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论文报告一、“苏南模式”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苏南模式是指指南江苏南部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升级。
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电子、电器、纺织、针织、食品等制造业为主导,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初步形成了江苏南部地区的“小商品工业群”。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高新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形成了世界知名的“苏南产业集群”。
第三阶段是21世纪中叶至今,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了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
二、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和优势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和人才创新等;优势包括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研发实力强劲、市场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优势等。
其中,产业集聚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形成了一个以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等城市为中心的独特的“楼房型”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大型汽车、机床、钢铁、化工、纺织、医药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同时涉足了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
其发展路径则是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创新的转变过程。
四、苏南模式的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苏南模式的成功在于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不断推进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且通过人才引领来推动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苏南模式的创新驱动包括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既要借鉴国际领先的成果,也要发挥本地的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形成产业联盟和共同研发机制。
五、苏南模式的未来展望苏南模式在未来还将继续保持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会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更加突出。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先进的管理机制和活跃的市场环境而闻名。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大转型路径,分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创新驱动转型和绿色发展转型。
一、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升级是苏南模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以轻工业和纺织业为主导产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资源约束明显,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为了应对挑战,苏南地区开始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逐渐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转型。
这一转型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转型理念的转变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苏南地区明确了“要把十年长劲路儿走成五年的短坎”的发展目标,变革思维和打造创新型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转型。
2. 产业结构的调整苏南地区逐步调整了传统产业结构,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支持,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3. 市场导向的改革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苏南地区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内涵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二、创新驱动转型创新驱动是苏南模式成功的重要支撑之一。
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苏南地区开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实现了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型路径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体系的构建苏南地区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政策引导下,企业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东部地区苏南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特征,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
苏南地区包括江苏、上海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代表之一。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苏南模式的成功是综合的、系统的结果,其中包括了三大转型路径。
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路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苏南模式成功的重要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
苏南地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都设立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创新合作,苏南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苏南地区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成为苏南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了中国金融中心,江苏苏州科技城成为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这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苏南地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南地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苏南地区的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集群效应的释放,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转型路径城市化进程加快是苏南模式成功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苏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苏南地区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
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不断加大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和高端产业园区,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布局,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新苏南模式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未来发展方向: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如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
应对策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新苏南模式的特点:开放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区域竞争加剧:国内其他地区也在快速发展,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短缺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短缺问题对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构成一定制约。
挑战:新苏南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人才短缺和国际竞争等。
特点: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补充,以政府引导为辅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化建设为支撑,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苏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崛起,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汇报人:XX
经济发展方式:新苏南模式注重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苏南模式依赖投资和出口
PART FOUR
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
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是苏南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经验。苏南人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积累。只有千方百计做大蛋糕,才能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苏南人首先是致力率先发展,在率先发展中抓住发展的先机。二是大力支持能人先富,以先富带动共富。
我们江苏省委党校“新苏南模式”课题组,对苏南各地特别是昆山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新苏南模式”是昆山以及苏南其他县(市)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如果说“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作出的开拓性探索,“新苏南模式”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南人民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的创新实践。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对于江苏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创”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资金、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和挑战一个个扑面而来。苏南人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创业求发展,以创新谋突破,以争先鼓士气,百折不回,艰辛探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超越。正是凭着“三创”精神,昆山走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前列。
苏南的实践表明:“三创”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南的实践生动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理论课题,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又要充分调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是指中国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来,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三大转型路径
包括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苏南模式的第一大转型路径。
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的农业主要以
粮食种植为主,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苏南地区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引进高效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等。
通过这些措施,苏南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农民的农业收入也得到了显
著提升。
产业结构升级是苏南模式的第二大转型路径。
苏南地区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
