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散文赏析
经典散文赏析—徐志摩《泰山日出》
经典散文赏析—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①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②长戎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③,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
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再看东方——海句力士④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徐志摩散文《偶然》(1)
徐志摩散文《偶然》一、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主题。
本文将对徐志摩散文《偶然》进行解读,分析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偶然的意义和象征散文《偶然》以“偶然”为标题,意味着作者想要探讨和探索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偶然是一种无序和随机的发生,它不受人的意愿和控制。
通过描绘偶然的场景和情节,作者呈现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幻无常。
徐志摩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写,如“落花的缤纷飘散,像是女孩微笑时的笑意飘散”和“大海中的浪花无端地溅湿着你我”等,这些意象和描写都象征着偶然的力量。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作者将偶然与自然相联系,把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散文的独特韵味。
三、人生的无常和偶然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是《偶然》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偶然的情节和场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特点。
在散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偶然的情况下相遇并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然而,偶然的命运把他们再次分开,他们再也无法相见。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现象。
无论是偶然的相遇还是意外的分离,都无法预料和控制。
而正是这种无常使得生活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
四、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的散文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他在散文中常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散文《偶然》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丰富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另外,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和偶然的力量。
徐志摩的语言简洁流畅,扣人心弦,使得散文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语《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主题。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陌上花开》徐志摩散文原文赏析!
《陌上花开》徐志摩散文原文赏析!三月本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徐志摩笔下的三月将花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吴越王瞩爱妃的话将这陌上花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历史在不断的变化,而陌上花却始终花开花落,我们虽没看见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却能看见陌上花的绚烂。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回归到自然。
不去想世俗间烦恼的事情,看看这个陌上风情,卸下重担,缓缓归,将自己回归自然,回到历史与文化,回归到自己内心深处。
陌上花开,见证了一个个春秋。
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萧瑟……徐志摩才华横溢,诗思泉涌时,天马行空,一曲陌上花开,令人如醉如痴;红尘深处,他挥舞笔墨,锦字素笺,一句“就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徐志摩笔端的佳人仿佛一朵雪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这篇文章的开头也是赞美春天,“阳春三月,风和日暖”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
徐志摩那么希望剪一段时光,留一抹眷恋,于是他忘记悲欢,褪去愁苦,轻松的走进田园,只为看一眼陌上花开,归受一份返璞归真的恬淡。
天高云淡,春暧花开,温暖的三月,怒放的鲜花,让人爱也让人痴,骨子里都沉绽了花影和风韵。
徐志摩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胜衰的感慨;在栉风沐雨时,也体味着艳丽与沧桑。
徐志摩曾也写过一首诗,表达对人世的感慨,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走着走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所以徐志摩奉劝大家,珍惜当下的美好,让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中,回归历史与文化。
徐志摩悠悠的说: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当春在河畔,柳丝婆娑,不要视而不见;当燕语呢喃,蝴蝶翩跹,更应该感激大自然的馈赠。
缓缓归,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赏析徐志摩散文《此生遇见,绝非偶然》
赏析徐志摩散文《此生遇见,绝非偶然》此生遇见,绝非偶然。
这是徐志摩散文中的经典开篇,引发了读者对于命运和缘分的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笔触和独具匠心的文字,将爱情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美丽而深刻的故事。
散文《此生遇见,绝非偶然》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他/她在某一时刻遇见了一个特别的人,这个相遇似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相信这一切并非偶然。
作者通过叙述两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和思考,展示出了深深的爱意和对彼此命运交织的理解。
徐志摩通过描写细致入微的情感和细节,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和命运的力量。
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相遇变成了一种奇妙的缘分,仿佛是宇宙的安排。
