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颂战争的古典诗词的一点看法
字字泣血!七句诗词,告诉你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
字字泣血!七句诗词,告诉你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字字泣血!七句诗词,告诉你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青衫浊酒桃花扇 2017-06-15 20:43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伴随着战争的总是暴力,残忍,灭绝人性,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体会不到真正战争的残酷,所以,有些人在网上大肆叫嚣着,打仗!我愿第一个冲上前线!保家卫国!可,战争,真的不是儿戏。
看一下古代,诗人们对战争的感受吧。
只能说,祈愿世界和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曰归曰归,何时可归?军旅岁月中时光飞逝,当初来的时候,杨柳依依,吹拂满山;而今结束了我漫长的战争岁月,解甲归里。
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战争如何?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不言而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为了国仇家恨,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悲壮,豪放,却又充盈着痛苦,战场的将士们对战争频繁,早已麻木,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场面凄清悲惋,情景寂冷阴森,悲惨哀怨,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常年征战,将军和士兵早已白了头发,思念家乡不能归,只能在夜晚饮酒,独自流着毫无意义的眼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古代诗词中的战 争描写与爱国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战争描写与爱国情怀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战争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诗人们以其敏锐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英勇的战士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残酷而无情的。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是曹操在《蒿里行》中对战争后惨状的描写。
累累白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广袤的土地上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一片死寂和荒凉。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家园的毁灭和社会的动荡。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也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
国家沦陷,山河依旧,然而昔日繁华的城市如今却杂草丛生。
诗人因感伤时事,连看到盛开的花朵都不禁落泪;因与亲人分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胆战。
这种对战争的悲愤和无奈,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
然而,在战争的黑暗中,总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挺身而出。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士们在漫天的黄沙中历经无数次战斗,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的决心从未动摇,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
这种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则展现了战士们在军营中的豪迈生活和雄壮气势。
他们在醉意中仍不忘抚摸宝剑,梦回战场时听到的是嘹亮的号角声。
在战场上,他们分食牛肉,奏响军乐,在秋天的战场上接受检阅,准备为国家浴血奋战。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更是熠熠生辉。
陆游一生都怀着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即使在临终之际,他最大的遗憾仍是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溢于言表。
他叮嘱儿子,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要在祭祀时告诉他。
中国古代战争的著名诗词
中国古代战争的著名诗词中国古代战争历史悠久,无数名将英勇战斗,而他们留下的战争诗词更是震动世人。
这些诗词以其雄壮的气势、深刻的情感和工整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一些著名诗词,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战争哲理和文化意义。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古人曰:“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见长江滚滚流。
”这句诗描绘了古人战争中长期离别的辛酸。
古原草送别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表明了当时的军旅生活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截然不同。
整首诗表达了战争对个体生活和家庭团聚的破坏性影响,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不可磨灭的伤痛。
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出自杜牧之手,诗中描绘了秋天登山时的景象。
这首诗以壮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猿啸山寒、鸟飞沙白的景象,抒发对逝去的岁月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的感慨。
正如作者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通过这句诗告诉读者,无论经历多少灾难,人们都要坚强面对,团结一心。
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苏轼的这首诗以高亢的情感表达了对乱世的痛心和对国家的担忧。
“袖江山,世几代;江山不老,何有年?”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他用诗来寄托国家民族的希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对自己一生奋斗和失意的回顾。
尽管辛弃疾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首词仍然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深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无靠的心情,但他依然坚守初心,对国家不离不弃。
这首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很多战斗英雄的身世遭遇,他们在浮沉中坚守信仰,表现出战斗意志的顽强。
五、《战城南》于谦的《战城南》,以他亲历的战争经历为基调,描绘了长期战争对人们心理的摧残和对生活的毁坏。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和坚定的意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时,也让读者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
其中,战争题材的诗词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景象和英雄壮丽,更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世界和平的思念。
