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真雅正是八股文衡文的特定要求
明清文学期末考点整理【菠萝】
明清诗文词走向收官的特征:1、作家多、作品多、流派多,但杰出的作家、著名的作品不多;2、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3、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高度繁荣;4、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本质特征认识不断深化;5、形成明确的朝野林立并行之势。
明代文学概况(绪论)社会:1、高度集权与高压政策(对功臣大肆杀戮,对读书人文化高压)→文气不振;2、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俗文化繁荣,读者群增大;3、王学(心学)(制约人性)→王学左派:反王学,尊重人性→理论上的性灵说;4、文化下移,儒商结合→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化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明代前期小说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一、故事来源:陈寿《三国志》(主);裴松之《三国志注》(次);《三国志平话》(框架);民间传说(丰富);作者创作。
二、思想:1、尊刘贬曹,千年正统观念的凝结:(1)、儒家正统观念的延续(孔子→朱熹);(2)、《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作者思想的发扬;(3)、普通百姓欣赏习惯的体现;(4)、作者正史思想的流露;(5)、各种讲唱文学和民间传说倾向的艺术再现。
2、君明臣贤的理想;3、德治、仁政观念;4、崇尚智勇,主张人才决定成败;5、一统江山、稳定社会的向往。
1、虚实结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2、非凡的叙事才能(人众事多、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交代了战争的起因,对比了双方的实力,呈现了完整的谋划过程,再现了战争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的影响和意义,比如:赤壁之战);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5、历史演义体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
从《时文蠡测》看袁守定的八股文观
亲 自作 序 , 颁行 天下 , 令 此举 标志 着程 朱理学 被 正式
退休 的乡 宦 , 往往 身先 士卒 , 都 进行教 学 实践 。特别
是知 县 因同时 肩负 “ 督学 造 士 ” 责 , 之 更是 不 遗 余力
确定 为官方 的意识 形 态 。官方指 定 了八股 文 的考试 内容 , 由明 初 的兼 古 注 疏 转 为 专 宗 程 朱 。《明史 ・
Vo . 4 NO 4 11 .
7月
J1 u.
2 2 01
文 章 编 号 :17 5 9 (0 2 0 0 1 0 6 4— 04 2 1 )4— l2— 5 中 图分 类 号 :I0 . 262
文献 标 识 码 : A
从 《 文蠡测》 袁守定的八股文观 时 看
高 明 扬
地参 与其 中。袁守 定也 不例外 , 于任 上建 义学 , 兴教
收 稿 日期 : 0 2—0 0 21 1— 3
网 络 出版 时 间 : 0 2—0 2 21 6— 7
文 思想对 当时读 书 人及 为文风 气具 有相 当影 响 。本
山翁 , 丰城县 ( 江 西 丰城 市 ) , 代 经学 家 。能 今 人 清
为官 , 善断案, 素有“ 袁青天” 之誉。精于术数 , 当 是 时著 名 的风水大 师 。擅 写 诗 , 以五言律诗 见长 , 尤 题
材多 为 民疾 、 劳之 事 。著有 《 理 啖蔗 录》、读 易 勤 地 《 豹窥 》、图 民录》 《 云 诗钞 》 《 《 、说 、 雩上 诗 说 》 《 、 估毕 丛谈 》 附《 学卮 言》 、 时文蠡 测 》 。 ( 劝 )《 等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作者:邓云乡目录第一章:产生的基础第二章:源流和历史第三章:存废争议第四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一第五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二第六章:八股与私塾教育第七章:八股文教育特征第八章:举例说明第九章:选文六篇第十章:名家名作碎锦第十一章:谈谈作法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征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第十四章:八股与诗第十五章:八股与小说第一章:产生的基础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
没有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不可能有八股文。
世界上其他语言条件、文字条件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产生八股文。
这种说法,好像是笑话,实际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
如不去认识它,乍一听好像是说海话,但如仔细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征,传统思维方法特征,历史制度特征等方面认真地思考一下,便会感到这不是说笑话、海话,而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了。
只有从实际上才能回顾历史上的种种客观事物,用今天的眼光认识它的本质,包括其产生、发展和作用,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
语言、文字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从远古汉族就形成的。
中国汉族语言的特征,是单音词组合的词语,如“我吃饭”、“你走路”,纵然南北各地方言语音有种种不同,差异很大,但语词分子、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音调也是单独的、而且都有音调上阴阳上去入五音的变化,而且口音的不同,并不影响阴阳上去人的音调的变化。
如诗韵中山西读平声的字,广东人也照样读平声;山西读入声的字,广东照样念入声,尽管声音差异很大,而调子却一样。
现在一般说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但严格讲:中原音韵还是有入声的。