这种缘分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遇,还包含了他们之前的种种经历和成长,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
散文中的语言充满了浪漫和诗意,徐志摩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得读者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幻境般的场景中。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们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激情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这份激情和无奈,成为了两个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让读者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徐志摩的散文《此生遇见,绝非偶然》不仅仅是一篇关于爱情和命运的故事,更是一篇关于人生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如此复杂而微妙,而每个人遇到的人和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篇散文唤起了读者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也引发了他们对于爱情和缘分的深刻思索。
通过赏析徐志摩散文《此生遇见,绝非偶然》,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命运的无常。
这篇散文不仅仅是一段浪漫的故事,更是一种对于命运和爱情的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读者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和诗意的世界,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过的端阳节徐志摩散文解析
我过的端阳节徐志摩散文解析
"我过的端阳节"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一篇散文作品,反映了他对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的个人回忆和情感表达。
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简要解析:
题目解析:
"我过的端阳节" 的题目表明这篇散文将关注的是作者个人的端阳节经历和情感体验。
主题:
主要主题是端阳节,以及作者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回忆和情感。
情感表达:
散文中透露出作者对端阳节的深厚感情。
他在文中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端阳节,描述了家庭和亲人的欢聚,以及传统食物粽子的味道。
这些情感充分展示了作者对节日的热爱和怀旧之情。
描写与细节:
徐志摩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节展示了端阳节的盛大场景,如人们的欢笑声、河上龙舟竞渡、粽子的制作过程等。
时态和叙述方式:
散文以第一人称叙述,强调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情感。
文学风格:
徐志摩的文笔流畅,充满了诗意和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过的端阳节" 是徐志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对传统节日端阳节进行了深刻的回忆和描写。
这篇散文充满了感情和诗意,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的珍视。
《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徐志摩1925年在风景优美的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今译“佛罗伦萨”)时所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这篇山居之作被称为“闲话”是很贴切的。
作者既没有记山居时的生活,也没有具体描绘山中绮丽的风光,而是从眼前的景物荡发开去,着重内心情怀的抒发,通过冥想的途径反映个人的情志。
文章开头写风和日丽之日出门散步,“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像是去一果子园”,两个比喻,作者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在这里“上山或是下山”,足够你“性灵的迷醉”,一下就点到了“山居之妙”。
接着用一串假设的句式,具体描绘山居时的服色、体态、穿着、打扮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毫不掩饰独行山中时的超脱舒畅之情。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用华丽铺张的语言,表达“山居”的妙处和乐趣:你一个人单独漫游时,你可以在青草地上“坐地,仰卧”,甚至可以“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你可以在僻静的路上“狂舞”,“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迂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 你也会信口“歌唱”,“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作者厌恶现代文明,他认为文明窒息了人的性灵,影响了人的自由。
他的这种返朴归真的欲望,到了大自然里便感到极大的满足。
中间一段文字,对于自我感受写得更为酣畅淋漓。
“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
”作者将情化在描绘之中,柔美妩媚,给人以温柔的美感,使人心醉神迷。
作者曾一再说明自己“是个自然崇拜者”,因为大自然就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认为什么伟大、深沉、优美的思想,都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 只要认识了这一部书,那么,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夜晚,月光抒情散文]徐志摩的散文《月光》
[夜晚,月光抒情散文]徐志摩的散文《月光》
夜晚,月光抒情散文
徐志摩的散文《月光》
夜晚,是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时刻,也是徐志摩散文中常常提及
的主题。
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美丽和月光的柔和。
在徐志摩的散文《月光》中,他将月光比喻为生命之光,诗意
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以感性的语言描述了夜晚月光洒在
大地上的场景,描绘了月光如水一般柔和地照亮一切。
月光照耀下
的夜晚不再黑暗,而是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和梦幻的色彩。
徐志摩笔下的夜晚和月光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寄托了他
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夜晚和月光的意象,他表达了对生活意义的追
寻和对理想的向往。
他用文字将月光比作人们内心的光芒,呼唤着
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幸福。
徐志摩的散文《月光》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和优美的写作技巧,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触动。