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新
兴产业,苏南地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型不仅提高
了苏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农
民的收入。
城市化发展是苏南模式的第三大转型路径。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
苏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城市群,如南京、苏州、无锡等。
这些城市不仅成为了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还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入,进一步推动了苏南地区的经
济发展。
与此城市化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
量。
苏南模式以昆山为例浅谈新苏南模式发展
770 1332.64 *数据来自两市统计局网站
昆山之路
单一农业县 “小六子” “小八子”
1984
自己创办了一个工业小区
昆山之路
1987年11月下旬
胡启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芮杏文(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江泽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 顺道昆山考察
昆山之路
1989
No.1广州黄埔开发区 No.2上海漕河径开发区
积极因素及特点
资本优势 市场竞争 城乡关系
廉价劳动力 强势政府
社会风气 “六自”
工农协调
问题
党政企合一 市场 流通 外政府与穷市民
环境压力与城市容量
成果展示
2004年苏州全年实现GDP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次于上海;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 美元大关,仅次于深圳;全部工业产值达到9010.77亿元, 仅次于上海;实际吸引外资规模则超过上海、深圳,居全 国各市之首。
形成背景
地利 人和 历史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
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
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内容摘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的合理演化会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有要素驱动模式难以维系;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低水平徘徊;相比于GDP的高速增长,民众收入的增长滞后。
因此苏南要走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现代化新苏南模式产业结构创新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建立了“苏南模式”;第二次通过走开放型经济的道路建立了“新苏南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苏南模式”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全省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要求苏南有条件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作为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苏南已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后期,面临现代化第二阶段即知识化阶段的挑战和机遇,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为此在推进苏南现代化中的进程中,寻找经济继续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探索研究新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许多地区具有较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理论依据根据阿瑟·刘易斯(1989)的观点,自然资源、资本、智力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要素,由于边际效益呈递减规律,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逐步递减的,因而从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就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术。
刘易斯拐点理论要求转变资源依赖型、资本依赖型的发展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源泉。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探索。
而苏南模式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转型路径,即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苏南模式的第一个转型路径是产业升级。
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苏南地区开始大力推动产业升级。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苏南地区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转移,积极引进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这种产业升级为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升了地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苏南模式的第二个转型路径是科技创新。
苏南地区在产业升级的也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创新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苏南地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科技人才。
苏南地区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正是依靠科技创新,苏南地区的企业才得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具备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南模式的第三个转型路径是转型升级。
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苏南地区也逐渐认识到单一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已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结构性的转型升级。
为此,苏南地区开始深化改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展,加快产业升级的脚步。
苏南地区还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环保投入,推动建设绿色园区和生态工业园,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一种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城乡发展、产业转型等特点著称。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其中三大转型路径是其成功的关键。
这三大转型路径是指产业升级与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产业升级与转型在苏南模式中,产业升级与转型是首要的转型路径。
长期以来,苏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先后发展了棉纺织、丝织、泰斗、诗氏等传统产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苏南地区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资金支持等,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和企业入驻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还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这些努力,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其成功的第二大转型路径。
在过去,苏南地区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城市,而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苏南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苏南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修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电力供应、饮水工程等,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苏南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向农村转移,发展了一系列农村产业,如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苏南地区还推动了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的城乡发展不再是单向的城市向农村输血,而是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经济全面发展。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中国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南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大转型路径,分别是产业转换、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下面将对这三大转型路径进行详细阐述。
一、产业转换产业转换是苏南模式的首要转型路径。
在建国初期,苏南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轻工业生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南地区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如电力、化工、纺织、机械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涌入,也带动了苏南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苏南地区也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生产方式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苏南模式的第二大转型路径。
在过去,苏南地区主要采用以家庭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但其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因此,苏南地区开始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苏南地区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也鼓励企业进行全面的内部改革,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苏南模式的第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代表,然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压力、城市化等。
因此,苏南地区开始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发展服务业和科技创新。
一方面,苏南地区积极鼓励大中小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这样可以提高经济的回报率,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也在科技创新、环保等方面大力发展,以便在全球经济互动中保持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苏南模式新的发展的趋势
苏南模式新的发展的趋势苏南模式是指中国苏北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地)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依托人口红利、地理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苏南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苏南模式将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苏南地区的制造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苏南模式将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苏南模式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面临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因此,苏南地区的企业将加大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苏南模式还会推动企业从简单的组装加工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创造和服务创新,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第三,苏南模式将注重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