北京音也有入声,京剧演员在韵白及唱腔中都要把入声读出来。
这里先不专门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因为这是题外话。
但先明确这点,却是和八股文的产生大有关系的。
单音词语特征,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这种语言特征,是产生中国各种诗歌韵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产生八股文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15~ 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10 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每小 1 分,共 25 分)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来的先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形和文化构,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主要分封制()A. 稳固了西周的治B. 大了西周的领土C. 推了中原文明的展D. 促成了一民族的形成2.白寿彝先生主的《中国通史》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族治工具”。
制度( )A. 适原始社会生力展需要B. 以父系血政治次序C. 体了奴隶主奴隶残忍榨D. 成立起中央地方的有效管3.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某一制度的特点写到“立子以嫡不以,立子以不以”。
一原的在于保障了 ( )A. 皇的定性B. 承确实定性C. 血的正性D. 分封的科学性4.刘玢:封建制下,分封侯悉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力展后,不不朝,争雄;郡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在于因为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所以,他主:“仍郡之制,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明 ( )A. 封建制利于治内部的不利于中央集B.郡制利于中央集不利于治内部的C.中央集的郡制取代封建制是史展的必定D.封建郡均有益弊在中央集之下分于地方5.秦朝官有、爵、秩之。
官;爵主要用于励有功者,沿用国二十功爵;秩表示官俸禄等高低、以石算位。
一定()A. 保了族利益B. 范了官行C. 了官僚政治D. 大了地方力6.《史》:“始皇⋯⋯起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自古莫及己。
任吏,吏得幸。
博士七十人,特弗用。
丞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表示(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皇至上,大独C. 政系,尚不完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7. 《· 助》,武帝得助、朱臣等“并在左右”“朝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中外相理之文,大臣数”。
类文阅读:《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4课【本课篇目】《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反对党八股》《修辞立其诚》两篇文章,具体分析乙文第⑥段用《汉书》为论据证明观点论证是否充分;并结合材料说明甲文即乙文所倡导的“言行一致”的典范。
第二道题选择了《修辞立其诚》《论诚意》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分析,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并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第三道题选择了《说书人》,结合文章,分析《修辞立其诚》中“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这一观点。
第四道题选择了《怜悯是人的天性》等两篇文章,分析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的重要作用;并能结合文章你概括甲乙两文理论思想的相通之处。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甲]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
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
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
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
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D.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这表明( )A.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4.据《文献通考》记载,北宋赋税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下表中不能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来源B.宋代经商的环境相对宽松C.宋代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农业的重要地位发生根本转变5.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A.儒家思想B.佛教教义C.墨子学说D.法家思想6.“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7.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其主要针对()A.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8.明朝中后期,“安平乐道”已经不再成为士人的人格理念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弃儒就贾,成为当时商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