他通过对夜晚和月光
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梦幻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读
者可以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情感变化,也可以找到对于生活的理解
和感悟。
总之,徐志摩的散文《月光》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这篇散文让我
们重新审视夜晚和月光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自己内心的光芒,以及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读后感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读后感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叶的美丽与凄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在文章中,徐志摩将落叶比喻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落叶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旅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徐志摩的笔下,落叶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盛衰和更迭。
他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必然。
这些落叶从树上飘落,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它们从茂盛到衰老,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化为春泥,为新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养分。
徐志摩对落叶的感悟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生命也如同树叶一般短暂,应该好好珍惜和奉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落叶身上得到了体现,它们为了新生命的成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也应该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和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我深受感动。
徐志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叶的美丽与凄凉,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生命,无论它是盛开还是凋零。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落叶的精神,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奉献自己。
总之,《落叶》这篇散文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它教会了我珍惜每一个生命,感恩每一个生命的付出。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徐志摩优美散文赏析
徐志摩优美散文赏析【篇一:徐志摩优美散文赏析】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巴黎的鳞爪(一)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
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
那也不碍事,只要你受得祝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咒诅也是多余的,正如咒诅地狱是多余的。
巴黎,软绵绵的巴黎,只在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
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香草在你的脚下,春风在你的脸上,微笑在你的周遭。
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
它搂着你,可不缚住你:是一条温存的臂膀,不是根绳子。
它不是不让你跑,但它那招逗的指尖却永远在你的记忆里晃着。
多轻盈的步履,罗袜的丝光随时可以沾上你记忆的颜色!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
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情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
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
咖啡馆:和着交颈的软语,开怀的笑声,有踞坐在屋隅里蓬头少年计较自毁的哀思。
跳舞场:和着翻飞的乐调,迷醇的酒香,有独自支颐的少妇思量着往迹的怆心。
浮动在上一层的许是光明,是欢畅,是,是甜蜜,是和谐;但沉淀在底里阳光照不到的才是人事经验的本质:说重一点是悲哀,说轻一点是惆怅:谁不愿意永远在轻快的流波里漾着,可得留神了你往深处去时的发见!一天一个从巴黎来的朋友找我闲谈,谈起了劲,茶也没喝,烟也没吸,一直从黄昏谈到天亮,才各自上床去躺了一歇,我一阖眼就回到了巴黎,方才朋友讲的情境惝¥的把我自己也缠了进去;这巴黎的梦真醇人,醇你的心,醇你的意志,醇你的四肢百体,那味儿除是亲尝过的谁能想象!——我醒过来时还是迷糊的忘了我在那儿,刚巧一个小朋友进房来站在我的床前笑吟吟喊我你做什么梦来了,朋友,为什么两眼潮潮的像哭似的?我伸手一摸,果然眼里有水,不觉也失笑了——可是朝来的梦,一个诗人说的,同是这悲凉滋味,正不知这泪是为那一个梦流的呢!下面写下的不成,不是,不是写实,也不是写梦,——在我写的人只当是随口曲,南边人说的出门不认货,随你们宽容的读者们怎样看罢。
名文欣赏:徐志摩散文《遇见》
名文欣赏:徐志摩散文《遇见》徐志摩男 (1897一1931) 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他以“爱、美、自由”为人生的信仰。
对爱情、人生、社会都柔情似水,内心滿怀美好的理想,希望这三者都能在同一人生里得到实现------他的爱情故事,令人津津乐道,也有许多优美的爱情诗。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则是其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
充滿了个人独特爱情,情感丰润、浓郁,极有感染力和魅力的艺术个性。
转载徐志摩散文《遇见》散文《遇见》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一一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一一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会的光亮!散文《遇见》原文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唉,叫人踩,变泥一一变了泥倒干净,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看着寒伧,累赘,叫人白眼一一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来,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的多快;你再摸摸我的脸,烧的多焦,亏这夜黑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活,这阵子我的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四散的飞洒------我晕了,抱着我,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头顶白杨树上的风声,沙沙的,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一一我就微笑的再跟着清风走,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獄,哪儿都成,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強如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可我也管不着------你伴着我死?什么,不成双就不是完全的“爱死″,要飞升也得两对翅膀儿打伙,进了天堂还不一样的要照顾,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没有我。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前半叶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