随着国内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将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苏南模式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四,苏南模式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苏南地区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竞争。
苏南模式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扩大进口规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标准的采纳和推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苏南模式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苏南地区加快,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苏南模式将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创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摘要]改革开放初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加速的发展奇迹。
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被邓小平同志称赞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但是,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苏南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体制的痕迹和早期工业化的局限。
在经济体制转轨、市场形态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中,无锡和苏南其他地区以更大的勇气、更坚韧的毅力和更高的起点,大胆推进“苏南模式”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新苏南模式”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下的率先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本质上是科学发展现在江苏大地上的群众性实践。
[关键词]“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生动实践改革开放初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加速的发展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被邓小平同志称赞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苏南模式”开辟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道路,一时享誉海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样板”。
2004年春天,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来苏南视察,首次对一个地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并要求江苏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全国前列。
苏南的干部群众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近3年的奋斗,努力增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初步实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又快又好”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在统筹发展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呈现出新的面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苏南模式,也就是既快又好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
概括地讲,“新苏南模式”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下的率先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大地上的群众性实践。
一、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演变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
苏南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三大转型路径的推动,这三大转型路径分别是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
首先是经济转型。
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苏南地区开始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苏南地区发挥了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的优势,大力发展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在经济转型的路径上,苏南地区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从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发展方式转型。
苏南地区在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型。
以前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现在苏南地区开始重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
苏南地区在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上,注重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通过推进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利用的高效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经济转型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不断的动力和支撑,产业结构转型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发展方式转型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条件。
这三大转型路径的相互作用和支撑使得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希望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继续推动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1. 引言1.1 苏南模式的定义苏南模式是指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立足于江苏省经济重要地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视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产业优化与升级、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特征使得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苏南模式的重要性苏南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苏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探讨苏南模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字数:134】2. 正文2.1 苏南模式的第一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苏南模式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注重挖掘和发展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效应。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苏南模式是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以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而闻名。
苏南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三大转型路径,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转型。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苏南模式的转型路径。
一、经济结构转型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依托着传统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面临着资源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多等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苏南地区意识到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
苏南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业,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南地区还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些举措使苏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深刻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升级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上,苏南地区还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针对产业升级转型,苏南地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采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苏南地区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的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为苏南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发展转型创新发展转型是苏南模式形成的又一个重要路径。
苏南地区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崛起和发展。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一)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一)一、比较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
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
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
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问题:(1)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
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3)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
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
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
新苏南模式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新苏南模式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张镇南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其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由单纯突出快向又好又快发展,由单纯追求速度向依靠科技进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转变。
总之,由快向又好又快转变,由高速度向三低一高转变。
一、新苏南模式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宏观上必须向两型社会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在微观上,企业必须搞两场主义(对外抓市场,对内抓现场)。
(二)无锡市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同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富民优先,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1.富民优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富民优先成为无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有三大特征:(1)通过企业改制和发展民营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创业,拓展就业致富,财产致富,经营致富;(3)容许先富起来的人用合作社的形式先富带后富。
在我国,目前面临的许多部和谐因素中,就业严重不足是最大的不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创业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就没有就业,富民政策的关键是鼓励富人创业来促进穷人就业。
2.产业升级从90年代末开始,我们抓住了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利用本市产业基础与配套能力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使无锡逐步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形成。
