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主题2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 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 念。 【答案】B
命题探究 4、(2011.浙江.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 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式婚姻的的比例远远不及旧式婚姻。新式婚 姻比旧式婚姻要简约且文明,故A项错误。B、C、D三项说法均正确。 【答案】A
烤乳猪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鳃
,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空, 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 件。
命题探究
3、(2013.江苏.6)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 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报纸„„最有功„„教民智渐开通”即可选 出C项。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动力应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故 A项表述错误;题干中无法看出报纸产业的多元化,也无法看出专制政府对 报刊业的压制,故排除B、D两项。【答案】C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09020812 09财务管理1班黄清清【摘要】社会生活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思想启蒙及思想运动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比较(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包括的方面社会生活,包括的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应,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二)衣的变化男人的衣服由原来单纯的穿着长袍马褂变为穿西装,改良的中山装;女子则由原来的妇女衣袖及襟多尚镶边变为穿着改良的旗袍。
(三)食的变化米粟薯芋为食料大宗,上户每饭必鱼肉,烹调精良;中户饭食不缺,蔬多而肴少;下户以粟粥薯芋为主要食品,间亦炊饭。
一般农民多属下户。
卷烟、汽水、饼干、牛乳之属清季始渐输入,迄今日盛,城市居民消费较多。
;西餐,葡萄酒、白兰地亦成为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四)住的变化由“房屋皆属旧式,洋式绝无,除少数巨家有特殊布置外,普通多用三间式,中一间作大厅,左右两间作住房。
二间式亦同。
乡村房屋大都分作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畜牛、马。
客民居山,多住茅屋,间用瓦。
”变为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五)行的变化由原来的“无船舶往来,公路未开,无车辆置备。
有余之家用轿、马,一般平民多步行。
”变为铁路,轮船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的推动作用(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都能够更加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
(三)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对近代社会的作用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派遣一批幼童出访留学,其中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留学生都对近代中国的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作用20世纪60-90年代,涌现出一批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张謇、荣氏兄弟。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的发展:根据交通工具、线路等分类(或分历史 阶段)掌握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 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 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 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 理念。 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表现 城市:衣食住、风俗 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 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 的典型特征。
史料
图一
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 图二民国初年躬身问候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 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 (1)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 (2)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产 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3)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 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 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
2014高考复习资料 19 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 人创办的《⑨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⑩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 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 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 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令世界瞩目的提
四
次
放以后
革开放的伟大决
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策,切实关注民生,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 调动了各方面的 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积极性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 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 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 扩大。
核心突围
技能聚合
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 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 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 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 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 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 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 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 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
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
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1912年8月,政府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以脱帽鞠躬,庆典、婚礼、丧礼、聘问等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女子礼用鞠躬但不脱帽。
寻常相见,用一鞠躬。
内务部、教育部在答复各省祭孔的礼仪时,提出改行三鞠躬,祭服用便服。
这样平等、进步的礼节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饮食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
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
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三、居住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
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有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
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
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
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
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六、婚丧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
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
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
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婚姻自主之新风吹遍华夏大地。
经过辛亥革命和随后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作家茅盾在1922年3月29日的《妇女评论》上发表《解放与恋爱》称:“女子解放的意义,在中国,就是发现恋爱!” 在那个时代,讨论爱情,就是一种革命。
自由恋爱的新式观念一举捅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从桎梏里解放出来的新式男女,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反抗礼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
在自由、民主、人性的旗帜下,中国男女有了平等的离婚权利。
这让两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打破了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念。
末代皇妃文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和皇帝离婚的女子,而民国第一个为爱情离婚的是陆小曼,在上世纪20年代,此举被赋予了追求自由、打破传统礼教的革命意义。
丧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提倡移风易俗节约办丧事,传统丧葬习俗逐渐革除,仪式也大为简化。
1967年废除土葬,实行火化,境内分属各县先后建立了火葬场。
人死后,成立治丧委员会,亲友送花圈、开追悼会。
其子女以青纱或“孝”字袖章代替披麻带孝。
有的衣帽仍用白线或白布沿边。
七、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
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
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八、消费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
此外,到19世纪末,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
小结:从l 9世纪6O年代开始,对于社会习俗改良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初端,维新改良的深入,最终达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的更迭交替,但这一潮流却不断发展壮大,并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且,这次潮流波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对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改良,更包括对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解放,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举止言谈、礼仪交往、人情事故等诸多方面。
中国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将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
当然,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附庸性,应首肯定其进步性。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顺乎历史发展规律,也为今天中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