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李建慧)

合集下载

教版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教版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海陆的变迁》。

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来说课: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小结。

一、教学分析教学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

本节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

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通过猜想假设-实例解释-科学证明三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同时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的变迁及其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包括板块的分布、运动及影响过程与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围绕课本的基本观点,从现象和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球“活动论”——“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陆变迁的探究与讲解,培养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板块的分布、板块的运动及其影响难点:板块运动的影响(四)学情分析优点:学生通过“地球和地图”、“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对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2、缺点:本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知识迁移能力有限等原因,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五)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倡导“地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现代教育倡导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4个方面:新课导入、课程讲解、总结、板书设计(一)新课导入1、通过地图让学生回答七大洲四大洋。

[设计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有没有听过“沧海桑田”这个词?(二)新课讲解新课的讲解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1、沧海桑田列举三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回答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是海洋现在是陆地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过去是陆地现在是海洋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海洋变成了陆地[设计意图] 由于课本上只是列举了实例,在陈述事实,部分孩子看完后不会思考,所以,将其改变成疑问句,更直观的提醒学生们思考。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doc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三、教学课时设计1 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海陆的变迁》说课稿针对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学科的说课环节,现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为例,整理一篇说课稿,供考生参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现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三、教学课时设计1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第5 页
松果是怎么回事了吧!对,这就是大陆漂移的结果。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漂移的呢?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新课开始时留下的悬念,而且为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板块运动打下了基础。(3)先让同学们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出他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并引导同学们板块之间的两种运动:板块的挤压与张裂。在讲解板块的挤压与张裂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简单的小实验,1)第一个实验是“课本挤压实验”,我让同学们手拿自己的课本,对课本进行挤压,发现有一部份会隆起,这相当于板块的挤压运动,并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板块的碰撞易形成高大的山脉。(二)第二个实验是“手撕报纸实验”,我首先在报纸上撒上小纸片,当用手把报纸撕开时有一些纸片会掉落,这相当于在板块的张裂区易形成裂谷还海洋,我以东非大裂谷为例进行说明。(三)第三个实验是“鼓掌疼痛位置实验”,我让同学们举起双手,用力击掌,然后说出是手心疼痛还是手背疼痛?这说明在板块的交壤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与地震。这三个实验原理简单、通俗易懂,使板块运动这一难点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第一时间得到证明,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讲解。固然,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海陆变迁》说课稿
各位教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内容
(一)我们知道:“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达,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来讲,本节课选自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此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又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动态的、发展的地球观,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展示了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然后,教材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最后,教材还探讨了火山、地震等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例来获取知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这为学习海陆的变迁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学生对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认识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发现本节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性:本节内容涉及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要求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实用性:本节内容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认识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思维性: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特点:1.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海陆变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2.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海陆变迁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3.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能够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重难点: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实例。

2.原因: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本节内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是中学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分布的变迁。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对海陆变迁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实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地球科学的复杂性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像和实例的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海侵、海退、地壳运动等。

2.海陆变迁的成因: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

3.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典型的海陆变迁实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荷兰的围海造田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像和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一些与海陆变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

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目标扫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两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特点,本节教材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选用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和智能训练四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陆地海洋的一组图片,然后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播放动画片“沧海桑田”,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动画并思考: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化》说课稿(第2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化》说课稿(第2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化》说课稿(第2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化》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地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的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和海陆变迁的内在联系还需通过本节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质现象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直观展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板块构造学说。

2.教学难点:理解板块的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质资料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实例,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认识板块的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关系。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3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3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接受,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推理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3.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内容,重点让学生体会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实例,板块的运动使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全球的海陆面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学习了“地球与地图”和“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是他们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相关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兴趣、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15号选手,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第一节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么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此,本节教材可视为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

那么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一.教材分析二.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四.几点思考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此外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在年龄特点上: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

在知识特点上:学生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设置具有较强探究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目标分析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别从三点来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第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要求从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还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例子;并且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第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应该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如板块构造学说,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进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图像、模型、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迁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如岩石、地形、海岸线变化等。

4.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海陆变迁的证据。

5.讲解: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6.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形图,识别板块构造和海陆变迁的迹象。

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8.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人类活动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活跃–板块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其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海陆变迁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成因及具体实例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实例及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及成因。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机制,学生从实例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及成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及成因。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规律。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成因。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海陆变迁的规律。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突出海陆变迁的知识点,包括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及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拜城二中地理组李建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一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节对地球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方法的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初一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标“以
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我选择以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故事导入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讲故事辨别真伪,从而引出课题《海陆的变迁》(二)新知探究
出示三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的变化,并根据所出示的三组图片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并强调人类的活动对地貌的改变非常微小。

承转:海陆在变迁曾经有人发现了吗?他是怎样发现的呢?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魏格纳生病时的偶然发现。

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轮廓非常吻合,魏格纳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接着我再播放课件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

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教师利用道具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个有力的证据——轮廓相似、有相似的古底层、有相同的陆地生物,证明大陆漂移说是成立的。

引导学生认知魏格纳在科学探索之路,并学习他的毅力和勇气,
渗透情感目标。

承转:许多地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确实在漂移。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我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自学教材“板块的运动”框题,归纳总结板块学说的基本理论。

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描好的六大板块轮廓图,组织学生进行六大板块的剪图拼图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描、剪、拼的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最后问各小组:在“六大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图交流,明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步不仅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有关,世界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也和板块运动有关。

指导学生读课本图“红海东非大裂谷分布图”“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分布图”,并让学生代表利用道具演示(板块相对运动拱起成山,相背运动分裂成海),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1、红海的面积为什么在不断扩大?红海是怎样形成的?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3、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碰撞挤压地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沧海桑田的漫长历程瞬间演示,将地表事物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形成同时呈现,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三)拓展延伸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地震带来的灾难及怎样逃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我是这样这样安排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和分布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理论。

(五)巩固练习(随学随练,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条框式,简单明了,条理清楚,教师边讲解边板书便于学生巩固掌握。

七、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和基础的不同,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选做题针对学有余力并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理念是: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说课完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