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读分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完整版)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解读

三字经全文解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後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於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後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後,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馀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三字经解析和解读

三字经解析和解读

《三字经》解析和解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基础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将对《三字经》进行解析和解读。

首先,从内容上看,《三字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之初,性本善”,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人性的善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性相近,习相远”,这部分主要讲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强调了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第三部分是“苟不教,性乃迁”,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如果不进行教育,人性就会堕落,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其次,从形式上看,《三字经》采用了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每一句都包含了深厚的哲理,让人深思。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包含了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再如,“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就包含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的哲学思想。

再次,从教育价值上看,《三字经》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了道德和人生哲理。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教导我们要相信人性的善良,要尊重每一个人。

再如,“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就教导我们要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最后,从历史价值上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成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诵读和记忆来学习知识。

总的来说,《三字经》是一部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经典读物。

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传达了人性的善良、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和人生哲理,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它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重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要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用来教导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逐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观点,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人的天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应当专注于一种道德规范或学问,而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

——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故事,孟子的母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以便让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断了织布机一样,生活就会变得艰难。

窦燕山,有义方。

——这句话引用了窦燕山的故事,他为人正直,有道义。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名声就会传扬开来。

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子女,就是父母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会后悔。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

为人子,方少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时候,是在年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这句话引用了香港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引用了融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弟于长,宜先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兄长,要学会尊重长辈。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指的是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天真无邪的,本性是善良的。

性相近指的是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似的,没有区别。

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才逐渐有所差异。

「性相近」也有「兄弟皆刮墙」的说法,出自《三字经》的后一句,意思是尽管每个人的本性相似,但由于后天的因素导致彼此之间的习性渐行渐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若是不加以教导,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要指导教育一个人应当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

教导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地去做,认真教导。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要为她的儿子择选一个和善友好的邻里环境,以便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果儿子不好好学习,她就会断掉他织机上的纱线,让他无法织布,以此警示和惩罚儿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先贤。

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名声传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父母不去教育孩子,看管孩子的成长,那就是父母的过错。

如果老师在教学上不严格,不用心教育学生,那就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那是不应该的。

年幼时不学习,年老之后又能做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打磨,就无法成为美丽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无法明白道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学习。

与亲人、老师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要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真正的香焚烧了九年才能散发出芳香。

象香一样,孩子应该对父母显示孝心,尽孝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即使年纪小,也能懂得将梨让给别人。

作为弟弟,应该尊敬老大,先懂得这一点。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经营自己的诚实守信。

要泛爱众人,亲近仁爱之人。

有余力,学文辞。

三字经注释及解析

三字经注释及解析

三字经注释及解析三字经注释及解析一、【前言】《三字经》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多学者都给《三字经》以高度评价。

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人章太炎称赞《三字经》是“《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今人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该说确是编得高明的。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

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在清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字经》是南宋末年区适子所著。

还有人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明朝人黎贞。

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

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

学者们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它加以增补、注释,如明朝赵南星作《三字经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经训诂》、焦轩氏作《广三字经》、贺兴思等人作《三字经注解备要》等等。

民国年间,经学大师章太炎为发扬“国粹”,对《三字经》重新修订增补,写成《重订三字经》。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其译本至今尚存。

此外,《三字经》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这本蒙学读物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

二、【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第①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三字经全文详解

三字经全文详解

三字经全文详解三字经全文详解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三字经意义解读

三字经意义解读

三字经意义解读
三字经的含义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经的教育意义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诚、敬、孝”,其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道德、忠孝节义等等。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三字经》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习惯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了。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选择邻居。

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的窦燕山,他教育儿子有好的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详细解释

三字经全文详细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经典著作,是以三字句为韵脚,以史实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为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以下是对《三字经》全文的解析:第一节:天地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指天地的无限广阔和神秘莫测。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指日月星辰的规律运行。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指四季交替、物产丰富的自然规律。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指闰月的产生和阴阳五行的协调。

-"乾坤定位,逆而行之":指天地的极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发展。

第二节:人物-"君子之道,六经是典":指六经的重要性,是君子学习养成品德的基础。

-"三绝必定,三者备至":指学习养成品德的三个必备条件——才、德、义。

-"弟则孝,兄则友":强调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尊重长辈的道德要求。

-"夫妻正直,而子順孝":指夫妻之间要诚实、忠实,孝顺父母是子女的责任。

-"致孝当先,仕则忠勤":指孝顺父母是最重要的美德,而在仕途上要忠于职守、勤于工作。

-"十日之饮,酒无量也":强调节制欲望,避免沉迷于酒色之中。

第三节:天命-"人能通神,天地开辟":指人类天生有探究自然、认知世界的天赋本能。

-"阴阳交错,季气变化":指阴阳交替、季节变化的规律。

-"草木临池,渔火爱晴":指自然美景和人的心境相辅相成。

-"乐以忘忧,居以安身":指愉悦心情可以缓解烦忧,安居才能心安理-"心非木石,常存恒虑":强调人类的思想能力,必须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道德文章,七书一字":指儒家经典七本书,以及其中的"一字诀",是提高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的必备读物。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 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 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 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 称为三王。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 直到纣的灭亡。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持续的历史最长。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 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 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三字经正版及解读