我们正在打造“三谷三基地”。
硅谷动漫基地三谷液晶谷三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生物医药谷流程外包基地创新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这“三谷三基地”是无锡产业升级的主阵地,也是经济的新亮点。
预计到2010年光硅谷微电子、光伏产业基地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达到各1000亿,三个基地3000亿。
可以毫不夸张的预测,无锡这个地极市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锡市在最近几年中,GDP和财政收入年均按15%到20%的速度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一、比较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
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
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
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问题:(1) 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 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
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3) 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
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
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 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
对苏南模式的特征应该分起始阶段和现在阶段进行概括。
其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雏形于计划经济时代,在整个80 年代最为典型,但90年代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乡镇企业能首先在苏南地区异军突起,“苏南模式”能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
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苏南农民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密切的血缘和非血缘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
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
这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苏南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文化素质高。
此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推动和集体经济的投入。
这正是许多人批判苏南模式的主要靶子。
尽管目前这两个方面已经和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但历史的分析,这种状况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首先看乡镇政府的作用。
在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
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政府严格地说是农村社区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国家对社区很少下经济计划,乡镇政府所能动员的经济也不可能是国有经济。
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
因此,社区政府的行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要更多地从市场行为方面去理解。
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
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否认当时的乡镇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市场化的作用。
其次看集体经济的作用。
苏南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其所有制的基本属性便是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有非集体的资本投入。
与其他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
实行集体经济的模式,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和横向联合。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
“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说是经济单元。
村级经济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单元)的公共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考察同样是起始阶段的温州模式,可以发现,尽管其发展的路径不同,但是这两种模式更象是成功方式之间的对照,而非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照。
温州地区的起始发展条件要差得多。
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而且土壤质量和灌溉条件等远不能与苏南农村相比,因此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温州人虽然也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并没有突出的工商业业绩;50 年代的温州是对台前线,60 年代是“文革”火线,70 年代是建设短线,始终得不到国家的“厚爱”,当然受到的传统体制束缚也较少。
由于这类原因,温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
温州模式同时采取了“离乡”和“不离乡”两种方式:发展家庭工业是“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不离家”,而“千军万马走出去”和遍布全国的以温州人为先驱和主体的“浙江村”,是温州人“离土又离乡”就业的生动体现。
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传统温州模式的特色。
总之,不论苏南与温州两种模式表面上何其不同,却都是适应当地具体发展条件的。
就此而言,每一种模式都是合乎经济效率的。
不顾这一事实而厚此薄彼是不科学的。
正如我们将要指出的,温州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上述温州模式主要是80 年代前半期的情况,或者说是传统温州模式。
就传统形式来看,很难说温州模式比苏南模式更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特别是其“离土又离乡”式的非农就业方式。
从经济发展的绩效来看,两种模式都是相当成功的。
其中,苏南地区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
考虑到起点的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先行一步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三、苏南模式的新发展从80 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
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80 年代后期,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已经成熟并步入了转折期。
随着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体制约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市场化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优势逐渐衰减增加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
其传统的处延式发展模式承受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与震荡。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上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苏南乡镇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市场销售难度加大。
进入90 年代,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逆转。
国有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入市场;个体私营经济也日益壮大,其经营灵活、手段高明,也在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另外,近年来迅速壮大的“三资企业”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优档次高,更是市场竞争的有力对手。
所有这些都对苏南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此外,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初步完成和要素市场的逐步放开,苏南乡镇企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也在不断强化。
在经济环境明显改变的条件下,苏南乡镇企业中“模糊产权”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虽然苏南以集体产权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有其历史必然性,其所谓“模糊产权”在转型初期是合乎效率原则的。
但模糊产权终究是模糊的,随着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继续维持其模糊状态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企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提高专业化收益的努力。
特别是,较高的集体产权比例容易导致低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对企业经营者难以形成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显然,集体经济比重过高的模糊产权,必将成为改革的对象。
从90 年代起苏南地区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了这方面改革的进程。
1.发展外向型经济。
80 年代后期,国家实行了沿海开放战略,苏南乡镇企业抓住这个机遇,“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齐上。
几年中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对外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向海外投资企业猛增;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在日益高涨的对外开放大潮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在90 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南地区及时抢抓历史机遇,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在建设开发区上又抢了个先。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先自费开发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也建在苏州;再加上各县市的省级和市级开发区,苏南地区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
统计表明,80 年代后期以来,苏南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
以无锡市为例,1986—1999年间其GDP的外贸、外资依存度分别从0.01%和1 .07%提高到18.6%和7.28%。
而苏州经济的开放度比无锡还高得多,目前仅其所辖昆山一个县级市就已批准外资企业2000家,合同利用外资84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38亿美元。
而同一时期,全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其幅度要平缓得多,因而其GDP 的外贸、外资的依存度分别在1995年和1991 年前后被苏南赶超。
表1:苏南与全国经济外向化程度的比较(1986—1999) (单位:%)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外贸依存度苏南0.06 0.62 3.06 9.86 19.4 24.6 28.4 29.4全国10.6 11.8 16.2 17.6 22.3 18.5 19.4 19.7外资依存度0.92 1.228 . 5717.3 14.4 12.6 12. 2全国2 . 452 . 552 . 653 . 977 . g76 . 716 . 195 . 32注: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额/ GDP< 100 %;外资依存度 际利用外资/ GDP< 100%。
资料来源:据《江苏统计年鉴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 有关数据换算。
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省际比较表明,虽然直到 1998 年,江苏乡镇集体企业资本金中集体资本的比重始终高于浙江乡镇集体企 业,但趋=实 2000)势是都在迅速降低;而非集体资本特别是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比例都在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产权日益明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