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教案1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众多的人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源后,撰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5)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后拓展活动,共同阅读推荐材料、观看视频资源,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口众多的人口的认知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口众多的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这种辅助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土壤、植物、水等,并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例如,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小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桌和椅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八年级地理上册 《众多的人口》教案1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
【过程与方法】
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
三、教学过程:
探究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读课本第11页1.9“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思考:
①图中出现了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指图说出分别开始于哪一年?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开始于哪一年?
②1999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0.88%,但该年新增人口近1200万,这是什么原因?
③通过以上两方面,总结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你能简要说明原因吗?
2、结合课本第11-12页,分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3、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探究二:人口东多西少
1、读课本第13页,图1.11(我国人口密度图)分析说明:
①图中找出人口地理分界线。
②说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比较老师出示的东、西部的人口密度数据,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八年级地理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
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讲授新课](板书)一、人口数量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核对计算结果后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众多人口”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包含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国情、国策等内容,重点要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及人口分布状况,内容不多,难度不大,但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将其安排在第一章,不仅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形成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概念,是今后学习中国区域地理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3、情感目标: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分布大势是本节的重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解决方式:设计情境式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探究式问题,通过分组合作来完成。
四、教具准备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图等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启发探究式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我国2000年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总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5%B.总人口为10.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C.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D.总人口为13.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2.下列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各地没有多大差别B.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C.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带D.人口的分布西北多、东南少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B.南方地区人口比北方少C.昆明——哈尔滨一线的以西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下D.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人口密度大4.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A.琼B.藏C.鲁D.澳5.2000年人口普查中,人口总数居第一位的省级单位是()A.山东省B.四川省C.河南省D.江苏省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新疆B.西藏C.内蒙古D.青海7.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改变B.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C.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8.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的增长叙述正确的是()A.1995年我国人口达12亿,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B.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2%C.旧中国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快D.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迅速增长9.我国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为()A.14亿B.12亿C.12.95亿D.13.95亿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②中国人口基数大,但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所以我国人口增长缓慢③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④黑河—腾冲线是中国重要的地形分界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A.120人/平方千米B.134人/平方千米C.2人/平方千米D.108人/平方千米12.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现在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地理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众多的人口教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众多的人口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重点)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独立完成地理助学中的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读图绘图法、计算法。
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四模块六环节育人模式)
教学过程:
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单,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学习使学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了解与认识。
节课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习的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以及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要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设计一道与人口问题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包含问题、分析和解答,以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5.拍摄一组反映家乡人口问题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展示家乡在人口分布、城市化等方面的现状,以PPT或Word文档形式提交。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国家的人口密度,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2.提问:“为什么有些地方人口密集,而有些地方人口稀少?”让学生思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众多的人口。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口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学会分析人口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设计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研究方法。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问题及政策。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牡丹江二十中战富家一教材分析《众多的人口》一课选自人教版地理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众多是我国人口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研究我国人口的特点,包括数量上的特点和分布上的特点两方面。
从而分析人口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任务分析本节课是比较有地理特色的一节课程,也是与思想品德学科联系比较大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之前,对于学生来说,对我国人口数量上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或许会认为本节课内容很简单,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人口众多这个特点上,应该深入挖掘,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教育。
知识结构:本节课课时分配上为1课时,具体内容我分两大部分。
1.我国人口数量上的特点以及人口数量众多的原因、解决方法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人口分布上的特点、原因及人口密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2)过程与方法: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家乡的人口状况,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设计理念人口众多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学生对此也是有所认识,但本节课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人口众多这个特点的表面,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去更加深入研究人口众多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
对于人口分布的特点,学生对此了解并不是很多,因此注重分析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去记忆。
本节课重点在于讨论人口特点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所以,以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法为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
众多的人口的教案(基于问题的教案)教案:众多的人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问题,主要围绕我国众多的人口展开。
教材的章节为《社会》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众多的人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分析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以及探讨合理的人口政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3. 培养学生理解并尊重国家的人口政策,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以及探讨合理的人口政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人口众多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如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等。
4. 例题讲解: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人口问题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合理的人口政策。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众多的人口板书内容:1. 我国人口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 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资源紧张、环境污染。
3. 合理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答案:我国人口政策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
2. 作业题目:请列举两条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答案:晚婚、晚育:提倡年轻人晚婚晚育,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
少生: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家庭减少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压力。
《众多的人口》初中地理教案
(众多的人口)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及人口问题,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2.利用图表,归纳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在了解我国根本国情的根底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及对策。
(难点)人口问题。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问题〞的漫画,让学生观察漫画,思考漫画反映了我国人口的什么问题我们应做何应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人口特点(1)人口数量多(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自然段,思考:我国的人口概况(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22年,人口数量已经到达了13.7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我国人口数量大。
(2)人口增长迅速(教师活动)多媒体上给出1691—2022年的我国人口数据表,让学生绘出这一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的折线图,教师指导绘图考前须知,学生绘图结束后进行展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分小组商量:(问题)①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怎样的②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绘制折线图,小组代表分享商量结果。
(教生总结)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②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诊治卫生事业进一步开展,死亡率下降,人们的寿命延长。
(3)人口压力大(教师活动)多媒体上展示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字资料: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开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号〞的大问题。
近两年国际粮价大涨,世界粮食储藏降到了30年来的最di点,粮价延续飞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大为增加。
一方面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缺粮的绝对数量大。
(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活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资源少,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耕地资源进一步缩减。
