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颂战争的古典诗词的一点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歌颂战争的古典诗词的一点看法

作者:王耀臣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爱国诗篇所占的份量是比较大的,但是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慷慨激昂的作品,相对来说少得惊人,与数千年英雄人民保家卫国、抗御外侮的历史不相称,优秀之作更是寥若晨星。本文试探其究竟。

关键词:古典诗词爱国诗篇审美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诗词是爱国主义传统在文学上的反映。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爱国诗篇所占的份量是比较大的,但像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类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慷慨激昂的作品,相对来说,少得惊人,与数千年英雄人民保家卫国、抗御外侮的历史不相称,优秀之作更是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华民族尚德不尚武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厚德载物”。中国人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在“贞观之治”和“乾隆盛世”,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却不屑于对外诉诸武力进行扩张,而是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鼓励商贸交流。唐代的长安城内,各国商贾云集,友好往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是记载了中国的先辈们孜孜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北非,一路留下的是友谊邦交和货物贸易,未在海外占领一寸土地。

对于不赞成自己观点的民族,不是采取武力相威胁,而是采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使遇到外来的武力威胁,上策也不是用武力征服,而是道德感化,让其臣服,臣服之后,也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纳贡称臣,不希求守土统治。舜服有苗的古训,在历代都依样奉行。“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二.中华民族尚智不尚勇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儒家反对流血冲突,道家倡导“不争之德”,“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中国很少主动发动战争,多数战争都是受到攻击后的被迫自卫。战争中也是崇尚以智取胜,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儒将形象。《三国演义》就是儒将大展风采、大显身手的舞台。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如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等,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以智取胜的。《孙子兵法》中的《计篇》《谋攻篇》等,都主张智取。“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中国历史上是文官制度,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和权利远逊于文官。古代的官员大多是多面手,既能治国安邦,又能指挥作战,还擅长于吟诗作画。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积极进取,报国济世,建功立业,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把报国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想与追求。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他们就把自己的一腔愁绪、苦闷汇聚于笔端,抒发胸中块垒,形成了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懑诗篇。因此,诗人抒写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又怎会有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诗篇?

三.中华民族的性格——含蓄内敛

中华民族是一个阴柔内向的民族,不喜欢张扬个性,不喜欢直露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道家倡导“柔弱之道”,认为力量强大了会带来灾祸。“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以兵强天下”,即使强大了,也要“知其雄,守其雌”,“不敢为天下先”。为人处事不喜欢锋芒毕露,主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绵里藏针,低调做人。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作品,无疑是把自己的业绩自我标榜一番,怎能为他人和自己所容忍?

慷慨激昂的风格,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异。因此,作者要么写不出,要么就像陈廷焯说

的,“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白雨斋词话》)要么写的出,也无人欣赏,也就难以流传。中国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作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耀臣,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