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一、比较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问题:
(1) 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 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
就是合理的哲学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
是没有意义的。
(3) 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 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
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对苏南模式的特征应该分起始阶段和现在阶段进行概括。其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发展模式雏形于计划经济时代,在整个80 年代最为典型,但90年代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
乡镇企业能首先在苏南地区异军突起,“苏南模式”能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苏南农民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密切的血缘和非血缘联系,接受经济、技术
辐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苏南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文化素质高。此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推动和集体经济的投入。这正是许多人批判苏南模式的主要靶子。尽管目前这两个方面已经和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但历史的分析,这种状况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首先看乡镇政府的作用。在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严格地说是农村社区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国家对社区很少下经济计划,乡镇政府所能动员的经济也不可能是国有经济。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社区政府的行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要更多地从市场行为方面去理解。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否认当时的乡镇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市场化的作用。
其次看集体经济的作用。苏南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其所有制的基本属性便是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当
然这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有非集体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实行集体经济的模式,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和横向联合。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说是经济单元。村级经济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单元)的公共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考察同样是起始阶段的温州模式,可以发现,尽管其发展的路径不同,但是这两种模式更象是成功方式之间的对照,而非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照。
温州地区的起始发展条件要差得多。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而且土壤质量和灌溉条件等远不能与苏南农村相比,因此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温州人虽然也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并没有突出的工商业业绩;50 年代的温州是对台前线,60 年代是“文革”火线,70 年代是建设短线,始终得不到国家的“厚爱”,当然受到的传统体制束缚也较少。由于这类原因,温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温州模式同时采取了“离乡”和“不离乡”两种方式:发展家庭工业是“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不离家”,而“千军万马走出去”和遍布全国的以温州人为先驱和主体的“浙江村”,是温州人“离土又离乡”就业的生动体现。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传统温州模式的特色。
总之,不论苏南与温州两种模式表面上何其不同,却都是适应当地具体发展条件的。就此而言,每一种模式都是合乎经济效率的。不顾这一事实而厚此薄彼是不科学的。正如我们将要指出的,温州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上述温州模式主要是80 年代前半期的情况,或者说是传统温州模式。就传统形式来看,很难说温州模式比苏南模式更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特别是其“离土又离乡”式的非农就业方式。从经济发展的绩效来看,两种模式都是相当成功的。其中,苏南地区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考虑到起点的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先行一步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三、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从80 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
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80 年代后期,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已经成熟并步入了转折期。随着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体制约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市场化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优势逐渐衰减增加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其传统的处延式发展模式承受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与震荡。其次,随着中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