这表明()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宋明理学的影响减弱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9.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3-0005-09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胡海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蒲松龄现存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八股文;科举;衡文标准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聊斋全集》(盛伟编校,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卷十《聊斋制艺》收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
清人刘熙载《经义概》总结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说:“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收稿日期:2011-10-19作者简介:胡海义(1980-),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项目(编号:1011245B)的阶段性成果。
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82)这是为文的至高境界。
以下是康熙年间的考官对两份会试硃卷的批语:1、康熙丁丑科第六十名李继修河南归德府大总裁熊批:观其落笔,命意不屑纤尘,春山秀濯,晴霞郁蒸,似此文境。
本房加批:(书一):爽秀恬雅,词理醇畅,规矩准绳中,一往清灏之气,溢于毫楮,姿分固优,学力亦到。
(书二):洗尽铅华,独标清新,卓莹顿宕,处处逼取,莫不字神理,非深于先辈者不能。
宁夏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宁夏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春秋时,晋国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
对此孔子认为:“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意即会打破“圣人”独断社会行为规范解释权的地位)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治国的关键是:()A.礼B.仁C.法D.德2.《中国文化概论》载:“……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此二人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图不包括:()A.借助孔子思想来反对封建特权B.借助孔子思想来构建和谐社会C.借助孔子思想来抨击等级制度D.借助孔子思想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4.何谓历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下列古代官职与该解释相符的是:()A.西周太史B.秦朝御史C.东汉剌史D.明清都御史5.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6.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 由此可知他:()A.主张格物致知B.具有心学倾向C.强调知行合一D.倡导经世致用7.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
八股文
八股文结构(常式)题目破题(两句,或偶或散)承题(三、四散句)起讲(七八句至十余句,或偶或散)入题(一、二句至三、四散句)起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出题(一、二句至三、四散句)中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后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束二股前股后股(前后对偶成文)收结八股文小常识八股文,通称制义,亦称经义、时文、八比文,明清以题目取之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它是宋元明清诸朝科举专用的"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刘海峰《八股文为什么沿用了五百余年》,《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也是融汇中国古代文学众长的八股文,通称制义,亦称经义、时文、八比文,明清以题目取之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它是宋元明清诸朝科举专用的"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刘海峰《八股文为什么沿用了五百余年》,《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也是融汇中国古代文学众长的文学体裁,又可以说是中国颂体文学的巅峰。
古人称其为"古今至文"(李贽《童心说》),今人称其为"中国一绝"(金克木《八股开篇》,光明日报,1992年"制义始于宋,而盛于明。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这是定论。
王安石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改革科举法,以其所创"经义取士",元明清三朝沿用此制。
八股文体制如下:一、题目:即"以经言命题",其题型有两类:一是一句题至连章题,谓之大题,用于乡、会试,即大考;二是一字题至各类截搭题约四十余种,谓之小题,用于日常考、县考等,即小考。
题目公开,皆为士人日常所习。
二、功令程式:1、破题二句,亦有三、四句。
解题义,立题旨。
破题诸人,均须代字。
2.承题三、四句,亦有五、六句。
承破题之论,继续发挥作者之意,承上起下。
承题诸人直呼其名,与破题皆不以古人语气为文,即所谓"不人口气"。
中国传统词学的四大批评观念
中国传统词学的四大批评观念
中国传统词学的四大批评观念是:新意、雅正、韵和意义。
1. 新意:指词作必须有独创的思想和观点,不能重复、陈腐。