本文将分析一些经典的战争题材诗词,探讨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兄弟的情感,通过描绘战争中的英勇壮丽景象,表现了战士们为国家和家乡英勇战斗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诗中词藻华美,以丰富的意象来描绘战争的场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些描写令人联想到战争中的烽火冲天,家书难寄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夜行船》通过诗人夜间乘船的经历,展现了壮丽的战争景象和对国家、家乡的深情厚意。
全诗洋溢着浓烈的战争氛围,意境瑰丽动人:“波上马如龙,鸟飞霜月白。
著盖迷蓬转,长行缘湍急。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乱时期的浩荡壮丽和无奈忧伤。
明代文人文徵明的《卜算子·咏梅》是以战争为背景的诗词之一。
通过对梅花的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惜与忧虑。
诗中的意境清新凄婉,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皆有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些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战争中花朵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忧虑。
近现代的战争诗词则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如民国时期诗人席慕容的《黄河颂》以表现对战争伤害的忧虑和对和平的追求为主题。
诗中所展现的战争景象让人震撼,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诗句通俗易懂,直抒胸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伤害。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战争意境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和形象来表达,从华美辞藻到直抒胸臆的描写,都使读者对战争的恐惧、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产生共鸣。
诗经中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篇,战争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体现的对战争的态度。
首先,《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并不强调战争的直接暴力场面,而是更多地关注战争对于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影响和痛苦。
例如,《采薇》是一首厌战诗,虽然诗人完成了戍边的任务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之情,呼吁人们“莫忘艰险”。
其次,《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这些诗篇常常表达出对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战争的无奈。
例如,《小雅·采绿》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表达了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战争的无奈。
最后,《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这些诗篇常常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美好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例如,《大雅·皇矣》中写道:“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行曷其能,于以求之?帝谓文王:‘无念尔祖!’克念作圣,无念尔辟。
天门不远,天意非远。
”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综上所述,《诗经》体现了对战争的复杂态度。
虽然其中有一些赞美战争胜利的诗篇,但更多的则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和平的认识和态度,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战争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战略意义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战略意义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战争诗歌。
这些诗歌不仅用于记录战争史实,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高风亮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战略意义。
二、文化内涵 1. 表达忠诚与热血中国古代战争诗歌常常以表达忠诚和热血为主题。
诗人通过歌颂忠诚的将领和英勇的士兵,表达对国家的无私忠诚和英雄气概。
例如《出塞》中的“要将西北成戎旅,从头收拾旧山河”,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决心为国家捍卫边疆、收复失地的豪情。
2.弘扬礼义文化战争诗歌也常常以弘扬礼义文化为目标。
中国古代注重礼法制度,战争诗歌中以歌颂将领的仁义和对敌人的尊重为主题,强调了战争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昔三晋争天下,后楚楚有遗风”表达了对楚国将领的赞许,展示了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义的一面。
3.凸显文人情怀古代战争诗歌还凸显了文人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许多文人士人在战乱中表现出的悲壮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了战争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滕王阁序》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宁的期盼。
4.追寻个人英雄主义战争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弘扬个人英勇和崇尚英雄为目标,歌颂战争中的勇士。
例如《赤壁赋》中的“壮士饮军前酒,突骑击将先锋”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赞美,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英雄的推崇。
三、战略意义1. 高昂士气与动员民心战争诗歌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们可以激发将士们高昂的战争士气,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通过歌颂将领和英勇的士兵,战争诗歌还可以动员民心,凝聚国家战争的力量,提高国家的整体战斗力。
2.稳定社会秩序古代战争诗歌中弘扬的礼义文化和崇高的道德标准可以稳定社会秩序。
人们通过崇尚仁义和对敌人的尊重,以礼义之道来束缚自己的行为,使整个国家形成和谐的氛围,稳定社会秩序,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题材解析战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经常以战争为题材,通过吟唱和抒发情感来反映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知。
面对战争题材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析其中的意蕴和价值。
首先,诗词中的战争题材常常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木兰辞》中描绘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但同时也描写了战争的残忍和残酷,以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批判。
而《敕勒歌》中的“边风动,flags声咽,起萧萧”,则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痛。
