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微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9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9 数学广角——集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9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都有清晰的认识和准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并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物体。
练习题则是对例题的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集合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正确认识和表示集合;二是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正确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的特征,以及如何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黑板、粉笔、集合图示、卡片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于绘制集合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篮子,里面有苹果、橙子、香蕉等水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水果的名称。
2. 例题讲解:我通过展示集合图示,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然后,我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符号表示篮子里的水果。
3.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关于集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元素的特征,以及一些关键的要点,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2. 答案:{书本}、{文具}、{椅子}、{桌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篮子里的水果。
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教案,主题是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的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学生将学习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能够识别和表示简单的集合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如苹果、球等,以及一些集合的表示方法,如Venn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苹果,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苹果,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些苹果。
2. 例题讲解:我会用Venn图来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集合。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关于集合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一组确定的对象集合的表示方法:Venn图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苹果B:橙子C:水果答案:1.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表示集合关系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运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拓展延伸,我建议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些集合的题目,并用Venn图或其他方法来表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集合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集合的定义以及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数学广角一集合》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它是数学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参加运动会的学生”为例,这个集合可以包含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的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展示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数学广角一集合》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集合定义及性质的探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2.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通过集合运算的学习,让学生能对集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特征,提高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喜欢的季节”这一集合,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互异性(不能重复)和无序性(元素顺序不影响集合)的概念。
(2)集合运算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
举例:给出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运算找出身高在一定范围内(如1.5米以上)的学生,理解并集和交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数学广角一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整体上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共4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7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独有的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初步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根本经验,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到达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方法。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不同。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2、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卡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老师手中宝盒里装的是什么宝贝?由此给学生设下悬念。
宝盒是老师从智慧城堡里取来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智慧城堡里探秘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动手摆一摆,你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并把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自主探究栏内。
2、学生独立思考摆完后,小组内合作讨论,把答案写在学习卡上合作学习栏内。
3、小组汇报。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理。
〕4、引导学生寻找要想使排列的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方法。
5、归纳总结方法。
板书:有序、不重、不漏。
6、根据以上过程的探索,学生已经知道了排列数最好的方法。
再把答案整理好写在学习卡上达成共识栏内。
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兴趣。
用红、黄、和兰3种颜色给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搭配好衣服,快乐出发。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标题: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2.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探究(10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一个元素只能属于一个集合。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如将一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所有人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学生都是人”。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概念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数学广角 —— 集合》精品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进行集合的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和运算方法。
2.难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问题,如参加不同兴趣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
引出集合的概念。
2.提问学生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
2.认识集合
1.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特点,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介绍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
2.举例说明如何用不同方法表示集合。
4.集合的运算
1.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
5.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进行解决。
6.巩固练习
1.安排一些练习题,巩固集合的表示和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7.总结
1.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强调集合思想在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找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集合,了解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能够正确地读写表示集合的符号。
2. 认识通过图形、图像、文字等方式表示集合的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形式的表达,理解或构造集合。
3. 能够运用不等式及其解法,正确地表示集合,并理解表示的意义。
4. 能够认识到集合的运算,并运用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熟练运用不等式及其解法,正确地表示集合,并理解表示的意义。
