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行书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 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ﻫ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历史上的十大行书书法
历史上的十大行书书法历史上的十大行书书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shufa/article.asp?classid=34&articleid=265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14:50:20编辑过]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 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行书十大名帖
行书十大名帖引言行书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行书以其气势恢宏、书法流畅而著称,被誉为中国书法的顶峰之作。
在众多行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名帖,它们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行书十大名帖。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这些名帖,以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1.简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序文,它以其雄浑大气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健硕有力:王羲之的行书筆势挺拔有力,展現出良好的力度掌握和篆刻般的线条。
–飘逸自然:在力度之外,王羲之的行书又别有一番风韵,自由而灵动,给人一种飘逸自然之感。
–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后世模仿学习的对象,对于中国行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1.简介:《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所书的题辞,其独特的风格和气势使其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横冲直撞:欧阳询笔下的行书横冲直撞,豪放不羁,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决然的品格。
–笔画丰满:他的字体粗壮而丰满,构图疏密有致,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
–影响深远:《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行书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对行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怀素《战国策》1.简介:怀素的《战国策》是一部以战国时期的著名策略家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怀素以其独特的行书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2.特点:–奔放流畅:怀素的行书作品奔放流畅,独具风采,线条流畅自如,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感觉。
–风格多变:怀素的行书风格多变,既有刚健有力的一面,又有柔中带刚的一面,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卓越。
–传世之作:怀素的《战国策》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为后世行书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四、赵孟頫《赵子昂七言诗》1.简介:赵孟頫的《赵子昂七言诗》是他根据唐代诗人赵子昂的名句所书写的行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行书的经典之作。
名誉天下的 中国十大行书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
天下十大行書【圖文】天下十大行書兰亭名士风,苍茫祭侄稿。
寒食跋称尊,张翰继蒙诏。
韭花伯远香,蜀素纷纷下。
土母松风阁,天下十行妙。
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天下第二行書:【唐】顏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天下十大行书,除了《兰亭序》,你还知道哪些?
天下十大行书,除了《兰亭序》,你还知道哪些?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发展而来,其字体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即“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故,楷法较多的行书谓之行楷,草法较多的行书谓之行草。
行书也即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留下了不少珍贵墨宝,而天下十大行书你了解多少呢?王羲之唯一留下的真迹,《快雪时晴贴》,现存于台北故宫。
全贴仅28字。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他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中国书法史十大行书名帖:你知道几个?
中国书法史十大行书名帖:你知道几个?第十行书——《土母帖》北宋·李建忠《土母帖》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北宋书法家。
字得中,号严夫民伯。
后随母迁居洛阳。
官至工部郎中。
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
被人称“李西台”。
好游山水,多留题。
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
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
《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
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
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
《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
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
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
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第九行书——《松风阁》北宋·黄庭坚《松风阁》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天下十大行书字帖欣赏
天下⼗⼤⾏书字帖欣赏天下第⼀⾏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雅⼠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进制⼗七个字,逸笔天成,⽽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独运⽽⼜不毫⽆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书” ,确实是当之⽆愧的。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夫季明⽂》。
原作纸本,纵28.8厘⽶。
横75.5厘⽶,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这篇《祭侄⽂草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的⾃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为宝贵。
天下第三⾏书《黄州寒⾷帖》《黄州寒⾷诗帖》,纸本,25 ⾏,共129字,是苏轼⾏书的代表作。
这是⼀⾸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节所发的⼈⽣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情。
《黄州寒⾷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书'。
天下第四⾏书《伯远帖》《伯远帖》⾏书纸本,因⾸⾏有《伯远》⼆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书,笔⼒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馀清斋帖》,⾄清代时归⼊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五⾏书《⾲花帖》《⾲花帖》杨凝式书,⾏书,墨迹⿇纸本,⾼26厘⽶,宽28厘⽶,共7⾏,63字。
《⾲花帖》是⼀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馈赠⾲花,⾮常可⼝,遂执笔以表⽰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花帖,略带⾏体,萧散有致,⽐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优秀行书作品
优秀行书作品
优秀的行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行书作品:
1. 王羲之《兰亭序》:这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风格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2. 颜真卿《祭侄文稿》: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书法草稿,情感真挚,笔法雄健。
3. 苏轼《寒食帖》:这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法风格豪放不羁,气韵生动。
4. 王珣《伯远帖》: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一封书信,书法风格优美流畅,神韵十足。
5. 杨凝式《韭花帖》:这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其书法风格古雅秀逸,气度不凡。
这些行书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学习。
书法十大行书
中国十大行书,即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及李建中《土母帖》。
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序(摹本)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中国书法史上《天下十大行书》经典排名榜!...
