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 第2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能够用文字或图片描述解决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并用文字描述解决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过程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实物道具等。
3.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一个简单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步:讲解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解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适当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步:示范1.老师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2.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第四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类似问题。
2.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重点。
2.整理学生的解决方法,供同学参考。
五、课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做好调整。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下节课的教学方案。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第3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程将涵盖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以及回顾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表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问题解决的步骤。
4. 学生能够回顾并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经验。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识别并表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策略解决问题。
3. 指导学生如何从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和提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挂图或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例。
2. 数学练习本、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3. 实际操作材料,如计数棒、小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问题识别: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并表述数学问题。
3. 策略选择:教授并练习不同的数学工具和策略,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4. 实施解决: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并记录解决过程。
5. 总结反思:每组分享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全班讨论哪种策略最有效,以及可以从中学到的经验。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包括:- 数学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 常用的数学工具和策略。
- 问题解决的步骤和过程。
- 课后作业及反思要求。
作业设计1. 学生需要完成两道实际问题解决的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最有用的数学策略及其应用。
3. 家长参与部分:学生向家长展示一个课堂上学到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并解释其如何帮助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他们对所使用策略的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理解、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
2.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和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和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用图形和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够应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用文字描述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桌椅摆设3.适量的图形卡片和数字卡片4.练习册和笔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 新知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讲解问题解决的步骤:先观察,再思考,最后解决。
3. 解决问题的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用图形和符号表示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景,并邀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找出解决方法。
5. 总结课程•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写在练习册上。
六、教学反思•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思考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指导下一堂课的备课工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3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3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课时,主题为“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主要涵盖基础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加减法、乘除法、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计量单位的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乘除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正确使用基本的计量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对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2. 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属性的掌握,如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识别简单的立体图形等。
3. 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如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的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量角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课时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知识讲解:对案例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将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知识点以图表、公式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验结果。
(2)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参与态度。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PPT课件3. 练习题:课后练习题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第三课时)《解决
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问题并准确提取问题中的数据。
2.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教会学生如何根据问题提取出正确的数据。
2.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适当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
1.教案、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书、教师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有关加法和减法的情境图片或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学习
1.老师向学生讲解如何解决一个关于加法和减法的问题,重点讲解提取
问题中的数据。
2.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3. 拓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实践
1.让学生自主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
2.师生互动,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
老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展示。
六、课堂作业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经过本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提取问题中的数据和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训练和指导。
以上就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两种平均分活动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分析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并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析理解除法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有关等分和包含的复习题,让学生完成并回顾这两种平均分的活动。
师:说一说这是哪两种平均分的活动。
【学情预设】第一个问题是12个竹笋,每份分4个,可以分成几份。
第二个问题是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几个。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与“平均分”有关,但加大了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来挑战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分和用除法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用除法解决问题提供认识准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科书P23例3左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从问题情境中你知道了什么?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是已知条件,每个纸盒放几只是所求问题。
学生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回答,或者直接把题目再读一遍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首先就要从分析题意出发,完整表达的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多次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表达题目所说内容,旨在明白题目意图,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2)分析与解答。
师:求每个纸盒放几只,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好呢?【学情预设】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有的用学具摆一摆,有的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得出结果,教师在评价时要给予肯定。
教师巡视,寻找合适的案例。
【设计意图】前面的平均分过程是根据要求去画图,再根据画图得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紧接着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这一环节设置在学生对题目进行简单分析后,很自然引出矛盾所在,文字并不好观察出问题所在,能不能选择更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引出画图。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3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3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解决问题”的概念;
2.能够运用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组织语言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1.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
2.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粘纸、数字卡片等;
2.学生准备: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让学生回顾前几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
2.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现在他
有多少个苹果?请学生尝试解答。
第二步:讲解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概念,解释加法和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
应用;
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并使用数字卡片等教具进行说明。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
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尝试解决新问题。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设计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用加法或减法解决,下节课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和实际运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勇于解决各种问题,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明有5块巧克力,吃了2块,还剩多少?2.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鼓励他们口头回答。
第二步:复习相关知识点1.要求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回忆。
第三步:教学新知识1.介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
2.结合具体例子,教授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步:示范解决问题1.教师选择一个实际的问题,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解题过程,并参与讨论。
第五步:学生练习1.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2.学生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出不足之处。
八、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复习本课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准备下节课讨论。
九、板书设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法和减法•问题解决步骤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还需加强。
下节课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连续两个问题的数学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这类题型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思路。
2.引导学生连贯性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连贯思考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能力。
4.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的数学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在连续两问中将第一问的结果作为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5个,___________?(2)体育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体育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2.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教学例5。
(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本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3)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该怎样列式?(4)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在这两个问题中,我们应先求哪个问题?(5)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演。
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兴趣小组人数:9+14=23(人)(6)提问: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7)师生共同交流小结。
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先把其中的一个问题求出来,然后结合求出的第一个问题和题目中的条件再求出第二个问题。
三、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1~3题。
四、归纳新知提问:学习这节课后。
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理解问题并正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计算。
–能够用文字或图形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类型。
•提醒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数量、计算方式等。
3. 练习1.例题一:老师给了学生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了3只,那么他现在还剩几只?”请学生尝试并讨论解决方法。
2.例题二:师生共喝了10瓶水,老师喝了3瓶,那么学生喝了几瓶?3.例题三:一些苹果,第一天卖了3个,第二天卖了2个,剩下5个,问原来有几个?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尝试解决,并分享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检测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互相核对答案。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或设计自己的生活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如何?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是否能运用加法和减法正确解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下一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名师教案