其中,散文作品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其深刻而含蓄的情感却流露在每一篇作品中,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徐志摩的散文作品《落叶》,这篇作品极为感人,表达了桥断人不断,情难断的主题。
散文《落叶》以秋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文章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萧瑟的气氛,“黄昏时分,一阵乌云遮住了天空。
秋风从远处吹来,满街都是落叶飘飞的声音。
”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词——寂寞。
这也是徐志摩深刻表达落寞感情的一种方式。
文章接着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故事,“那个女孩静静地站在街角,看着飘落的叶子,眼中充满了泪水。
”这个女孩似乎陷入了极度的失落和无助之中,徐志摩通过她来表现人性中天生的渴求。
换言之,人类的内心是充满了爱、恨、悲、欢的,而这些情感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爆发出来,甚至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接下来,徐志摩开始展示他的才华,他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主题,这样的表现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落叶总伴随着秋风,秋风总伴随着人的眼泪。
一片片枯叶悄然而落,就像一篇篇失落的爱情故事悄悄地演绎。
你看,这赤暖的秋天,已然溶入了心中孤独的瘀血。
”徐志摩通过对秋风、落叶以及女孩眼泪之间的关系,寓意了感情和自然的交织,一种命中注定的悲情无法避免。
而这个失落的爱情故事,也是徐志摩的另一篇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
徐志摩本人曾经到英国留学,他与一位名为丁玲的女士在一起,彼此深爱,但徐志摩因为身在异国而感到孤独和迷茫,最终他们分手了。
这个离别之前的场景就是在康桥桥上。
徐志摩在散文《落叶》中运用了这个故事,将它和落叶、秋风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无力。
文章的结尾则不设花絮,只是淡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许,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这一场秋雨里,那个女孩的落泪,以及心中某个永不熄灭的忧伤。
”这句话展示了徐志摩强烈的创伤感和割舍情感的勇气,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为世人传唱。
究竟再别康桥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欣赏。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一)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
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
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
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
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
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
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
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
没有争夺与血腥。
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
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
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
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
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
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
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
徐志摩散文鉴赏
了 ,再来 !”其实连 这都 是 多余 的 。谁不想 再 去?谁忘 得 了 ?这样 的描 写体现 了徐志 摩散文 的情 感纯真 、浓 厚 . 徐 志摩 的散文 , 最 好的 当属游记 散文 , 我 以为 :一 篇 好 文 章全 靠 “ 文气 充沛 ”。 “ 文气 ”是文 章的神 韵所在 , 也最见作 品 的意境 。这 篇散文之 所 以能够成 为 中国现代 生 态散文 的代表 作 ,首先 在于它 的感人 ,其 次是它 完美 的艺 术形式 。而感 人 的是志 摩的真情 投入 。 “ 真正震 撼人 心的
里, 融 化不 开 ,甜蜜 蜜 的 , 在 《 巴黎 的 鳞爪 》. 里 作者 是 而 整 日奔 波竞 为 了生计 ,更增加 了诗人 对康 桥梦幻 的不 断 如此深情 地歌 颂 巴黎的 : 赞美是 多余 的 ,正 如 赞美天堂 是 追 寻 。这 也许就 是 “ 康桥情 结 ”永 伴始终 的缘 由吧 ! 多余 的;咒诅也 是 多余 的 ,正如咒 诅地狱 是多余 的 。巴黎 , 软绵绵 的 巴黎 , 只在 你 临别 的时候轻 轻地 嘱咐一 声 “ 别 忘
徐志 摩 的散文 , 与其 说是散 文 ,不如说 是诗 的另一 种
提到 徐志摩 的散 文 , 不 得不 提到 “ 康桥情 结 ”。大 凡
形 式 ,即使不 分行 去读 ,读 出来 也是 诗的体 现 . 这 是作 者 文 人都会 在其作 品 中体现情 结 ,这是特 定生 活环境 、人 生
以诗歌 的意境 去表达 , 体现 了徐 志摩辉 宏 的诗歌语 言艺 术 社 会经历 所决 定的 。如漂 泊情结 、乡土 情结 、归 隐情结 、
魅力 . 就 《 巴黎 的鳞 爪 》这 篇散 文来 说 , 文 章 的可 圈之 处 诗酒 情结 、 悲愁 情结等 等 。 这一 点徐志摩 也不例 外 , 诗《 康 在 于 ,作 者 以他 敏锐 的洞 察力 ,道 出了 巴黎 人 的不 寻常 之 桥 再会 吧》 《 再别康 桥》 与散文 《 我所 知道 的康桥 》 ,这 处:虽 失意仍 不失对 人生 的希冀 : 虽厌 恶却 不掩 挚切 的友 三 篇诗 文就组 成 了徐 志摩 的 “ 康 桥情结 系列 ” 。 “ 康桥情 情 ,贫 困潦倒 并不碍 对艺 术 的痴 迷 ;真诚而 不势利 ,洒 脱 结 ”贯 穿于徐 志摩 的一生 。康桥 的 自然 之美 、康桥 的宁 静 而 不猥琐 ,这 正是 巴黎不和 谐 中的和 谐 ,杂 色 中的 同一 .