地理:1.2《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第一章第二节课题名称《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主备课人景莉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严重人口问题,理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树立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的科学人口观。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难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学习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的正文部分,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通过地理数据,说明我国为什么是“人口大国”?。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是世界上人口的国家,而且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以上。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地理数据或统计资料能说明我国是“人口大国”。
2、阅读 P11图1-9“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回忆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然后根据该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年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以后人口增长开始加快,从年后人口增长几乎是呈直线上升态势,试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2)从图中总结出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和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所以从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4、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总结。
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根据课本P12的提示,列举实例说明。
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提高人口。
具体要求:,少生优生。
3、阅读P12页图1-10,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分析人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表达、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人口问题,我将采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方法。例如,通过展示社区人口分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引发他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结合时事新闻、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社区人口分布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
4.定期开展学习评价活动,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我国人口状况的了解,如“你们知道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吗?”“你认为我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等,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2.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众多的人口》。
(二)讲授新知
1.人口概念:讲解人口、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
2.人口分布特点: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等,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4.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
地理教案-众多的人口
地理教案-众多的人口教案题目:众多的人口学科:地理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2. 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3. 探究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调查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2. 人口增长影响因素;3. 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从天然增长率和迁移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2. 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实物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人口密度图,引发学生对人口数量众多的地区的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Step 2:知识输入(15分钟)教师介绍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天然增长和迁移。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和主要的人口迁移情况,并讨论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Step 4: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主要的人口迁移情况和影响等。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应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
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影响。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情况和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人口密度图、地图等实物;2. 图表和数据素材;3. 图片和视频素材;4. 教科书和课外参考书。
众多的人口教案
众多的人口教案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人口,人口的定义和构成;2.了解全球和国内人口的分布情况;3.了解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的影响;4.了解如何合理调控人口和解决人口问题。
二、教学重点:1.人口的定义和构成;2.全球和国内人口的分布;3.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三、教学难点:1.人口问题的影响;2.合理调控人口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比如:你了解人口是什么吗?人口有什么构成呢?2.学习内容1:人口的定义和构成(10分钟)-通过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
-教师解释人口的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附近的人口构成。
3.学习内容2:全球和国内人口的分布(15分钟)-通过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各大洲和国家的人口分布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的人口多,一些地区的人口少。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国内人口的分布情况。
4.学习内容3: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15分钟)-通过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和国内人口的增长情况。
-教师解释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比如过度拥挤、资源短缺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一些可能的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5.学习内容4:合理调控人口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20分钟)-通过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合理调控人口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如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分享给全班。
6.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课件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
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
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
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地理初二上人教新课标1.2众多的人口教案
地理初二上人教新课标1【课案设计思想】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差不多国情,认识严肃的人口形式对我国社会经济进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多方举例说明人口众多的负面阻碍,深知我国政府把实行打算生育作为一项差不多国策的正确性。
了解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并能探究其形成的要紧缘故。
本课案从学生认知心理动身,联系家乡人口实际,结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开创“家乡人口问题”这一板块,化大为小,由远及近,把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具体化为学生周围不得不关注的严肃问题。
同时运用运算、比较、举例、争辩、调查等多种方式,达到唤起学生人口担忧意识,付诸宣讲行动的目的。
【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差不多国情;2.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进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庞大压力;3.认识实行打算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4.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缘故;5.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阻碍。
【教学难点】人口过多和过少带来的问题【技能与方法】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运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情感目标】关注家乡的人口状况,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担忧意识。
【教学预备】《我国人口增长图》《我国人口分布图》;调查家乡人口情形,预备相关数据【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引入】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2.【比较】比较中国(12.95亿),印度(10亿多)、美国(2.82亿)、俄罗斯(1.45亿)四国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设想】以人口总数计,假如同国外朋友聚会的话,每次其中至少会有一个中国人(形象地感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4.【解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专门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形如何样?(人口直线上升,增势迅猛)教师:(1)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宝的制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进展。
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教案
《众多的人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运用有关数据描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能结合实例说明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3.能准确说出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并比较我国西北、东南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2.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以及人口分界线。
【难点】人口压力的表现,以及造成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谈话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展示:人流如潮的火车站、异常拥挤的求职场景、摩肩接踵的小学课堂直观图片,配合具体的数字图表直接导入,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产生心灵震撼。
我国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人口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这就这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众多的人口》环节二:新课教学一、人口最多的国家承转: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说出这一数字是?学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问】读课本 P11 页图 1-2-1“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分析:①比较 2010 年和 1949 年统计数据,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变化。
②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最快和最慢的时期。
【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读图:人口增长率高低与增长量的多少的相对关系。
【质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每年的净增长人口反而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啊?【启发式讲述】:在相同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数量就越多。
众多的人口说课稿教案
众多的人口说课稿教案众多的人口说课稿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p 〕1、教材的地位“《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
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根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亲密的联络,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
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根底知识。
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2、教学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和认知才能,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的: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此来分析^p 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p ,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p 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的根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方案生育这一根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开展程度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3、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方案生育根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p 运用图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的根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根本国策。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p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教案1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1.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
2.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比较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1.分组:将班级按4—6人分为一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参与课堂活动等工作。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1949年、1982年、1990年、1997年、2000年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数的详细资料;有关计划生育国策的内容和相关文件;近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和经济(物质方面)增长的总量和人均增长的比较;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资料;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的有关资料等等。
3.教学演示平台,电脑、软件等。
【教学设计】
1.由教师和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知识提出需要讨论的相关的问题,由学生利用有关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2.教师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借鉴;
3.就课文中提到的一些活动,进行分析、讨论,还可以就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把握本节内容的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的行政区划的知识,知道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比如,就是其中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在户口所在地的最高一级单位上,我们都填写“”,对外地人来说,我们都是人,那么,如果我们出国了,别人问是哪里人,你怎样回答?(学生群答:人。
)
好,作为一个人,我们当然应该对我们国家人口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们国家在2000年进行了一次全国的人口普查,谁知道这是第几次全国人口普查呢?
