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模板】

合集下载

某工业园规划说明书共64页文档

某工业园规划说明书共64页文档

目录第一部分发展定位与策略第一章总则································································································ - 1 -1.1 规划背景··························································································· - 1 -1.2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 - 5 -1.3 规划依据、范围与期限 ··········································································· - 7 -第二章发展机遇与挑战 ··················································································· - 8 -2.1 发展机遇 ····························································································· - 8 -2.2 面临挑战 ····························································································· - 9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 10 -3.1 规划指导思想 ······················································································- 10 -3.2 规划原则 ····························································································- 10 -3.3 规划主要内容 ······················································································ - 11 -第四章现状概况 ··························································································· - 11 -4.1 项目背景及区位分析 ············································································· - 11 -4.2 经济社会现状概况 ················································································- 12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 15 -5.1 总体功能定位 ······················································································- 15 -5.2 发展目标 ····························································································- 17 -5.3 发展策略 ····························································································- 18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布局及支撑体系第六章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 21 -6.1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 21 -6.2 用地指标 ····························································································- 23 -第七章用地布局规划 ·····················································································- 26 -7.1 桃花工业园老区(A区)用地布局规划 ······················································- 26 -7.2桃花工业园烟墩区(B区)用地布局规划 ····················································- 27 -7.3桃花工业园出口加工区(C区)用地布局规划 ··············································- 27 -第八章产业发展规划 ·····················································································- 28 -8.1 产业发展原则 ······················································································- 28 -8.2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 28 -8.3 产业定位 ····························································································- 28 -第 - 1 - 页8.4 主导产业导向 ······················································································- 29 -8.5 产业发展与布局 ···················································································- 29 -第九章交通系统规划 ·····················································································- 35 -9.1 交通发展策略 ······················································································- 35 -9.2 对外交通规划 ······················································································- 35 -9.3 道路系统规划 ······················································································- 36 -9.4 公共交通规划 ······················································································- 38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 40 -10.1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40 -10.2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40 -10.3 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 41 -第十一章景观系统规划 ··················································································- 41 -11.1 景观特色分析·····················································································- 41 -11.2 空间景观布局·····················································································- 42 -11.3 主要景观门户·····················································································- 42 -第十二章空间管制规划 ··················································································- 42 -12.1 建设限制分区·····················································································- 42 -12.2 “四线”控制规划···············································································- 43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44 -13.1 给水工程规划·····················································································- 44 -13.2 排水工程规划·····················································································- 45 -13.3 电力工程规划·····················································································- 47 -13.4 通信工程规划·····················································································- 48 -13.5 热力工程规划·····················································································- 49 -13.6 燃气工程规划·····················································································- 50 -13.7 环卫工程规划·····················································································- 51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 52 -14.1 消防系统规划·····················································································- 52 -14.2 抗震系统规划·····················································································- 53 -14.3人防工程规划······················································································- 54 -14.4防洪工程规划······················································································- 54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 55 -15.1 环境保护目标·····················································································- 55 -15.2 规划原则···························································································- 56 -15.3 环境保护措施·····················································································- 56 -15.4 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 ·········································································- 56 -15.4.1污水回用·························································································- 56 -15.4.2雨洪利用·························································································- 57 -第 - 2 - 页。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2•【字号】合政办[2014]18号•【施行日期】2014.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合政办〔2014〕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6月22日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为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与总体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依托省会城市丰富的创新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空间布局,以“产业牵动、园区带动、创新驱动、城乡互动、金融撬动”为主线,打造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孵化基地和“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先行区,为皖江示范区“四化同步”提供示范和样板。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四群、四区、四基地”的总体目标。

四群: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种业、高端农业装备和涉农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

四区:农业科技金融创新先行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耦合试验区,“城乡统筹、三产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样板区。

四基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基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二、空间布局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及“辐射区”三个部分组成。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合政[2014]88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合政[2014]88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合政〔2014〕8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扎实推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增强企业内生增长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导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用地少、消耗低、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优势,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合肥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引领产业投资方向。

2.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把技术改造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推动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

