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2.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胀指货币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指两经济体之间币值相对性降低。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通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长期的通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和经济衰退。通胀和通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因此都必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
一、通胀和通缩的起因
通胀是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主要原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进、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以及通胀预期等。
一是需求拉动的通胀。需求拉动的通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程度,过度的需求将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因而,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总需求拉动的通胀的具体原因。
二是成本推进的通胀(又称供给型通胀)。成本或供给方面形成的原因形成的通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上升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等。
三是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实际中,造成通胀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因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胀。假设通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体水平上涨,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这时通胀就成为了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
四是预期和通胀惯性。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胀惯性,对通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胀作出的相应预期。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就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胀惯性。
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令政策制定者头疼的问题,因其更难治理。通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生产过剩。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大量产品销不出去,造成通缩发生。中国在2007年经济顶点的时候很多企业大幅扩张产能,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经济增长“逆转”,经济出现下滑,需求萎靡不振,大量产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过剩。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因受投资减少、收入降低、股市低迷等因素制约,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下降,这也是通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
三是欧美经济低迷。欧洲和美国是全球经济火车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打击后,美欧经济持续低迷。由于欧美是世界主要商品的消费地,欧美经济低迷对世界经济增长打击是巨大的。
四是货币供应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尤其是欧美开始强制“去杠杆化”一定程度造成信贷创造能力不足,目前世界主要央行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通缩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通胀,一旦前者和庞大的负债结合起来,必然造成严重的财政问题,而庞大的财政问题又加剧通缩,从而给本已疲弱不堪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二、通胀和通缩对经济的影响
通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持续混乱,不利于经济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胀又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缩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治理通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三、中国治理通胀和通缩的典型案例
一是1978-1992年期间中国成功治理了三次通胀。1980年、1984-1985年、1988-1989年我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人民银行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总规模,坚持信贷收支平衡,推出储蓄保值贴补,尝试运用间接调控方法,与计划手段合力治理通货膨胀、熨平经济波动,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货币环境。
二是1993-1997年期间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针对1993年开始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人民银行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整顿金融秩序,强化总行的货币发行和信用总量控制权、利率调节权,有效控制货币信贷供应,稳住币值和物价,同时适时采取微调、预调措施。以清理“乱拆借”为突破口,1993-1995年连续四次加息,重新开办保值储蓄,促使过热的经济平稳回落。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 1996年出现了低通胀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软着陆”的成功范例。
三是1998-2002年期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国内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严峻局势,中央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重点作出全面部署。一是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做出很大贡献。二是化解国有银行的潜在风险。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并实施国有企业债转股,推动国有独资重点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补充2700亿资本金,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切实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三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妥善化解农村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支付风险,保持了国内金融的稳定,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