三字经正版及解读

以下是《三字经》的部分原文及解读: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读: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原文: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读: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读: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读: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读: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读: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读: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读: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如需《三字经》完整原文及解读内容请查阅相关资料或书籍获取。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全文解释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全文解析

三字经全文解析

三字经全文解析一、三字经简介三字经可是咱中国传统启蒙教材里的经典之作呢。

它的作者现在虽然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妨碍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辉地位。

这小书别看篇幅不长,可内容超级丰富,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故事,从为人处世到道德规范,简直就是个知识小宇宙。

二、三字经翻译与注释好多句子都特别有意思。

就像“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直白,说的就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里的“初”就是开始的意思,“性”就是本性。

再看“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同,差距就慢慢拉开了。

三、三字经中的历史故事里面藏着超多历史故事。

比如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讲的就是孟子的妈妈,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以此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这故事生动地体现了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用心良苦。

四、三字经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意义方面,三字经简直就是宝藏。

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那些深刻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懂得如何做人。

对于咱们现在的社会来说,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要勤奋学习,要诚实守信等等。

五、三字经的文化价值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古老的智慧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而且,三字经还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三字经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在现代教育中,三字经也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现代教育有时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的培养。

三字经则是将知识和品德教育完美结合。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这种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品德教育内容。

而且,三字经的简洁性也提醒我们,在教育中不要过于复杂化,要让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作者一般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部书以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到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释义和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彼此相近,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习惯和性格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邻居,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愿意学习时,孟母就割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他,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的窦燕山,教育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很好的方法,结果这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声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只是养育孩子而不教育他们,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孩子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又能够做什么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作为别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知识。

9.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香九岭,能够温暖席子。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道德。

10.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兄,宜先知。

释义:融四岁,就能够把梨让给哥哥。

对兄长的尊敬,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常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读物。

通过这些简短的三字句,儿童可以学习到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道理。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解释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析《三字经》是一本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基本知识。

下面是《三字经》的全文解析: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刚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天性,而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强调了虽然人性本善,但由于人们的成长环境和习惯的差异,导致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表现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告诫家长和教育者,如果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天性可能会发生改变,向着坏的方向转变。

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应专心致志地进行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品德修养。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讲述了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时,是如何注重邻居的德行和品德,以期望对孩子有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非所宜:这句话告诫孩子们要勤奋学习,因为学习是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事情,不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而学,壮而行:这句话鼓励孩子们从小就要开始学习,长大后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用于实际生活。

上致君,下泽民:这句话强调了君主或领导者的责任,他们应该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老之学,唯精与神: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年老时还要继续学习,只有通过精神的修养和过人的智慧,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

尔余庆,及时思省:这句话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到思考和反省。

昼度夜,勤以恒:这句话强调了要合理安排时间,白天夜晚都要勤奋学习和工作,保持持之以恒的努力。

动则忍,静则安:这句话教导人们在面对事情时应懂得忍耐和沉静,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保持冷静镇定。

仁者乐,知者乐:这句话表达了仁爱和知识带来的快乐,善良的人能够感受到善行所带来的愉悦,有知识的人能够享受到思考和学习的乐趣。

失道者,忧劳而无功:这句话告诫人们如果违背正道,追求私利或不努力,最终会导致辛苦付出却没有收获。

中道而废,倾颓败:这句话强调了坚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如果走向极端或偏离正道,就会导致失败和衰败。

《三字经》全文及详细解读

《三字经》全文及详细解读

《三字经》全文蕴含千年智慧的启蒙经典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种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相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含义: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指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为后文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做铺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对孩子从小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含义:突出教育在保持和培养人性善方面的关键作用,并且强调教育方法中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

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告诫他。

含义:通过孟母的故事,说明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激励孩子勤奋学习。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声名远扬。

含义:表明家长采用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使他们在品德和学业等方面取得成功,为社会所认可。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含义:明确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和老师各自承担的重要责任,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认真对待,不能有所缺失或懈怠。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含义:告诫孩子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认识到学习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否则将对未来的人生造成不利影响。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三字经》的全文及解析

《三字经》的全文及解析

《三字经》的全文及解析一、《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东西。

四方位,应乎中。

曰水火,曰金木。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曰赤道。

此是圆,中规矩。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曰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曰礼智。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此四情,人有之。

曰仁义,曰礼智。

此五常,不可违。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孙。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朋信。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二用一。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

有缺坏,就补修。

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二、解析:(一)、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理念(开头部分)“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解读分析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 都是天真和纯洁的, 如同上等的玉器, 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 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

有些人一直善良着, 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

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 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2.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 磨练他的意志, 以期长大后挑重担、 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

偏爱私爱不 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3.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 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

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 滑无瑕; 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 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 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

4.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 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 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

5.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 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