徐志摩的散文美在何处
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风格,思维、想像也如野马般在诗样语言描述、诗样情绪构思中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抒发形式感情,赞美自然灵性,浓郁的诗情与鲜明的哲理相融相谐。
散文是他最好表达性灵激情的艺术,散文如果失去了诗的纯美和音乐的旋律,就会沉闷而无生气。
而他散文的内在本质正是诗。
徐志摩不仅是情才,更是奇才,以诗闻名,更以散文著称。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以及热情的世界。
”从志摩的散文里,可以见出他全部个性的光辉与神采。
他的面貌,他说话的调子,他言谈的神韵,都跃然纸上。
他的散文活泼异常,一会儿拐弯抹角岔到一些不相干的趣事上去,一会儿又得意洋洋地回到闲谈的主题上来,那么犀利,那么热烈,仿佛除了为闲谈而闲谈,别的什么都不要紧。
徐志摩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色彩,他写散文多用第一人称,这样更便于直接和强烈地抒发剖露自我感情。
他从不忘记,其实是情不自禁地在散文里袒露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
他的散文长于流露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拙于描写社会生活。
他最擅长把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以诗的语言、诗的情绪编织在优美艳丽的自然背景上,这样就在遥远的人间,享受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求得灵魂的安慰。
吟咏自然、写景抒情的散文,最能体现志摩飘逸美文的风格。
辞藻华美流畅,色彩浓丽繁复,感情真挚强烈,想像丰富瑰丽,富于诗歌的韵律美以及绘画的色彩美。
至于节奏,则是跌宕起伏,汪洋恣肆,随兴之所至,情之所引,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陈西滢说:“他的诗及散文,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
”沉从文则称赞徐志摩在“散文与诗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
徐志摩的笔一经接触自然,便仿若丛林中的雏鹿,活泼灵动,洒脱自如,充满了奔放的朝气,心灵毫无保留地与自然契合。
他在许多散文中反覆强调,必须愉快而充满热情地孤独生活在自然之中,才能寻得寄托、慰藉,寻得生命的存在,寻得神奇的性灵。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徐志摩 印度洋上的秋思 赏析要点写作背景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赏析要点写作背景《印度洋上的秋思》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写于1922年8月10日。
当时,徐志摩正在从香港到上海的轮船上,面对汹涌的海浪,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下了这篇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印度洋上的秋天景象。
他用“阳光”、“白云”、“海浪”等自然景物来表现秋天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文章中,徐志摩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阳光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白云像是贴在太阳下”,这些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他还通过反复使用“自由”、“飞翔”等词语,强调了自由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感情色彩的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爱情散文
徐志摩爱情散文爱情是一种美丽而神奇的情感,它能够让人们陶醉、激动、温暖和感动。
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细腻描写。
接下来,我将以徐志摩爱情散文为题,来探索他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一、爱情的美好与激情徐志摩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描绘爱情的美好与激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带给人们的感觉和情绪。
他写道:“爱情是一种美丽的痛苦,它让人心痛,却也让人欣喜若狂。
”他用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矛盾情感,爱情既是一种痛苦,又是一种快乐。
他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和描述,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激情。
二、爱情的坚持与执着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执着。
他写道:“爱情是一种坚持,它让人们不断追求,不断努力。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需要付出和坚持的情感,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磨砺,才能让爱情更加坚固和持久。
徐志摩的这种表达,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人们明白了爱情的珍贵和可贵。
三、爱情的温暖与感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温暖与感动的描写。
他写道:“爱情是一种温暖,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慰藉。
”他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温暖和感动。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四、爱情的痛苦与失落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表达了对爱情的痛苦与失落的思考和感悟。