追求新意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雅正:指词作在形式和格律上必须符合规范,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雅正是指词作的格律要求完美,如平仄的合理运用、字音的搭配和押韵的技巧等,要求词作具有一定的整齐、谐和的美感。
3. 韵:指词作在语言上要求和谐优美,既要符合韵律的要求,又要有声韵的和谐和韵味的表现。
韵是词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增加作品的音乐性和韵味。
4. 意义:指词作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意义深远。
词作不仅仅是表达感情和描述景物,还应有一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的科举制度》史料集锦
《古代的科举制度》教学资源资源1:历史上有些事物是创制时轰轰烈烈,不久后便销声匿迹,迅速成为历史陈迹;有些事物……当其初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別在意,后来的演变影响愈来愈大,以致后人反观作始之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初创制的重要性。
进士科就属于此类……隋炀帝喜好文词,或许还因为他是通过篡位而登上皇帝宝座,更喜作一些制度改作和振兴文教之事,以赢得名声,才在恢复国学的同时建立了进士等科。
但古老的秀才科绵延至隋代已无多少发展势头,由最初全靠举荐演变而来的秀才科带有不少历史的重负,且至隋代变得过于贵重难得,而炀帝又有意或需要选拔一些文才之士,于是另立进士、俊士等新的取士科目,与秀才、孝廉等科并行。
其实,从杨素铨试秀才时故意为难杜正玄、隋代秀才及第者仅十余人来看,秀才科在隋代已出现了停废的征兆。
而炀帝设立的进士新科目,却是一新生事物,没有什么历史负担,因此到唐代迅速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取士科目。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载《历史研究》,200年第6期资源2: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还遣留着以往荐举制的种种弊端。
其中,主要表现为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就以所谓“行卷”而言,这类文宇系素日宿构,或为诌词,或出赝剿,甚至写一些猫狗鬼怪以猎奇,实不足以反映士子的真实水平。
即使真有佳作,亦须通过显人的延誉、嘱托,方能闻达于主司,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然诗名藉藉,也是枉然。
如一代诗圣杜甫,于开元后期几次举进士不第,终身榜上无名,中唐诗人孟郊才思横溢,声名远播,然而沉沦场屋二十余年,直至五十岁始得一第,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甚高,亦屡试不第,至有“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应举只是极少数人的事业,对寻常读书人来说,那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及的仕进之路,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因此,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就显得十分有限。
课艺总集:清代书院的“学报”和“集刊”
课艺总集:清代书院的“学报”和“集刊”∗鲁小俊【摘要】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多为连续出版物,或具有连续出版物的刊行初衷。
刊期短则一季,多则一年或数年。
经费充足与否,会影响刊期。
发表周期多为一年至五年,也有十余年的。
用稿率以10%~20%居多,偶见“关系稿”。
时文的用稿标准是“清真雅正”。
题目多为官师所拟。
一般全文刊登,也偶有“论点摘编”。
多经润色,并附录评点。
有的以袖珍本刊行,有的宣称“翻刻必究”,标出定价,附载广告。
稿费已在膏火费中预支,优秀作品可被转载。
从本质属性和诸多要素来看,书院课艺总集实开今日“大学学报”、“学术集刊”之先河。
%Test paper collections of academies in Qing Dynasty are normally serial publication or something like that.According to publication frequency,test paper collec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quarterly collection,year book and collections published every several years,which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ublishing funds.The publishing period ranges from one year to five years,sometimes even covers ten years.Publishing rates are mostly 10%-20% and the standards of eight-part essay are purity and elegance.Titles are assigned by officials and ually,the entire chapter would be published,while somtimes only one short paragraph could be cited.Most papers are well polished and thoroughly reviewed.Some collections are pocket editions,and some are not allowed to be pirated. Price and advertisements are always indicated.The payment serves as scholarship.Excellent works are available for reprinting.In terms of essentialattributes and various elements,test paper collections are the origin of academic j ournal and collected papers at present.【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清代书院;课艺总集;连续出版物;学报;集刊【作者】鲁小俊【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3与明代书院注重讲学不同,清代书院偏重考课。
清真雅正与清代书院八股文教育