《解决问题(二)》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6以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4、5题。
例6通过一排小旗按照“黄、红、红”的规律排列,解决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观察题中的小旗排列,揭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的思维水平、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得出第几面小旗是什么颜色,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运用中的价值。
从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思考,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核心能力找规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探索规律”部分的内容,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四)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讨论出解题策略。
(五)学习难点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仔细观察,接下来的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二)课堂设计1.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不看屏幕,只要你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相信不相信?怎么样?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老师?质疑揭题:老师为什么能快速地猜出小旗的颜色?你们想知道吗?其中的道理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当中,让我们共同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吧!【设计意图:用“学生考老师”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初步感知事物的排列规律。
】2.探究新知(1)教学例6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
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①自主尝试“知道了什么?”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021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2)导学案

第3课时解决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例4(1)时,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比如:画图、画线段等,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要用加法计算。
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互相交流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教学例4(2)时,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题用加法,什么样的题用减法,让学生在学习例4(1)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3.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增强小组合作意识,理解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学习重点1.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学具准备: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拿小棒游戏。
(1)教师拿了3根小棒,同学们比教师多拿2根,同学们拿几根?(2)教师拿9根,同学们比教师少拿3根,同学们拿几根?1.学生拿出学具小棒,按教师的要求拿小棒。
(1)学生边拿边汇报,先拿3根,再拿2根,一共拿3+2=5(根)。
(2)学生拿小棒,同桌检查,点名汇报:先拿9根,再去掉少拿的3根,最后拿9-3=6(根)。
1.我会填空。
(1)○○○○○○○○比○多3个,有(11)个。
(2)□□□□□□□□■比□少3个,■有(5)个。
(3)2.拍手游戏。
(1)学生比教师多拍2下;(2)学生比教师少拍1下。
3.提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解决有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2)-教案.doc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5。
【教学目标】1.利用加减混合正确列式并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题意,正确列式并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复习导入】1.算一算。
56+24-30= 78-24+39= 75-46+28= 65-38+43=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新课】学习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
(2)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求: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3)学生独立尝试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指名回答。
板书:14-5=9(人)9+14=23(人)【课堂作业】1.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
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答案:1.64-7+15=72(人)答:学校合唱队现在有72人。
2.48-16+12=44(人)答:现在车上有44人。
【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小结:解决问题时需先理解题意,正确列式,然后根据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算出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以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动性。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精品教学课件

探究新知
知道了什么?
有( 14 )名女生, 男生比女生少5人。
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
探究新知
怎样解答?
求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就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
男生人数我会求。
男生人数: 14 5=9(人)
美术小组人数: 9+14=23(人)
探究新知
解答正确吗?
14加9确实等于23。 解答正确。
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
美术兴趣小组有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 人。男生有多少人?兴趣 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有多少人? (人)
解题关键:中间量要先求。
一共有多少人? (人)
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呢?
结束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 望同学们能遇事独立,积极探索钻研, 解决9等于5, 男生确实比女生少5人。
口答:男生有( 9 )人,美术兴趣小组一 共有( 23)人。
做一做
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 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33+4=37(人) 37+33=70(人) 答:二班有37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70人参加。
提升练习
1.猜猜我是谁。 我比39多7,我是(46 ) 我比60多5,我是(65 )
我比50少8,我是( 42 )
提升练习
2.解决问题。 一本书有80页,明明第一天看了18页,第二天看了25 页。明明两天看了多少页?还剩下几页没看?
18+25=43(页) 80 43=37(页) 答:明明两天看了43页,还剩下37页没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目标
掌握用加、减法 计算来解决连续 两问的实际问题 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解决问题
厘米才对。
个我那么长了,2.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
80厘米>79厘米
1米=100厘米
295厘米<3米
3.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
(3)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开始画到刻度8。
()
(4)爸爸的身高是178米。
()
(5)一座楼房高20米。
(√)(6)一张桌子长1厘米。
()
(7)小明的手掌宽8厘米。
(√)
(8)一个杯子高10厘米。
(√)4.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把凳子大约高(B)。
A.42米
B.42厘米
(2)一棵树大约高5(A)。
A.米
B.厘米
米。
习。
由。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
单位。
小明身高120()。
黑板长3()。
手指宽为1()。
一本书厚约1()。
手掌宽约8()。
操场长为60()。
课桌高约65()。
一条跳绳长2()。
小明身高120(厘米)。
黑板长3(米)。
手指宽为1(厘米)。
一本书厚约1(厘米)。
手掌宽约8(厘米)。
操场长为60(米)。
课桌高约65(厘米)。
一条跳绳长2(米)。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
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用厘米还是米作长度单位。
特别是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很多孩子都很有热情,学习劲头高,学习效率也高。
确实,这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直尺和窗外的电线杆比、用铅笔和教室门的高度比等等,还有大量的估测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