1、天下第一行书。
名称《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朝代:东晋。
2、天下第二行书。
名称《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朝代:大唐开元。
3、天下第三行书。
名称《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朝代:宋神宗元丰五年。
4、天下第四行书。
名称《伯远帖》,作者:王珣,朝代:东晋。
5、天下第五行书。
名称《韭花帖》,作者:杨凝式,朝代:唐末五代时期。
6、天下第六行书。
名称《蒙诏帖》,又称《翰林帖》,作者:柳公权,朝代:大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名称《拟山园帖》,作者:王铎,朝代:明末清初。
7、天下第七行书。
名称《张翰帖》,又名《季鹰帖》,作者:欧阳询,朝代:唐代。
8、天下第八行书。
名称《蜀素帖》,作者:米芾,朝代: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
9、天下第九行书。
名称《松风阁诗帖》,作者:黄庭坚,朝代: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
10、天下第十行书。
名称《土母帖》,作者:李建中,朝代:北宋初期。
名称《与山巨源绝交书》,作者:赵孟頫,朝代:宋元时期。
11、天下第十一行书。
名称《中秋帖》,作者:王献之,朝代:东晋。
名称《滕王阁序》,作者:文徵明,朝代:大明嘉靖年间。
12、天下第十二行书。
名称《汝南公主墓志铭》,作者:虞世南,朝代:南陈至隋唐时期。
13、天下第十三行书:名称《张好好诗》帖,作者:杜牧,朝代:晚唐。
14、天下第十四行书:名称《出师表》,作者:李邕,朝代:唐朝。
15、天下第十五行书:名称《唐玄宗脊令颂题跋》,作者:蔡京,朝代:北宋。
16、天下第十六行书:名称《远蒙帖》,作者:蔡襄,朝代:北宋。
17、天下第十七行书:名称《自书诗卷》,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18、天下第十八行书:名称《文赋》,作者:陆柬之,朝代:隋唐时期。
19、天下第十九行书:名称《苏轼海棠诗》,作者:鲜于枢,朝代:元代。
20、天下第二十行书:名称《酒德颂》,作者:董其昌,朝代:大明万历。
古代十大行书,《兰亭序》位列榜首,苏轼作品第三!
古代十大行书,《兰亭序》位列榜首,苏轼作品第三!行书,分为行楷及行草,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传是在东汉年间刘德升所创。
唐朝张怀瓘《书断》对行书的来源有如此看法:“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晋朝以来,多数书法家都兼工行书,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兰亭序》。
(一)《兰亭集序》简介:《兰亭集序》又称作《禊序》、《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
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时代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李充、孙绰、谢安、支遁、太原王蕴、许询、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
《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赏析: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书写,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欢乐时光不长久及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
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
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
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
(二)《祭侄文稿》简介: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文稿》,俗谓《祭侄帖》、《祭侄稿》。
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世誉为“在世颜体第一”、“天下行书第二”,真迹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苏东坡《的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字帖”。
时代背景:成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行书十大名帖超清晰
行书十大名帖超清晰2012-05-03 09:38:55| 分类:| 标签:|字号订阅行书十大名帖超清晰```一、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
书坛公认的十大行书排名靠谱吗?我的回答很明确:靠谱,很靠谱,非常靠谱。
这个排名是怎么出来的?我在网上没有找到很名确的说法,但是,通过查找,发现这一排名是在书法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它既不是网络投票,也不是个人吹嘘的结果。
先来看一个这个排名。
公认的排法大概是这样的。
王羲之《兰亭序》第一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二苏东坡《寒食诗》第三王珣《伯远帖》第四杨凝式《韭花帖》第五柳公权《蒙诏帖》第六欧阳询《张季鹰》第七米芾《蜀素帖》第八黄庭坚《松风阁》第九李建中《土母帖》第十看看这个入选榜单,东晋二人,分别王羲之与王珣;唐三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五代一人,杨凝式;宋四人,李建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
看看这些名字,除了杨凝式和李建中不太为现代人所知之外,其余个个大名鼎鼎。
杨凝式是从唐末一直贯穿五代的人物,他是唐昭宗时的进士,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他在书法史上,被称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其实观察一下他的《韭花帖》的流传,就能看出这幅字受书者喜爱之程度。
《韭花帖》在宋时,曾入宋徽宗宣和内府。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书法家,画家,瘦金体的创立者,能入他法眼的作品,肯定是实力非凡的。
南宋时入绍兴内府。
元时为张宴所得,明清时,都有名人收藏,清代入内府,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着杀头抄家的大罪,以摹本偷换出宫,清末为罗振玉所得。
以这样的传承,选入十家之中,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十个帖,都是精美绝伦的神品。
似可各美其美。
可是,却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排名次序,这其中,肯定还是有原因的。
楷书在东晋时期最终定形,所以,二王在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十家之中,王羲之与王询入选,我们都知道,二王指的是王羲之与王献之,而不是王询,为什么王询入选,而王献之没入选呢?因为现存晋代书迹中,只有这幅《伯远帖》是真迹。
董其昌评论说,东晋风流,宛然在目。
而王献之的不是真迹,比较之下,肯定真迹占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十大行书————————————————————————————————作者:————————————————————————————————日期:古代十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第四行书——《伯远帖》《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第五行书——《韭花帖》《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
《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
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
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
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
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
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第六行书——《蒙诏帖》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
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
”且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说明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
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
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
”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
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
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
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
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
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
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是很有眼力的。
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
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
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
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
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
《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29·6厘米,长284·2厘米,计71行,658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
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