摘要清 真 雅 正 是 清 代 朝 廷 推 行 的 衡 文 准 则包 括 在 理法辞气 等 方 面 有 所 要 求为 了 引 导 生 徒 作 文 步 入正轨以及促进健康文风的形成清代一些书院将清真雅正纳入八股文教育的 范 畴清 真 雅 正 在 书 院 学 规课 艺 甄 选课艺评点等内容中有着重要体现为了便于生徒理解清真雅正施教者要求 研 习 明 清 时 期 八 股 文 名 家 善 本用 范文来指导习作清代一些书院在进行清真雅正教育 时重 视 将 为 文 上 的 开 导 与 为 人 上 的 训 迪 结 合 起 来从 而 为 国 家 培 养 品 学 兼 优 的 科 举 人 才 实 现 文 学 教 育 的 崇 高 理 想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0+123*4156!7(81,-7813+834"
9(-:!"#;(:! <,*:!#$%
清真雅正与清代书院八股文教育
程 嫩 生 范 婧 媛
!南昌大学 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古代考试对文章的要求
古代考试对文章的要求古代考试对文章那要求可不少呢!一、格式规范。
1. 对仗工整(骈文、律诗等情况)就像盖房子得方方正正一样,要是写骈文或者律诗中的对仗句,那得对得严丝合缝。
比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秋水”,都是名词;“与”对“共”,都是虚词;“孤鹜”对“长天”,还是名词;“齐飞”对“一色”,这动词和数量词就对上了。
要是对得不好,就像两只脚穿错了鞋子,看着别扭。
2. 起承转合。
文章得有个套路。
开头要“起”得漂亮,就像打响第一炮,把主题或者事儿引出个由头来。
然后“承”着说,把开头的事儿或者观点接着往下捋,就像搭积木,一块接着一块。
“转”的时候最有意思,突然来个变化,就像开车突然转个弯,给人个惊喜或者新的思考角度。
最后“合”得稳稳当当,把前面的东西都收拢起来,得出个结论或者给个漂亮的结尾。
要是缺了一环,就像断了链子的自行车,骑起来不顺溜。
3. 字数限制。
科举考试里,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字数要求。
比如八股文,每部分都有大概的字数限制,不能写得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也不能短得像兔子尾巴,让人感觉没说完事儿。
这就要求考生得在规定的字数里把自己的观点、才华都展示出来,就像在一个小盒子里装宝藏,得精心布局才行。
二、内容要求。
1. 引经据典。
2. 符合儒家思想。
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文章内容得符合儒家的那一套价值观。
像什么“仁、义、礼、智、信”得贯穿其中。
要是写个文章宣扬离经叛道的东西,那可就惨了,就像在和尚庙里吃肉,肯定不被待见。
考生得把儒家的思想揉进文章里,从观点到举例,都得规规矩矩地在这个框架里,这样才算是一篇“正经”文章。
3. 主题明确。
文章得有个中心思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就像射箭得有个靶子,不能乱射一通。
要是主题不明确,就像迷了路的小羊羔,读者不知道你到底想说啥。
考官看了这样的文章也只能摇摇头,心里想这考生是不是糊涂蛋啊。
2023年度超星课程《书法鉴赏》考试答题(含答案)
2023年度超星课程《书法鉴赏》考试答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会稽刻石》是为了祭祀谁而雕刻的A.尧舜B.大禹C.始皇帝D.秦二世2.被誉为天下其次行书的是A.王献之《鸭头丸》B.苏轼《寒食帖》C.颜真卿《祭侄稿》D.王羲之《兰亭序》3.《九成宫》中记录了唐太宗发觉了什么的故事A.灵芝B.奇石C.醴泉D.祥云4.《九成宫》是谁撰文的A.欧阳询B.房玄龄C.魏征D.杜如晦5.什么笔法在行书中是关键A.顿笔和蹲笔B.挫笔C.提笔和按笔D.方笔和圆笔6.在《麻姑仙坛记》中折画主要以什么形式为主A.圆折B.方折C.外方内圆D.先横后竖7.在鉴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要先了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其中不包括A.政治B.经济C.教化D.书法发展要求8.散氏盘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A.夷王B.厉王C.文王D.武王9.从汉代以来,草书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A.章草B.今草C.狂草D.文草10.篆书是在哪种历史背景下创建的A.文景之治B.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C.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D.商鞅变法11.下列哪种笔法是指笔毫不离开纸面并且书写出由粗到细变更的线条A.提笔B.按笔C.蹲笔D.挫笔12.隶书兴盛于哪个朝代A.秦B.汉C.魏D.晋13.今草的产生有横纵两方面的渊源,其一是什么书体的草写,其二是二王草的演进A.隶书B.楷书C.行书D.篆书14.张旭的草书灵感来源于A.天上行云B.逆水行舟C.孙大娘舞剑D.二月垂柳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折画的表现形式的是A.内外皆圆B.外圆内方C.外方内圆D.先横后竖16.柳公权的官袍是什么颜色A.青B.紫C.深绯D.浅绯17.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草书的特点A.难以分辨B.连绵不绝C.充溢感情D.静若处子18.一副好的作品通常是从第几个字起先的A.第一个B.第一行C.其次个D.前三个19.张怀瓘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
作者: 龚延明[1];高明扬[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杭州310025;[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2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76-191页
主题词: 清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阅卷批语;评价标准
摘要:清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文体,以“清真雅正”为衡量八股文章优劣的标准,此标准在《清代珠卷集成》保留的珠卷文章及批语中可见一斑。
“理、法、辞”是八股文写作的几个必备要素,“气”依靠文章而呈显,珠卷批语基本都是围绕“理、法、辞、气”而作。
“理、法、辞、气”这四方面是考官阅卷批语的具体操作层面,“清真雅正”是对“理、法、辞、气”的总体要求,考官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衡量科考文章优劣及登第高下。