所以, “忠”、 “孝”是统一的。

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 发生冲突的时候, 应当舍小家、 顾大家。

但是, 从根本上说,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家与国又是统一的。

6.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 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 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 7.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 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 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 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8.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 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

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 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

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 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9.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 国家。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

不知道孝敬父母的 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10.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远无止境的。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 才能改造世界。

1 / 10既然天有三光“日月星”, 人也有三宝, 就是“精气神”。

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 万物的主宰, 应该学会用己之“三宝”去掌握天之“三光”, 并将宇宙“三才” 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11.动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唯有六畜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身上的很多 优秀的德行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 善良温顺;鸡的守信准时;狗的忠贞不渝;猪的老实本分。

12.人是逃不过四时春秋的, 同样也逃不过七情六欲。

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四时如春秋一般不断地变化更替。

有句谚语说得好: 情太切伤心, 欲太烈伤身。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情与欲的追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强烈、太激 烈,永远保持一颗清净平常之心。

1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音乐记录传递着古代文人雅士不尽的喜怒哀乐、 兴败荣衰。

虽然文人雅士对音乐的认识不如圣贤之人深刻, 但他们却为我们后人 留下了一曲曲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 《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4.虽然自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终有一天自己也终将变成 “后来者”的“古人”。

因此,对上要尽孝,对下要训教,自身则要修炼身心, 努力做到光耀先人,惠及子孙,成为后代尊敬和景仰的对象。

15.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和乐美满来自父子、夫妻、兄弟之 间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家庭也不能和睦。

只有人人都知道自己 的本份,各尽其道,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16.古人绘“五伦图”,来象征五种伦理关系:凤凰喻君臣之道;仙鹤喻父 子之道;鸳鸯喻夫妇之道;鹡鸰喻兄弟之道;莺喻朋友之道。

17.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各不相同,接 受知识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 在传统教育中, 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18.孔子讲“仁”,孟子将“仁义”并言。

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 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表现得很温和、委婉,而孟子则表现得很犀利、直接。

19.如果说孔子像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诲人不倦, 孟子则更像一位古道热肠的侠士,个性张扬、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如果说《论 语》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润物无声,《孟子》则如滔滔江河,波澜壮阔,气 势磅礴。

20.《孟子》行文流畅,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 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孟子的学说虽然在战乱纷纭的战国 时期未被采纳和接受,但其崇尚王道、排斥霸道、辟斥邪说,以仁义治理天下的 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2 / 10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 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 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 善的境界, 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 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22.“大学”,一曰“大人之学”,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 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曰“为政之学”,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 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大业,完成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 就是修身, 所以 《大学》 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修身为第一要务。

23.孔子认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这都是禀受父母而来的,不 敢轻易毁坏,这便是最起码的“孝”。

若能够立身树名建勋业并依道规行,传美 名于后世,进而显扬父母,光宗耀祖,那便是达到高标准的“孝”了。

因此,孝 道的含义,起码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括忠君,再后来还归结于立身修德。

24.对于“六经”,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 《礼记?经解篇》仍是引用孔老夫子的话,谆谆地告诫人们:“其为人也,温柔 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

广博易 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 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 25.那么,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 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

所谓“易”字有三个含义:变易、不易和简 易。

变易, 宇宙中事物, 变化是永恒的, 绝对的, 上智之人不但知变, 且能权变, 中智之人被动跟随变化而变,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 不易,在绝对的变化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佛教称 之为“佛”,道教称它为“道”;简易,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 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大道至简。

26. 《尚书》 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 但是由于其文义精深, 辞句简练, 反而显得典雅高古。

所以, 后代朝廷的重要文献, 也多模仿 《尚书》 的体裁; 历代散文 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尚书》 里面的一些成语和说法, 一直被沿用至今, 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条不紊”、“洞若观火”、“枯木再生”等, 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闪光。

27.不仅如此,《周礼》还常遭人篡改。

例如,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这句话的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排斥平民庶人,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

追溯先秦史料, 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 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 范。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

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 / 10这句话,却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 人平民”,并且这种错误的解释一直延续到今天。

28. 《礼记》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大同思想, 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至今依然闪光, 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人类对美 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29.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诗经 》,在论述其社会作用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 语?阳货》)孔子让弟子们学《诗》,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 物和人间万象,可以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

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奉君王,还 可以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又说: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 无邪’”(《论语?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 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 30.《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寓意深刻,一字而寓褒贬,如“弑”、“诛“、 “杀”都是表示“杀”的动词,其实各有深层含义:“弑”指犯上作乱;“杀” 指无罪而杀;“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所以才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 说法。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简洁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 的结论表达出来。

31.古时候,“传”是解释“经”的书,“《春秋》三传”是指专门解释《春 秋》的三本书,即《公羊传》、《左传》和《谷梁传》。

其中《左传》使用编年 纪事的体裁为 《春秋》 作注解, 最令人称道, 举凡天子诸侯之事, 兵革礼乐之文, 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32.“经既明,方读子”是读书的次序。

将上面所列的儒家经典全部通晓以 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