他写道:“爱情是一种痛苦,它让人们心碎和失落。
”他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和描述,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痛苦和失落。
他用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思考爱情的复杂和残酷。
五、爱情的美好与希望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与希望的描绘。
他写道:“爱情是一种美好,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憧憬。
”他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和描述,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希望。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爱情的美丽和奇迹。
通过对徐志摩爱情散文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爱情的美好与激情,坚持与执着,温暖与感动,痛苦与失落,以及美好与希望。
我过的端阳节徐志摩散文解析
我过的端阳节徐志摩散文解析
《我过的端阳节》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端阳节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解析:
文章以端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徐志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这一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徐志摩在文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他对端阳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体现了徐志摩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文章还体现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在端阳节这一天的感受和体验,如品尝美食、欣赏美景、与朋友欢聚等,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我过的端阳节》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文化气息的散文,通过对端阳节的描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生活的美好。
徐志摩散文5篇
徐志摩散文5篇
以下是徐志摩的五篇散文作品的简要介绍:
1. 《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描述了他离开剑桥大学的离别之情。
通过诗意的叙述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和离别的伤感。
2. 《黄昏》:这篇散文描绘了一个黄昏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感受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3. 《月夜》: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月夜的美丽景象。
通过对月亮、星空和夜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4. 《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是徐志摩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作。
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深的感人之处。
5. 《纪念日》:这篇散文是徐志摩纪念自己妻子陆小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爱情的回忆。
文章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
请注意,以上仅是对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简要介绍,具体的作品内容和全文需要您阅读徐志摩的原著或在相关的文学作品集中寻找。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赏析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赏析徐志摩的散文《落叶》赏析徐志摩啊,那可是个很有名的大作家呢。
他的文章就像一幅幅画,让咱们能看到好多不一样的东西。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他的《落叶》这篇散文。
《落叶》这篇文章,我觉得就像是徐志摩在跟咱们聊天,讲他心里的那些想法。
他写落叶,可不仅仅是在说那些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哦。
也许在他眼里,落叶就像是一个个有故事的小生命。
你看啊,秋天的时候,树叶开始变黄、变红,然后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就像我上次在公园里看到的那样,那棵大树底下啊,全是落叶。
那些落叶铺在地上,厚厚的一层,就像是给大地盖了一床五彩斑斓的被子。
这时候,徐志摩就把这些落叶写得好像是在进行一场大迁徙似的。
它们从树上离开,可能也有自己的无奈吧。
也许是风这个调皮的家伙把它们吹下来的,又或许是它们自己想下来,到大地这个新的世界去看看呢。
在文章里,徐志摩可能把自己也当成了一片落叶。
我这么想啊,是因为他写的那些情感,就好像他自己在经历着和落叶一样的命运。
他在外面漂泊,就像落叶离开了大树,不知道自己最终会飘到哪里去。