(学生答:第五次)
这次人口普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统计一下我国现在的人口总数。
有谁知道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吗?
(学生回答:12.95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12.95亿的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到什么程度。
首先,与全世界人口进行比较,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1%,也就是说,世界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人。
其次,假如可能的话,全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另外,在世界上被称为人口大国的前五位国家中,除印度外,其他国家人口与相差悬殊,请大家看世界主要人口大国的排名图示(教师准备资料:、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可以称为人口的“超级大国”,不愧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那么,我国人口如此之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呢?请大家分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
请各组的代表发言,阐明本组的观点。
(学生代表发言:略)
大家的发言都不错,对人口的数量过多给我国带来的问题分析得比较准确,这里,老师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请大家参考:
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对我们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带来了更大的负面作用,例如,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一下(从交通、就业、基础生活条件、城市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资料加以说明,重点介绍有关环境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我们才下决心制定有关的政策来控制人口的过多增长,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全国各地坚决落实执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下面,请大家就自己的体会、课文中提供的资料等讨论一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对世界和我国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那些贡献?
(学生分组讨论:略)
请学生代表来谈谈我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发言:略)
可以看出,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除了计划生育政策,政府还采取了多项辅助措施,比如晚婚晚育来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多的问题,请大家看课文中图:“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说明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略)
过渡:前面我们一直在通过分析我国人口普查出的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际上,在每次人口普查中,我们还会注意到我们人口中的另一个问题,即人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数量多少分布的问题。
先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多?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我们自己所在的省的人口数量是多少?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回答:最多,为9256万人;最少,为262万人。
自己省的人口数量是XXX 万人。
)
由于不同省份面积大小的差异,单纯看人口的数量,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到底是多还是不多,那么,请大家讨论以下,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说明:略)
对了,通常用人口密度的数值来进行比较。
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课堂练习:人口密度的计算
课文中就是用“我国人口密度图”来说明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的,请大家看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基本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略)
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省区的人口密度更大,每平方千米可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较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
可见,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多西少。
(板书:二、人口东多西少)
如果我们将的黑河到的腾冲连一条直线,可以看出,这条线以西地区的人口密度多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下,以东地区的人口多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所以,我们称这条直线为我国的人口地理界限。
(可介绍有关人口学家胡焕庸先生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具体算算,真实的来体会一下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现状:
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计算江苏、山东、新疆和西藏四省区人口密度,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区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大小,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东西差异,简要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略)
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发言:略)
通过刚才的讨论、发言,相信大家对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是十分清楚的,至于形成这样的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原因,等我们学习完了地理总论有关的内容后,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今天,大家的认识还是不错的
最后,我们将今天学习的内容小节一下。
教学反思:
对初中学学生来说,真正理解有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等的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来分析、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一系列负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学习、了解、分析各种不同的资料、现象等,让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实来告诉学生有关我国的人口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关注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的趋势”,进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另外,单纯采用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即使对有关人口问题讲得十分清楚,细致,学生难免会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这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抽象的,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谓,因此,在教学中,建议教师更多地联系实际,介绍一些本地有关人口问题的突出现象,用典型的焦点问题、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作为突破口,由局部扩张到全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学习的第二个重点是认识我国人口的分布大势,对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有一些比较直观的认识,课文中主要借用了“人口密度”的概念来加以说明,由于上学期学生在学习有关人口问题时就接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所以这里不必详加说明,可以将有关概念简单复习说明一下,重点是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课文中设计的活动是比较好的辅助学习方法,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完成其中的人口密度的计算和比较,加深学生对东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量化理解,如果,学生提到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问题时,教师不要回避,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乡的生活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好坏)对人们的居住场所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自然条件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学好自然地理,充分理解有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
总的感觉,要把本节课上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对资料的把握和应用,将有关的事实和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等等十分关键,可以说,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讨论、提出质疑、说明个人的不同观点等,是本课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