3.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包河工业园

包河工业园

包河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保障
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
•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 园区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园区应加强环保建设,实现绿色发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战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合作共赢
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 保护压力增大等
• 随着园区的发展,土地、劳动力成本 上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 • 环保政策的收紧,使得园区内企业在 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增大。 • 园区内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面临 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原因主要有:资源紧张、政策调整、市 场需求变化等
• 资源紧张导致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 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 政策调整使得企业在环保、税收等方 面的压力增大。 • 市场需求变化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转型 升级的压力。
包河工业园的发展机遇及潜力
发展机遇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增长等
• 国家政策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园区内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 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主导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
• 园区内主导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入驻。 • 主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园区内其他企业提供了良 好的示范作用。 • 主导企业的发展为园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02
包河工业园产业发展现状
包河工业园的主要产业及特点
• 园区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园区发展应坚持结构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 园区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保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园区发展应坚持合作共赢,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

工业园区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二篇)

工业园区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二篇)

工业园区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一、工业园区工作总结过去一年,我所在的工业园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吸引了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我们也在园区管理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以下是我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1. 加强项目引进力度:我们深入调研市场,积极开展招商工作,吸引了多家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同时,通过与各级政府合作,争取到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项目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2. 完善园区设施建设:我们在过去一年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大升级和改造,包括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使园区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提高了园区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3. 拓展产业链条:我们在过去一年积极引进与园区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同时,我们加强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 加强园区管理和服务: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园区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园区内企业的监管和服务。

通过定期巡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解决,提高了企业满意度和园区整体运营效率。

5.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我们注重培养园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入园区工作。

二、2024年工作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是2024年的工作计划:1. 拓展优质项目: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工作的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同时,我们将加强项目的跟进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 提升园区配套设施: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

同时,我们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园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3. 促进产业升级: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推动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0目录第一章总则 (5)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1.2 规划依据 (5)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期限 (6)1.5 规划背景 (6)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2.1 扩区的必要性 (15)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20)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3)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4.1 发展条件分析 (35)4.2 规划核心任务 (38)4.3 规划指导思想 (41)4.4 规划原则 (41)4.5 规划定位 (41)4.6 发展目标 (42)4.7 发展规模 (44)4.8 实现途径 (46)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5.1 **市产业发展 (46)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5.4 产业发展策略 (50)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5.6 主导产业发展 (61)5.7 其他产业发展 (62)5.8 限制发展项目 (63)5.9 禁止发展项目 (63)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7.1 紧凑城市理念 (70)7.2 总体空间布局 (71)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8.1 交通发展目标 (88)8.2 交通发展策略 (88)8.3 对外交通规划 (89)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10.1 消防规划 (121)10.2 防洪规划 (122)10.3 人防规划 (123)10.4 抗震规划 (124)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14.1 打造平台 (140)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14.3 组织实施 (142)第一章总则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包河工业园区是**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推进四个融合建设现代都市产业园——包河工业园转型发展之路

推进四个融合建设现代都市产业园——包河工业园转型发展之路
支持 。
与存量优化上做文章 。一方面 , 加快 引进 符合 都市产业要求的企业入驻 , 形 成经 济 新 增量 ; 另一方 面 , 促 进存量 企业向高 端 领域和高端环节发展 , 引导低端和低效 企 业有序转移 , 优化存量结构 。 扶持园区优势企业快 速发展 。 坚持做 强车产业 。围绕汽车产业链 , 大力发展 车
树导 向 、 练 作风 、 塑形象 ” 为重 点 , 建 立每 路径。园区转型必 须坚持 走产城相 融 、 产 方米标准化厂房用以打造互联 刚产业园。
城互动 、 产城 共进之 路 , 努力实现 工业发
展与城 市建设良性 互动 、 经济发展与环境
与周边乡镇合作建设 , 引进联东集 团兴建
新传媒总部等 。
使员工生产不 出城 、 生活 不出 。 目前 , 园 区在建 已建公租 房 6 0 0 ( ) 余套共 3 ( ) 多万 平方米 ,拥有 5条公 交线路 、 3 所 学校 、 3 所医院 , 综合服 务能 力大幅提高 。
建设环境优美园区 。 严把项 目环保准 入关 , 增强 园区污水处理能 力 , 先后建 设
天学 习和每月考试制 度 , 实行量化绩效考 核 。深化城市管理改革 , 推动园 区市政管
理和物业管理市场化 。●
( 作 者 系 中共 包 河 区委 常委 、 副 区长 , 包河 工 业 园 党 工 委 第一 书 记 、 管 委 会 主
任 )
产业综合体 , 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 2 ( ) ( 1 亿
前、 车 中、 车后经济 。与上海交大 、 合工 大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搭建企业服 务网 络平 台和企业互动平 台 , 建立企业定期座
谈、 定期 走访联系服 务和班子成 员包联 负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09•【字号】合政办[2013]34号•【施行日期】2013.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合政办〔2013〕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9月9日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1-2元集成电路产值能带动10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进而带动100元左右的GDP增长。