通过这种描绘,诗词传递出对战争带来损失和伤害的深深关切,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战争题材的诗词也透露出矛盾的内在动力。
在古代诗歌中,战争被赋予了正义和荣耀的象征,歌颂了将士的英勇和忠诚。
而同时,战争又带来了死亡和毁灭,让人们陷入痛苦与悲痛之中。
这种矛盾体现在《岳阳楼记》中:“兵者,诡道也。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制度的疑问和思考。
诗词通过对于战争的复杂性的揭示,引发人们对战争价值的反思和思考。
除此之外,战争题材的诗词还常常以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送别》中,作者李白以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好友从军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以及对战争带来伤害的愤怒。
而《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心如铁,石亦转,茅茨寒中破竹笼”,则表现了作者白居易面对战争中的困境和无奈时的坚定和勇敢。
这些诗词作品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多种手法和角度,以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痛苦和矛盾,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和价值引发了读者对战争伦理和人性的思考,警示人们要珍爱和平,追求和谐与共存。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思考战争问题、塑造和传递价值观的重要文化遗产。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一、战争带来的苦难古诗中,战争往往被描述为带来苦难和痛苦的因素。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伏弩多数,弱冠孤竹;清高会合,高开早达……敢竭力以为国家效忠,践履职分,死而后已,便赐脂矣。
”这些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牺牲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望岳》中,杜甫写下:“大石槌千门,人血洒秋多”。
这些句子更是在表达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
古诗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伤痛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二、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古诗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借酒浇愁,豪情万丈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句子中,诗人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在《将军令·古滹沱》中,杜甫写到:“少年经过多少战,刀枪日暮垂落军。
”诗句中,战争中的将领形象更是展现出了一种英勇和豪杰之气。
三、战争中的离别与怀念战争带来了无数的离别与怀念。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到:“蓬莱文章建离谢,琼案飞渡庾争年。
”古诗中离别与怀念的主题贯穿始终,将战争中的人性冲突和情感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些诗句中,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颇感伤感与感伤。
总结回顾: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在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痛苦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古诗中也塑造了许多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离别与怀念也是古诗中战争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让我们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读诗中感受唐诗中的战争意象
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读诗中感受唐诗中的战争意象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战争与英雄主题最丰富的一个时期。
唐诗中透露着浓郁的战争气息,描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读唐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战争意象,感受到英雄的凛然和胸怀。
在唐诗中,战争意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这样的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诗描绘了战乱年代里一座美丽的园林,黄鹂在青山绿水间鸣叫,给人一种别样的和谐与宁静。
然而,这和谐与宁静的背后是千万冤魂的哀嚎和祸乱。
这幅景象,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唐朝时期频繁的战争,英勇的将士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浴血奋战。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也在唐诗中被铭记和崇敬。
除了描述战争场景,唐诗还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来反映战争与英雄主题。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
古原草虽然在岁月的轮回中不断生死交替,但其生命力却是极为顽强的。
正如唐代的英雄们,在充满战争与变乱的年代里,他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诗中的英雄形象丰润多样,有文臣武将,有隐士逸民。
杜甫的诗中就有许多描写将士的作品。
比如《兵车行》,描绘了士兵奋战在战场的惨烈景象,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而《战城南》则描绘了战场上将士们与敌人拼杀的情景,表现出壮烈的场面和英勇的气魄。
这些英雄,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战场,最终都成为了历史的传说和英雄的象征。
读唐诗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战争意象,感受到英雄的崇高情怀。
这些文学作品虽然是在遥远的历史年代产生的,但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触却是永恒的。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战争与英雄主题,了解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所表现出的崇高的品质和胸怀。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战争与英雄元素是我们国家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的诗歌尤为突出。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战争是人类历史中的永恒话题,古代诗人们也经常以战争为创作素材,抒发对战争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战争的题材。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中选取几首通过描绘战争题材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考,为我们展示古人对战争的深刻体验。
其一,杜甫的《战城南》堪称古代诗词中的战争题材之佳作。
诗中写道:箫鼓鸣金,发兵城东。
临别祝士气,斩楼破噪衡阳铙。
山高水势进军穷,胡骑乘风绕城行,金鸡消犀血路成。
心肝肺,晓角吹明。
杜甫创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他通过笔墨纵横,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生死离别、残酷与血腥,传达出他对战争的怀疑与不安。