这一标准与当时提倡的文风有关,它从明代的“醇正典雅”演进而来,因八股文的功令要求而定。
此标准在清初就被明确规定下来,并呈逐渐强化之趋势。
菲翔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23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普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根底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根底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那么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打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开展的一个原因。
假设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根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HY。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
起笔时或者藏或者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者作悬针,或者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者提或者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
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兼谈与古文要素的差异高明扬【摘要】"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5页(P131-135)【关键词】科举;八股文;写作要素;理法辞气【作者】高明扬【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2八股文在科举应试文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士子八股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及第与否。
明清科举取士以八股文作为考试的主要文体,考官从文章的哪些要素来判其优劣,士子又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才能作好文章?对这些问题,旧时的应试者和阅卷官都是烂熟于心的,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便十分陌生了。
时下已有很多研究八股文的成果,但对文章写作要素的具体分析还欠深入。
我们尝试从当时科场文章的批语出发,来剖析这种文体的写作要素,顺带而及与古文之要素作一对比,以期对八股文研究的深入和更为全面的认识有所裨益。
八股文的写作要素是什么?清末刘熙载曾总结了经义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96)可见,经义文章的写作不外乎“理、法、辞、气”几个方面,这便是八股文的写作要素。
为更进一步印证刘氏的这一提法,我们特考察明清科考文章的批语,看主考官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文章的。
从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乡试批语,我们就能很明白地看出阅卷官对文章基本要素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卷,曰 《 钦定四书 文》 , 颁为 程式. ( 4 9 ] [ J I 3 阔
何为 “ 清真雅正” ? 方苞说; “ 唐臣韩愈有言:‘ 文无难易, 惟其是耳’ ;李翱又云:‘ 创 意、 造言, 各不相师而其归则一’ ,即愈所谓是也。 文之清真者, 惟其理之是而己,即 翱之 所谓创意也: 文之古雅者, 惟其辞之是而己, 即翱之所谓造言也。 而依于理而达其词者, 则 存乎气。 气也者, 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 欲理之明, 必溯源六经而切究 乎宋元诸儒之说; 欲辞之当, 必贴合题义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 欲气之昌, 必以 义理洒灌 其心, 而沉潜反复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 兼是三者, 然后能 清真古雅而言皆 有物。 故 凡用意险仄纤巧而于大义无所开通, 敷辞割裂卤 莽而于本文不相切。 比 及驱驾气势而无真气
史・ 选举志一》云:
万历十五年才 L 部言:“ 唐文初尚 靡丽而士趋浮薄, 宋文初尚 钓棘而 人习 险谕.国 初
举 业 有 用 六 经 语 者, 其 后 引《 左 传 .《 } 国 语 》 矣 , 又 引《 史 记 》 、 《 汉 书 》 矣 . 《 史 记 》
穷而用六子, 六子穷而用百家, 甚至 佛经、 《 道藏》 摘而用之, 流井安穷,弘治、 正德、
①《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四。页2 6 3 ,
。王凯符 《 八股文概说》 ,页5 6 . m邓云乡 《 消代八股文》 ,页2 0 4 . ④张之洞 a 奏定学堂章程》 , 页2 x 2 .
型 似 乎 成了自 高 考 制 度 改 革以 来 , 经 过2 0 多 年 探 索 而 找 到 的 一 种 较 好的 作 文 考 试 题 型, 并
嘉靖初年,中 式文字 纯正 典稚.宜 选其尤者, 刊 布学宫, 伴知 趋向。 ”因 取中 式文字一
百十余篇, 奏请刊布, 以为准则。 时方崇尚新奇, 厌薄先民矩镬, 以士子所好为 趋, 不 遵上指也。 启、 祯之问, 文体益变, 以出 入经史百氏为高, 而悉轶者亦多矣.虽 数申 诡 异险僻之禁, 势重难返, 卒不能从。 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 初比初唐, 成、 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 唐,启祯比晚唐云.1 7 4 1 W i s e s ] 「 八股文在明 朝末年已 经很是衰败和颓靡, 士子们追求文字的华丽, 以出 奇而求售, 却忽 视作文的根本目 的 , 一一 义 理思想的 研究。 这种明 末遗留下来的 过分追求文辞、 以 辞害 义的不 良 风气贻害无穷,清统治阶级对这种八股文风有比 较清醒的 认识, 且极力反对。顺治六年殿 试, 明 令取消明末以来对策使用四六骄文的陋习, 目 的是推行质朴的文风, 这对八股很有影
身份的言辞来诊释儒家正统思想。
①方 苞《 钦定四书 文・ 凡例》 , 载景印 文 渊阁 《 四 库全书》第1 4 5 1 册.页4 下.