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和市场性双重特性的产业。

在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集成电路在信息战和武器装备中起着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作用;在经济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集成电路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面板产业基地、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装备、新能源产业基地,应用市场广阔。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实现“新跨越、进十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本趋势(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交通专题1项目背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的城市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面临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成功的关键。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现,能否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交通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城市交通专题研究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首先启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进行。

2研究范围与年限本项目研究范围为区域交通市域范围,用地面积约703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市区范围,用地面积约655平方公里。

本项目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主要内容3.1研究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对总体规划阶段中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建议以及确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致的交通系统。

从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的指导下,科学地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确定协调统一的交通服务系统。

3.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合肥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3.3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展望合肥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肥发展的科学合理框架,满足合肥市社会经济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交通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合肥发展整体框架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交通设施规划方案。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0目录第一章总则 (5)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1.2 规划依据 (5)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期限 (6)1.5 规划背景 (6)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2.1 扩区的必要性 (15)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19)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2)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4.1 发展条件分析 (35)4.2 规划核心任务 (38)4.3 规划指导思想 (41)4.4 规划原则 (41)4.5 规划定位 (41)4.6 发展目标 (42)4.7 发展规模 (44)4.8 实现途径 (46)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5.1 合肥市产业发展 (46)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5.4 产业发展策略 (50)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5.6 主导产业发展 (61)5.7 其他产业发展 (61)5.8 限制发展项目 (62)5.9 禁止发展项目 (63)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7.1 紧凑城市理念 (70)7.2 总体空间布局 (71)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8.1 交通发展目标 (88)8.2 交通发展策略 (88)8.3 对外交通规划 (89)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10.1 消防规划 (121)10.2 防洪规划 (122)10.3 人防规划 (123)10.4 抗震规划 (124)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14.1 打造平台 (140)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14.3 组织实施 (142)第一章总则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包河工业园区是合肥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7.09•【字号】合建公[2008]50号•【施行日期】2008.07.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合建公[2008]50号)各县区工业园区:根据市领导的批示精神,现将《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附件:《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二OO八年七月九日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我市工业园区投资吸引力和招商竞争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性意见。

第二条本指导性意见适用于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指三县四区及开发区所辖工业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

第三条本指导性意见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

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建设同步并适度超前,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位。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要时期,是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包河区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全省“第一城区”旗帜,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37.2亿元提高到365亿元,年均增长21.6%。

固定资产投资由86.6亿元提高到575.7亿元,年均增长46.1%。

财政收入由6.7亿元提高到21.9亿元,年均增长26.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2.5亿元提高到374.7亿元,年均增长2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7亿元提高到136.1亿元,年均增长22.9%。

五年来,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在高基数上保持高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城区之首。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以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的工业经济稳健增长,汽车、电力成为两大“百亿产业”,包河工业区成为工业主阵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26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1家。

以大项目引领牵动的商贸服务业加快升级,滨湖世纪城、万达广场、东方广场等“七大城市综合体”形成亮点,全区商务楼宇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以休闲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型农业提升特色。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1.7:43.4:54.9调整为0.7:39.2:60.1。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

目录引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第二节面临的形势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10)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1)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1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5)第四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18)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8)第二节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19)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20)第五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2)第一节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22)第二节土地节约集约建设模式 (22)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25)第一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25)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5)第三节生态功能分区与调控对策 (26)第七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8)第一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8)第二节加强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30)第八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31)第一节构建现代化大城市城镇空间格局 (31)第二节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31)第九章中心城市土地利用 (36)第一节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36)第二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三节中心城市土地空间优化策略 (37)第四节中心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37)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9)第十一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41)附表 (42)引言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处于先行和龙头地位,是城乡建设与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下简称“现行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中确定的“三省一市”范围,将直接参与“长三角”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