诗中的箫鼓声与金鸡消犀的描写,使读者置身于战场的厮杀之中,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梦魇。
其二,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之一。
文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部赋通过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慨。
苏轼在文中写道:“强虏灰飞烟灭”,表达了他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表示深深的忧虑。
其三,杨炯的《八哀诗》在古代诗词中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佳作,它描绘了唐朝在贞观年间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悲痛。
其中《秦州八月十四日夜思凡》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晋朝家事更关情,梁父翁儿故人情。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这首诗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通过诗中细腻的描写,将战事的残酷和人们的离散凄凉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词作品中,诗人们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胜败的荣辱,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思考,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情感。
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溯。
总结来说,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考,呈现出战争背后的残酷与不幸,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痛苦和愿望和平的情感。
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
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古人笔下的战争场景常常充满了动人的诗意和雄浑的气息。
诗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古诗作品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着古人对战争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中,他以宏大的场景和豪情万丈的笔墨描绘了战争中英勇的将士形象。
他写道:“盛唐时期,推翻周的梦想,自不必说,天下大乱,一切生灵混乱无序。
保家卫国的神勇士兵们,他们走上了战争这条艰辛的道路。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将士们迅疾奔驰,矫健善战,如猛虎下山为战斗而奔跑的灵犀,迅疾如闪电,浑身的肌肉蕴藏着力量,威猛无比。
将士们不畏艰险,横冲直撞,一往无前,持戈劈砍,堪比天神。
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他写道:“盛唐时期,推翻周的梦想,自不必说,天下大乱,一切生灵混乱无序。
”这一乱世背景下,每一次战争都带来破坏和死亡。
诗人通过描绘将士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忍受痛苦坚持的精神,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宏大的场景和壮丽的笔墨描绘了战争中的胜利和得意的心情。
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将士们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克服了一切困难和阻碍,最终宛如登上了高山的鹤鸟,在顶峰俯瞰着战场的胜利势态。
作品之中融入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战胜困难的壮丽情绪相互交融,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豪情壮丽之感。
这些古诗作品中战争场景的赏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战争的感悟,也让我们思考起当今社会中战争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
在当代,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破坏依然存在。
与古代相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和无情。
因此,在赏析古诗中的战争场景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珍爱和平,如何避免战争和冲突,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带给我们深思和启迪。
诗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巧,将古代战争的英勇和残酷以及战争背后的人性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军行》读后感
《从军行》读后感《从军行》是一首描绘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全过程的诗歌,其雄壮的气势和深刻的主题让我深受感动。
诗中通过展现士子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揭示了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深深向往。
首先,诗中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让我感受到了士子的爱国热情。
当国家面临危难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爱国精神和责任感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和平的生活。
其次,诗中的“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士子们辞别故乡,踏上战场,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命运。
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这种无畏的精神和牺牲精神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此外,诗中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也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战场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但士子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一切困难。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事业的追求。
最后,诗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士子对于战斗和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宁愿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不愿意过着平庸的生活。
这种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事业的追求。
总的来说,《从军行》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作。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和平的生活。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和热爱,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古人对战争的描绘可以通过古诗得到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古诗中的战争描绘既有对战争中残酷与无奈的揭示,也有对战争中英勇与豪情的赞颂。