显然, “ 清真雅正”是在为文之法 “ 理、法、 辞、 气” 一般基础之上的特定要求。 清王 朝为什么要特别强调 “ 清真雅正”呢?这跟明末科举考试中文风浮靡有关。《 明
( 四) 有关气 ( 文气、气势)的批语
、气则熊茂渊醇,其度则 、濒气盘空;2 、大气盘旋,魄力沉厚,有辟易千人之概;3
深沉宽博, 浑含元识; 4 、 元气浑沦, 具披一品衣、 抱九仙骨气概; 5 、 气疏以 达, 声大而宏; 6 , 清空一气, 独来独往: 7 、 气静神恬; 8 、 文气婉转, 关生确合亚圣口 吻; 9 、 首艺一气舒 卷:1 0 、 气盛言宜;1 1 、 气盎春云;1 2 、 气度深沉:1 3 、 气体清华:1 4 、 一种英迈之气, 尤 足辟易于人;1 5 、 气宇光昌;1 6 、 气清词腆;1 7 、 行气则走云行风;1 8 、 理实气空:1 9 、 秀 气成采:2 0 、 气息深稳, 清气往来; 然入妙; 2 4 , 精理颧气: 2 5 、 气蔼春云: 2 6 、 气足神完: 2 7 、 气体高华;2 8 、 气疏以 达,
且有将话 题作文一直进行的 趋势。 八股文之所以 被定为科举取仕的规定文体, 笔者认为当 初 它肯定是很优秀、 很经典的, 但长期固定下来, 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就变成了 有“ 八 大罪状”的令人望而生厌的文体,由 此看来, 今天的话题作文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大, 起衰式靡。 康熙后益轨于正, 李光地、 韩芙为之宗。 桐城方苞以 古文为时文, 允称极则。 雍、乾间, 作者辈出, 律日 精而法益备。 “ 清正雅正” 要求八股文严格地以朱注 《 四书》为
准 绳, 阐 发 程 朱 之 道, 其 要 害 是 要 符 合 封 建 统 治 要 求 的 一 个“ 正 ” 字。 。 到了 晚 清, “ 清 真 雅
响。 康熙认为 “ 文章贵于简要。 章辞取于达意。以 确切明晰为尚” 。 。 乾隆令方苞选编 《 钦
定四书文》 让士子学习。 朝廷的这些干预, 对转变明末的八股文风起了 一定的作用, 一批八
股大 家 写了 一 些较 好的 八 股文 章 W清 开国 之 初, 象 刘子 壮、 熊 伯龙、 张 玉书 等为 文 雄 浑博
者, 虽旧 号名篇, 概置不录。 ” 。 在这里, “ 清真” 主要 针对理而言, 理要是宋元朱熹等大儒
阐发的 义理, 不能是别的, 否则, 就显得不 “ 真” 。 “ 雅正” 主要针对辞而言. 辞要是先秦两
汉先贤著作中的话语, 否则就不 “ 正” 。 本文认为, “ 清真雅正” 就是用恰如其分的符合先贤
《 清史稿 ・ 选举志三》云:
世宗屡以清真雅正谙诫试官.乾隆元年,高宗诏曰:“ 国家以经义 取士。 将以视士子
学 力 之 浅 深 , 器 识 之 浮 薄 . 风 会 所 趋, 有 关 气 运 . 人 心 士 习 之 端 倪, 呈 寡 者 甚 微, 而 徽 应 者
甚巨 。当 明示以准的, 使士子晓然知所别 择. ”于 是学士方芭 奉救选录明、清诸大家时文四
声达而宏, 有垂绅委佩之容,无剑拔弩张之态。
二、清真雅正是八股文衡文的特定要求
理、法、辞、 气是各种文体包括八股文在内的 基本的写作要求。俞撇和刘熙载说的八 股文的 写作实际上跟今天的作文思路没什么两样,无非是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炼词锻句、 文气意境等内容。 不过, 对八股文的 衡文, 在清代还有一个比较明 确具体的要求: 清真雅正.
正”一直被视作考官衡文选士的基本准绳,即便 1 9 0 2 年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被废除了,但 对师范生作文的规定也不例外: “ 题目 大小、 篇幅长短不拘,当以 清真雅正为主: 一忌用偏
怪字, 二忌 用涩口 句, 三忌发 狂妄议 论,四 忌 袭用 报馆陈言, 五忌以 空 言敷衍成篇. ” 。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从历史的角度看。 它是科举考试制度长期实行后逐渐演变而 成的标准化作文考试文体, 是一种通过考察经学知识和文字水平来测验考生智能的文体。 评 卷客 观化、 控制评卷误差是大规模考试发展的内 在要求, 它在科举考试发展的内 在动力的驱 使下 应运而生。 然而, 我们从它作为一种考试文体的角度来讲, 它的消亡也给我们今天的作 文考试和作文评判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教育界, 纵观近些年稳定下来的国内高考话题作 文题型, 受到中学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社会舆论和主流媒体给人这样一个感觉, 这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