3. 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
2. 能够灵活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图像、想象等方式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课内同步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1. 导入出示一张卡片,卡片上面写有“数学是有趣的,从集合开始”。
请学生们读出这句话,并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集合的认识。
Step2. 新知1. 集合的概念:出示图示例,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
讲解:一个集合就是一组物品,这些物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它们具有某些公共的属性。
该集合中的每一个物品称为集合的元素,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
请学生们举例子,如:水果、动物等都是集合,而苹果、西瓜、香蕉等是集合的元素。
2. 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出示图示例,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
讲解:表示集合的具体方式通常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另一种是用一些特殊符号来表示,如:N表示自然数集合,Z表示整数集合,Q表示有理数集合,R表示实数集合。
3. 集合的运算:出示图示例,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运算。
讲解:集合运算主要有三种,即交集、并集和补集,其中,交集就是两个集合共同拥有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并集就是两个集合所有元素组成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补集就是以一个集合为全集,另一个集合中不属于该集合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特点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等)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境一: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文具盒吗?请把你的文具盒里的文具列举出来。
情境二:学校举行运动会,有跳绳、跑步、投掷三个项目,请把参加这三个项目的同学分别列举出来。
2. 例题讲解:例1:请同学们帮小猴把它的水果分类,把它喜欢吃的水果和不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列举出来。
解:小猴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
小猴不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西红柿。
例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不同的部分。
解:图形中不同的部分有两个:三角形和圆形。
3. 随堂练习:练习1:请同学们把下面的物品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物品:苹果、香蕉、橘子、葡萄、西红柿。
分类依据:水果的种类。
练习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相同的部分。
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4.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用大括号括起来,里面写上元素。
描述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示集合。
5.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
包含: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不属于: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
交叉: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
六、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你的家庭成员;(2)你最喜欢的动漫角色;3. 你在学校的好朋友。
人教版-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逻辑推理通过对集合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数据分析观念引导学生在解决集合问题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应用意识让学生将集合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重复问题,能正确计算集合中元素的总数。
三、教学设想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集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集合相关的生活情境,如参加兴趣小组、运动会报名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集合的实际应用。
2.直观演示法利用维恩图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集合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圆形和长方形卡片等教具。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讲述:“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很多同学都报名参加了不同的项目。
有的同学参加了跑步比赛,有的同学参加了跳远比赛。
那我们怎么才能清楚地知道有哪些同学参加了哪些项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集合。
”1.认识集合出示两个小组的学生名单,一组喜欢语文,一组喜欢数学。
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小组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
引出集合的概念: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集合。
2.用维恩图表示集合介绍维恩图,用两个相交的圆形分别表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学生集合。
把学生名单中的名字分别填到相应的圆形中,中间相交的部分表示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学生。
让学生观察维恩图,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含义。
3.计算集合中元素的总数以刚才的学生名单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总数。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第一篇:《数学广角——集合》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韦恩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学生名单、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问题:1. 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2. 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3. “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四、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问题:1. 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
左边部分:只参加绘画班的同学共6人。
右边部分:只参加管乐队的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绘画班又参加管乐队的同学,共3人。
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
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3.介绍韦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
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
因此被命名为“韦恩图”。
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与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与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集合的元素与属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集合图示、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新课: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与运算,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主要内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运算、应用。
3. 重点与难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与运算。
4.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描述并画出一些集合的实例。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3. 课后作业设计要兼顾基础与提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精心策划,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集合图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并学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集合案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运算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并集、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认识并集、交集的概念,并学会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集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课后作业设计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让学生学会用集合来表示事物,并能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2. 集合的元素与属性3.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内涵与外延,掌握集合的运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集合例子,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元素、属性及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2. 集合的元素、属性3.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本概念题:让学生解释集合、元素、属性等概念。
2.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一些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3. 运算题:让学生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