以下将通过一些古诗作品,探讨古诗中战争描绘的特点和意义。
其一,“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他以饱含哲理和豪情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动荡和自己内心的忧伤。
诗中容易联想到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血腥。
诗中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其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是一首抒发自己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懑的诗。
唐朝末年,中原连年战乱,战事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诗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充满了对战争残酷和人间疾苦的呐喊,彰显出诗人深深的愤懑之情。
相对于战争的描绘,古诗中也蕴含了对战争中英勇与豪情的赞颂。
比如岳飞的《滁州西涧》中,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用精妙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战地风景和战士们义无反顾的英勇形象。
诗中的“望眼欲穿千里雪,为他人作嫁衣裳”表达出对身边战友和家乡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开启了古代军事题材诗歌的新时代,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忠诚。
此外,古代叙事诗也是战争描绘的重要形式。
如《夜泊船瓜洲》描绘了宋代文天祥统帅南宋抗元军队,却被叛徒出卖的悲壮场景。
诗中渲染了夜色下寂静的江水和悲怆的战士,以及文天祥坚贞不屈的英勇形象,打动人心。
通过以上的古诗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诗中对战争描绘的千姿百态。
这些描绘既是对战争的深度思考和真实反映,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呈现和铭记。
战争是历史的烙印,是时代的见证,而古诗中的战争描绘则是我们如何理解和铭记那段历史的重要篇章。
总结来说,古诗中的战争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奈,也表达了对英勇和豪情的赞美。
这些描绘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
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众多作品涉及战争题材,并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勇与豪情。
在这些诗词中,战争题材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表达,体现了诗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进行探讨,以展现那个时代磅礴壮丽的战争风貌和伟大英雄的形象。
一、唐诗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1. 《出塞》—王之涣登徒涂山,雪居人未半年。
吐谷浑子女难留。
马迁来袭,征战羌戍,风沙射都匀。
钱塘自古繁华地,如今疮痍无人吟。
王之涣的《出塞》以豪情万丈的诗句描绘了壮丽的战争场景。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出塞大军的英勇形象。
诗中雄浑的词句和丰富的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
2.《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的《关山月》通过夜空中的明月和边关战事来抒发思乡之情。
诗中展现了边地戍卒的艰辛和他们坚韧的战斗精神,同时以夜色和明月的美景衬托出英勇战士的英雄形象。
二、宋词中的战争题材与英雄形象塑造1.《满江红·登夜行船》—岳飞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惜之情。
诗中描述了草原的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同时也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生命带来的消亡。
作者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对逝去生命的思念,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2.《满江红·登夜行船》—岳飞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倚栏松竹杖,拄着一点斜阳。
这首词中岳飞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战争与英雄主义融为一体。
作者以明月、清风、稻花等景物为背景,展示了英雄壮举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岳飞通过这首词将自然景物与英雄形象的塑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破阵子读后感
破阵子读后感
《破阵子》是明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言古诗,其题材为战争,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破阵子,兵憎憎,城头月”一句,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城头上的月光也映衬出了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这种对战争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深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而诗中“胡马大宛名,灞陵无限春”一句,则表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
在战争中,人们失去了家园和和平,而“胡马大宛名”和“灞陵无限春”则让人们对和平和家园的向往更加强烈。
这种对和平和家园的向往,使得诗歌更加感人和动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总的来说,《破阵子》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和平的向往,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深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有很深的感染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让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战争的诗句,希望你喜欢!1、《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赏析: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3、《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关于战争的古诗
关于战争的古诗范文1: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古代的文化和诗歌。
其中有一些古诗是关于战争的,这些古诗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感人的故事。
以下是我对几首古诗的感悟:《将进酒》中的“衣裳拙,仆射傲,调笑谑,渴饮酒。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描述了一个英勇的战士,他有着誓死捍卫家国的豪情。
战争可能会令人产生痛苦和伤痕,但是在战争中,英勇的战士可以表现出他们的才华和勇气,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
《滕王阁序》中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官,有恤民之心而无施于民,此亦古之所谓能改颜色者也。
”,强调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承担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战争期间。
在写古诗时,诗人使用了丰富多彩的词汇来组成他们的表达方式。