【VIP专享】滨湖新区都市工业片区规划

【VIP专享】滨湖新区都市工业片区规划

滨湖新区都市工业片区规划省级开发区——包河工业区始建于2002年5月,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3.1平方公里,已引进各类企业多达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家,2011年年产过亿元企业超过32家,现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环保、药品生产销售、低碳经济等几大特色产业板块。

“门户园区”。

包河工业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省会合肥地理中心,系滨湖新区的都市产业板块,位于省级政务中心核心圈。

园区内的合肥新港码头通江达海,北侧312国道汇集合宁、合淮阜、合铜黄等高速通道,京福、沪汉蓉等城际高铁贯通园区。

园区内道路连通滨湖新区和老城区,新建成的南北高架将大大提高通行效率,货运、客运通过海、陆、空均可实现十分钟内流转。

“实力园区”。

建园1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2011年,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其中区级收入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2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量60.59亿元。

目前,园内84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实现产值逾亿元的企业35家,实现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9家,实现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两年内连跨两个百亿台阶。

“产业园区”。

“十二五”以来,园区坚持产业招商,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打品牌,安凯股份、江汽重工、江淮M209、江淮客车等工业重大项目落户园区,正兴车轮、凯创汽配、巨一自动化、常青机械等一批成长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速,50多家不同品牌汽车4S店汇聚于此。

安徽杰信空调、航空产业园二期、河南商会大厦等项目加快开工,杭州申江钢材项目获得安徽省“861项目”批复,取得实质性进展。

车前、车中、车后的“三车经济”产业链日趋完整。

为适应新合肥的发展,园区正在全面转型发展,重点实施退二进三,以打造滨湖国际商务区为方向,形成1+x园产业发展构局,即以汽车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及金融服务、高端中介服务业,努力发展成为新合肥的产业发展高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0目录第一章总则 (5)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1.2 规划依据 (5)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期限 (6)1.5 规划背景 (6)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2.1 扩区的必要性 (15)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20)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3)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4.1 发展条件分析 (35)4.2 规划核心任务 (38)4.3 规划指导思想 (41)4.4 规划原则 (41)4.5 规划定位 (41)4.6 发展目标 (42)4.7 发展规模 (44)4.8 实现途径 (46)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5.1 **市产业发展 (46)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5.4 产业发展策略 (50)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5.6 主导产业发展 (61)5.7 其他产业发展 (62)5.8 限制发展项目 (63)5.9 禁止发展项目 (63)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7.1 紧凑城市理念 (70)7.2 总体空间布局 (71)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8.1 交通发展目标 (88)8.2 交通发展策略 (88)8.3 对外交通规划 (89)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10.1 消防规划 (121)10.2 防洪规划 (122)10.3 人防规划 (123)10.4 抗震规划 (124)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14.1 打造平台 (140)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14.3 组织实施 (142)第一章总则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包河工业园区是**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200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包河工业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核准面积6.18 km2。

2013年9月,包河工业区启动开发区扩区工作;2014年5月,经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包河工业区核准面积由6.18平方公里扩大为17.05平方公里。

为推进包河工业区工业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特编制《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1.2 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5)《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地方有关规划、技术规范:(1)《安徽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大纲》(2)《**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年版)(3)《**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4)《**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5)《**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6)《**市“1331”市域综合交通规划》(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8)《**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9)**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意见的通知(合政〔2014〕31号)(10)《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11)包河工业园区近3年工作报告1.3 规划范围北到绕城高速,西到包河大道,东到**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边界,南到锦绣大道,面积约17.05平方公里。

1.4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14年~2020年;1.5 规划背景1.5.1 **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市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要求。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合政〔2012〕24号),要求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2012年4月16日,吴存荣书记在**区调研时讲话指出:“将**区建设成为安徽省最美、最现代化的首善之区,在全市“新跨越、进十强”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园区转型、现代服务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包河工业园区积极响应和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举措,将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进程作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向着“产业特区、生态新区、和谐城区”目标不断奋斗。

为此,以合政〔2012〕24号文件精神、吴存荣书记10月17日讲话精神为指引,工业区管委会在包河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谋划转型升级,并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包河工业园区(BH11、BH12、BH13、BH15、BH16)单元规划》,开展本次规划编制工作,为园区各项建设活动树立服务转型的发展目标,指导园区社会事业、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

1.5.2 “十八大”新思想(1)五位一体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发展。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河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2)四化同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中。

“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

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四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调性不断增强。

但是,按照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

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