4.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集合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第三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具体章节为第57页至第5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集合,以及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集合,以及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准备好课本、练习本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里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等问题,引出集合的概念。
2. 讲解教材内容:我按照教材的章节,详细讲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3.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4. 随堂练习:我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和例题后,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我在课程的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们梳理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等关键知识点,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小明,小红,小李,小张,小王};(2){小丽,小花,小草,小燕,小美}。
答案:(1)A∩B={2,3},A∪B={1,2,3,4};(2)C∩D={4,5},C∪D={3,4,5,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学生们对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让学生学会用集合来表示事物,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的组成部分。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图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事物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集合的概念,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用集合来表示事物。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然后进行分享。
4. 活动二: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讲解集合的运算方法。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广角—集合》2. 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并用集合运算进行练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活动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集合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另外,对于集合的运算,学生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水果集合(苹果、香蕉、橙子)、动物集合(狮子、老虎、长颈鹿)等。
小学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王)
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找同类(1)找一找:哪几张是同一类的?(2)如果我们要用一种方式来表示这三个是同一类,可以?2.引出下文今天我们就用这种画圈的方式来解决今天的数学问题(二)新授知识1.创造韦恩图(1)出示两张学生照片每一个长方形背后都藏着一个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板书】3+4=7(2)去掉长方形仔细观察到底有多少人?刚刚不是说有7个人,现在怎么就变成6个了?(3)老师刚好也不认识这几个同学,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每一位同学的名字?2.运用韦恩图解决问题(1)仔细观察一下韦恩图,你有什么发现?(李到底在红圈还是篮圈)(2)从韦恩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张有多少人?第二张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所以3+4=6?(3)列出正确算式:3+4-1=6(人)为什么减1?(4)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3+4-1的过程3、4、-1指什么?3.进一步认识韦恩图(1)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每一个圈表示的意思表示第一张照片的人和第二张照片的人(2)指一指说一说两个月牙的意思表示只拍了第一张照片和只拍了第二张照片的人(3)中间部分表示?既拍了第一张照片,又拍了第二张照片的人(三)巩固练习1.填韦恩图2.解决问题下面是三(一)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跳绳的学生名单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踢毽的学生名单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1)填韦恩图(2)运用韦恩图解决问题3.解决问题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参观大象馆的有30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8人。
去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参观熊猫馆参观大象馆。
《数学广角集合》微课程设计方案
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清晰、重点突出;
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实施思路清晰合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将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
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数学广角——集合》微课程设计方案
县(市、区)
学校
姓名
学科 小学数学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实践问题
制作微课程时需考虑哪些关键问题?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是否需要考虑其教学应用情 境?为什么?如何利用微课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材料要求
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 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思路。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课题名称 选题意图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用途 知识类型 制作方式
《数学广角——集合》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时候对他们说“集合” 这两个字,大多数孩子是不容易理解的。选择本课意在渗透模型思想,通过画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体验集合思想。
□校优 □县优
评审签名:
问题预案
评价标准
自评等级 校评等级 是否推优
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到校后利用课间或者午托时间进行补看。
优秀
合格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容
画面
时间
1、片头
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名称是:数学广角——集合。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第1张PPT
12秒
2、正文讲解
(一)出示调查班级男生上网情况的统计表
请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是的,有的男同学既喜欢聊天又喜欢玩游戏。
《数学广角——集合》微课设计
录制时间: 2014年12月10日 微课时间:3分54秒
系列名称
概念教学
微课名称
数学广角——集合
知识点描述
在数学中,一般都用简单明了的集合图来表示有重叠现象的知识。
知识点来源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教材:人教章节:第九单元页码:104
□不是教学教材知识,自定义:
基础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会统计,能够根据统计表了解一些数学信息
第3至5张PPT
49秒
(三)了解集合图的由来
像这样的图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所以这个图就以它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这种图叫集合图。
第5至7张PPT
30秒
(四)完成集合图
根据统计表,我们把下面的集合图填完整,既喜欢聊天又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有4人,喜欢聊天的有7名男生,喜欢玩游戏的有9名男生。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 □启发型 □讨论型 □演示型 □联系型 □实验型 □表演型 □自主学习型 □合作学习型 □探究学习型 □其他
适用对象
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 □40-60分□√60-80分
□80-100分 □100-120分 □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 □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
其他:□软件技术 □√生活经验 □√家教 □其他
设计思路
课前调查男生的上网情况,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有的男生既喜欢聊天又喜欢玩游戏,经过整理,师生共同找到用一种简单明了的图来表示有重叠现象的数学知识。这种图叫集合图。通过观察直观的集合图,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从而能够利用集合的思想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中,像这样重复的问题一般都用简单明了的集合图来表示,看!先用一个集合圈表示喜欢聊天的学生,再用一个集合圈表示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注意观察,两个集合圈相交的这部分就表示既喜欢聊天又喜欢玩游戏的学生,集合图左面这部分表示只喜欢聊天的学生,集合图右侧这部分表示只喜欢玩游戏的学生。
第8张PPT
28秒
3、结尾
知识总结:
通过刚才的讲解,知道了像这样有重叠现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并了解了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延伸:像这样重叠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今后,可以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
第10张PPT
36秒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这个微课的最大亮点是内容完整,非常直观,能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观察中发现了重叠现象,然后进行探索,最后整理出了集合图。知识内容完整,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微课内容选择和设计符合微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