例如,《将进酒》使用了“调笑谑”和“渴饮酒”等词语,表现出战士们的豪迈和决心。
同时,《滕王阁序》中使用了“志士仁人”和“恤民之心”等词语,表达出诗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这些古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传递了人性的真谛。
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严峻性,同时也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所有的挑战。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通过学习古诗,揭示战争中人性的真谛和社会责任用词分析:使用了生动的词汇来描绘战士的豪迈和决心以及诗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范文2:在古代,战争是人类最常见的灾难之一。
许多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以下是我对几首古诗的感悟:《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表现出诗人对战争中人们遭受的巨大伤害的哀悼和无奈。
战争不仅毁坏了国家和社会,也毁掉了许多家庭,这种痛苦很难弥补。
《将军令》中的“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还。
须愁春尽花败,还得人归去。
长亭酒未到,杨柳色已秋。
”,强调了人类的生命短暂而珍贵,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去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享受生命。
诗人们通过使用婉约诗歌来表达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诗歌带有着柔和、平和的节奏和韵律,如《长恨歌》中的铿锵有力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辛弃疾战争诗词读后感
辛弃疾战争诗词读后感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文人,他的战争诗词作品极具震撼力,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深思熟虑和深切的感受。
在阅读辛弃疾的战争诗词之后,我深深被他那种深情并犀利的笔墨所打动,感受到了他对国家、人民和战争的热爱与关怀之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辛弃疾的战争诗词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给予我的思考和启示。
辛弃疾的战争诗词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融入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闻,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让人痛心的一面。
例如,在《太平百年歌》中,辛弃疾描述了当时宋朝面临的外患和内乱,以及国家处境的困难,引人动容。
他的语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使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民面临的战乱所带来的苦痛与无奈。
辛弃疾的战争诗词还展现了他对英勇将士和战争牺牲者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他将战士们的勇气与忠诚赞美得淋漓尽致,在《秋过其二》中,他借用了山岳河岳之势,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景仰之情。
他的诗词不仅仅赞美了将士们的英勇,也表达了对战争牺牲者的伤感和怀念之情。
他在《北陵和晋陵使院耆舊》中表达了对被战争夺走生命的人们的无尽思念之意。
这种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使我对战争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思索。
辛弃疾的战争诗词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那就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的诗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通过诗词表达了对亲人离别和国家动荡的忧虑之情。
他的战争诗词不仅对战争本身有着深思熟虑的观点,更是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的深远关怀,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心之情,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阅读辛弃疾的战争诗词之后,我对战争的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冲突的表现,更是人民饱受苦难的象征。
通过辛弃疾的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作为一个文人,辛弃疾通过自己的写作向人民传达了对战争的思考,激励人们思考如何避免战争,如何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幸福。
古代诗人对战争与英雄的赞美
古代诗人对战争与英雄的赞美概述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经常以战争为主题,表达对英雄和战争的赞美之情。
他们通过鲜明的描绘、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使读者感受到战争中英雄们的壮丽和伟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诗人如何以赞美之情表达他们对战争和英雄的敬意。
1. 战争与生死古代诗人常常将战争与生死联系在一起,强调英雄们在生死考验中展现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例如,在《出使北李阵》中,王昌龄写道:“早岁那个高楼上/看尽百媚千娇。
”描述了年少时英雄们积极向上、热血沸腾;而后面一段描述“青兵黄卷总关情/都把文章倚马题”,强调了战争会给人带来生命上最后丧失。
2. 英雄事迹与军功古代诗人通过描述英雄的事迹和军功,表达他们对英勇战士的崇敬和赞美。
例如,在《木兰辞》中,刘端臣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形象地描绘了木兰的勇猛无畏;而后面几段描述了她出征、立下战功的情节,强调了她作为女性所展现出的巾帼英雄精神。
3. 度量与气度古代诗人常常在描写英雄时强调其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他们以华丽辞藻描绘英雄的气势恢宏、高雅从容,并称颂他们在战争中秉持正义和公平。
例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野寺晓钟响/空山归鸟飞”,形象地描绘了将领对国家命运负责任、毫不畏惧的形象。
4. 悲壮与民族精神古代诗人也经常通过表达战争中悲壮场景来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他们描绘战场上的血腥和痛苦,展示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所做出的牺牲。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歌颂了英雄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荣誉的追求。
5. 和平与反思有些古代诗人还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思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呼唤和平与文明。
他们用泰然自若、淡定从容的态度表达对战争的拒绝,并呼吁人们珍视和平。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平静幸福生活渴望的愿望。
结论古代诗人通过形象绚丽、丰富多样的描写,以及崇高赞美之情,塑造了许多传世之作,传承了对战争与英雄的赞美。
长诗赴敌赏析
长诗赴敌赏析1. 《长诗赴敌》那可真是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啊!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让人沉浸其中。
