完全失落了其应有的古典精神,只是商业化的消费和感性的快适,心灵的操持与闲暇的培养完全说不上。
可以说,现代的艺术教育不但没有养成人们闲暇的智慧,以求德性的幸福,而且进一步促使了俗众的形成。
这些俗众只知道维护平凡的权利进而求得自身肉体的快乐与幸福,他们对伟大的历史责任感毫无感觉,拒绝一切优秀的文化,缺乏智慧的指导能力,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这种形态加上科技的发展与信息的发达,使整个古典情调的社会形态彻底瓦解。
西方有学者评论曰:交通和通讯革命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以一些新的方式把人们连接了起来;劳动分工使得人们更加相互依赖;某一方面的社会变动将影响到所有其它的方面;尽管这种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但是个体之间却变得日益疏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