有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呢,就像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就会有点慌慌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徐志摩可能也是这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里穿梭,就像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不过呢,落叶虽然离开了大树,但它也给大地带来了美丽。
就像徐志摩的文字,虽然他可能在生活中有些迷茫,但他写出来的文章却能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那些描写落叶的句子,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们心里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之门。
我有时候会想,徐志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正坐在一个有落叶的院子里呢?他看着那些落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然后就拿起笔,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都写了出来。
他可能一边写一边叹气,感叹生命的无常,就像落叶的飘落是那么的突然。
可是呢,这篇文章也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他一会儿写落叶的飘零,一会儿又好像在说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就有点迷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散文赏析
徐志摩
不但为新诗领袖,而且为小品散文
的名手。
平生著作有《落叶》(其中大部分为讲演稿子)、《自剖》、《轮盘》(其中半为短篇小说
)、《巴黎的鳞爪》。
写新诗态度的谨严自闻一多始,写散文态度的庄重则自徐志摩始。
志摩以前的散文如语丝派之半文半白,随笔乱写固不必论,冰心
可算得有意试写散文的人,但其笔调出自明清人小品,虽雅洁可诵,而本来面目还依稀存在,略为聪明的女孩子都可学得几分像。
至于徐志摩的散文则以国语为基本,又以中国文学
、西洋文学、方言、土语,熔化一炉,千锤百炼,另外铸出一种奇辞壮彩,几乎绝去町畦,令学之者无从措手。
志摩在《轮盘集》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
又提出几个西洋散文家如G.Moore,W.HHudson等的作品,说道: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这样写的: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
高仰列奇界说诗是Best Wosinbestorder。
但那样的散文何尝不是Bestwordsinbestorder 。
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
他们是魔术家。
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
他们能使古奥的字变成新鲜,粗俗的雅驯,生硬的灵动。
这是什么秘密?这话正可以说是志摩的自赞。
梁实秋
说:志摩的文字无论扯得离题多远,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
文章是要用心写,要聚精会神的写才成志摩的文章,往往是顷刻而就,但是谁知道那些文章在他脑子里盘旋了几久?看他的《自剖》和《巴黎的鳞爪》,选词造词,无懈可击。
志摩的散文有自觉的艺术。
(Co nsciousWorkma nship)
志摩散文等于他的诗,所以优点和缺点,也和他的诗差不多。
他的散文很注重音节。
散文也有音节,中国古人早已知道。
阮元《文韵说》: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韵脚,亦兼谓章句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
其子阮福曰;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有合乎音
韵宫羽者,诗骚之后,莫不皆然。
志摩诵读自己散文时音节的优美,简直可说音乐化。
善操国语的人揣摩他散文语气的轻重疾徐,和情感的兴奋缓急,然后高声诵读,可以得到他音节上种种妙趣像周作人、鲁迅
的散文便不可读。
至于色彩的浓厚,辞藻之富丽,铺排之繁多,几乎令人目不暇给。
真有如青春大泽,万卉初葩;有如海市蜃楼,瞬息变幻;有如披阅大李将军之画,千岩万壑,金碧辉煌;有如聆词客谈论,飞花溅藻,粲于齿牙;更如昔人论晚唐诗
:光芒四射,不可端倪;如入鲛人之室,谒天孙之宫,文采机抒,变化错陈。
虽然如此,但有时也与他的诗一样,显出堆砌太过的毛病。
志摩是个理想主义者,感情极其丰富,而且相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
所以他的文字异常热烈、真诚、富于感人的魔力,可以说是感情的散文。
其为人所不能及处,正如梁实秋所说: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保持着一个亲热的态度。
梁氏又说;他的散文不是板起面孔来写的他这人根本就很少有板起面孔的时候。
他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
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而是像和知心的朋友谈话,无论谁,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
又说:志摩提起笔来毫不矜持,把心里的真话掏出来说,把他的读者当做顶亲近的人。
他不怕得罪读者,他不怕说寒伧话,他不避免土话,他也不避免说大话,他更尽量的讲笑话。
总之,他写起文章来,真是痛快淋漓,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点头,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儿!他在文章里永远不忘他的读者,他一面说着话,一面和你指点,和你商量,真跟好朋友谈话一样,读志摩的文章的人,非成为他的朋友不可,他的散文有这样的魔力。
还说:文章写得亲热,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不是能学得到的艺术。
必须一个人的内心有充实的生命力,然后笔锋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