你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何等的豪迈与坚定!这不就像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那种绝不退缩的决心吗?2. 哇塞,《长诗赴敌》里的每一行字都仿佛有千钧之力!比如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简直就是英雄的宣言啊!难道不像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战士吗?3. 嘿,读《长诗赴敌》真的会让人激情澎湃啊!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句子,多有气魄!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燃烧的火焰,给人希望和力量!4. 《长诗赴敌》真的太震撼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怎样的一种守护啊!不就跟我们守护自己珍视的东西一样吗?5. 哎呀呀,《长诗赴敌》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多么凌厉的气势!简直就像一阵旋风,席卷一切!6. 哇哦,《长诗赴敌》里充满了力量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多么壮烈的画面!这不就像一场艰难的攀登,虽历经磨难但终达顶峰吗?7. 哟呵,《长诗赴敌》简直就是一部传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面蕴含的情感多深刻啊!就像我们对家人的思念,那么浓烈!8. 哈哈,《长诗赴敌》读起来太带劲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怎样的执着啊!好像我们对梦想的追求,永不放弃!9. 哇,《长诗赴敌》真的好有魅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画面感也太强了吧!不就像我们心中那遥远而又向往的地方吗?10. 《长诗赴敌》绝对是经典之作啊!每一句都值得反复品味。
就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这不就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人生态度吗?我觉得《长诗赴敌》真的是一首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和激情的诗,它里面的诗句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深刻情感,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歌颂战争的古典诗词的一点看法
作者:王耀臣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爱国诗篇所占的份量是比较大的,但是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慷慨激昂的作品,相对来说少得惊人,与数千年英雄人民保家卫国、抗御外侮的历史不相称,优秀之作更是寥若晨星。
本文试探其究竟。
关键词:古典诗词爱国诗篇审美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诗词是爱国主义传统在文学上的反映。
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爱国诗篇所占的份量是比较大的,但像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类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慷慨激昂的作品,相对来说,少得惊人,与数千年英雄人民保家卫国、抗御外侮的历史不相称,优秀之作更是寥若晨星。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华民族尚德不尚武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厚德载物”。
中国人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
在“贞观之治”和“乾隆盛世”,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却不屑于对外诉诸武力进行扩张,而是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鼓励商贸交流。
唐代的长安城内,各国商贾云集,友好往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是记载了中国的先辈们孜孜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北非,一路留下的是友谊邦交和货物贸易,未在海外占领一寸土地。
对于不赞成自己观点的民族,不是采取武力相威胁,而是采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即使遇到外来的武力威胁,上策也不是用武力征服,而是道德感化,让其臣服,臣服之后,也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纳贡称臣,不希求守土统治。
舜服有苗的古训,在历代都依样奉行。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二.中华民族尚智不尚勇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儒家反对流血冲突,道家倡导“不争之德”,“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中国很少主动发动战争,多数战争都是受到攻击后的被迫自卫。
战争中也是崇尚以智取胜,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儒将形象。
《三国演义》就是儒将大展风采、大显身手的舞台。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如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等,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以智取胜的。
《孙子兵法》中的《计篇》《谋攻篇》等,都主张智取。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中国历史上是文官制度,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和权利远逊于文官。
古代的官员大多是多面手,既能治国安邦,又能指挥作战,还擅长于吟诗作画。
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积极进取,报国济世,建功立业,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把报国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想与追求。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他们就把自己的一腔愁绪、苦闷汇聚于笔端,抒发胸中块垒,形成了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懑诗篇。
因此,诗人抒写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又怎会有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诗篇?
三.中华民族的性格——含蓄内敛
中华民族是一个阴柔内向的民族,不喜欢张扬个性,不喜欢直露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
道家倡导“柔弱之道”,认为力量强大了会带来灾祸。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以兵强天下”,即使强大了,也要“知其雄,守其雌”,“不敢为天下先”。
为人处事不喜欢锋芒毕露,主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绵里藏针,低调做人。
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作品,无疑是把自己的业绩自我标榜一番,怎能为他人和自己所容忍?
慷慨激昂的风格,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异。
因此,作者要么写不出,要么就像陈廷焯说
的,“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
”(《白雨斋词话》)要么写的出,也无人欣赏,也就难以流传。
中国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作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耀臣,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